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吸阻的烟支过滤嘴及卷烟的制作方法

allin2024-08-12  114



1.本技术涉及一种低吸阻的烟支过滤嘴及卷烟,属于烟草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目前,市面上存在种类繁多的烟支制品,一般,普通的加热不燃烧卷烟包括产生复合气雾的气雾发生基质以及用于滤除复合气雾中部分有害物的过滤嘴。
3.目前,为了提高过滤效果,过滤嘴的外壳体中往往填充例如活性炭等高效吸附材质作为芯体,如此的设置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更多的过滤有害物,但在提高过滤能力的同时,也会增强过滤嘴整体的吸收阻力;此外,由于芯体的支撑作用,在抽吸过程中,芯体的存在会导致外壳体发生应力的变化,进而发生变形情况,提高吸阻,因此为了减小外壳体的变形情况,通常要求过滤嘴的外壳体为硬质材料,然而硬质材料导致用户体验感差,且难以完全避免变形情况而导致吸阻增大;在生产过程中,芯体和外壳体需要单独装配,流程繁琐,不能实现自动化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低吸阻的烟支用过滤嘴及卷烟。该烟支用过滤嘴可以大大降低吸阻,还能够保证一定的烟气浓度,保留香气组分;此外,大大减少了烟气中的有害物质例如焦油等,有效降低烟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且能够降低烟气温度,提升用户抽吸体验。
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低吸阻的烟支用过滤嘴,其包括:进烟口、出烟口、外壳体和套设在所述外壳体内部的内壳体,所述外壳体包括相连的第一外壳体和第二外壳体,所述第一外壳体和所述内壳体之间的空腔形成第一烟气通道,所述第二外壳体内部的空腔形成第二烟气通道,所述进烟口与所述第一烟气通道连通,所述出烟口与所述第二烟气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外壳体的侧壁开设有进空气口;
6.烟气依次经所述进烟口和第一烟气通道,并与所述进空气口流入的空气在第二烟气通道混合后,最终经所述出烟口流出所述过滤嘴。
7.可选地,所述进空气口的中心与所述出烟口之间的距离和所述外壳体长度的比值为(0.2-0.6):1。
8.可选地,所述进空气口的中心与所述进烟口的面积之比为(50-650):1。
9.可选地,所述进空气口的形状选自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圆形和椭圆形中的一种。
10.可选地,所述内壳体远离所述进烟口的一端为封闭端,所述内壳体内部形成缓冲室,所述进烟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壳体与所述内壳体之间的连接处。
11.可选地,所述内壳体与所述外壳体的长度之比为(0.3-0.7):1。
12.可选地,所述外壳体的内径与所述第一烟气通道的宽度之比为(3-8):1。
13.可选地,所述出烟口的面积与所述进烟口的面积之比为(55-145):1。
14.可选地,所述外壳体远离所述进烟口的一端全部开口,以形成所述出烟口。
15.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卷烟,其包括相连的发烟部及过滤嘴,所述发烟部用于产生烟气,所述过滤嘴选自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过滤嘴。
16.其中,所述卷烟可以为传统卷烟,也可以为加热不燃烧卷烟。
17.本技术能产生的有益效果包括但不限于:
18.1.本技术所提供的烟支用过滤嘴,通过设置第一烟气通道和第二烟气通道均为空腔结构,烟气进入过滤嘴后,经过空腔结构后流出过滤嘴,在大大降低吸阻的同时,还能够保证一定的烟气浓度,保留香气组分;通过设置第一外壳体和内壳体之间形成第一烟气通道,且进烟口与第一烟气通道连通,从而使烟气在流经第一烟气通道时通过碰撞壳体壁,而产生气雾沉积,从而大大减少了烟气中的有害物质例如焦油等;此外,通过在第二外壳体的侧壁开设有进空气口,使烟气与空气在第二烟气通道内充分混合,能够对烟气进行稀释,有效降低烟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进空气口还可以进一步降低吸阻,且能够降低烟气温度,温度降低使得烟气中的粒相物进一步沉积在第二烟气通道的内壁上,进一步减少烟气中的有害物质。
19.2.本技术所提供的烟支用过滤嘴,通过设置进空气口的位置,避免进空气口距离发烟段过近而影响降焦效果,同时防止进空气口距离出烟口过近而减少进空气量或无法进空气,而导致吸阻过大、降温效果差及有害物质含量较高的现象。
20.3.本技术所提供的烟支用过滤嘴,通过控制进空气口与进烟口之间的比例,进而控制进入口腔的空气与烟气之间比例,保证空气对烟气的降焦及降温效果,防止烟气温度过高,同时保证烟气的浓度及香气的丰富性,提升用户抽吸体验。
21.4.本技术所提供的烟支用过滤嘴,通过设置内壳体远离进烟口的一端为封闭端,且进烟口设置在第一外壳体和内壳体之间的连接处,可以使部分烟气在缓冲室内循环后再经进烟口进入第一烟气通道,缓冲室的设置可以改变烟气路径,降低烟气温度,避免烟气温度过高,同时可以使烟气中的粒相物在缓冲室内沉积,增加降焦减害的效果。
22.5.本技术所提供的烟支用过滤嘴,通过设置内壳体与外壳体的长度之比,进而协调第一烟气通道和第二烟气通道之间的比例,防止第一烟气通道过短而导致降焦效果差,同时避免因第二烟气通道过短而影响烟气与空气之间的混合效果,无法起到降低吸阻的作用。
23.6.本技术所提供的烟支用过滤嘴,通过控制第一烟气通道的宽度,既能减小吸阻,同时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烟气中焦油等有害物质,提高焦油去除率,通过设置进烟口与出烟口的面积之比,从而保证进烟量和出烟量,提升用户抽吸体验。
附图说明
24.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的烟支过滤嘴示意图。
26.部件和附图标记列表:
27.1、进烟口;2、出烟口;3、外壳体;4、内壳体;5、第一烟气通道;6、第二烟气通道;7、进空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技术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29.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0.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1.另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2.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3.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4.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是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35.本技术中的低吸阻的烟支用过滤嘴可以用于任何烟支,例如电子烟、传统卷烟等,对此不做限制,下述实施例以加热不燃烧卷烟为例进行说明,但不限于此种类型。
36.实施例1
37.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1公开了一种低吸阻的烟支用过滤嘴,其包括:进烟口1、出烟口2、外壳体3和套设在外壳体3内部的内壳体4,外壳体3包括相连的第一外壳体和第二外壳体,第一外壳体和内壳体4之间的空腔形成第一烟气通道5,第二外壳体内部的空腔形成第二烟气通道6,进烟口1与第一烟气通道5连通,出烟口2与第二烟气通道6连通,第二外壳体的侧壁开设有进空气口7;烟气依次经进烟口1和第一烟气通道5,并与进空气口7流入的空气在第二烟气通道6混合后,最终经出烟口2流出过滤嘴。
38.通过设置第一烟气通道5和第二烟气通道6均为空腔结构,烟气进入过滤嘴后,经过空腔结构后流出过滤嘴,在大大降低吸阻的同时,还能够保证一定的烟气浓度,保留香气组分;通过设置第一外壳体和内壳体4之间形成第一烟气通道5,且进烟口1与第一烟气通道5连通,从而使烟气在流经第一烟气通道5时通过碰撞壳体壁,而产生气雾沉积,从而大大减少了烟气中的有害物质例如焦油等;此外,通过在第二外壳体的侧壁开设有进空气口7,使烟气与空气在第二烟气通道6内充分混合,能够对烟气进行稀释,有效降低烟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进空气口7还可以进一步降低吸阻,且能够降低烟气温度,温度降低使得烟气中的粒相物进一步沉积在第二烟气通道6的内壁上,进一步减少烟气中的有害物质。
39.本实施例中的吸阻是指用户抽吸烟气时的抽吸阻力。
40.具体的,本实施例对进空气口7的形状不做限制,例如可以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圆形或椭圆形,只要能实现空气的进入即可。具体的,进空气口7的形状为椭圆形,成型难度低,脱模容易,且能够与激光打孔位置重合度较高,保证进空气量,从而进一步保证降低吸阻、降焦及降温作用。
41.具体的,外壳体3为与现有烟支适配的圆柱体。
42.具体的,本实施例对内壳体4的形状不做限制,只要能实现与第一外壳体之间形成第一烟气通道5即可,例如可以为圆柱体、棱柱体或棱锥体等,本实施例中内壳体4为圆柱体。
43.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进空气口7的中心与出烟口2之间的距离和外壳体3长度的比值为(0.2-0.6):1。优选为0.4:1。通过设置进空气口7的位置,避免进空气口7距离发烟段过近而影响降焦效果,同时防止进空气口7距离出烟口2过近而减少进空气量或无法进空气,而导致吸阻过大、降温效果差及有害物质含量较高的现象。
44.具体的,外壳体3的长度为3-200mm,优选为3-30mm,优选为14mm,进空气口7的中心与出烟口2之间的最短距离为0.1-14mm,优选5.6mm。
45.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进空气口7与进烟口1的面积之比为(50-650):1,优选为100-400:1,更优选为261:1。通过控制进空气口7与进烟口1之间的比例,进而控制进入口腔的空气与烟气之间比例,保证空气对烟气的降焦及降温效果,防止烟气温度过高,同时保证烟气的浓度及香气的丰富性,提升用户抽吸体验。
46.具体的,进空气口7的面积为4.5-60mm2,优选为47.1mm2,进烟口1的面积为0.09-1mm2,优选为18mm2。
47.具体的,本实施例对内壳体4的远离进烟口1的一端呈开放状态或封闭状态不做限制。当呈开放状态时,烟气经进烟口1进入第一烟气通道5,然后在抽吸力的作用下,经第二烟气通道6从出烟口2排出后进入用户口腔。
48.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本实施例对进烟口1的位置不做限制,只要能将发烟段中产生的烟气引流至过滤嘴即可。
49.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内壳体4远离进烟口1的一端为封闭端,内壳体4内部形成缓冲室,进烟口1设置在第一外壳体与内壳体4之间的连接处。通过设置内壳体4远离进烟口1的一端为封闭端,且进烟口1设置在第一外壳体和内壳体4之间的连接处,可以使部分烟气在缓冲室内循环后再经进烟口1进入第一烟气通道5,缓冲室的设置可以改变烟气路径,降低烟气温度,避免烟气温度过高,同时可以使烟气中的粒相物在缓冲室内沉积,增加降焦减害
的效果。
50.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内壳体4的一端与第一外壳体的一端通过连接面相连,进烟口1设置在连接面与内壳体4的连接处。该设置方式增大进烟口1的开口面积,增加进烟气量,同时改变烟气路径,使部分烟气先进入缓冲室再经进烟口1进入第一烟气通道5,进一步提升降焦减害的效果,同时降低烟气的温度;此外,缓冲室内的空气还可以对烟气起到稀释作用,降低烟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
51.具体的,本实施例对进烟口1的数量不做限制。优选的,进烟口1的数量为2个,且两个进烟口1对称分布在连接面与内壳体4的连接处。
52.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本实施例对进烟口1的形状不做限制,例如可以为三角形、四边形、圆形或椭圆形,只要能实现烟气经进烟口1进入过滤嘴即可。具体的,进烟口1为边长为0.424mm的正方形。
53.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内壳体4与外壳体3的长度之比为(0.3-0.7):1。优选为0.5:1。通过设置内壳体4与外壳体3的长度之比,进而协调第一烟气通道5和第二烟气通道6之间的比例,防止第一烟气通道5过短而导致降焦效果差,同时避免因第二烟气通道6过短而影响烟气与空气之间的混合效果,无法起到降低吸阻的作用。
54.具体的,内壳体4的长度为0.9-13mm,优选为7mm。
55.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外壳体3的内径与第一烟气通道5的宽度之比为(3-8):1,优选为5.39:1。由于第一烟气通道5的宽度对焦油去除率具有重要影响,宽度越大,烟气在第一烟气通道5内壁上的撞击效果差,因此有害物质的去除效果不理想,而第一烟气通道5的宽度过小时,会缩短烟气与第一烟气通道5的撞击距离,即缩短第一烟气通道5的流动路径,同样会影响降焦效果,此外,还会增大吸阻;因此,本实施例通过控制第一烟气通道5的宽度,既能减小吸阻,同时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烟气中焦油等有害物质,提高焦油去除率。
56.具体的,外壳体3的内径为3-8mm,优选为5.39mm,外壳体3的壁厚为1mm,第一烟气通道5的宽度为1mm,内壳体4的壁厚为1mm。
57.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出烟口1的面积与进烟口2的面积之比为(55-145):1,优选为(90-130):1,更优选为126.7:1。通过设置进烟口1与出烟口2的面积之比,从而保证进烟量和出烟量,提升用户抽吸体验。
58.具体的,本实施例对出烟口2的形状及位置不做限定,只要能实现烟气从过滤嘴流出即可。例如,出烟口2可以设置在外壳体3的一端,也可以设置在外壳体3的侧部,当出烟口2设置在外壳体3的一端时,可以一端全部开口,也可以部分开口。
59.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外壳体3远离进烟口1的一端全部开口,以形成出烟口2。通过设置外壳体3远离进烟口1的一端全部开口,从而保证烟气量,提升用户抽吸体验。
60.实施例2
61.本技术的实施例2提供了一种电子烟,其包括相连的发烟部及过滤嘴,发烟部用于产生烟气,过滤嘴选自实施例1中的过滤嘴。
62.实施例3
63.实施例3提供了一种用于烟支用过滤嘴的制备方法,该烟支用过滤嘴为实施例1中的过滤嘴,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64.(1)原料熔融,原料包括42份苯乙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22.5份聚
丙烯、35份石蜡油及0.5份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
[0065]
(2)注塑,使用注塑成型设备将熔融的原料注入模具,保压后冷却成型,得到烟支过滤嘴,
[0066]
其中,模具温度为25℃,注塑成型设备中料筒的喂料温度为170℃,前段温度为180℃,后段温度为190℃,射嘴温度为210℃,注射压力为3mpa,保压压力1.8mpa,背压为0.7mpa,冷却时间不超过10s。
[0067]
按照上述方法分别制备过滤嘴1#-7#及过滤嘴d1#-d3#,过滤嘴1#-7#及过滤嘴d1#-d3#的内壳体4及外壳体3的壁厚均为1mm,其余参数如表1所示:
[0068]
表1
[0069][0070][0071]
另外,改变过滤嘴的原料,分别制得滤嘴d4#-d6#,其中d4#的原料包括64.5份苯乙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35份石蜡油及0.5份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其余条件与过滤嘴1#相同;
[0072]
d5#的原料包括42份苯乙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22.5份聚丙烯及0.5份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其余条件与过滤嘴1#相同;
[0073]
d6#的原料包括42份聚苯乙烯、22.5份聚丙烯、35份石蜡油及0.5份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其余条件与过滤嘴1#相同。
[0074]
实验例
[0075]
分别测试实施例3中滤嘴1#-7#、d1#-d3#的出烟口2烟气温度、降焦效率、降co效率及吸阻,测试方法如下,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0076]
出烟口2烟气温度:出口温度采用热电偶插入方式进行测量。
[0077]
降焦效率:以带有传统通用醋纤滤嘴的烟支作为样品一,以带有实施例3中滤嘴的烟支作为样品二,利用现有转盘式吸烟机分别对样品一及样品二进行抽吸,并测试焦油量,降焦效率=(样品二焦油量-样品一焦油量)/样品一焦油量。
[0078]
降co效率:以带有传统通用醋纤滤嘴的烟支作为样品一,以带有实施例3中滤嘴的烟支作为样品二,利用现有转盘式吸烟机分别对样品一及样品二进行抽吸,并测试co含量,降co效率=(样品二co量-样品一co量)/样品一co量。
[0079]
吸阻:通过传统卷烟综合测试台进行检测。
[0080]
表2
[0081]
编号出烟口2烟气温度(℃)降焦效率(%)降co效率(%)吸阻(pa)过滤嘴1#3745%60%650过滤嘴2#4515%30%1200过滤嘴3#3725%35%2000过滤嘴4#3712%15%1400过滤嘴5#3723%15%2800过滤嘴6#4518%13%2800过滤嘴7#406%10%1300过滤嘴d1#503%0%4000过滤嘴d2#600%0%700过滤嘴d3#583%3%1500
[0082]
由表2可知,通过本技术的方法制得的过滤嘴,烟气温度适中,适合抽吸,且降焦效率及降co效率高,大大减少烟气中的有害物质;且吸阻较低,抽吸体验好。
[0083]
另外,过滤嘴1#-7#及过滤嘴d1#-d3#在加工过程中性能稳定,孔径稳定,且抽吸过程中不会产生异味,经抽吸后不会发生变形现象;而过滤嘴d4#-d5#加工过程中孔径不稳定,加工性能差,且抽吸过程中有异味产生,抽吸体验差,经抽吸后出现变形现象,表明其耐温能力差。
[0084]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0085]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低吸阻的烟支过滤嘴,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进烟口、出烟口、外壳体和套设在所述外壳体内部的内壳体,所述外壳体包括相连的第一外壳体和第二外壳体,所述第一外壳体和所述内壳体之间的空腔形成第一烟气通道,所述第二外壳体内部的空腔形成第二烟气通道,所述进烟口与所述第一烟气通道连通,所述出烟口与所述第二烟气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外壳体的侧壁开设有进空气口;烟气依次经所述进烟口和第一烟气通道,并与所述进空气口流入的空气在第二烟气通道混合后,最终经所述出烟口流出所述过滤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支过滤嘴,其特征在于,所述进空气口的中心与所述出烟口之间的距离和所述外壳体长度的比值为0.2-0.6: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支过滤嘴,其特征在于,所述进空气口与所述进烟口的面积之比为50-650: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支过滤嘴,其特征在于,所述进空气口的形状选自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圆形和椭圆形中的一种。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烟支过滤嘴,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远离所述进烟口的一端为封闭端,所述内壳体内部形成缓冲室,所述进烟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壳体与所述内壳体之间的连接处。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烟支过滤嘴,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与所述外壳体的长度之比为0.3-0.7:1。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烟支过滤嘴,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的内径与所述第一烟气通道的宽度之比为3-8:1。8.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烟支过滤嘴,其特征在于,所述出烟口的面积与所述进烟口的面积之比为55-145:1。9.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烟支过滤嘴,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远离所述进烟口的一端全部开口,以形成所述出烟口。10.一种卷烟,其特征在于,包括相连的发烟部及过滤嘴,所述发烟部用于产生烟气,所述过滤嘴选自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过滤嘴。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低吸阻的烟支过滤嘴及卷烟。该过滤嘴包括:进烟口、出烟口、外壳体和套设在所述外壳体内部的内壳体,所述外壳体包括相连的第一外壳体和第二外壳体,所述第一外壳体和所述内壳体之间的空腔形成第一烟气通道,所述第二外壳体内部的空腔形成第二烟气通道,所述进烟口与所述第一烟气通道连通,所述出烟口与所述第二烟气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外壳体的侧壁开设有进空气口;烟气依次经所述进烟口和第一烟气通道,并与所述进空气口流入的空气在第二烟气通道混合后,最终经所述出烟口流出所述过滤嘴。出所述过滤嘴。出所述过滤嘴。


技术研发人员:李力群 陈晨 乔月梅 纪旭东 杜赫 许艳冉 郭春生 柴颖 叶亚军 王伟华 赵赛月 高磊 刘强 郭晓伟 张玲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内蒙古昆明卷烟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29
技术公布日:2022/7/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1619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