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结构连廊结构及吊装施工方法与流程

allin2024-08-04  67



1.本技术涉及连廊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钢结构连廊结构及吊装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2.连廊一般是建筑和建筑之间的连接构筑物,可以方便两塔楼之间的联系。钢结构连廊主体框架结构是采用钢构件拼接而成,钢构件可以在工厂预制加工制作,钢构件制作精度高、质量好,可以减少现场加工制作的工序、缩短工期,节省成本。
3.目前连廊的钢构件一般包括顶棚、支架和底座,顶棚位于顶部,底座平行于顶棚的正下方,支架连接于顶棚和底座之间,作业人员在地面将顶棚、支架和底座拼接成连廊主体后通过重型起吊设备将连廊整体起吊至安装处进行安装。每座塔楼的外墙上浇注有两根竖向设置的混凝土承重柱,承重柱上由上至下依次一体成型有上承重台和下承重台,所有上承重台和下承重台的位置位于一个长方体的八个顶点处,顶棚的的四个角部设置在对应的四个上承重台,底座的四个角部设置在对应的四个下承重台上,连廊主体通过上承重台和下承重台来进行支撑。
4.重型起吊设备需要将连廊吊起并放置到上、下承重台上,但是由于上、下承重台的干涉,连廊不能在地面上于上、下承重台的正下方直接向上吊起后放在上、下承重台上,而是需要在地面上与上、下承重台错开后起吊,待连廊主体起吊至与上、下承重台同一高度后再水平移动连廊主体至上、下承重台上;该过程较为繁琐,需要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更方便、更安全地安装连廊,本技术提供一种钢结构连廊结构及吊装施工方法。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钢结构连廊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钢结构连廊结构,应用于连接两座塔楼,两座塔楼相朝向的墙壁上各设置有两根承重柱,承重柱上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上承重台和下承重台;该钢结构连廊结构包括底座、顶棚以及支架,所述支架连接于底座和顶棚之间,所述顶棚包括一个顶部主体和两个顶部转动部,两个所述顶部转动部绕同一轴线分别转动连接于顶部主体的两侧,两个所述顶部转动部分别设置在相邻塔楼的两个上承重台上,所述顶部转动部转动一定角度后能够沿竖向活动设置于不同塔楼上的两个相互对应的上承重台之间,顶部主体位于两座塔楼的上承重台之间,所述顶部主体在水平状态下能够沿竖向活动设置于不同塔楼上的两个相互对应的上承重台之间;所述底座包括一个底部主体和两个底部转动部,两个所述底部转动部绕同一轴线分别转动连接于底部主体的两侧,两个所述底部转动部分别设置在相邻塔楼的两个下承重台上,所述底部转动部转动一定角度后能够沿竖向活动设置于不同塔楼上的两个相互对应的下承重台之间,且倾斜的底部转动部能够在上承重台和下承重台之间复位至水平状态,底部主体位于两座塔楼的下承重台之间,所述底部主体在水平状态下能够沿竖向活动设置于不同塔楼上的两个相互对应的下承重台之间。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钢结构连廊结构通过分体式安装方法进行安装,首先将顶棚水平放置在两个塔楼于上承重台的正下方地面上,起吊设备将吊绳连接在顶部主体上,将顶棚沿竖向起吊一定高度后,将水平的两个顶部转动部转动至一定角度的倾斜状态,此时顶部主体和顶部转动部均能够沿竖直向上穿过同一塔楼上的两个下承重台之间和两个上承重台之间,起吊设备将顶棚从地面竖直向上吊起至四个上承重台的上方,将顶部转动部复位至水平,而后起吊设备将两个顶部转动部的四个角部落在对应的上承重台上,顶棚被放置在上承重台上,工人通过连接件将顶棚固定在上承重台上;将底座水平放置在两个塔楼于上承重台的正下方地面上,起吊设备将吊绳连接在底部主体上,将底座沿竖向起吊一定高度后,将水平的两个底部转动部转动至一定角度的倾斜状态,此时底部主体和底部转动部均能够沿竖直向上穿过同一塔楼上的两个下承重台之间;等到起吊设备将底座从地面竖直向上吊起至上承重台和下承重台之间后,将底部转动部反向转动复位至水平,而后起吊设备将两个底部转动部的四个角部落在对应的下承重台上,底座被放置在下承重台上,工人同样通过连接件将底座固定在下承重台上;而后将地面上的支架通过起吊设备放置在底座上进行安装,将支架安装至顶棚和底座之间,支架起连接作用,将连廊主体进行整体固定;本技术通过分体式的安装方法进行安装,能够通过多次起吊单个构件来减轻起吊总体结构的总重,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风险,同时顶棚和底座部分能够发生转动,使得顶棚和主体均能够沿简单的竖直方向起吊至对应的安装位置,避免了与上、下承重台发生干涉,减少麻烦。
8.可选的,承重柱上于上承重台的上方设置有加固件,所述加固件包括随动部和加固部,所述随动部和加固部的连接处转动连接于承重柱上;所述随动部位于加固部的下方,在所述顶棚从上承重台上方落到上承重台的过程中,所述顶部转动部与随动部持续抵接并不断带动加固件转动,当顶部转动部完全落在上承重台上时,所述加固件固定于承重柱和顶棚之间、加固部转动至顶棚顶部并共同与顶部转动部和顶部主体抵接。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固件在顶棚从上承重台上方落到上承重台后共同抵接顶部主体和顶部转动部的顶端,且此时加固件被固定,使得加固件起到阻挡顶部转动部和顶部主体相对转动的作用,提高顶棚整体稳定性。
10.可选的,下承重台上设置有加固组件,所述加固组件包括加固架,所述加固架固定在下承重台的侧壁上,所述加固架的顶部共同与底部主体和底部转动部的底部固定连接。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固架固定在下承重台上,而加固架的顶部一同与底部主体和底部转动部固定连接,起到固定作用,并能够阻止相对转动。
12.可选的,所述加固组件还包括加固杆,所述加固杆的一端固定在加固架顶部、另一端分别穿过底部主体和底部转动部后固定在承重柱上。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固杆串连底部主体和底部转动部,起到进一步阻止转动的作用,并且加固杆的两端分别与承重柱和加固架固定连接,起到支撑作用。
14.可选的,承重柱上设置有防错槽,当加固组件连接在底座上后,加固杆插接配合于防错槽内;承重柱上设置有联动组件和遮挡件,所述遮挡件将防错槽的开口遮挡,所述加固件转动并使加固部共同与顶部转动部和顶部主体抵接的过程中,加固件通过联动组件带动遮挡件打开防错槽的开口。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本技术的施工方式与现有技术全然不同,现场施工人员可能出现先安装底座后安装顶棚的情况,等到底座都安装固定好了才发现顺序错误,导致影响施工进度,而设置防错槽有着防控安装顺序出错的作用;当顶棚未放置在上承重台上时,遮挡件将防错槽开口遮挡,而加固杆也就无插接到防错槽内,加固组件无法实现安装,只有当顶棚放置在上承重台上、加固件转动带动遮挡件打开防错槽后才能安装加固组件,能够有效防控错误起吊底座后又进一步错误安装固定底座的步骤。
16.可选的,所述联动组件包括主动齿轮以及配合齿条,所述主动齿轮与加固件绕同轴同步转动,配合齿条与主动齿轮啮合,所述配合齿条沿竖向滑动设置于承重柱上;所述遮挡件设置在配合齿条上,所述主动齿轮转动带动遮挡件向上移动并将防错槽打开。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齿轮齿条配合的方式简单有效,能够非常简便的实施联动组件的效果。
18.可选的,所述顶棚和底座之间还设置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顶端共同与顶部主体和顶部转动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柱的底端共同与底部主体和底部转动部固定连接。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柱起到在底座上支撑顶棚的作用。
20.可选的,所述底座的底部设置有立柱,所述立柱底部与地面连接。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立柱起到在地面上支撑连廊主体的作用。
2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钢结构连廊结构的吊装施工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钢结构连廊结构的吊装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在塔楼上搭设起吊设备,将顶棚水平放置在上承重台的正下方地面上,在顶部主体部上设置吊耳,将起吊设备的吊钩钓在吊耳上,起吊设备将顶棚提升至离地间隙两公分处,并等待两小时,观察起吊设备是否正常;s2、起吊设备将顶棚沿竖向继续起吊一定高度,转动两个顶部转动部使之倾斜一定角度,顶部主体和顶部转动部一同穿过不同塔楼上的两个相互对应的下承重台和两个相互对应的上承重台之间,起吊设备将顶棚起吊至上承重台的上方,而后将倾斜的顶部转动部复位至水平状态;s3、起吊设备将顶棚落下,使两个顶部转动部放置在对应的两个上承重台上,在顶棚落下的过程中顶部转动部与随动部抵接,加固部逐渐转动至共同抵接在顶部主体和顶部转动部的顶端,待到顶棚完全放置在上承重台上,将顶部转动部通过连接件安装固定在上承重台上;s4、将底座水平放置在上承重台的正下方地面上,在底部主体上设置吊耳,将起吊设备的吊钩钓在吊耳上,起吊设备将底座沿竖向起吊一定高度,转动两个底部转动部使之倾斜一定角度,底部主体和底部转动部一同穿过不同塔楼上的两个相互对应的下承重台之间,起吊设备将底座起吊至上承重台和下承重台之间,而后将倾斜的底部转动部复位至水平状态;s5、起吊设备将底座落下,使两个底部转动部放置在对应的两个下承重台上,将加固杆分别穿过底部主体和底部转动部,使加固杆插入到防错槽内,将加固架分别与下承重台、底部主体和底部转动部固定连接,将加固杆插入防错槽内的一端固定在承重柱上,而后继续将底部转动部通过连接件安装固定在上承重台上;s6、起吊设备将支架和支撑柱起吊至底座上,支架和支撑柱固定安装到顶棚和底
座之间;s7、将立柱固定安装到底座和地面之间。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述施工方法能够通过多次起吊单个构件来减轻起吊总体结构的总重,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风险。
24.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本技术通过分体式的安装方法进行安装,能够通过多次起吊单个构件来减轻起吊总体结构的总重,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风险,同时顶棚和底座部分能够发生转动,使得顶棚和主体均能够沿简单的竖直方向起吊至对应的安装位置,避免了与上、下承重台发生干涉,减少麻烦。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技术的钢结构连廊结构安装在两座塔楼之间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中塔楼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连廊主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顶棚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连廊主体的局部剖视示意图;图7是图6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加固件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6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加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加固件与顶部转动部抵接之前的状态示意图;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顶棚在吊起时的状态示意图,此时顶部转动部转动一定角度使得能够穿过两个下承重台之间。
26.附图标记说明:1、塔楼;11、承重柱;111、容纳槽;112、防错槽;113、活动槽;12、上承重台;13、下承重台;2、顶棚;21、顶盖板;22、顶部主体;23、顶部转动部;31、支架;32、支撑柱;4、底座;41、底板;42、底部主体;43、底部转动部;5、立柱;6、加固件;61、加固部;62、随动部;7、加固组件;71、加固架;72、加固杆;81、主动齿轮;82、配合齿条;9、遮挡件。
具体实施方式
27.以下结合附图1-1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8.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钢结构连廊结构,参照图1、图2,应用于连接两座塔楼1,两座塔楼1相朝向的墙壁上各竖向设置有两根承重柱11,两根承重柱11沿墙面平行,承重柱11通过混凝土浇筑一体成型在塔楼1的外墙上,且承重柱11内嵌有用于提高整体强度的钢筋,承重柱11上由上至下依次一体成型有上承重台12和下承重台13,四个上承重台12高度相同且间距相等,四个下承重台13高度相同且间距相等,不同塔楼1上的对应的两个上承重台12之间的间距与不同塔楼1上的对应的两个下承重台13之间的间距相等,使得所有的上承重台12和下承重台13分布一个虚拟的长方体的八个顶点上。
29.参照图3,本技术公开的一种钢结构连廊结构包括顶棚2、支架31、支撑柱32、底座4
以及立柱5,顶棚2位于底座4的正上方,支架31和支撑柱32连接于顶棚2和底座4之间起到连接加固的作用,立柱5连接底座4和地面,起到进一步支撑的作用。
30.参照图2、图4、图12,顶棚2包括一个顶盖板21、一个顶部主体22和两个顶部转动部23,两个顶部转动部23绕同一轴线分别转动连接于顶部主体22的两侧,顶部主体22与顶部转动部23能够转动至顶棚2整体呈水平、平整状态,顶盖板21共同盖在顶部主体22和顶部转动部23的上端,起到遮挡作用。顶棚2的四个角部分别搭设在四个对应的上承重台12上,具体的,两个顶部转动部23分别搭设在相邻塔楼1的两个上承重台12上,且顶部主体22位于不同塔楼1上的上承重台12之间。顶部转动部23转动一定角度后能够在竖直方向上、下移动的过程中避免与不同塔楼1上的两个相互对应的上承重台12之间发生干涉,顶部主体22在水平状态下能够在竖直方向上、下移动的过程中避免与不同塔楼1上的两个相互对应的上承重台12之间发生刚干涉。
31.参照图6、图7和图8,承重柱11上设置有加固件6,加固件6位于上承重台12的上方,在承重柱11上开设有用于容纳加固件6的容纳槽111,加固件6转动连接于容纳槽111的内壁上。加固件6包括一体成型的加固部61和随动部62,参照图11,在顶棚2放置到上承重台12之前,加固部61位于随动部62的上方,加固部61位于承重柱11靠同侧塔楼1的一侧避免与顶部转动部23干涉,且顶部转动部23的端部设置有倒角以防止和加固部61相互在运动时发生干涉,随动部62的一端位于承重柱11之外。在顶棚2从上承重台12上方落到上承重台12的过程中,顶部转动部23与外露的随动部62持续抵接并不断带动加固件6逆时针转动,加固部61被带动朝靠近顶棚2顶端转动,在此过程中加固部61的轨迹不干涉顶棚2下落;当顶部转动部23完全落在上承重台12上时,加固件6被固定在承重柱11和顶棚2之间无法再继续转动,同时加固部61位于顶棚2顶部并共同与顶部转动部23和顶部主体22抵接,顶部主体22受加固件6的作用固定稳定在上承重台12上被阻止转动。
32.参照图2、图5,底座4包括一个底板41、一个底部主体42和两个底部转动部43,两个底部转动部43绕同一轴线分别转动连接于底部主体42的两侧,底部主体42与底部转动部43能够转动至底座4整体呈水平、平整状态,底板41共同盖在底部主体42和底部转动部43的上端,起到保持底座4上端平整的作用。底座4的四个角部分别搭设在四个对应的下承重台13上,具体的,两个底部转动部43分别搭设在相邻塔楼1的两个下承重台13上,且底部主体42位于不同塔楼1上的下承重台13之间。底部转动部43转动一定角度后能够在竖直方向上、下移动的过程中避免与不同塔楼1上的两个相互对应的下承重台13之间发生干涉,并且倾斜的底部转动部43能够在上承重台12和下承重台13之间复位至水平状态,底部主体42在水平状态下能够在竖直方向上、下移动的过程中避免与不同塔楼1上的两个相互对应的下承重台13之间发生刚干涉。
33.参照图6、图9和图10,下承重台13上设置有加固组件7,加固组件7用于串联底部主体42、底部转动部43、下承重台13以及承重柱11。加固组件7包括加固架71和加固杆72,加固架71呈l形,加固架71上l形的衔接处设置有加强筋,加固杆72的一端焊接在加固架71的顶部。底部主体42上和底部转动部43上均开有与加固杆72插接配合的孔,加固杆72远离加固架71的一端通过这些孔分别穿过底部主体42上和底部转动部43并位于承重柱11的侧壁上,此时加固架71的侧壁与下承重台13的侧壁贴合、加固架71的顶部共同与底部主体42上和底部转动部43的底部贴合,通过螺栓将加固架71共同固定在下承重台13、底部主体42上和底
部转动部43上,加固杆72远离加固架71的一端同样通过螺栓固定在承重柱11的侧壁上。在将底座4放置在下承重台13上后通过加固组件7阻挡底部主体42转动。
34.参照图6、图7和图9,承重柱11的侧壁上设置有防错槽112,当加固组件7连接在底座4和下承重台13上后,加固杆72插接配合于防错槽112内。承重柱11上设置有联动组件和遮挡件9,在顶棚2放置在上承重台12上之前,遮挡件9将防错槽112的开口遮挡,加固杆72被遮挡件9阻挡在防错槽112外,加固组件7不能顺利安装;加固件6逆时针转动使加固部61共同与顶部转动部23和顶部主体22抵接的过程中,加固件6通过联动组件带动遮挡件9打开防错槽112的开口,后续顶棚2放置好后,底座4能够通过加固组件7安装稳固。联动组件包括主动齿轮81以及配合齿条82,主动齿轮81设置于容纳槽111内与加固件6绕同轴同步转动,容纳槽111的槽壁竖直向下开设有活动槽113,活动槽113与防错槽112连通并且活动槽113的槽底位于防错槽112的下方,遮挡件9和配合齿条82共同沿竖向滑动定位于活动槽113内。配合齿条82的顶部与主动齿轮81啮合、底部与遮挡件9固定连接,在顶棚2未放置在上承重台12上时,遮挡件9位于防错槽112内,主动齿轮81逆时针转动时至加固部61与顶棚2顶部抵接时,配合齿条82在主动齿轮81的带动下带动遮挡件9向上离开容纳槽111。
35.由于本技术的施工方式与现有技术全然不同,现场施工人员可能出现先安装底座4后安装顶棚2的情况,等到底座4都安装固定好了才发现顺序错误,导致影响施工进度,而设置防错槽112有着防控安装顺序出错的作用;当顶棚2未放置在上承重台12上时,遮挡件9将防错槽112开口遮挡,而加固杆72也就无插接到防错槽112内,加固组件7无法实现安装,只有当顶棚2放置在上承重台12上、加固件6转动带动遮挡件9打开防错槽112后才能安装加固组件7,能够有效防控错误起吊底座4后又进一步错误安装固定底座4的步骤。
36.参照图3,支架31呈倾斜设置,支架31顶部与顶部主体22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底部与底部主体42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支撑柱32的顶端共同与顶部主体22和顶部转动部23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支撑柱32的底端共同与底部主体42和底部转动部43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支撑柱32沿竖向设置,支撑柱32两端连接的位置位于同一竖直方向的位置上,同时支撑柱32也能够倾斜设置,支撑柱32两端连接的位置沿同一竖直方向相互错开。立柱5的顶部通过螺栓与底部主体42固定连接,立柱5的底部通过螺栓与地面固定连接。
37.本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一种钢结构连廊结构的吊装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在塔楼1上搭设起吊设备,将未安装顶盖板21的顶棚2水平放置在上承重台12的正下方地面上,在顶部主体22部上设置吊耳,将起吊设备的吊钩钓在吊耳上,起吊设备将顶棚2提升至离地间隙两公分处,并等待两小时,观察起吊设备是否正常;s2、起吊设备将顶棚2沿竖向继续起吊一定高度,转动两个顶部转动部23使之倾斜一定角度,顶部主体22和顶部转动部23一同穿过不同塔楼1上的两个相互对应的下承重台13和两个相互对应的上承重台12之间,起吊设备将顶棚2起吊至上承重台12的上方,而后将倾斜的顶部转动部23复位至水平状态;s3、起吊设备将顶棚2落下,使两个顶部转动部23放置在对应的两个上承重台12上,在顶棚2落下的过程中顶部转动部23与随动部62抵接,加固部61逐渐转动至共同抵接在顶部主体22和顶部转动部23的顶端,待到顶棚2完全放置在上承重台12上,将顶部转动部23通过连接件安装固定在上承重台12上;s4、将起吊设备的吊钩从未安装顶盖板21的顶棚2中穿过,将未安装底板41的底座
4水平放置在上承重台12的正下方地面上,在底部主体42上设置吊耳,将起吊设备的吊钩钓在吊耳上,起吊设备将底座4沿竖向起吊一定高度,转动两个底部转动部43使之倾斜一定角度,底部主体42和底部转动部43一同穿过不同塔楼1上的两个相互对应的下承重台13之间,起吊设备将底座4起吊至上承重台12和下承重台13之间,而后将倾斜的底部转动部43复位至水平状态;s5、起吊设备将底座4落下,使两个底部转动部43放置在对应的两个下承重台13上,将加固杆72分别穿过底部主体42和底部转动部43,使加固杆72插入到防错槽112内,将加固架71分别与下承重台13、底部主体42和底部转动部43固定连接,将加固杆72插入防错槽112内的一端固定在承重柱11上,而后继续将底部转动部43通过连接件安装固定在上承重台12上,将底板41安装在底座4的顶部;s6、起吊设备将支架31和支撑柱32起吊至底座4上,支架31和支撑柱32固定安装到顶棚2和底座4之间,将顶盖板21安装在顶棚2的顶部;s7、将立柱5固定安装到底座4和地面之间。
38.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钢结构连廊结构,应用于连接两座塔楼(1),两座塔楼(1)相朝向的墙壁上各设置有两根承重柱(11),承重柱(11)上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上承重台(12)和下承重台(13);该钢结构连廊结构包括底座(4)、顶棚(2)以及支架(31),所述支架(31)连接于底座(4)和顶棚(2)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棚(2)包括一个顶部主体(22)和两个顶部转动部(23),两个所述顶部转动部(23)绕同一轴线分别转动连接于顶部主体(22)的两侧,两个所述顶部转动部(23)分别设置在相邻塔楼(1)的两个上承重台(12)上,所述顶部转动部(23)转动一定角度后能够沿竖向活动设置于不同塔楼(1)上的两个相互对应的上承重台(12)之间,顶部主体(22)位于两座塔楼(1)的上承重台(12)之间,所述顶部主体(22)在水平状态下能够沿竖向活动设置于不同塔楼(1)上的两个相互对应的上承重台(12)之间;所述底座(4)包括一个底部主体(42)和两个底部转动部(43),两个所述底部转动部(43)绕同一轴线分别转动连接于底部主体(42)的两侧,两个所述底部转动部(43)分别设置在相邻塔楼(1)的两个下承重台(13)上,所述底部转动部(43)转动一定角度后能够沿竖向活动设置于不同塔楼(1)上的两个相互对应的下承重台(13)之间,且倾斜的底部转动部(43)能够在上承重台(12)和下承重台(13)之间复位至水平状态,底部主体(42)位于两座塔楼(1)的下承重台(13)之间,所述底部主体(42)在水平状态下能够沿竖向活动设置于不同塔楼(1)上的两个相互对应的下承重台(13)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结构连廊结构,其特征在于:承重柱(11)上于上承重台(12)的上方设置有加固件(6),所述加固件(6)包括随动部(62)和加固部(61),所述随动部(62)和加固部(61)的连接处转动连接于承重柱(11)上;所述随动部(62)位于加固部(61)的下方,在所述顶棚(2)从上承重台(12)上方落到上承重台(12)的过程中,所述顶部转动部(23)与随动部(62)持续抵接并不断带动加固件(6)转动,当顶部转动部(23)完全落在上承重台(12)上时,所述加固件(6)固定于承重柱(11)和顶棚(2)之间、加固部(61)转动至顶棚(2)顶部并共同与顶部转动部(23)和顶部主体(22)抵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结构连廊结构,其特征在于:下承重台(13)上设置有加固组件(7),所述加固组件(7)包括加固架(71),所述加固架(71)固定在下承重台(13)的侧壁上,所述加固架(71)的顶部共同与底部主体(42)和底部转动部(43)的底部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钢结构连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组件(7)还包括加固杆(72),所述加固杆(72)的一端固定在加固架(71)顶部、另一端分别穿过底部主体(42)和底部转动部(43)后固定在承重柱(11)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钢结构连廊结构,其特征在于:承重柱(11)上设置有防错槽(112),当加固组件(7)连接在底座(4)上后,加固杆(72)插接配合于防错槽(112)内;承重柱(11)上设置有联动组件和遮挡件(9),所述遮挡件(9)将防错槽(112)的开口遮挡,所述加固件(6)转动并使加固部(61)共同与顶部转动部(23)和顶部主体(22)抵接的过程中,加固件(6)通过联动组件带动遮挡件(9)打开防错槽(112)的开口。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钢结构连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组件包括主动齿轮
(81)以及配合齿条(82),所述主动齿轮(81)与加固件(6)绕同轴同步转动,配合齿条(82)与主动齿轮(81)啮合,所述配合齿条(82)沿竖向滑动设置于承重柱(11)上;所述遮挡件(9)设置在配合齿条(82)上,所述主动齿轮(81)转动带动遮挡件(9)向上移动并将防错槽(112)打开。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结构连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棚(2)和底座(4)之间还设置有支撑柱(32),所述支撑柱(32)的顶端共同与顶部主体(22)和顶部转动部(23)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柱(32)的底端共同与底部主体(42)和底部转动部(43)固定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结构连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4)的底部设置有立柱(5),所述立柱(5)底部与地面连接。9.一种钢结构连廊结构的吊装施工方法,应用于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条,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在塔楼(1)上搭设起吊设备,将顶棚(2)水平放置在上承重台(12)的正下方地面上,在顶部主体(22)部上设置吊耳,将起吊设备的吊钩钓在吊耳上,起吊设备将顶棚(2)提升至离地间隙两公分处,并等待两小时,观察起吊设备是否正常;s2、起吊设备将顶棚(2)沿竖向继续起吊一定高度,转动两个顶部转动部(23)使之倾斜一定角度,顶部主体(22)和顶部转动部(23)一同穿过不同塔楼(1)上的两个相互对应的下承重台(13)和两个相互对应的上承重台(12)之间,起吊设备将顶棚(2)起吊至上承重台(12)的上方,而后将倾斜的顶部转动部(23)复位至水平状态;s3、起吊设备将顶棚(2)落下,使两个顶部转动部(23)放置在对应的两个上承重台(12)上,在顶棚(2)落下的过程中顶部转动部(23)与随动部(62)抵接,加固部(61)逐渐转动至共同抵接在顶部主体(22)和顶部转动部(23)的顶端,待到顶棚(2)完全放置在上承重台(12)上,将顶部转动部(23)通过连接件安装固定在上承重台(12)上;s4、将底座(4)水平放置在上承重台(12)的正下方地面上,在底部主体(42)上设置吊耳,将起吊设备的吊钩钓在吊耳上,起吊设备将底座(4)沿竖向起吊一定高度,转动两个底部转动部(43)使之倾斜一定角度,底部主体(42)和底部转动部(43)一同穿过不同塔楼(1)上的两个相互对应的下承重台(13)之间,起吊设备将底座(4)起吊至上承重台(12)和下承重台(13)之间,而后将倾斜的底部转动部(43)复位至水平状态;s5、起吊设备将底座(4)落下,使两个底部转动部(43)放置在对应的两个下承重台(13)上,将加固杆(72)分别穿过底部主体(42)和底部转动部(43),使加固杆(72)插入到防错槽(112)内,将加固架(71)分别与下承重台(13)、底部主体(42)和底部转动部(43)固定连接,将加固杆(72)插入防错槽(112)内的一端固定在承重柱(11)上,而后继续将底部转动部(43)通过连接件安装固定在上承重台(12)上;s6、起吊设备将支架(31)和支撑柱(32)起吊至底座(4)上,支架(31)和支撑柱(32)固定安装到顶棚(2)和底座(4)之间;s7、将立柱(5)固定安装到底座(4)和地面之间。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钢结构连廊结构及吊装施工方法,应用于连接两座塔楼,两座塔楼相朝向的墙壁上各设置有两根承重柱,承重柱上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上承重台和下承重台;该钢结构连廊结构包括底座、顶棚以及支架,支架连接于底座和顶棚之间,顶棚包括一个顶部主体和两个顶部转动部,两个顶部转动部绕同一轴线分别转动连接于顶部主体的两侧,两个顶部转动部分别设置在相邻塔楼的两个上承重台上,顶部转动部转动一定角度后能够沿竖向活动设置于不同塔楼上的两个相互对应的上承重台之间,顶部主体位于两座塔楼的上承重台之间,顶部主体在水平状态下能够沿竖向活动设置于不同塔楼上的两个相互对应的上承重台之间;本申请能够更方便、更安全地安装连廊。更安全地安装连廊。更安全地安装连廊。


技术研发人员:杨彪 化立伟 陈运嘉 唐尧 张亚 梁堃 李东 张金满 张浩 张玉超 于传浩 刘阳 魏宏彬 张陈信 蔡正咏 刘非璞 曹克凡 宋垚 张伟超 张楠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4.07
技术公布日:2022/7/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1596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