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针织布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纬编提花针织布。
背景技术:2.针织布即是利用织针将纱线弯曲成圈并相互串套而形成的织物分经编针织布和纬编针织布,针织面料具有质地柔软、吸湿透气、排汗保暖等特性,大多具有优良的弹性与延伸性。相对梭织布它具有产量高,适合小批量生产的特点。针织服饰穿着舒适、贴身和体、无拘紧感、能充分体现人体曲线。提花面料,就是纺织物以经线﹑纬线交错组成的凹凸花纹。纺织品类别众多,提花面料为其中一大类别。
3.现有的提花面料可分梭织、经编提花和纬编提花。早期的提花机是以用花碟花鼓等送针为原理(大部分都是这样的),现如今多采用全电脑提花机,所谓电脑提花机就是预先将图案资料存在电脑磁盘中,再将磁盘放入织机的电脑,由电脑来控制进行织造。经编织物由于能使用不同粗细的纱线,进行不同的衬纬编织,能形成不同形式的网眼组织以及花纹变换简单等等,所以几乎所有的织物组织都能编织出来。纬编织物在网眼组织及花纹凹凸立体感这方面有很大对的欠缺。
技术实现要素: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纬编提花针织布:
5.一种纬编提花针织布,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纬编单元,所述纬编单元包括依次设置的多条编织线,所述编织线包括多个依次设置的单层线圈单元或双层线圈单元,所述单层线圈单元是由编织线通过螺旋弯曲成圈而形成的下层线圈,所述双层线圈单元是由编织线通过螺旋弯曲成圈而形成的上层线圈与下层线圈,所述编织线的下层线圈编织套节形成基本层,所述编织线的上层线圈编织套节形成凸出的花纹层。
6.优选的,所述纬编单元包括均匀排列编织的第一编织线、第二编织线、第三编织线、第四编织线,所述第一编织线依次穿过第三下层线圈、第二编织线的上层线圈和下层线圈、第三编织线的上层线圈和下层线圈、第二编织线的上层线圈、第四编织线的上层线圈、第三编织线的上层线圈和下层线圈、第二编织线的下层线圈和上层线圈、第三下层线圈;所述第二编织线穿过第四编织线的下层线圈和第四编织线的上层线圈、第一编织线的下层线圈、第四编织线的上层线圈、第一编织线的下层线圈、第四编织线的下层线圈,所述第一编织线和第二编织线相互编织套节形成网眼组织。本技术所具有的纬编提花布网眼组织,同时通过和正常提花布面的结合具有较好的立体感。此外,通过所形成的网眼增加了布的弹性,使该提花面料的弹力和回弹远大于同材料的其他提花面料。
7.优选的,所述基本层与花纹层之间设有弹性隔离层,各个所述下层线圈相互串套于弹性隔离层内侧,各个所述上层线圈相互串套于弹性隔离层外侧,所述弹性隔离层设有用于编织线穿过的穿线孔,所述编织线设有插入穿线孔的进线端和穿出穿线孔的出线端。所述弹性隔离层将弹性隔离层内外的基本层和花纹层进行完美的结合,有效防止花纹层和
基本层相对脱落。本结构所具有的穿线孔具有多项功能,第一,可以用于花纹层和基本层的固定;第二,便于花纹层和基本层的气液交流,有利于排汗透气;第三由于穿线孔内具有编织线,虽然可以透气排汗,但是编织线可以起到相应的保温保暖功能。
8.优选的,所述弹性隔离层采用聚乙烯发泡棉,所述弹性隔离层的穿线孔从基本层至花纹层均呈倾斜向下设置,所述倾斜角度为30
°‑
60
°
。所述的弹性隔离层可以有效防止外部液体的侵入,利于维持基本层的干燥度,提高保温效果。最后,热空气相对于冷空气呈上升趋势,由于穿线孔成斜向下的结构,因此热空气并不会轻易从穿线孔中排出,提高保温效果。
9.优选的,所述弹性隔离层内设有多个交错连通的横向弹性气囊组和条形气囊,所述横向弹性气囊组和条形气囊之间设有用于设置穿线孔的第一间隙区域,所述横向弹性气囊组由多个经向排列的横向弹性气囊构成,各个横向弹性气囊之间设有用于设置穿线孔的第二间隙区域。首先,横向弹性气囊组和条形气囊向外鼓起可以使得编织线紧贴固定在横向弹性气囊组和条形气囊表面,避免编织线松线脱落。其次,横向弹性气囊组和条形气囊的设置可以控制弹性隔离层的厚薄,进而控制其保温效果。
10.优选的,所述弹性隔离层的横向弹性气囊和条形气囊内均设有多条弹性金属线,所述弹性隔离层的内外表面分别与花纹层、基本层构成紧贴配合。弹性金属线对横向弹性气囊和条形气囊起到相应的限制效果,避免横向弹性气囊和条形气囊过度膨胀。
11.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设置相应的上层线圈与下层线圈从而使得编织线设置为双层编织结构,下层为正常面料的基本层,而上层为显著凸出的花纹层,提高了花纹的立体感。
附图说明
12.图1为实施例1基本层的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实施例1弹性隔离层的正视图。
14.图3为实施例1的层状示意图。
15.图4为实施例1弹性隔离层的剖面图。
16.图5为实施例2弹性隔离层的剖面图。
17.图6为实施例2弹性隔离层的正视图。
18.1、基本层;2、弹性隔离层;3、花纹层;4、编织线;5、穿线孔;6、进线端;7、出线端;8、横向弹性气囊组;9、条形气囊;10、弹性金属线。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结合附图1-6与实施例1-3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
20.实施例1:一种纬编提花针织布,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纬编单元,所述纬编单元包括依次设置的多条编织线4,所述编织线4包括多个依次设置的单层线圈单元或双层线圈单元,所述单层线圈单元是由编织线4通过螺旋弯曲成圈而形成的下层线圈,所述双层线圈单元是由编织线4通过螺旋弯曲成圈而形成的上层线圈与下层线圈,所述编织线4的下层线圈编织套节形成基本层1,所述编织线4 的上层线圈编织套节形成凸出的花纹层3。
21.所述基本层1与花纹层3之间设有弹性隔离层2,各个所述下层线圈相互串套于弹
性隔离层2内侧,各个所述上层线圈相互串套于弹性隔离层2外侧,所述弹性隔离层2设有用于编织线4穿过的穿线孔5,所述编织线4设有插入穿线孔 5的进线端6和穿出穿线孔5的出线端7。所述弹性隔离层2将弹性隔离层2内外的基本层1和花纹层3进行完美的结合,有效防止花纹层3和基本层1相对脱落。本结构所具有的穿线孔5具有多项功能,第一,可以用于花纹层3和基本层 1的固定;第二,便于花纹层3和基本层1的气液交流,有利于排汗透气;第三由于穿线孔5内具有编织线4,虽然可以透气排汗,但是编织线4可以起到相应的保温保暖功能。所述弹性隔离层2采用聚乙烯发泡棉,所述弹性隔离层2的穿线孔5从基本层1至花纹层3均呈倾斜向下设置,所述倾斜角度为30
°‑
60
°
。所述的弹性隔离层2可以有效防止外部液体的侵入,利于维持基本层1的干燥度,提高保温效果。最后,热空气相对于冷空气呈上升趋势,由于穿线孔5成斜向下的结构,因此热空气并不会轻易从穿线孔5中排出,提高保温效果。
22.实施例2:一种纬编提花针织布,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纬编单元,所述纬编单元包括依次设置的多条编织线4,所述编织线4包括多个依次设置的单层线圈单元或双层线圈单元,所述单层线圈单元是由编织线4通过螺旋弯曲成圈而形成的下层线圈,所述双层线圈单元是由编织线4通过螺旋弯曲成圈而形成的上层线圈与下层线圈,所述编织线4的下层线圈编织套节形成基本层1,所述编织线4 的上层线圈编织套节形成凸出的花纹层3。
23.所述基本层1与花纹层3之间设有弹性隔离层2,各个所述下层线圈相互串套于弹性隔离层2内侧,各个所述上层线圈相互串套于弹性隔离层2外侧,所述弹性隔离层2设有用于编织线4穿过的穿线孔5,所述编织线4设有插入穿线孔 5的进线端6和穿出穿线孔5的出线端7。所述弹性隔离层2将弹性隔离层2内外的基本层1和花纹层3进行完美的结合,有效防止花纹层3和基本层1相对脱落。本结构所具有的穿线孔5具有多项功能,第一,可以用于花纹层3和基本层 1的固定;第二,便于花纹层3和基本层1的气液交流,有利于排汗透气;第三由于穿线孔5内具有编织线4,虽然可以透气排汗,但是编织线4可以起到相应的保温保暖功能。所述弹性隔离层2采用聚乙烯发泡棉,所述弹性隔离层2的穿线孔5从基本层1至花纹层3均呈倾斜向下设置,所述倾斜角度为30
°‑
60
°
。所述的弹性隔离层2可以有效防止外部液体的侵入,利于维持基本层1的干燥度,提高保温效果。最后,热空气相对于冷空气呈上升趋势,由于穿线孔5成斜向下的结构,因此热空气并不会轻易从穿线孔5中排出,提高保温效果。
24.所述弹性隔离层2内设有多个交错连通的横向弹性气囊组8和条形气囊9,所述横向弹性气囊组8和条形气囊9之间设有用于设置穿线孔5的第一间隙区域,所述横向弹性气囊组8由多个经向排列的横向弹性气囊构成,各个横向弹性气囊之间设有用于设置穿线孔5的第二间隙区域。所述弹性隔离层2的横向弹性气囊和条形气囊9内均设有多条弹性金属线10,所述弹性隔离层2的内外表面分别与花纹层3、基本层1构成紧贴配合。
25.实施例3:一种纬编提花针织布,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纬编单元,所述纬编单元包括依次设置的多条编织线4,所述编织线4包括多个依次设置的单层线圈单元或双层线圈单元,所述单层线圈单元是由编织线4通过螺旋弯曲成圈而形成的下层线圈,所述双层线圈单元是由编织线4通过螺旋弯曲成圈而形成的上层线圈与下层线圈,所述编织线4的下层线圈编织套节形成基本层1,所述编织线4 的上层线圈编织套节形成凸出的花纹层3。
26.所述纬编单元包括均匀排列编织的第一编织线、第二编织线、第三编织线、第四编
织线,所述第一编织线依次穿过第三下层线圈、第二编织线的上层线圈和下层线圈、第三编织线的上层线圈和下层线圈、第二编织线的上层线圈、第四编织线的上层线圈、第三编织线的上层线圈和下层线圈、第二编织线的下层线圈和上层线圈、第三下层线圈;所述第二编织线穿过第四编织线的下层线圈和第四编织线的上层线圈、第一编织线的下层线圈、第四编织线的上层线圈、第一编织线的下层线圈、第四编织线的下层线圈,所述第一编织线和第二编织线相互编织套节形成网眼组织。本技术所具有的纬编提花布网眼组织,同时通过和正常提花布面的结合具有较好的立体感。此外,通过所形成的网眼增加了布的弹性,使该提花面料的弹力和回弹远大于同材料的其他提花面料。
27.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他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例。而这些属于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1.一种纬编提花针织布,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纬编单元,所述纬编单元包括依次设置的多条编织线(4),所述编织线(4)包括多个依次设置的单层线圈单元或双层线圈单元,所述单层线圈单元是由编织线(4)通过螺旋弯曲成圈而形成的下层线圈,所述双层线圈单元是由编织线(4)通过螺旋弯曲成圈而形成的上层线圈与下层线圈,所述编织线(4)的下层线圈编织套节形成基本层(1),所述编织线(4)的上层线圈编织套节形成凸出的花纹层(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纬编提花针织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纬编单元包括均匀排列编织的第一编织线、第二编织线、第三编织线、第四编织线,所述第一编织线依次穿过第三下层线圈、第二编织线的上层线圈和下层线圈、第三编织线的上层线圈和下层线圈、第二编织线的上层线圈、第四编织线的上层线圈、第三编织线的上层线圈和下层线圈、第二编织线的下层线圈和上层线圈、第三下层线圈;所述第二编织线穿过第四编织线的下层线圈和第四编织线的上层线圈、第一编织线的下层线圈、第四编织线的上层线圈、第一编织线的下层线圈、第四编织线的下层线圈,所述第一编织线和第二编织线相互编织套节形成网眼组织。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纬编提花针织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本层(1)与花纹层(3)之间设有弹性隔离层(2),各个所述下层线圈相互串套于弹性隔离层(2)内侧,各个所述上层线圈相互串套于弹性隔离层(2)外侧,所述弹性隔离层(2)设有用于编织线(4)穿过的穿线孔(5),所述编织线(4)设有插入穿线孔(5)的进线端(6)和穿出穿线孔(5)的出线端(7)。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纬编提花针织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隔离层(2)采用聚乙烯发泡棉,所述弹性隔离层(2)的穿线孔(5)从基本层(1)至花纹层(3)均呈倾斜向下设置,所述倾斜角度为30
°‑
60
°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纬编提花针织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隔离层(2)内设有多个交错连通的横向弹性气囊组(8)和条形气囊(9),所述横向弹性气囊组(8)和条形气囊(9)之间设有用于设置穿线孔(5)的第一间隙区域,所述横向弹性气囊组(8)由多个经向排列的横向弹性气囊构成,各个横向弹性气囊之间设有用于设置穿线孔(5)的第二间隙区域。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纬编提花针织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隔离层(2)的横向弹性气囊和条形气囊(9)内均设有多条弹性金属线(10),所述弹性隔离层(2)的内外表面分别与花纹层(3)、基本层(1)构成紧贴配合。
技术总结一种纬编提花针织布,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纬编单元,所述纬编单元包括依次设置的多条编织线,所述编织线包括多个依次设置的单层线圈单元或双层线圈单元,所述单层线圈单元是由编织线通过螺旋弯曲成圈而形成的下层线圈,所述双层线圈单元是由编织线通过螺旋弯曲成圈而形成的上层线圈与下层线圈,所述编织线的下层线圈编织套节形成基本层,所述编织线的上层线圈编织套节形成凸出的花纹层。圈编织套节形成凸出的花纹层。圈编织套节形成凸出的花纹层。
技术研发人员:何友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苍南吉祥服饰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30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