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属于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2.为满足用户使用需求,电子设备逐渐向体积小、屏幕尺寸大的方向发展。因此,可折叠电子设备应运而生。在折叠状态下可折叠电子设备体积小便于携带,在展开状态下屏幕尺寸大有利于显示,因此成为电子设备的发展趋势。
3.然而,在弯折过程中,弯折区域的屏幕存在应力聚集或者长度冗余的问题,导致屏幕容易出现分层、折痕等现象,影响电子设备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4.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能够解决弯折区域的屏幕应力聚集或者长度冗余,进而导致的屏幕分层、折痕等问题。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6.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包括:壳体、柔性屏、支撑组件、铰链机构、连杆机构以及弹性件;
7.所述支撑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一侧,并与所述壳体围合形成腔体,所述支撑组件用于支撑所述柔性屏并随着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折叠而发生弯折;
8.所述铰链机构、所述连杆机构以及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腔体内,所述铰链机构的第一端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第二端与所述连杆机构的第三端转动连接,所述连杆机构的第四端与所述支撑组件连接,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杆机构和所述支撑组件连接;
9.当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弹性件处于第一长度,所述支撑组件支撑所述柔性屏;当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弹性件处于第二长度,所述连杆机构以及所述弹性件牵引所述支撑组件向背离所述柔性屏一侧避让形成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用于容纳所述柔性屏的弯折部;
10.其中,所述第一长度大于所述第二长度。
11.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折叠电子设备包括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当电子设备由展开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时,铰链机构带动连杆机构以及弹性件运动,在连杆机构和弹性件的牵引下,支撑组件向背离柔性屏一侧避让形成容纳空间,容纳空间用于容纳柔性屏的弯折部。通过铰链机构、连杆机构、弹性件以及支撑组件的配合,即可在柔性屏折叠时,对其弯折部的冗长部分进行收纳,避免屏幕出现分层、折痕的现象,提升柔性屏的显示效果;同时,结构简单,无需额外设置复杂的驱动机构以及避让机构,仅利用使电子设备的铰链机构以及折叠过程的作用力,即可实现容纳空间的开启,大大降低了机身重量以及生产成本。
12.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3.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14.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15.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16.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铰链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17.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连杆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18.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铰链机构和连杆机构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19.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20.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21.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之五;
22.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23.附图标记:
24.10-壳体;20-柔性屏;30-支撑组件;40-铰链机构;50-连杆机构;101-第一壳体;102-第二壳体;103-第一安装部;104-第二安装部;105-盖板;301-柔性支撑件;302-刚性支撑件;401-第一铰接杆;402-第二铰接杆;403-第一铰接轴;404-第一加强杆;405-第二加强杆;406-第一弯折部;407-第二弯折部;408-第三铰接杆;409-第四铰接杆;410-第三加强杆;411-第四加强杆;412-第一轴杆;413-第二轴杆;414-第三轴杆;415-第四轴杆;416-第五轴杆;417-第六轴杆;501-第一连杆;502-第二连杆;503-第二铰接轴;504-弹性件;505-避让槽。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6.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27.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长度”、“厚度”、“上”、“下”、“后”、“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28.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29.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
于手机、平板电脑以及可穿戴式设备中的至少一种,本发明实施例对于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具体类型可以不做限定。
30.参照图1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包括:壳体10、柔性屏20、支撑组件30、铰链机构40、连杆机构50以及弹性件504;支撑组件30设置于壳体10的一侧,并与壳体10围合形成腔体,支撑组件30用于支撑柔性屏20并随着可折叠电子设备折叠而发生弯折;铰链机构40、连杆机构50以及弹性件504设置于腔体内,铰链机构40的第一端与壳体10转动连接,第二端与连杆机构50的第三端转动连接,连杆机构50的第四端与支撑组件30连接,弹性件504的两端分别与连杆机构50和支撑组件30连接;当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时,弹性件504处于第一长度,支撑组件30支撑柔性屏20;当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弹性件504处于第二长度,连杆机构50以及弹性件504牵引支撑组件30向背离柔性屏20一侧避让形成容纳空间,容纳空间用于容纳柔性屏20的弯折部;其中,第一长度大于第二长度。
31.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壳体10用于承载电子设备的各个元器件,壳体10与铰链机构40转动连接,绕铰接轴可实现电子设备在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之间的切换。为实现折叠,可采用部分柔性材质的一体式壳体,在需折叠的部位采用柔性材质。也可采用分体式壳体,分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别与铰链机构40铰接,实现折叠。
32.柔性屏20具有可弯曲的特性,柔性屏20设置于壳体10,可通过粘合的方式与壳体10固定。壳体10通过铰链机构40带动柔性屏20的折叠与展开,柔性屏20两部分之间的夹角可在0
°
至180
°
之间切换,从而可以满足用户对大尺寸显示屏或小体积便携的需求。
33.为保证柔性屏20在壳体10上安装的稳定性,在柔性屏20与壳体10之间还设置有支撑组件30,支撑组件30与壳体10围合形成腔体,支撑组件30用于支撑柔性屏20,并随着电子设备折叠而发生弯折。支撑组件30位于柔性屏20朝向壳体10的一侧,且与柔性屏20层叠设置。支撑组件30可以为支撑板或支撑梁等结构。
34.铰链机构40、连杆机构50以及弹性件504均设置于支撑组件30与壳体10围合形成的腔体内。电子设备通过铰链机构40实现折叠与展开,在铰链机构40处还设置有连杆机构50,铰链机构40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连杆机构50包括相对的第三端和第四端。其中,铰链机构40通过第一端与壳体10转动连接,实现壳体10的折叠与展开。铰链机构40的第二端与连杆机构50的第三端转动连接,从而铰链机构40可带动连杆机构50同步运动。连杆机构50的第四端与支撑组件30连接,具体可连接于支撑组件30与柔性屏20弯折部相对的位置处。
35.当电子设备由展开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时,铰链机构40会绕铰接轴转动,从而带动连杆机构50运动,连杆机构50运动时,会对支撑组件30进行牵引,以使支撑组件30向背离柔性屏20一侧避让,并形成容纳空间。由于柔性屏20在内折时,柔性屏20的弯折部会出现长度冗长的现象,该容纳空间可用于收纳柔性屏20弯折部的冗长部分。
36.为保证连杆机构50在牵引支撑组件30时,支撑组件30能够顺利进行形变避让,支撑组件30可采用柔性材质,在不受牵引时,支撑组件30能够保持平整状态,对柔性屏20起到足够的支撑,以保证柔性屏20的显示效果。支撑组件30也可采用多段刚性材质铰接的结构,如表带结构,在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时,连杆机构50对支撑组件30实现支撑,避免其发生形变;在电子设备折叠时,连杆机构50牵引支撑组件30发生形变,形成容纳空间,以收纳柔性屏20折叠区域的冗长部分。
37.弹性件504分别与支撑组件30以及连杆机构50连接。弹性件504可以为伸缩弹簧或橡胶件等,弹性件504分别与支撑组件30以及连杆机构50连接,具体的连接方式可以为粘接、焊接等。
38.当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时,弹性件504处于拉伸状态的第一长度,弹性件504会对支撑组件30施加第一拉力,而该第一拉力小于支撑组件30能够发生形变时的最小受力,支撑组件30仍可对柔性屏20实现平整支撑,保证了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时柔性屏20的平整性。
39.当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在连杆机构50向柔性屏20的外侧以及下方扩展,此时弹性件504的拉力得到释放,弹性件504和连杆机构50会同时牵引支撑组件30形成容纳空间,直到弹性件504的弹力完全释放或支撑组件30达到新的力学平衡,此时弹性件504处于第二长度,其中第一长度大于第二长度。
40.通过在支撑组件30与连杆机构50之间设置弹性件504,弹性件504在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下,不会影响柔性屏20的正常显示。在电子设备折叠过程中,弹性件504可通过弹力牵引支撑组件30以及柔性屏20,对柔性屏20的折叠方向进行控制,避免出现折叠位置偏移的问题,大大提升了折叠过程的稳定性。
41.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折叠电子设备包括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当电子设备由展开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时,铰链机构40带动连杆机构50以及弹性件504运动,在连杆机构50和弹性件504的牵引下,支撑组件30向背离柔性屏20一侧避让形成容纳空间,容纳空间用于容纳柔性屏20的弯折部。通过铰链机构40、连杆机构50、弹性件504以及支撑组件30的配合,即可在柔性屏20折叠时,对其弯折部的冗长部分进行收纳,避免屏幕出现分层、折痕的现象,提升柔性屏20的显示效果;同时,结构简单,无需额外设置复杂的驱动机构以及避让机构,仅利用使电子设备的铰链机构40以及折叠过程的作用力,即可实现容纳空间的开启,大大降低了机身重量以及生产成本。
42.可选地,参照图1至图3所示,壳体10包括: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第一壳体101设有第一安装部103,第二壳体102设有第二安装部104;铰链机构40包括交叉设置的第一铰接杆401和第二铰接杆402;第一铰接杆401的第一端与第一安装部103铰接,第一铰接杆401的第二端与连杆机构50铰接;第二铰接杆402的第一端与第二安装部104铰接,第二铰接杆402的第二端与连杆机构50铰接;当可折叠电子设备折叠的过程中,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带动第一铰接杆401和第二铰接杆402相对转动,第一铰接杆401的第二端和第二铰接杆402的第二端相互远离,第一铰接杆401和第二铰接杆402带动连杆机构50运动,以牵引支撑组件30形成容纳空间。
43.具体而言,如图1至图3所示,壳体10采用分体式结构,包括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分别与铰链机构40铰接,实现电子设备的折叠或展开。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靠近铰链机构40处预留出了铰链机构40的活动空间,避免对其产生遮挡。在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之间设置有盖板105,盖板105能够对铰链机构40以及连杆机构50进行遮挡,避免外露,提升电子设备的美观性。盖板105采用半包围式u型结构,盖板105仅上部与壳体框架相连,侧面与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相对独立,不会阻碍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的相对展开和折叠。
44.第一壳体101设有第一安装部103,第二壳体102设有第二安装部104,第一安装部
103和第二安装部104相对于铰链机构40可对称分布。在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的底部设置有避让结构,能够避免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折叠后,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闭合导致柔性屏20遭受破坏性挤压。铰链机构40可通过第一安装部103和第二安装部104与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实现铰接,通过设置第一安装部103和第二安装部104,能够为铰链机构40提供安装位置,无需在壳体10本体上设置安装孔等安装结构,避免对壳体10的结构强度产生影响。
45.铰链机构40包括交叉设置的第一铰接杆401和第二铰接杆402。第一铰接杆401的第一端与第一安装部103铰接,具体可在第一安装部103以及第一铰接杆401的第一端开设安装孔,利用转轴依次穿过第一铰接杆401以及第一安装部103实现铰接。第一铰接杆401的第二端与连杆机构50铰接,同样地,也可以采用转轴进行铰接。第二铰接杆402的第一端与第二安装部104铰接,第二铰接杆402的第二端与连杆机构50铰接,铰接方式可参照上述第一铰接杆401,本发明实施例在此不做赘述。
46.第一铰接杆401和第二铰接杆402交叉设置呈x型分布。当电子设备由展开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时,第一铰接杆401和第二铰接杆402相对转动,第一铰接杆401的第二端和第二铰接杆402的第二端相互远离,第一铰接杆401和第二铰接杆402与连杆机构50之间的纵向距离缩短,铰链机构40整体向下运动,即向背离柔性屏20一侧运动。与此同时,第一铰接杆401和第二铰接杆402会向下牵引连杆机构50,进而连杆机构50和弹性件504牵引支撑组件30形成容纳空间,实现在折叠状态对柔性屏20弯折部的收纳。
47.第一铰接杆401的中部与第二铰接杆402的中部通过第一铰接轴403铰接,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可通过第一铰接杆401以及第二铰接杆402实现折叠与展开。
48.可选地,参照图1至图6所示,铰链机构40还包括:第一加强杆404和第二加强杆405;第一加强杆404的第一端与第一安装部103铰接,第一加强杆404的第二端与第二铰接杆402铰接;第二加强杆405的第一端与第二安装部104铰接,第二加强杆405的第二端与第一铰接杆401铰接。
49.具体而言,如图1至图6所示,铰链机构40还包括第一加强杆404和第二加强杆405。第一加强杆404的第一端与第一安装部103铰接,具体可在第一安装部103以及第一加强杆404的第一端开设安装孔,利用转轴依次穿过第一加强杆404以及第一安装部103实现铰接。第一加强杆404与第一安装部103的铰接位置和第一铰接杆401与第一安装部103的铰接位置不同。第一加强杆404的第二端与第二铰接杆402铰接,同样地,也可以采用转轴进行铰接。第二加强杆405的第一端与第二安装部104铰接,第二加强杆405的第二端与第一铰接杆401铰接,铰接方式可参照上述第一加强杆404,本发明实施例在此不做赘述。
50.通过设置第一加强杆404和第二加强杆405,在第一铰接杆401和第二铰接杆402相对转动时,第一加强杆404和第二加强杆405能够提供动态限位支撑,以保证第一铰接杆401和第二铰接杆402转动的平稳性,避免第一壳体101、第二壳体102以及柔性屏20发生晃动。同时,不会对第一铰接杆401和第二铰接杆402的转动产生影响,在保证了电子设备折叠功能的同时,提升了耐久性。
51.可选地,参照图1至图4所示,第一铰接杆401包括第一弯折部406,第一弯折部406朝向第二安装部104弯折;第二铰接杆402包括第二弯折部407,第二弯折部407朝向第一安装部103弯折。
52.具体而言,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一铰接杆401和第二铰接杆402交叉设置呈x型分布,在x型的上半部分别形成第一弯折部406和第二弯折部407,第一弯折部406朝向第二安装部104弯折,第二弯折部407朝向第一安装部103弯折。第一弯折部406和第二弯折部407的弯折角度可根据壳体10的尺寸以及使用需求进行设计,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53.通过设置第一弯折部406和第二弯折部407,能够减少第一铰接杆401和第二铰接杆402的纵向高度,还能够增加转动行程,无需占用过多的壳体空间,也可实现对柔性屏20的牵引,便于电子设备的轻薄化设计。
54.可选地,参照图1至图7所示,铰链机构40还包括:第三铰接杆408、第四铰接杆409;第三铰接杆408与第一铰接杆401通过第一轴杆412和第二轴杆413连接;第四铰接杆409与第二铰接杆402通过第三轴杆414和第四轴杆415连接;第一铰接杆401、第二铰接杆402、第三铰接杆408、第四铰接杆409均通过第一铰接轴403共同铰接;第一铰接杆401和第三铰接杆408分别铰接在第一安装部103的两侧;第二铰接杆402和第四铰接杆409分别铰接在第二安装部104的两侧。
55.具体而言,如图1至图7所示,第三铰接杆408与第一铰接杆401通过第一轴杆412和第二轴杆413连接,具体可采用焊接、卡接等方式。第一铰接杆401和第三铰接杆108分别铰接在第一安装部103的两侧,第一铰接杆401和第三铰接杆108可以对称设置,有利于提升铰链机构40的稳定性。
56.第四铰接杆409与第二铰接杆402通过第三轴杆414和第四轴杆415连接,具体可采用焊接、卡接等方式。第二铰接杆402和第四铰接杆409分别铰接在第二安装部104的两侧,第二铰接杆402和第四铰接杆409也可以对称设置。
57.通过第三铰接杆408、第四铰接杆409的双重保障,能够保证电子设备在折叠展开过程中的平稳性,也能够提升铰链机构40带动连杆机构50运动过程中的稳定性,避免柔性屏20发生晃动、扭曲。
58.可选地,参照图1至图7所示,铰链机构40还包括:第三加强杆410和第四加强杆411;第三加强杆410与第一加强杆404通过第五轴杆416铰接在第一安装部103两侧,且通过第四轴杆415与第二铰接杆402和第四铰接杆409铰接;第四加强杆411与第二加强杆405通过第六轴杆417铰接在第二安装部104两侧,且通过第二轴杆413与第一铰接杆401和第三铰接杆408铰接。
59.具体而言,如图1至图7所示,第一加强杆404和第二加强杆405本身能够提供动态限位支撑,以保证第一铰接杆401和第二铰接杆402转动的平稳性,避免第一壳体101、第二壳体102以及柔性屏20发生晃动。通过增加第三加强杆410和第四加强杆411,第三加强杆410与第一加强杆404可以对称设置,第四加强杆411与第二加强杆405对称设置。
60.通过第三加强杆410和第四加强杆411的双重保障,能够保证电子设备在折叠展开过程中的平稳性,也能够提升铰链机构40带动连杆机构50运动过程中的稳定性,避免柔性屏20发生晃动、扭曲。
61.参照图6和图7所示,铰链机构40还可通过第二轴杆413和第四轴杆415与连杆机构50铰接,加强后的铰链机构40分布在连杆机构50的两侧,受力更加稳定。
62.可选地,参照图1至图5所示,连杆机构50包括交叉设置的第一连杆501和第二连杆502;第一连杆501的第一端与支撑组件30铰接,第一连杆501的第二端与第一铰接杆401铰
接;第二连杆502的第一端与支撑组件30铰接,第二连杆502的第二端与第二铰接杆402铰接;在可折叠电子设备折叠的过程中,第一铰接杆401和第二铰接杆402分别带动第一连杆501和第二连杆502运动,第一连杆501的第二端和第二连杆502的第二端相互远离,以牵引支撑组件30形成容纳空间。
63.具体而言,如图1至图5所示,连杆机构50包括交叉设置的第一连杆501和第二连杆502。第一连杆501的第一端与支撑组件30铰接,具体可在支撑组件30朝向连杆机构50的一侧设置接耳,在接耳以及第一连杆501的端部开设安装孔,利用转轴以此穿过第一连杆501以及接耳实现铰接。第一连杆501的第二端与第一铰接杆401铰接,同样地,也可以采用转轴进行铰接。第二连杆502的第一端与支撑组件30铰接,第二连杆502的第二端与第二铰接杆402铰接;铰接方式可参照上述第一连杆501,本发明实施例在此不做赘述。
64.第一连杆501的中部与第二连杆502的中部交叉设置,通过第二铰接轴503铰接,呈x型分布。当电子设备由展开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时,第一铰接杆401和第二铰接杆402相对转动,第一铰接杆401的第二端和第二铰接杆402的第二端相互远离,第一铰接杆401和第二铰接杆402与连杆机构50之间的纵向距离缩短,铰链机构40整体向下运动,即向背离柔性屏20一侧运动。第一铰接杆401和第二铰接杆402分别与第一连杆501和第二连杆502的端部铰接,从而带动第一连杆501的第一端和第二连杆502的第一端也相互远离,并且,第一铰接杆401和第二铰接杆402会向下牵引第一连杆501和第二连杆502,进而第一连杆501、第二连杆502以及弹性件504牵引支撑组件30形成容纳空间,实现在折叠状态对柔性屏20弯折部的收纳。
65.可选地,参照图5至图7所示,第一连杆501和/或第二连杆502靠近第二铰接轴503处设有避让槽505;第一连杆501和第二连杆502铰接于避让槽505。
66.具体而言,如图5至图7,第一连杆501的中部与第二连杆502的中部通过第二铰接轴503铰接,呈x型分布。在x型的交叉处设置有避让槽505,避让槽505可仅设置于第一连杆501或第二连杆502上,也可在第一连杆501和第二连杆502上均设置避让槽505。第一连杆501和第二连杆502铰接时,通过避让槽505,能够降低铰接轴处的厚度,减少空间占用。同时,避让槽505也能够提供一定的限位功能,避免第一连杆501和第二连杆502出现破坏性转动,对电子设备进行保护。
67.可选地,参照图1、图2以及图8所示,支撑组件30包括:柔性支撑件301;柔性支撑件301与柔性屏20的弯折部相对设置;在可折叠电子设备折叠过程中,连杆机构50以及弹性件504牵引柔性支撑件301向背离柔性屏20一侧避让形成容纳空间。
68.具体而言,如图1、图2以及图8,柔性支撑件301可以采用弹簧钢或弹性塑料材质,柔性支撑件301设置于柔性屏20的弯折部,柔性支撑件301可随柔性屏20一同发生形变。在不受牵引时,柔性支撑件301能够保持平整状态,对柔性屏20起到足够的支撑,以保证柔性屏20的显示效果。在受到连杆机构50以及弹性件504的牵引时,柔性支撑件301形成容纳空间,并带动柔性屏20进入容纳空间中,实现收纳柔性屏20折叠后的冗长部分,解决屏幕分层、折痕的问题。
69.可选地,参照图1、图2以及图8所示,支撑组件30还包括:刚性支撑件302;刚性支撑件302位于柔性屏20的非折叠区域,用于支撑柔性屏20。
70.具体而言,柔性屏20可划分为折叠区域和非折叠区域,柔性支撑件301设置于柔性
屏20的折叠区域,在柔性屏20的非折叠区域可设置刚性支撑件302,刚性支撑件302可以为不易发生形变的金属或合金材质。在柔性屏20的非折叠区域设置刚性支撑件302,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对柔性屏20的支撑效果。支撑组件30采用刚性支撑件302和柔性支撑件301配合的方式,在保证柔性屏20支撑稳定性的同时,能够顺利避让出容纳空间,实现收纳柔性屏20折叠后的冗长部分,解决屏幕分层、折痕的问题。
71.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72.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1.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包括:壳体、柔性屏、支撑组件、铰链机构、连杆机构以及弹性件;所述支撑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一侧,并与所述壳体围合形成腔体,所述支撑组件用于支撑所述柔性屏并随着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折叠而发生弯折;所述铰链机构、所述连杆机构以及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腔体内,所述铰链机构的第一端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第二端与所述连杆机构的第三端转动连接,所述连杆机构的第四端与所述支撑组件连接,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杆机构和所述支撑组件连接;当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弹性件处于第一长度,所述支撑组件支撑所述柔性屏;当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弹性件处于第二长度,所述连杆机构以及所述弹性件牵引所述支撑组件向背离所述柔性屏一侧避让形成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用于容纳所述柔性屏的弯折部;其中,所述第一长度大于所述第二长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设有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二壳体设有第二安装部;所述铰链机构包括交叉设置的第一铰接杆和第二铰接杆;所述第一铰接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安装部铰接,所述第一铰接杆的第二端与所述连杆机构铰接;所述第二铰接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安装部铰接,所述第二铰接杆的第二端与所述连杆机构铰接;在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折叠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带动所述第一铰接杆和所述第二铰接杆相对转动,所述第一铰接杆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铰接杆的第二端相互远离,所述第一铰接杆和所述第二铰接杆带动所述连杆机构运动,以牵引所述支撑组件形成所述容纳空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机构还包括:第一加强杆和第二加强杆;所述第一加强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安装部铰接,所述第一加强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铰接杆铰接;所述第二加强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安装部铰接,所述第二加强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铰接杆铰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铰接杆包括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朝向所述第二安装部弯折;所述第二铰接杆包括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朝向所述第一安装部弯折。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机构还包括:第三铰接杆、第四铰接杆;所述第三铰接杆与所述第一铰接杆通过第一轴杆和第二轴杆连接;所述第四铰接杆与所述第二铰接杆通过第三轴杆和第四轴杆连接;所述第一铰接杆、所述第二铰接杆、所述第三铰接杆、所述第四铰接杆均通过第一铰接轴共同铰接;所述第一铰接杆和所述第三铰接杆分别铰接在所述第一安装部的两侧;
所述第二铰接杆和所述第四铰接杆分别铰接在所述第二安装部的两侧。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机构还包括:第三加强杆和第四加强杆;所述第三加强杆与所述第一加强杆通过第五轴杆铰接在第一安装部两侧,且通过所述第四轴杆与所述第二铰接杆和所述第四铰接杆铰接;所述第四加强杆与所述第二加强杆通过第六轴杆铰接在第二安装部两侧,且通过所述第二轴杆与所述第一铰接杆和所述第三铰接杆铰接。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机构包括交叉设置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支撑组件铰接,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铰接杆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支撑组件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与第二铰接杆铰接;在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折叠的过程中,所述第一铰接杆和所述第二铰接杆分别带动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运动,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相互远离,以牵引所述支撑组件形成所述容纳空间。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的中部通过第二铰接轴铰接;所述第一连杆和/或所述第二连杆靠近所述第二铰接轴处设有避让槽;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铰接于所述避让槽。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柔性支撑件;所述柔性支撑件与所述柔性屏的弯折部相对设置;在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折叠过程中,所述连杆机构以及所述弹性件牵引所述柔性支撑件向背离所述柔性屏一侧避让形成所述容纳空间。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刚性支撑件;所述刚性支撑件位于所述柔性屏的非折叠区域,用于支撑所述柔性屏。
技术总结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包括:壳体、柔性屏、支撑组件、铰链机构、连杆机构以及弹性件;支撑组件设置于壳体的一侧,并与壳体围合形成腔体;铰链机构、连杆机构以及弹性件设置于腔体内,铰链机构的第一端与壳体转动连接,第二端与连杆机构的第三端转动连接,连杆机构的第四端与支撑组件连接,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连杆机构和支撑组件连接;当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时,弹性件处于第一长度,支撑组件支撑柔性屏;当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弹性件处于第二长度,连杆机构以及弹性件牵引支撑组件向背离柔性屏一侧避让形成容纳空间,容纳空间用于容纳柔性屏的弯折部。纳柔性屏的弯折部。纳柔性屏的弯折部。
技术研发人员:张昀祺 何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3.25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