1.本实用新型涉及按摩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按摩器。
背景技术:2.按摩器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用于对人体的肌肉进行按摩的装置,目前市面上的按摩器在对人体的肌肉进行按摩的过程中,位于按摩器中的按摩轮仅仅只是在人体的肌肉上进行滚动,从而存在对人体的肌肉按摩效果差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按摩器,其内部的按摩轮在人体的肌肉上进行滚动的过程中,由于每相邻两个按摩体之间均错位形成“八”字形结构,这样一来,每相邻两个按摩体能够对位于每相邻两个按摩体之间的肌肉的挤压和揉捏作用,从而能够提高按摩器对人体的肌肉的按摩效果。
4.本实用新型的按摩器,包括内壁具有弧形面的支撑体,支撑体的内壁面上安装有至少两个沿弧形面的延伸方向分布的按摩体,每个按摩体均与支撑体转动连接,每相邻两个按摩体之间均错位形成“八”字形结构。
5.本实用新型的按摩器,其中,支撑体的外壁上设置有用于供手抓握的握持部;通过握持部的设置,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时,能够给支撑体的握持带来方便,例如该握持部可以是把手,即支撑体的外壁上可通过设置把手来形成握持部,或者该握持部可以是凸台,即支撑体的外壁上可通过设置凸台来形成握持部。
6.本实用新型的按摩器,其中,每个按摩体均包括支撑筒和套装在支撑筒外部的至少一个按摩轮,每个按摩轮均与所在按摩体中的支撑筒转动连接,每个按摩体中的支撑筒均与支撑体连接;通过采用这种按摩体后,支撑筒能够可靠地实现对按摩轮的支撑,且按摩轮能够可靠地转动连接在支撑体上。
7.本实用新型的按摩器,其中,每个支撑筒的外部均套装有多个沿支撑筒的轴向方向分布的按摩轮;通过在每个支撑筒上均套装若干个与支撑筒转动连接的按摩轮后,能够提高每个按摩体对人体的按摩效果。
8.本实用新型的按摩器,其中,每个按摩轮的外周壁上均设置有若干个按摩凸起;通过在每个按摩轮的外周壁上均设置若干个按摩凸起后,能够提高每个按摩轮对人体的按摩效果,此外,位于按摩轮外周壁上的按摩凸起沿按摩轮的周向方向均匀分布。
9.本实用新型的按摩器,其中,每个按摩体中的支撑筒的两端均设置有支撑轴,位于每个支撑筒轴向方向两侧的支撑体上均设置有支撑片,位于每个支撑筒上的两个支撑轴均分别于对于位置上的其中一个支撑片连接;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后,每个支撑筒均能够可靠地与支撑体连接在一起。
10.本实用新型的按摩器,其中,每个支撑片的内端部上均设置有嵌槽,位于每个支撑筒的端部上的支撑轴均与对于位置的支撑片上的嵌槽嵌合;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后,位于每
个支撑筒端部上的支撑轴均能够可靠且方便地与支撑片装配在一起。
11.本实用新型的按摩器,其中,每个支撑筒均沿支撑筒的轴向方向分为第一支撑筒半体和第二支撑筒半体,每个支撑筒中的第一支撑筒半体和第二支撑筒半体相互套接后拼合形成一完整支撑筒;通过将支撑筒分成第一支撑筒半体和第二支撑筒半体后,能够方便地将按摩轮安装到支撑筒上,即在按摩轮套装到第一支撑筒半体的外部后,再将第二支撑筒半体与第一支撑筒半体配合插接,以使得第一支撑筒半体与第二支撑筒半体配合套接即可;另外,通过将支撑筒分成第一支撑筒半体和第二支撑筒半体后,能够给支撑筒的生产、制造带来方便。
12.本实用新型的按摩器,其中,每个支撑筒的外周壁上均设置有用于与按摩轮抵靠以避免按摩轮沿支撑筒的轴向方向窜动的环形限位槽,环形限位槽形成在每个支撑筒中的第一支撑筒半体和第二支撑筒半体之间;通过在支撑筒的外壁上设置环形限位槽后,环形限位槽能够对套装在支撑筒上的按摩轮起到轴向限位的作用,这样一来,能够避免按摩轮沿支撑筒的轴向方向出现窜动的现象,从而能够提高按摩轮与支撑筒转动连接的可靠性。
13.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即当本实用新型内部的按摩轮在人体的肌肉上进行滚动的过程中,由于每相邻两个按摩体之间均错位形成“八”字形结构,这样一来,每相邻两个按摩体能够对位于每相邻两个按摩体之间的肌肉的挤压和揉捏作用,从而能够提高按摩器对人体的肌肉的按摩效果。
附图说明
14.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分解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20.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21.本实用新型的按摩器,包括内壁具有弧形面11的支撑体1,支撑体1的内壁面上安
装有至少两个沿弧形面11的延伸方向分布的按摩体2,每个按摩体2均与支撑体1转动连接,每相邻两个按摩体2之间均错位形成“八”字形结构;本实用新型中在支撑体的内壁上安装有三个按摩体。
22.支撑体1的外壁上设置有用于供手抓握的握持部12;通过握持部的设置,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时,能够给支撑体的握持带来方便,例如该握持部可以是把手,即支撑体的外壁上可通过设置把手来形成握持部,或者该握持部可以是凸台,即支撑体的外壁上可通过设置凸台来形成握持部。
23.每个按摩体2均包括支撑筒21和套装在支撑筒21外部的至少一个按摩轮22,每个按摩轮22均与所在按摩体2中的支撑筒21转动连接,每个按摩体2中的支撑筒21均与支撑体1连接;通过采用这种按摩体后,支撑筒能够可靠地实现对按摩轮的支撑,且按摩轮能够可靠地转动连接在支撑体上。
24.每个支撑筒21的外部均套装有多个沿支撑筒21的轴向方向分布的按摩轮22;通过在每个支撑筒上均套装若干个与支撑筒转动连接的按摩轮后,能够提高每个按摩体对人体的按摩效果。
25.每个按摩轮22的外周壁上均设置有若干个按摩凸起221;通过在每个按摩轮的外周壁上均设置若干个按摩凸起后,能够提高每个按摩轮对人体的按摩效果,此外,位于按摩轮外周壁上的按摩凸起沿按摩轮的周向方向均匀分布。
26.每个按摩体2中的支撑筒21的两端均设置有支撑轴211,位于每个支撑筒21轴向方向两侧的支撑体1上均设置有支撑片13,位于每个支撑筒21上的两个支撑轴211均分别于对于位置上的其中一个支撑片13连接;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后,每个支撑筒均能够可靠地与支撑体连接在一起。
27.每个支撑片13的内端部上均设置有嵌槽131,位于每个支撑筒21的端部上的支撑轴211均与对于位置的支撑片13上的嵌槽131嵌合;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后,位于每个支撑筒端部上的支撑轴均能够可靠且方便地与支撑片装配在一起。
28.每个支撑筒21均沿支撑筒21的轴向方向分为第一支撑筒半体212和第二支撑筒半体213,每个支撑筒21中的第一支撑筒半体212和第二支撑筒半体213相互套接后拼合形成一完整支撑筒21;通过将支撑筒分成第一支撑筒半体和第二支撑筒半体后,能够方便地将按摩轮安装到支撑筒上,即在按摩轮套装到第一支撑筒半体的外部后,再将第二支撑筒半体与第一支撑筒半体配合插接,以使得第一支撑筒半体与第二支撑筒半体配合套接即可;另外,通过将支撑筒分成第一支撑筒半体和第二支撑筒半体后,能够给支撑筒的生产、制造带来方便。
29.每个支撑筒21的外周壁上均设置有用于与按摩轮22抵靠以避免按摩轮22沿支撑筒21的轴向方向窜动的环形限位槽214,环形限位槽214形成在每个支撑筒21中的第一支撑筒半体212和第二支撑筒半体213之间;通过在支撑筒的外壁上设置环形限位槽后,环形限位槽能够对套装在支撑筒上的按摩轮起到轴向限位的作用,这样一来,能够避免按摩轮沿支撑筒的轴向方向出现窜动的现象,从而能够提高按摩轮与支撑筒转动连接的可靠性。
3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1.一种按摩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壁具有弧形面(11)的支撑体(1),所述支撑体(1)的内壁面上安装有至少两个沿弧形面(11)的延伸方向分布的按摩体(2),每个所述按摩体(2)均与支撑体(1)转动连接,每相邻两个按摩体(2)之间均错位形成“八”字形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1)的外壁上设置有用于供手抓握的握持部(12)。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按摩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按摩体(2)均包括支撑筒(21)和套装在支撑筒(21)外部的至少一个按摩轮(22),每个所述按摩轮(22)均与所在按摩体(2)中的支撑筒(21)转动连接,每个所述按摩体(2)中的支撑筒(21)均与支撑体(1)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按摩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支撑筒(21)的外部均套装有多个沿支撑筒(21)的轴向方向分布的按摩轮(22)。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按摩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按摩轮(22)的外周壁上均设置有若干个按摩凸起(221)。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按摩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按摩体(2)中的支撑筒(21)的两端均设置有支撑轴(211),位于每个所述支撑筒(21)轴向方向两侧的支撑体(1)上均设置有支撑片(13),位于每个支撑筒(21)上的两个支撑轴(211)均分别于对于位置上的其中一个支撑片(13)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按摩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支撑片(13)的内端部上均设置有嵌槽(131),位于每个所述支撑筒(21)的端部上的支撑轴(211)均与对于位置的支撑片(13)上的嵌槽(131)嵌合。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按摩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支撑筒(21)均沿支撑筒(21)的轴向方向分为第一支撑筒半体(212)和第二支撑筒半体(213),每个所述支撑筒(21)中的第一支撑筒半体(212)和第二支撑筒半体(213)相互套接后拼合形成一完整支撑筒(21)。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按摩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支撑筒(21)的外周壁上均设置有用于与按摩轮(22)抵靠以避免按摩轮(22)沿支撑筒(21)的轴向方向窜动的环形限位槽(214),所述环形限位槽(214)形成在每个支撑筒(21)中的第一支撑筒半体(212)和第二支撑筒半体(213)之间。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揭示一种按摩器,包括内壁具有弧形面的支撑体,支撑体的内壁面上安装有至少两个沿弧形面的延伸方向分布的按摩体,每个按摩体均与支撑体转动连接,每相邻两个按摩体之间均错位形成“八”字形结构;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即当本实用新型内部的按摩轮在人体的肌肉上进行滚动的过程中,由于每相邻两个按摩体之间均错位形成“八”字形结构,这样一来,每相邻两个按摩体能够对位于每相邻两个按摩体之间的肌肉的挤压和揉捏作用,从而能够提高按摩器对人体的肌肉的按摩效果。对人体的肌肉的按摩效果。对人体的肌肉的按摩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张小娟 李敏 张胜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波市皓磊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8.27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