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机械刀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倒角铣刀。
背景技术:2.现有的倒角铣刀基本都是负前角或者零度前角,在对工件进行倒角加工时均会对工件具有较大的挤压,使得倒角后的工件表面较为粗糙,或者仍然存在毛边等不良情况。在工件由不同材料结合的情况中,普通倒角刀的加工更加困难。例如加工金属与塑料结合的框型工件,由于金属和塑料成型为框体后结合性能差,在切削过程中,普通倒角刀采用负前角或零度前角,对金属结构产生挤压作用,从而使未完全切断的金属切屑挤向金属与塑料的间隙内或翻向塑料侧,以致工件加工不良。
技术实现要素:3.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切削效果的倒角铣刀。
4.本技术中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倒角铣刀,包括刀柄和刀头。所述刀头设置于所述刀柄的一侧,且设有一体成型的多个刀刃,多个所述刀刃环绕所述刀头的中心轴螺旋延伸,并使所述刀刃呈正前角设置;所述刀刃具有靠近所述刀柄的第一端和远离所述刀柄的第二端,使所述第二端较所述第一端靠近所述刀头的中心轴。
5.本技术中的刀刃环绕刀头的中心轴分布。多个刀刃还环绕刀头的中心轴螺旋延伸,使多个刀刃呈螺旋形设置,如此以便刀刃能够逐渐切入和切离工件,以让切削变得平稳轻快。螺旋形的刀刃还能够让容屑槽对应呈螺旋形设置,螺旋形状的容屑槽能够让排屑效果更好,能够大大降低屑料二次割伤工件表面的风险。通过将倒角铣刀的刀刃设置为螺旋形,可以让倒角铣刀的刀刃设置为正前角,呈正前角的刀刃在切削工件时对工件的挤压小,从而让切削变得更为顺畅,进一步提高了切削效果。
附图说明
6.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倒角铣刀的结构示意图。
7.图2为图1中倒角铣刀的俯视图。
8.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倒角铣刀的结构示意图。
9.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倒角铣刀的局部示意图。
10.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1.倒角铣刀
ꢀꢀꢀꢀꢀꢀꢀꢀꢀꢀꢀꢀꢀꢀꢀꢀꢀꢀꢀꢀꢀꢀꢀꢀ
100
12.刀柄
ꢀꢀꢀꢀꢀꢀꢀꢀꢀꢀꢀꢀꢀꢀꢀꢀꢀꢀꢀꢀꢀꢀꢀꢀꢀꢀꢀꢀ
10
13.安装段
ꢀꢀꢀꢀꢀꢀꢀꢀꢀꢀꢀꢀꢀꢀꢀꢀꢀꢀꢀꢀꢀꢀꢀꢀꢀꢀ
11
14.过渡段
ꢀꢀꢀꢀꢀꢀꢀꢀꢀꢀꢀꢀꢀꢀꢀꢀꢀꢀꢀꢀꢀꢀꢀꢀꢀꢀ
12
15.刀头
ꢀꢀꢀꢀꢀꢀꢀꢀꢀꢀꢀꢀꢀꢀꢀꢀꢀꢀꢀꢀꢀꢀꢀꢀꢀꢀꢀꢀ
20
16.刀刃
ꢀꢀꢀꢀꢀꢀꢀꢀꢀꢀꢀꢀꢀꢀꢀꢀꢀꢀꢀꢀꢀꢀꢀꢀꢀꢀꢀꢀ
21
17.第一端
ꢀꢀꢀꢀꢀꢀꢀꢀꢀꢀꢀꢀꢀꢀꢀꢀꢀꢀꢀꢀꢀꢀꢀꢀꢀꢀ
211
18.第二端
ꢀꢀꢀꢀꢀꢀꢀꢀꢀꢀꢀꢀꢀꢀꢀꢀꢀꢀꢀꢀꢀꢀꢀꢀꢀꢀ
212
19.平头端面
ꢀꢀꢀꢀꢀꢀꢀꢀꢀꢀꢀꢀꢀꢀꢀꢀꢀꢀꢀꢀꢀꢀꢀꢀ
22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1.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顶”、“底”、“上”、“下”、“左”、“右”、“前”、“后”、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22.术语“垂直”用于描述两个部件之间的理想状态。实际生产或使用的状态中,两个部件之间可以存在近似于垂直的状态。举例来说,结合数值描述,垂直可以指代两直线之间夹角范围在90
±
10
°
之间,垂直也可以指代两平面的二面角范围在90
°±
10
°
之间,垂直还可以指代直线与平面之间的夹角范围在90
±
10
°
之间。被描述“垂直”的两个部件可以不是绝对的直线、平面,也可以大致呈直线或平面,从宏观来看整体延伸方向为直线或平面即可认为部件为“直线”或“平面”。
23.术语“平行”用于描述两个部件之间的理想状态。实际生产或使用的状态中,两个部件之间可以存在近似于平行的状态。举例来说,结合数值描述,平行可以指代两直线之间夹角范围在180
°±
10
°
之间,平行也可以指代两平面的二面角范围在180
°±
10
°
之间,平行还可以指代直线与平面之间的夹角范围在180
°±
10
°
之间。被描述“平行”的两个部件可以不是绝对的直线、平面,也可以大致呈直线或平面,从宏观来看整体延伸方向为直线或平面即可认为部件为“直线”或“平面”。
24.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
25.本技术的倒角铣刀包括刀柄和刀头。刀头设置于刀柄的一侧,且设有一体成型的多个刀刃,多个刀刃环绕刀头的中心轴螺旋延伸,并使刀刃呈正前角设置;刀刃具有靠近刀柄的第一端和远离刀柄的第二端,第二端较第一端靠近刀头的中心轴。
26.上述倒角铣刀的多个刀刃环绕刀头的中心轴分布。多个刀刃环绕刀头的中心轴螺旋延伸,从而使刀刃能够逐渐切入和切离工件,以让切削变得平稳轻快。刀刃呈正前角设置,使得刀刃在切削工件时对工件的挤压变小,让切削变得更为顺畅,进一步提高了切削效果。
27.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做出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28.现有的倒角铣刀基本都是负前角或者零度前角,在对工件进行倒角加工时均会对工件具有较大的挤压,使得倒角后的工件表面较为粗糙,或者仍然存在毛边等不良情况。在工件由不同材料结合的情况中,普通倒角刀的加工更加困难。例如加工金属与塑料结合的框型工件,由于金属和塑料成型为框体后结合性能差,在切削过程中,普通倒角刀采用负前
角或零度前角,对金属结构产生挤压作用,从而使未完全切断的金属切屑挤向金属与塑料的间隙内或翻向塑料侧,以致工件加工不良。
29.对于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倒角铣刀100,可用于工件尤其是框型工件的倒角(四边形框型工件示例性为四个倒角)铣削。
30.请参阅图1至图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倒角铣刀100,该倒角铣刀100包括刀柄10和刀头20。
31.该刀柄10通常用于被夹持,以安装在用于切削的设备上。刀头20设置在刀柄10的一侧。刀头20和刀柄10为一体成型设置,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该刀头20和刀柄10也可以是通过焊接、螺接等方式连接的。
32.刀头20设有多个(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刀刃21,多个刀刃21环绕刀头20的中心轴均匀分布。刀刃21具有靠近刀柄10的第一端211和远离刀柄10的第二端212,第二端212较第一端211靠近刀头20的中心轴。换言之,多个刀刃21是沿其第一端211朝第二端212的方向朝内倾斜设置的,如此设置能够适用于各种倒角场合。
33.多个刀刃21还环绕刀头20的中心轴螺旋延伸,也即多个刀刃21呈螺旋形设置。显然,螺旋形的刀刃21能够逐渐切入和切离工件,以让切削过程变得平稳轻快。且通过让刀刃21设置为螺旋形,可以让倒角铣刀100的刀刃21设置为正前角。相比于普通倒角刀的负前角或者零度前角,呈正前角的刀刃21在切削工件时对工件的挤压变小,从而让切削变得更为顺畅,进一步提高了切削效果。
34.本技术中的刀刃21环绕刀头20的中心轴分布,以便于让倒角铣刀100的多个刀刃21轮流切削工件。多个刀刃21还环绕刀头20的中心轴螺旋延伸,使多个刀刃21呈螺旋形设置,使刀刃21能够逐渐切入和切离工件,以让切削变得平稳轻快。螺旋形的刀刃21还能够让容屑槽对应呈螺旋形设置,螺旋形状的容屑槽能够让排屑效果更好,能够大大降低屑料二次割伤工件表面的风险。通过将倒角铣刀100的刀刃21设置为螺旋形,可以让倒角铣刀100的刀刃21设置为正前角,呈正前角的刀刃21在切削工件时对工件的挤压小,从而让切削变得更为顺畅,进一步提高了切削效果。
35.请参阅图1和图2,鉴于倒角铣刀100在加工时,通常是刀头20背离刀柄10的一端靠近工件,在本技术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刀刃21延伸至刀头20背离刀柄10的一端。如此设置使得倒角铣刀100在进行倒角加工时,刀头20背离刀柄10的一端的刀刃21直接加工工件,从而减小刀头20背离刀柄10的一端和工件发生干涉的风险。
36.值得一提的是,多个刀刃21延伸至刀头20背离刀柄10的一端时,该端部可以呈点状设置,也即多个刀刃21的第二端212(刀尖)汇聚在一个点上。该端部也可以呈面状设置,也即多个刀刃21的第二端212汇聚在一个面上。
37.出于对倒角铣刀100的强度的考虑,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该刀头20背离刀柄10的一端设置有平头端面22。也即本实施例中的多个刀刃21的第二端212汇聚在平头端面22上,如此能够保证刀头20背离刀柄10的端部具有较好的强度,从而降低刀刃21损坏的风险。
38.通常来说,刀头20整体呈圆柱状设置,刀头20的外径越大,刀刃21的数量相应设置的越多,这样有利于分散切削力,提高刀刃21的使用寿命。因此,在本技术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该刀头20的外径d2满足:1.5mm≤d2,刀刃21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该尺寸范围内的刀头20设置至少两个刀刃21足够分散切削力,以保证良好的切削效果。该刀头20的外
径具体可以是1.5mm、2mm、2.5mm、3mm、3.5mm、4mm等等,在此就不再赘述。
39.在本技术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该刀刃21的螺旋角β满足:35
°
≤β≤41
°
。该刀刃21的螺旋角β处于该范围时,刀刃21切削角度佳,具有良好的切削效果,使得被加工的工件的光洁度更好。该刀刃21的螺旋角β处于该范围时,该刀头20还有较佳地散热性,有利于提高刀刃21的使用寿命。该刀刃21的螺旋角β具体可以是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等等,在此不再赘述。
40.在本技术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该刀刃21的前角γ满足:8
°
≤γ≤12
°
。该刀刃21的前角γ处于该范围时,刀刃21具有较佳地强度,不容易在切削时损坏,提高了刀刃21的使用寿命。该刀刃21的前角γ具体可以是8
°
、9
°
、10
°
、11
°
、12
°
等等,在此不再赘述。
41.进一步地,请参阅图4,刀刃21的第二端212设置有第一后角δ,第一后角δ满足:10
°
≤δ≤12
°
,刀刃21的第一端211设置有第二后角η,第二后角η满足:20
°
≤η≤25
°
。该刀刃21的第一后角δ和第二后角η处于上述范围时,刀刃21具有较佳地强度,同时能够让排屑更为顺畅,抑制积屑瘤的产生。第一后角δ具体可以是10
°
、11
°
、12
°
等等,第二后角η具体可以是20
°
、21
°
、22
°
、23
°
、24
°
、25
°
等等,在此不再赘述。
42.在本技术中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便于安装,刀柄10的外径d1大于刀头20的外径d2设置。刀柄10的外径大于刀头20还可以保证刀柄10的强度,以使刀柄10能够承受较大的夹持力。该刀柄10的外径d1满足:3mm≤d1≤5mm。具体可以是d2=3mm,d1=4mm,或者d2=4mm,d1=5mm等等,在此不再赘述。
43.为便于加工,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刀柄10包括安装段11与过渡段12,过渡段12的两端分别连接安装段11和刀头20,过渡段12的外径沿邻近安装段11的一端朝邻近刀头20的一端逐渐减小。这样在倒角铣刀100工作时,由于过渡端的作用,刀柄10能够对工件进行避位,以使切削能够在狭小空间处具有更长的工作行程,进而提高倒角铣刀100的适用范围。
44.需要说明的是,该过渡段12的外周面可以是类似圆锥形的弧面,该过渡段12的外周面也可以是类似棱锥形的阶梯面。
45.考虑到加工成本,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和图3,该过渡段12呈锥状设置,且过渡段12的锥角α满足:10
°
≤α≤50
°
。如此设置能够让刀头20的外径d2和刀柄10的外径d1具有一个合适的比例,使刀柄10和刀头20之间的差距不会过大或者过小。
46.进一步地,请继续参照图1和图3,该过渡段12的锥角α满足:29
°
≤α≤31
°
。如此设置能够使过渡段12设置为一个合适的长度,从而有便于加工。锥角α具体可以是29
°
、30
°
、31
°
等等,在此不再赘述。
47.另外,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技术,而并非用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只要在本技术的实质精神范围之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技术公开的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1.一种倒角铣刀,包括刀柄和刀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刀头设置于所述刀柄的一侧,且设有一体成型的多个刀刃,多个所述刀刃环绕所述刀头的中心轴螺旋延伸,并使所述刀刃呈正前角设置;所述刀刃具有靠近所述刀柄的第一端和远离所述刀柄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端较所述第一端靠近所述刀头的中心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倒角铣刀,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刀刃延伸至所述刀头背离所述刀柄的一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倒角铣刀,其特征在于,所述刀头背离所述刀柄的一端设置有平头端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倒角铣刀,其特征在于,所述刀头的外径d2满足:1.5mm≤d2,所述刀刃的数量为至少两个。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倒角铣刀,其特征在于,所述刀刃的螺旋角β满足:35
°
≤β≤41
°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倒角铣刀,其特征在于,所述刀刃的前角γ满足:8
°
≤γ≤12
°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倒角铣刀,其特征在于,所述刀刃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一后角δ,所述第一后角δ满足:10
°
≤δ≤12
°
,所述刀刃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二后角η,所述第二后角η满足:20
°
≤η≤25
°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倒角铣刀,其特征在于,所述刀柄包括安装段与过渡段,所述过渡段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安装段和所述刀头,所述过渡段的外径沿邻近所述安装段的一端朝邻近所述刀头的一端逐渐减小。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倒角铣刀,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段呈锥状设置,且所述过渡段的锥角α满足:10
°
≤α≤50
°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倒角铣刀,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段的锥角α满足:29
°
≤α≤31
°
。
技术总结本申请公开一种倒角铣刀,该倒角铣刀包括刀柄和刀头。刀头设置于刀柄的一侧,且设有一体成型的多个刀刃,多个刀刃环绕刀头的中心轴螺旋延伸,并使刀刃呈正前角设置。刀刃具有靠近刀柄的第一端和远离刀柄的第二端,第二端较第一端靠近刀头的中心轴。本申请中的多个刀刃呈螺旋延伸且刀刃呈正前角,使倒角铣刀在对工件倒角加工时减少对工件的挤压,从而让切削效果更佳,降低切削后工件表面不良的风险。降低切削后工件表面不良的风险。降低切削后工件表面不良的风险。
技术研发人员:王雪松 邵勇 许兴智 贾政 吴晓茹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裕展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30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