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加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热组件、气溶胶生成装置及流体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2.目前电加热方式包括有加热电阻加热、电阻丝加热等。加热电阻加热方式是在基材上设置膜电阻通电进行加热。由于膜电阻是整片的,当某个膜区出现损坏时,会导致整个膜电阻失效,使得具有此膜电阻的加热体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耐用性的加热组件、气溶胶生成装置及流体加热装置。
4.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加热组件,包括管状基材,包括加热区和电极区,所述电极区包括相对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第二电极沿所述管状基材周向布置,所述加热区具有两个以上膜区,所述膜区具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膜区沿着所述管状基材的长度方向的两末端,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一电极接触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二电极接触电连接,所述加热组件具有至少一个绝缘区,所述绝缘区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且所述绝缘区位于相邻所述膜区之间。
6.为实现上述目的,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加热组件。
8.为实现上述目的,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9.一种流体加热装置,包括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加热组件。
10.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加热区具有两个以上膜区,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一电极接触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二电极接触电连接,所述加热组件具有至少一个绝缘区,所述绝缘区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且所述绝缘区位于相邻所述膜区之间,如此,可以提高加热组件的耐用性。
附图说明
1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12.图2为图1所示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13.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平面示意图;
14.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种实施方式的平面示意图;
15.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种实施方式的平面示意图;
16.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另又一种实施方式的平面示意图;
17.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另再一种实施方式的平面示意图;
18.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另又一种实施方式的平面示意图;
19.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流体加热组件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20.其中,1、基材,2、加热区,3、电极区,4、膜区,5、加热电阻,6、绝缘区
21.21、第一膜加热区,22、第二膜加热区
22.31、第一电极,32、第二电极,33、第三电极,34、第四电极
23.41、第一连接部,42、第二连接部,43、第一侧部,44、第二侧部
24.10、加热组件,20、泵,30、流体源。
具体实施方式
25.以下结合附图详细阐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加热组件可用于各种电加热场合,具体应用例如为家用电器,例如饮水机;加热组件尺寸可以做的很小,可以应用于个人护理产品,例如气溶胶生成装置,具体可以为精油、药剂、烟草等加热。
26.参照图1,图2,一种加热组件,包括管状基材1,所述加热组件具有加热区2和电极区3,电极区3具有相对的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所述第一电极31、第二电极32沿所述管状基材1周向布置,所述加热区2具有两个以上膜区4,所述膜区4具有第一连接部41和第二连接部42,所述第一连接部4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42位于所述膜区4沿着所述管状基材1的长度方向的两末端,所述第一连接部41和所述第一电极31接触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42和所述第二电极32接触电连接,所述加热组件具有至少一个绝缘区6,所述绝缘区6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且所述绝缘区6位于相邻所述膜区4之间。
27.膜区4具有设置于所述管状基材1表面的加热电阻5。加热电阻5可以是各种电阻膜或印刷电路,例如可以是膜厚度在50微米内的加热膜,例如5微米、4微米、3微米、2微米、1微米、5纳米、4纳米、3纳米、2纳米、1纳米等。
28.由于加热区2具有两个以上膜区4,两个以上膜区4间隔设置,各膜区4与所述电极区3电连接,各个膜区4是单独的发热电阻,可以相互平行且独立的工作,当某个膜区4因意外出现损坏时,其他膜区4仍能正常使用,因此仍能实现该加热组件的加热功能,如此能够提高加热组件的耐用性。尤其当有干烧的时候,加热组件的抗干烧性能也会提高。
29.另外,加热电阻为电阻膜时,由于受电阻膜设置于基材表面的工艺限制,电阻膜采用涂覆或喷镀或等离子溅射等方式设置于基材表面,当基材表面全部布置电阻膜时,由于电阻膜面积较大,有时电阻膜的均匀度会有不足,而通过膜区4的分隔设置,减小了每个膜区4的电阻膜面积,有利于每个膜区4的均匀度的提高。
30.在一种情况下,至少相邻两个膜区4的电阻相同,使得不同膜区4间隔分开设置,提升膜区4的均匀度又能提高加热组件的耐用性。
31.在一种情况下,至少相邻两个膜区4的电阻值不同,如此不同膜区4还可控制为具有不同的发热量。
32.在一种情况下,至少相邻两个膜区4的面积相同,提升膜区4的均匀度又能提高加热组件的耐用性。
33.在一种情况下,至少相邻两个膜区4的面积不同,如此不同膜区4还可控制为具有不同的发热量。由于加热区具有两个以上间隔设置膜区4,如此膜区4的电阻膜的成分可有不同,使得各膜区4的电阻值依需要设计为不同,相比单一膜形式具有更广的应用。
34.所述膜区4具有和所述第一连接部41、第二连接部42非平行设置的第一侧部43和第二侧部44,所述其中一个膜区4的第一侧部43和另一个膜区4的第二侧部44相邻,所述绝缘区6位于相邻的两个膜区4的其中一个膜的第一侧部43和其中另一个膜区4的第二侧部44之间,两个以上所述膜区4在所述管状结构的周侧间隔分布,两个以上所述膜区4并联设置。如此,管状结构的周侧都能有电加热区域,加热面积较大,加热效果较好。
35.所述电极区3在所述管状基材1表面环形设置,沿管状基材1的长度方向,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分设于两个以上膜区4的两端,所述膜区4沿所述管状结构长度方向延伸或者螺旋形布置或者其他不规则结构,如此电流从位于管状基材1一端的第一电极31输入到各个膜区4并通过位于管状基材1另一端的第二电极32输出,使得各个膜区4之间为并联连接,相互间电路不受影响。
36.以所述管状基材的径向方向为宽,所述第一连接部41、第二连接部42的宽度不小于2mm,至少两个相邻膜区4之间的距离不大于所述第一连接部416、第二连接部42的宽度,所述电极区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连接部41、第二连接部42的宽度。这样在管状基材1上,加热电阻5的分布区域较大,使得加热区2的加热面积较大。
37.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参照图3,所述电极区3还包括第三电极33,所述第三电极沿所述管状基材1周向布置,所述加热区2包括第一膜加热区21和第二膜加热区22,所述第一膜加热区21具有两个以上所述膜区4,所述第二膜加热区22具有两个以上所述膜区4,所述第一电极31、第二电极32位于所述第一膜加热区21沿所述管状基材长度方向的两端,且所述第一电极31与所述第一膜加热区21的第一连接部41接触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一膜加热区的第二连接部42接触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32、第三电极33位于所述第二膜加热区22沿所述管状基材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第二电极32与所述第二膜加热区的第一连接部41接触电连接,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第二膜加热区的第二连接部42接触电连接;
38.沿管状基材1的长度方向,加热区2包括第一膜加热区21和第二膜加热区22,第一膜加热区21中的两个以上膜区4沿管状基材1周侧间隔分布,第二膜加热区22中的两个以上膜区4沿管状基材1周侧间隔分布,如此,管状结构的加热组件在周侧设置有多个膜区4,加热面积较大,加热效率较高。同时通过第一电极31、第二电极32、第三电极33的设置,第一膜加热区21和第二膜加热区22可以实现并联或者串联连接方式,这个可以根据具体应用而定。另外,第一膜加热区和第二膜加热区的加热功率可以设计为不同,使得该加热组件可应用于具有功率需求变化的应用场景。
39.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膜加热区的膜区4呈长条形,所述第二膜加热区的膜区4呈长条形,所述第一膜加热区的膜区4和所述第二膜加热区的膜区4的面积相同。作为其他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膜加热区的膜区4和所述第二膜加热区的膜区4的面积不同。
40.作为其他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膜加热区的膜区4呈长条形,所述第二膜加热区的膜区4呈螺旋形,所述第一膜加热区的膜和所述第二膜加热区的膜区4的面积不同。
41.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参照图4,所述电极区3包括第一电极31、第二电极32、第三电极33和第四电极34,第一电极31、第二电极32、第三电极33、第四电极34沿所述管状基材1周向布置,所述加热区2包括第一膜加热区21和第二膜加热区22,所述第一膜加热区21具有两个以上所述膜区4,所述第二膜加热区22具有两个以上所述膜区4,所述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位于所述第一膜加热区沿所述管状基材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第三电极、第四电极位于
所述第二膜加热区沿所述管状基材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第一膜加热区21的第一连接部41和所述第一电极31接触电连接,所述第一膜加热区21的第二连接部42和所述第二电极32接触电连接,所述第二膜加热区22的第一连接部41和所述第三电极33接触电连接,所述第二膜加热区的第二连接部42和所述第四电极34接触电连接;所述第一膜加热区21和所述第二膜加热区22为并联或者串联连接。如此,管状结构的加热组件在周侧设置有多个膜区4,加热面积较大,加热效率较高。通过第一电极31、第二电极32、第三电极33、第四电极34的设置,第一膜加热区21和第二膜加热区22可并联或者串联连接,也可以单独电连接,可以满足多种功率需求。
42.所述第一膜加热区的膜区4呈长条形,所述第二膜加热区的膜区4呈长条形,所述第一膜加热区的膜区4和所述第二膜加热区的膜区4的面积不同或相同。第一膜加热区21和第二膜加热区22的膜区4面积可以不同,膜区4的功率密度也可以设计为不同,如此,在加热组件完成后,第一膜加热区21和第二膜加热区22就可以具有不同功率。
43.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参照图5,所述电极区还包括第三电极33和第四电极34,所述第三电极33、第四电极34沿所述管状基材1周向布置,所述加热区2包括第一膜加热区21和第二膜加热区22,所述第一膜加热区21具有两个以上所述膜区4,所述第二膜加热区22具有两个以上所述膜区4,所述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位于所述第一膜加热区沿所述管状基材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第三电极、第四电极位于所述第二膜加热区沿所述管状基材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第一膜加热区21的第一连接部41和所述第一电极31接触电连接,所述第一膜加热区21的第二连接部42和所述第二电极32接触电连接,所述第二膜加热区22的第一连接部41和所述第三电极33接触电连接,所述第二膜加热区的第二连接部42和所述第四电极34接触电连接;所述第一膜加热区的膜区4呈长条形,所述第二膜加热区的膜区4呈螺旋形,所述第一膜加热区的膜区4和所述第二膜加热区的膜区4的面积不同。第一膜加热区21和第二膜加热区22的膜区4加热面积不同,可用于具有不同功率的应用场景。
44.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参照图6,所述电极区3具有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在所述管状基材1表面环形设置,所述膜区4呈斜条形,两个以上所述膜区4并联设置。两个以上膜区4可以具有不同面积,如此,在加热组件的不同部位可以具有不同的加热功率,可以应用于局部需要较高加热温度而局部需要较低加热温度的应用场景。
45.膜区4可以具有多种形状,例如参照图7,所述电极区3在所述管状基材1表面环形设置,两个以上所述膜区4均匀布置且具有相同的膜面积。两个以上膜区4的延伸方向可以和管状基材1的长度方向不同。又如参照图8,两个以上膜区4还可以沿管状结构螺旋形布置,两个以上膜区4为弧形区域。
46.参照图9,图9示意出一种流体加热组件,包括加热组件10、泵20和流体源30,加热组件10为管状结构,加热组件10内部具有流体加热通道,流体源30的流体出口与泵20的进口连通,泵20的出口与加热组件10的进口连通。尤其当流体加热组件用于蒸汽发生器时,加热温度较高,容易出现干烧的情况时,本实用新型采用多个膜区4的设计,提高了加热组件的耐干烧性,也提高了流体加热组件的使用寿命。
47.作为另一种应用,上述加热组件可应用于气溶胶生成装置,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加热组件和气溶胶生成物质,加热组件对气溶胶生成物质加热使得气溶胶生成装置能够雾
化或者气化,供用户所需。典型的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为加热不燃烧烟。
48.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例如对“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性的界定,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相互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技术特征:1.一种加热组件,包括管状基材(1),其特征在于,包括加热区(2)和电极区,所述电极区(3)包括相对的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所述第一电极(31)、第二电极(32)沿所述管状基材(1)周向布置,所述加热区(2)具有两个以上膜区(4),所述膜区具有第一连接部(41)和第二连接部(42),所述第一连接部(4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42)位于所述膜区沿着所述管状基材(1)的长度方向的两末端,所述第一连接部(41)和所述第一电极(31)接触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42)和所述第二电极(32)接触电连接,所述加热组件具有至少一个绝缘区(6),所述绝缘区(6)位于所述第一电极(31)和所述第二电极(32)之间且所述绝缘区(6)位于相邻所述膜区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膜区具有和所述第一连接部(41)、第二连接部(42)非平行设置的第一侧部(43)和第二侧部(44),所述其中一个膜区的第一侧部(43)和另一个膜区的第二侧部(44)相邻,所述绝缘区(6)位于相邻的两个膜区的其中一个膜的第一侧部(43)和其中另一个膜区的第二侧部(44)之间,两个以上所述膜区(4)在所述管状基材的周侧分布,两个以上所述膜区(4)并联设置;所述膜区呈长条形或斜条形,至少相邻两个所述膜区(4)的面积相同和/或至少相邻两个所述膜区(4)的电阻值相同;或者所述膜区呈螺旋形或弧形,至少相邻两个所述膜区(4)的面积相同和/或至少相邻两个所述膜区(4)的电阻值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膜区(4)具有和所述第一连接部(41)、第二连接部(42)非平行设置的第一侧部(43)和第二侧部(44),所述其中一个膜区的第一侧部(43)和另一个膜区的第二侧部(44)相邻,所述绝缘区(6)位于相邻的两个膜区的其中一个膜的第一侧部(43)和其中另一个膜区的第二侧部(44)之间,两个以上所述膜区(4)在所述管状基材的周侧分布,两个以上所述膜区(4)并联设置,至少相邻两个所述膜区(4)的面积不同,和/或至少相邻两个所述膜区(4)的电阻值不同。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区(3)还包括第三电极(33)和第四电极(34),所述第三电极(33)、第四电极(34)沿所述管状基材(1)周向布置,所述加热区(2)包括第一膜加热区(21)和第二膜加热区(22),所述第一膜加热区(21)具有两个以上所述膜区(4),所述第二膜加热区(22)具有两个以上所述膜区(4),所述第一电极(31)、第二电极(32)位于所述第一膜加热区沿所述管状基材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第三电极(33)、第四电极(34)位于所述第二膜加热区沿所述管状基材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第一膜加热区(21)的第一连接部(41)和所述第一电极(31)接触电连接,所述第一膜加热区(21)的第二连接部(42)和所述第二电极(32)接触电连接,所述第二膜加热区(22)的第一连接部(41)和所述第三电极(33)接触电连接,所述第二膜加热区的第二连接部(42)和所述第四电极(34)接触电连接;所述第一膜加热区的膜区呈长条形,所述第二膜加热区的膜区呈长条形,所述第一膜加热区的膜区和所述第二膜加热区的膜区的面积不同或相同。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区还包括第三电极(33)和第四电极(34),所述第三电极(33)、第四电极(34)沿所述管状基材(1)周向布置,所述加热区(2)包括第一膜加热区(21)和第二膜加热区(22),所述第一膜加热区(21)具有两个以上所述膜区(4),所述第二膜加热区(22)具有两个以上所述膜区(4),所述第一电极(31)、第二电极(32)位于所述第一膜加热区沿所述管状基材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第三电
极(33)、第四电极(34)位于所述第二膜加热区沿所述管状基材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第一膜加热区(21)的第一连接部(41)和所述第一电极(31)接触电连接,所述第一膜加热区(21)的第二连接部(42)和所述第二电极(32)接触电连接,所述第二膜加热区(22)的第一连接部(41)和所述第三电极(33)接触电连接,所述第二膜加热区的第二连接部(42)和所述第四电极(34)接触电连接;所述第一膜加热区的膜区呈长条形,所述第二膜加热区的膜区呈螺旋形,所述第一膜加热区的膜区和所述第二膜加热区的膜区的面积不同。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区(3)还包括第三电极(33),所述第三电极(33)沿所述管状基材(1)周向布置,所述加热区(2)包括第一膜加热区(21)和第二膜加热区(22),所述第一膜加热区(21)具有两个以上所述膜区(4),所述第二膜加热区(22)具有两个以上所述膜区(4),所述第一电极(31)、第二电极(32)位于所述第一膜加热区(21)沿所述管状基材长度方向的两端,且所述第一电极(31)与所述第一膜加热区(21)的第一连接部(41)接触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32)与所述第一膜加热区的第二连接部(42)接触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32)、第三电极(33)位于所述第二膜加热区(22)沿所述管状基材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第二电极(32)与所述第二膜加热区的第一连接部(41)接触电连接,所述第三电极(33)与所述第二膜加热区的第二连接部(42)接触电连接;所述第一膜加热区的膜区呈长条形,所述第二膜加热区的膜区呈长条形,所述第一膜加热区的膜区和所述第二膜加热区的膜区的面积不同或相同。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区(3)还包括第三电极(33),所述第三电极(33)沿所述管状基材(1)周向布置,所述加热区(2)包括第一膜加热区(21)和第二膜加热区(22),所述第一膜加热区(21)具有两个以上所述膜区(4),所述第二膜加热区(22)具有两个以上所述膜区(4),所述第一电极(31)、第二电极(32)位于所述第一膜加热区(21)沿所述管状基材长度方向的两端,且所述第一电极(31)与所述第一膜加热区(21)的第一连接部(41)接触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32)与所述第一膜加热区的第二连接部(42)接触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32)、第三电极(33)位于所述第二膜加热区(22)沿所述管状基材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第二电极(32)与所述第二膜加热区的第一连接部(41)接触电连接,所述第三电极(33)与所述第二膜加热区的第二连接部(42)接触电连接;所述第一膜加热区的膜区呈长条形,所述第二膜加热区的膜区呈螺旋形,所述第一膜加热区的膜区和所述第二膜加热区的膜区的面积不同。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以所述管状基材的径向方向为宽,所述第一连接部(41)、第二连接部(42)的宽度不小于2mm,至少两个相邻膜区(4)之间的距离不大于所述第一连接部(41)、第二连接部(42)的宽度,所述电极区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连接部(41)、第二连接部(42)的宽度。9.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组件。10.一种流体加热装置,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组件。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加热组件、气溶胶生成装置及流体加热装置,包加热组件包括管状基材,包括加热区和电极区,所述电极区包括相对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第二电极沿所述管状基材周向布置,所述加热区具有两个以上膜区,所述膜区具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膜区沿着所述管状基材的长度方向的两末端,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一电极接触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二电极接触电连接,所述加热组件具有至少一个绝缘区,所述绝缘区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且所述绝缘区位于相邻所述膜区之间。本实用新型耐用性强。强。强。
技术研发人员:胡如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芜湖艾尔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31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