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作业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单臂人机协同配网带电作业设备。
背景技术:2.配网带电作业中,无论采用绝缘手套直接作业法或绝缘杆间接作业法,作业人员需要穿戴绝缘手套或间接使用工具接触带电设备进行作业,两种作业方法对作业者的体能和技能要求较高,连续作业的高强度工作也会对作业人员及线路设备的安全产生较大的风险和隐患。基于此,一些机械化、电动化和智能化的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逐渐被广泛应用于配网带电作业领域。
3.采用作业机器人代替人工作业可以有效避免高压电和电磁场对作业人员造成的身体伤害,也可以大大降低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有利于提高作业效率和操作规范性,同时还能全天候作业。现有的双臂自主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在作业时先通过三维和面阵激光雷达对作业环境进行三维扫描并自助建模,然后双臂协作作业。但是,在空气中水汽含量大、室外作业场所中杂质灰尘较多时,建模较为困难,影响带电作业机器人的作业效率。
4.另外,带电作业机器人的建模条件需要作业环境中的带电设备标准相对固定,当带电设备为非标准件时,即便建模成功也需要设计配套的算法来进行运动规划,这对自主智能化程度要求较高,目前的带电作业机器人还不能达到在全自然非标准状态下的工作要求,只能初步实现固定标准的带电接引线、带电断引线工作,很难实现带电作业中常见的根据实际环境抓取固定设备、拧转构件等操作。
5.此外,由于配电网架空线路设备的间距普遍较小,带电作业点的空间有限,双臂机器人要求的作业空间和运动空间都较大,双臂机器人不能在配电网架空线路设备上的狭窄空间内进行操作。同时,双臂机器人的工作臂在需要进行小幅度移动时,要求双臂机器人具有强大的运算能力和控制能力,目前的双臂机器人还不能满足该性能要求。而且,由于小幅度移动的速度较慢,不利于提高作业效率。为了实现人机交互,目前的双臂机器人采用分叉的双斗式设计,双臂机器人占据一个工作斗,作业人员占据一个工作斗,不利于减小收拢后的体积。
6.目前的双臂机器人无法安装小吊臂,对可开展的带电作业项目、种类造成了限制,例如,在带电安装开关并搭接引线工作中,需要另行采用一辆带小吊臂的斗臂车协同才能完成作业。
技术实现要素:7.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单臂人机协同配网带电作业设备,可以将人工作业与自动作业进行结合,有利于提高使用性灵活性和高效性。
8.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单臂人机协同配网带电作业设备,包
括伸缩臂,还包括调节装置及作业臂,调节装置连接于伸缩臂的顶端由伸缩臂带动升降,调节装置包括依次设置的一级升降机构、水平旋转机构及二级升降机构,作业臂连接于二级升降机构的顶端且由调节装置带动移动。
9.优选的,所述一级升降机构包括接头座、一级立柱、一级升降驱动件及一级升降轴,接头座固定于伸缩臂的顶端,一级立柱设于接头座上,一级升降驱动件及一级升降轴设于一级立柱中,一级升降轴连接于一级升降驱动件的输出端且由一级升降驱动件带动升降,水平旋转机构设于一级升降轴上。
10.优选的,所述水平旋转机构包括旋转臂及用于驱动旋转臂水平旋转的旋转电机,旋转臂的一端可水平转动的套设于一级升降机构的顶端,旋转电机通过支架轴向竖直的固定于一级升降机构的顶部,旋转电机的电机轴底端连接于旋转臂。
11.优选的,所述水平旋转机构包括移动臂及直线驱动组件,移动臂设于旋转臂上,直线驱动组件设于旋转臂与移动臂之间且可驱动移动臂沿旋转臂的长度方向来回移动。
12.优选的,所述直线驱动组件包括直线驱动电机、由直线驱动电机驱动的丝杆及套设于丝杆上的滑块,移动臂连接于滑块。
13.优选的,所述旋转臂上设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凹槽,移动臂的局部及直线驱动组件设于凹槽中,移动臂与凹槽内壁两者之一上设有限位块、另一者上设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限位槽,限位块设于限位槽中。
14.优选的,所述二级升降机构包括二级立柱、二级升降驱动件及二级升降轴,二级立柱竖置且连接于水平旋转机构,二级升降驱动件及二级升降轴设于二级立柱中,二级升降轴连接于二级升降驱动件的输出端且由二级升降驱动件带动升降,二级升降轴的顶端设有可水平转动的支座,作业臂穿设于支座上。
15.优选的,所述调节装置还包括用于手动调节作业臂的操作杆,操作杆的顶端设有夹框及与夹框配合夹紧作业臂的夹板,夹框套设于作业臂上且通过螺纹配合设于操作杆的顶端,夹板固定于操作杆的顶端,夹板设于夹框中且位于作业臂的底部。
16.优选的,所述调节装置还包括设于水平旋转机构与二级升降机构之间的支撑机构,支撑机构包括可上下摆动的支撑臂及用于固定支撑臂的支撑气缸,支撑臂的底端及支撑气缸的底端均与水平旋转机构的前端铰接,支撑臂的顶端及支撑气缸的顶端均与二级升降机构的底端铰接,支撑臂连接于支撑气缸的活塞杆。
17.优选的,其特征在于,所述单臂人机协同配网带电作业设备还包括起吊装置,起吊装置包括底座、吊臂、电动卷轮、前滚轮、后滚轮、吊钩及吊绳,底座连接于伸缩臂的顶端,吊臂的底端与底座连接,电动卷轮、前滚轮及后滚轮设于吊臂上,吊钩设于吊绳的端部,吊绳绕经前滚轮与后滚轮并缠绕于电动卷轮上。
1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9.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单臂人机协同配网带电作业设备,设置了伸缩臂、调节装置及作业臂,作业时,伸缩臂带动调节装置升降至合适位置,然后调节装置带动作业臂进行升降和旋转使作业臂能进行全方位移动,便于根据作业点调节作业臂的具体位置,使作业臂满足作业要求。作业人员可以操作作业臂,降低作业臂在进行小幅度移动或小角度移动时的难度,有利于提高作业臂的灵活性和高效性。本实用新型将自动作业与人工作业进行了有效的结合,有利于提高设备整体的实用性、灵活性和高效性,兼具了自动作业的安全性和
人工作业的判断准确性、灵活性,能在提高作业效率的同时保证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调节装置采用两级升降机构,有利于合理扩大调整装置带动作业臂移动的范围,从而有利于提高设备的作业高度范围,能更好的满足配网带电作业要求。
20.2、一级升降驱动件及一级升降轴设于一级立柱中,一级升降轴连接于一级升降驱动件的输出端且由一级升降驱动件带动升降,合理设置一级升降机构的具体结构,在满足升降要求的同时保证一级升降机构的结构稳定性。
21.3、旋转电机通过支架设于一级升降机构的顶端,旋转电机的电机轴转动时带动旋转臂水平旋转,旋转电机本身不进行转动,合理设置水平旋转机构的具体结构,满足水平旋转机构可以水平旋转的结构要求。
22.4、移动臂设于旋转臂上,直线驱动组件设于旋转臂与移动臂之间,直线驱动组件可以带动移动臂沿旋转臂的长度方向来回移动,通过移动臂使调整装置可以带动作业臂进行水平移动,有利于进一步扩大作业臂的有效作业范围,从而有利于提高设备整体的横向作业范围。
23.5、直线驱动组件采用直线驱动电机、丝杆及滑块配合的结构,直线驱动电机工作时带动丝杆转动,丝杆转动使滑块沿丝杆的轴向来回移动,滑块带动移动臂沿旋转臂的长度方向来回移动。合理设置直线驱动组件的结构,满足驱动移动臂来回移动的要求。
24.6、移动臂与凹槽内壁之间设置限位块与限位槽配合的限位结构,通过该限位结构可以有效限制移动臂的移动行程,也可以提高移动臂的移动稳定性,避免移动臂脱离旋转臂。
25.7、二级升降驱动件及二级升降轴设于二级立柱中,二级升降轴连接于二级升降驱动件的输出端且由二级升降驱动件带动升降,合理设置二级升降机构的具体结构,在满足升降要求的同时保证二级升降机构的结构稳定性。作业臂穿设于二级升降轴顶端的支座上,由于支座可水平转动设置,作业人员在作业时可以带动作业臂进行水平转动及相对于支座前后移动,有利于提高作业的灵活性。
26.8、操作杆的顶端通过夹框与夹板的配合连接于作业臂,作业人员可以通过操作杆对作业臂进行旋转操作和移动操作,有利于提高作业的灵活性,也有利于提高作业的安全性。
27.9、支撑气缸可以带动支撑臂上下摆动,通过支撑机构可以扩大调节装置的升降范围,也有利于提高调节装置的结构稳定性,能使设备整体更好的满足作业要求。
28.10、设备还加设了起吊装置,利用起吊装置可以吊取作业过程中所需的零件、工作等构件,合理扩展了设备的功能,有利于减轻作业人员的工作强度,也无需再配备斗臂车进行协同工作。
附图说明
29.图1为实施例一单臂人机协同配网带电作业设备的整体图;
30.图2为实施例一单臂人机协同配网带电作业设备中调节装置的结构图;
31.图3为实施例一单臂人机协同配网带电作业设备的调节装置中一级升降机构及水平旋转机构的爆炸图;
32.图4为实施例一单臂人机协同配网带电作业设备的调节装置中水平旋转机构的爆
第三转轴,6234-第三主动轮,6235-第一传动轴,6236a-第一传动轮,6236b-第二传动轮,6236c-第三传动轮,6236d-第四传动轮,6237-第二传动轴,6238-第三从动轮,630-一级作业头,631-凸圈,640-二级作业头,641-筒体,650-作业轴,660-无线接收器,670-电池,710-作业车辆,720-转盘,730-控制台,810-柔性抓手,820-万能套筒,830-电工剪刀,840-剥线器。
具体实施方式
4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需要理解的是,下述的“上”、“下”、“左”、“右”、“纵向”、“横向”、“内”、“外”、“竖直”、“水平”、“顶”、“底”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词语仅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50.实施例一
51.如图1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单臂人机协同配网带电作业设备,包括伸缩臂100、调节装置200及作业臂300,调节装置200连接于伸缩臂100的顶端由伸缩臂100带动升降,调节装置200包括依次设置的一级升降机构210、水平旋转机构220及二级升降机构230,作业臂300连接于二级升降机构230的顶端且由调节装置200带动移动。
52.结合图3,一级升降机构210包括接头座211、中空的一级立柱212、一级升降驱动件213及一级升降轴214,伸缩臂100采用多节伸缩式结构,接头座211固定于伸缩臂100的顶端,一级立柱212设于接头座211上,一级升降驱动件213及一级升降轴214设于一级立柱212中,一级升降轴214连接于一级升降驱动件213的输出端且由一级升降驱动件213带动升降,水平旋转机构220设于一级升降轴214上。本实施例中,一级升降驱动件213优选采用一级升降气缸,一级升降轴214的底端连接于一级升降气缸的活塞杆顶端。一级升降机构210还包括设于接头座211底部的第一无线接收模块215及第一电池单元216,一级升降驱动件213受控于第一无线接收模块215,第一电池单元216向一级升降驱动件213供电。第一无线接收模块215接收到工作指令后命令一级升降驱动件213工作,执行上升或下降的动作。
53.结合图3,水平旋转机构220包括旋转臂221及用于驱动旋转臂221水平旋转的旋转电机222,旋转臂221的一端通过轴承可水平转动的套设于一级升降轴214的顶端,旋转电机222通过支架228轴向竖直的固定于一级升降轴214的顶部,旋转电机222的电机轴底端通过传动头223连接于旋转臂221。旋转电机222工作时,电机轴通过传动头223带动旋转臂221进行水平旋转。
54.结合图4,为了扩大调节装置200的横向作业范围,水平旋转机构220还包括移动臂224与直线驱动组件225,移动臂224设于旋转臂221上,直线驱动组件225设于旋转臂221与移动臂224之间,直线驱动组件225可带动移动臂224沿旋转臂221的长度方向来回移动。旋转臂221上设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凹槽2211,凹槽2211的一端开口设置,移动臂224的局部及直线驱动组件225设于凹槽2211中。
55.结合图5,直线驱动组件225包括直线驱动电机2251、由直线驱动电机2251驱动的丝杆2252及套设于丝杆2252上的滑块2253,移动臂224连接于滑块2253。本实施例中,直线驱动组件225还包括支撑座2254和导轨2255,丝杆2252通过轴承可转动设于支撑座2254上,
导轨2255固定于支撑座2254上且位于丝杆2252的下方,滑块2253通过螺纹配合套设于丝杆2252上的同时连接于导轨2255。直线驱动电机2251工作时带动丝杆2252转动,丝杆2252转动带动滑块2253相对于导轨2255移动,滑块2253带动移动臂224沿旋转臂221的长度方向移动。
56.为了提高移动臂224的稳定性,移动臂224的侧壁上设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限位槽2241,凹槽2211的内壁上设有限位块2212,限位块2212位于限位槽2241中。通过限位块2212与限位槽2241的配合有效限制移动臂224的移动行程,也可以提高移动臂224的移动稳定性,避免移动臂224脱离旋转臂221。
57.水平旋转机构220还包括设于旋转臂221上的第二无线接收模块226及第二电池单元227,旋转电机222及直线驱动电机2251受控于第二无线接收模块226,第二电池单元227向旋转电机222及直线驱动电机2251供电。第二无线接收模块226接收到工作指令后命令旋转电机222或直线驱动电机2251工作,执行相应动作。
58.结合图6,二级升降机构230包括中空的二级立柱231、二级升降驱动件232及二级升降轴233,二级立柱231竖置且连接于水平旋转机构220,二级升降驱动件232及二级升降轴233设于二级立柱231中,二级升降轴233连接于二级升降驱动件232的输出端且由二级升降驱动件232带动升降。本实施例中,二级升降驱动件232优选采用二级升降气缸,二级升降轴233的底端与二级升降气缸的活塞杆的顶端连接。
59.二级升降机构230还包括第三无线接收模块234及第三电池单元235,二级升降驱动件232受控于第三无线接收模块234,第三电池单元235向二级升降驱动件232供电。第三无线接收模块234接收到工作指令后命令二级升降驱动件232工作,执行相应动作。二级立柱231的下端套设有座体236,第三无线接收模块234及第三电池单元235设于座体236上。
60.为了提高调节装置200的结构稳定性,调节装置200包括设于水平旋转机构220与二级升降机构230之间的支撑机构240,支撑机构240包括可上下摆动的支撑臂241及用于固定支撑臂241的支撑气缸242,移动臂224的前端设有铰接座243,支撑臂241的底端及支撑气缸242缸体的底端均与铰接座243铰接,实现连接于水平旋转机构220。支撑臂241的顶端及支撑气缸242活塞杆的顶端均与座体236铰接,实现连接于二级升降机构230。支撑臂241连接于支撑气缸242的活塞杆,结合图6,支撑臂241设有一对凸耳2411,凸耳2411上设有长孔2412,支撑气缸242活塞杆的外部套设有环形套,环形套的外部通过固定轴设有两个对称设置的滚轮244,滚轮244位于长孔2412中。为了提高操作的便捷性,也可以在支撑臂241的外部套设绝缘套247,作业人员可以通过绝缘套247握持住支撑臂241调节支撑臂241的倾斜幅度,调节完成后利用支撑气缸242撑住支撑臂241使支撑臂保持固定。
61.支撑机构240还包括第四无线接收模块245及第四电池单元246,支撑气缸242受控于第四无线接收模块245,第四电池单元246向支撑气缸242供电。第四无线接收模块245接收到工作指令后命令支撑气缸242工作,执行相应动作。本实施例中,第四无线接收模块245及第四电池单元246设于铰接座243上。
62.二级升降轴233的顶端通过轴承设有可水平转动的支座237,支座237上设有与作业臂300配合的孔,作业臂300通过与该孔配合穿设于支座237上。
63.结合图7、图8,调节装置200还包括用于手动调节作业臂300的操作杆250,操作杆250的顶端设有夹框261及与夹框261配合夹紧作业臂300的夹板262,夹框261套设于作业臂
300上且通过螺纹配合设于操作杆250的顶端,夹板262固定于操作杆250的顶端,夹板262设于夹框261中且位于作业臂300的底部。本实施例中,作业臂300上套设有周向开槽的定位套310,夹框261与夹板262配合夹紧于定位套310的周向槽中,操作杆250的顶端设有螺纹段251,夹框261大致呈匚形,夹框261的底框处设有与螺纹段251配合的螺纹孔,螺纹段251通过与螺纹孔的配合伸入夹框261中,夹板262位于螺纹段251的顶端。转动操作杆250可带动夹板262相对于夹框261上下移动,以使夹板262与夹框261配合夹紧或松开定位套310。操作杆250的下端设有供作业人员操作的控制器270,控制器270用于控制调节装置200的运行,控制器270内设有控制芯片、无线发送模块等电子元件,控制器270的外壳上设有用于控制调节装置200移动的多个按键。
64.结合图9,为了便于单臂人机协同工作,单臂人机协同配网带电作业设备还设有工作斗410,工作斗410通过连接臂420连接于伸缩臂100的顶端。具体的,连接臂420的一端套设于一级立柱212上,工作斗410连接于连接臂420的另一端。为了提高人工操作的范围,连接臂420可转动套设于一级立柱212上,设备可以加设用于驱动连接臂420相对于一级立柱212转动的驱动件。
65.为了便于在作业过程中吊取所需设备,单臂人机协同配网带电作业设备还包括起吊装置500,起吊装置500包括底座510、吊臂520、电动卷轮530、前滚轮540、后滚轮550、吊钩570及吊绳560,底座510连接于伸缩臂100的顶端,吊臂520的底端与底座510连接,前滚轮540设于吊臂520的顶端,后滚轮550设于吊臂520的底端,电动卷轮530固定于吊臂520的底侧,吊钩570设于吊绳560的端部,吊绳560绕经前滚轮540与后滚轮550并缠绕于电动卷轮530上。电动卷轮530运行卷绕或放松吊绳560,使吊钩570可以上下移动。本实施例中,底座510套设于一级立柱212上。系统作业时,可以通过起吊装置500进行重物起吊,不会对作业臂300和作业装置600造成干涉,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系统的作业效率。另外,起吊装置500也可以单独使用进行重物起吊,可以拓展系统的作业项目。
66.结合图10至图17d,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采用上述单臂人机协同配网带电作业设备的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系统,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系统还包括设于作业臂300前端的作业装置600,作业臂300带动作业装置600移动。作业装置600包括基座610、驱动机构620、可水平转动设于基座610上的一级作业头630、可竖向转动设于一级作业头630上的二级作业头640、可转动设于二级作业头640内的作业轴650,驱动机构620包括用于驱动一级作业头630水平转动的第一驱动组件621、用于驱动二级作业头640竖向转动的第二驱动组件622及用于驱动作业轴650转动的第三驱动组件623。
67.结合图11,一级作业头630的上下两侧设有凸出的凸圈631,基座610的前侧设有供一级作业头630插入的凹部,凹部的顶壁和侧壁上设有与凸圈631配合的安装孔,凸圈631通过轴承可转动插设于安装孔中,使一级作业头630可相对于基座610水平转动。
68.第一驱动组件621设于基座610内,第一驱动组件621包括第一电机6211、第一传动杆6212、第一转轴6213、第一主动轮6214及第一从动轮6215,第一电机6211横置于基座610内的后侧,基座610内的前部设有隔板611,第一转轴6213通过轴承轴向横置的可转动设于隔板611上,第一传动杆6212设于第一电机6211与第一转轴6213之间,第一传动杆6212的一端通过万向接头与第一电机6211的电机轴铰接、另一端通过万向接头与第一转轴6213的后端铰接,第一主动轮6214套设于第一转轴6213的前端,第一从动轮6215固定连接于凸圈
631,第一主动轮6214与第一从动轮6215啮合且垂直分布。第一电机6211工作时,电机轴通过第一传动杆6212驱动第一转轴6213转动,第一转轴6213带动第一主动轮6214转动,第一主动轮6214通过与第一从动轮6215啮合带动一级作业头630水平旋转。
69.结合图12,二级作业头640设有向后伸入一级作业头630中的筒体641,二级作业头640的前侧设有供筒体641插入的孔,筒体641通过轴承可转动插设于该孔处,二级作业头640可以以筒体641的中心线为旋转中心在竖直平面内转动。第二驱动组件622包括第二电机6221、第二传动杆6222、第二转轴6223、第二主动轮6224、第一中间轮6225、中间轴6226、第二中间轮6227及第二从动轮6228,第二电机6221横置于基座610内的后侧,第二转轴6223通过轴承轴向横置且可转动设于隔板611上,第二传动杆6222设于第二电机6221与第二转轴6223之间,第二传动杆6222的后端通过万向接头与第二电机6221的电机轴铰接、前端通过万向接头与第二转轴6223的后端铰接,第二主动轮6224套设于第二转轴6223的前端。中间轴6226通过轴承可转动插设于凸圈321处,中间轴6226与第二转轴6223垂直设置且伸入一级作业头630中,第一中间轮6225套设于中间轴6226的上部且位于基座610中,第一中间轮6225与第一主动轮6214啮合且垂直分布。第二中间轮6227套设于中间轴6226的下部且位于一级作业头630中,第二从动轮6228套设于筒体641上且位于一级作业头630中,中间轴6226与筒体641垂直分布,第二中间轮6227与第二从动轮6228啮合且垂直分布。第二电机6221工作时,通过第二传动杆6222驱动第二转轴6223转动,第二转轴6223通过第二主动轮6224、第一中间轮6225、中间轴6226、第二中间轮6227、第二从动轮6228及筒体641带动二级作业头640竖向转动。
70.结合图13,第三驱动组件623包括第三电机6231、第三传动杆6232、第三转轴6233、第三主动轮6234、第一传动轴6235、第一传动轮6236a、第二传动轮6236b、第三传动轮6236c、第四传动轮6236d、第二传动轴6237及第三从动轮6238,第三电机6231横置于基座610内的后侧,第三转轴6233横置且通过轴承可转动设于隔板611上,第三传动杆6232设于第三转轴6233与第三电机6231之间,第三传动杆6232的后端通过万向接头与第三电机6231的电机轴铰接、前端通过万向接头与第三转轴6233铰接,第三主动轮6234套设于第三转轴6233的前端。第一传动轴6235通过轴承可转动插设于凸圈631处,第一传动轴6235与第三转轴6233垂直分布,第二传动轴6237通过轴承可转动设于筒体641处且伸出筒体641,第二传动轴6237与第一传动轴6235垂直分布,且第二传动轴6237与作业轴650垂直分布。第一传动轮6236a套设于第一传动轴6235的下部且位于基座610中,第一传动轮6236a与第一主动轮6214啮合且垂直分布。第二传动轮6236b套设于第二传动轴6237的上部且位于一级作业头630中,第三传动轮6236c套设于第二传动轴6237的后端且位于一级作业头630中,第三传动轮6236c与第二传动轮6236b啮合且垂直分布。第四传动轮6236d套设于第二传动轴6237的前端且设于二级作业头640中,第三从动轮套设于作业轴650的上部,第三从动轮6238与第四传动轮6236d啮合且垂直分布。第三电机6231工作时,通过第三传动杆6232驱动第三转轴6233转动,第三转轴6233通过第一主动轮6214、第一传动轮6236a、第一传动轴6235、第二传动轮6236b、第三传动轮6236c、第二传动轴6237、第四传动轮6236d及第三从动轮6238带动作业轴650转动。
71.本实施例中,驱动机构620的三个电机上下并排分布,三个传动杆也相应上下分布于基座610内,三个转轴上下分布于隔板611上。为了实现智能化操作,基座610内设有用于
接收工作指令的无线接收器660,驱动机构620信号连接于无线接收器660,无线接收器660接收到工作指令后命令相应电机工作,执行相应操作。基座610内还设有向驱动机构620的各电机供电的电池670,有助于简化操作装置的接电线路。基座610、一级作业头及二级作业头采用高强度的绝缘材料制成。
72.结合图14,作业装置600的基座610上设有供作业臂300的端部插入的大孔,作业臂300的端部设有法兰圈320,法兰圈320上设有多个沿周向间隔分布的小孔,基座610上设置与小孔对应的螺孔。组装时,作业臂300的端部插入基座610上的大孔中,用于固定作业臂300与基座610的螺钉穿经法兰圈320上的小孔并拧紧于基座610上的螺孔中,实现作业装置600与作业臂300之间的固定连接。
73.结合图15,与作业轴650配合的作业工具包括柔性抓手810、万能套筒820、电工剪刀830、剥线器840等常用的电力作业工具,作业轴650通过柔性抓手810可以实现抓取带电构件等动作,作业轴650通过万能套筒820可以实现拧转螺栓等动作,作业轴650通过电工剪刀830可以剪断缠绕在架空线缆上的丝状物、导线外皮开口等,作业轴650通过剥线器840可以实现导线剥皮等动作,作业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作业需求手动更换或者通过机器自动更换作业工具,各作业工具与作业轴650之间优选采用便于拆装的插接式结构实现可拆卸连接。
74.结合图16a、图16b及图16c,图16a是一级作业头630未相对于基座610发生偏转时的示意图,基座610内的第一驱动组件621可以驱动一级作业头630在图16b及图16c所示的两个极限位置之间进行水平转动。本实施例中,图16b及图16c所示的两个极限位置之间的水平夹角优选为180
°
,即一级作业头630的水平转动角度范围为180
°
,一级作业头630在图16a与图16b所示两个位置之间的转动角度为90
°
,在图16a与图16c所示两个位置之间的转动角度也为90
°
。
75.结合图17a、图17b、图17c及图17d,一级作业头630未转动状态下,二级作业头640相对于一级作业头630可竖向转动360
°
。
76.设备整体安装在作业车辆710上,作业车辆710上设有可水平旋转的转盘720,伸缩臂100的底端通过气缸连接于转盘720,作业车辆710上还设有用于操控设备的控制台730。为了使设备满足带电操作要求,除气缸、直线驱动组件225、电机、电池670等为构件为非绝缘件外,其他构件都尽量采用高强度绝缘材料制成。
77.结合图18,工作时,通过伸缩臂100将工作斗410和调节装置200上升至工作位置,然后通过调节装置200将作业臂300调整至合适的高度。根据工作需要选用相应的作业工具并安装于作业轴650上,然后通过人工操作与自动操作结合移动作业臂300,使作业装置600和作业工具移动至目标作业点处,然后通过作业装置600驱动作业工具动作完成相应操作动作。通过更换作业轴连接的作业工具,可以利用作业装置实现分支引线拆搭、拆换绝缘子、拆换避雷器、拧转螺栓、抓取带电构件、导线剪剥皮等带电作业动作,能很好的满足带电作业要求。
78.结合图19,工作完成后,调节装置200的部分构件、作业臂300及作业装置600可收容于工作斗410中,大大减小系统整体的收纳体积。为了便于将调节装置200收纳与工作斗410中,可在工作斗410的侧壁上设置沿竖向延伸且用于供水平旋转机构220滑入的避让槽。当然,也可以在工作斗410的外部设置一个收容筐,工作结束后,调节装置200、作业臂300及
作业装置600可以收容于该收容筐中。通过收纳使系统整体在作业结束后可以进行紧凑的收纳,使系统不会超出作业车辆710的长宽高,保证系统在作业车辆710行驶和停放时的安全性。另外,起吊装置500在系统处于收纳状态时可以单独工作,有利于合理拓展系统的作业项目。
79.为了使系统满足安全要求,调节装置中的伸缩臂100、一级升降轴214、旋转臂221、二级升降轴233、支撑臂241等承力构件采用金属材料制成,使其满足强度要求。其他非承力构件采用高强度绝缘材料制成,耐压能力在35kv以上,并且具备足够的机械强度进行动力传输。金属材料构件与绝缘材料构件间隔交互设置,形成一种组合绝缘的动力传输链,使工作斗410内的作业人员处于一个中间电位的绝缘状态,从而使作业人员能安全的进行带电工作。
80.本实施例将自动作业与人工作业进行了有效的结合,有利于提高设备整体的实用性、灵活性和高效性,兼具了自动作业的安全性和人工作业的判断准确性、灵活性,能在提高作业效率的同时保证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调节装置采用两级升降机构,有利于合理扩大调整装置带动作业臂移动的范围,从而有利于提高设备的作业高度范围,能更好的满足配网带电作业要求。
81.可以理解的是,限位块2212与限位槽2241的设置位置可以互换。
82.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无线接收模块215及第一电池单元216也可以设于其他合适位置处。
83.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无线接收模块226及第二电池单元227也可以设于其他合适位置处。
84.可以理解的是,第三无线接收模块234及第三电池单元235也可以设于其他合适位置处。
85.可以理解的是,第四无线接收模块245及第四电池单元246也可以设于其他合适位置处。
86.可以理解的是,一级作业头630的水平转动角度范围也可以设置为185
°
、190
°
、195
°
、200
°
、205
°
、210
°
、215
°
、225
°
等其他合理的角度范围。
87.可以理解的是,二级作业头640相对于一级作业头630竖向转动的角度范围也可以设置成240
°
、260
°
、280
°
、300
°
、320
°
、340
°
、350
°
等其他合理的角度范围。
88.除上述优选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他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改变和变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中所定义的范围。
技术特征:1.一种单臂人机协同配网带电作业设备,包括伸缩臂,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调节装置及作业臂,调节装置连接于伸缩臂的顶端由伸缩臂带动升降,调节装置包括依次设置的一级升降机构、水平旋转机构及二级升降机构,作业臂连接于二级升降机构的顶端且由调节装置带动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臂人机协同配网带电作业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升降机构包括接头座、一级立柱、一级升降驱动件及一级升降轴,接头座固定于伸缩臂的顶端,一级立柱设于接头座上,一级升降驱动件及一级升降轴设于一级立柱中,一级升降轴连接于一级升降驱动件的输出端且由一级升降驱动件带动升降,水平旋转机构设于一级升降轴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臂人机协同配网带电作业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旋转机构包括旋转臂及用于驱动旋转臂水平旋转的旋转电机,旋转臂的一端可水平转动的套设于一级升降机构的顶端,旋转电机通过支架轴向竖直的固定于一级升降机构的顶部,旋转电机的电机轴底端连接于旋转臂。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单臂人机协同配网带电作业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旋转机构包括移动臂及直线驱动组件,移动臂设于旋转臂上,直线驱动组件设于旋转臂与移动臂之间且可驱动移动臂沿旋转臂的长度方向来回移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单臂人机协同配网带电作业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驱动组件包括直线驱动电机、由直线驱动电机驱动的丝杆及套设于丝杆上的滑块,移动臂连接于滑块。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单臂人机协同配网带电作业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臂上设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凹槽,移动臂的局部及直线驱动组件设于凹槽中,移动臂与凹槽内壁两者之一上设有限位块、另一者上设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限位槽,限位块设于限位槽中。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臂人机协同配网带电作业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级升降机构包括二级立柱、二级升降驱动件及二级升降轴,二级立柱竖置且连接于水平旋转机构,二级升降驱动件及二级升降轴设于二级立柱中,二级升降轴连接于二级升降驱动件的输出端且由二级升降驱动件带动升降,二级升降轴的顶端设有可水平转动的支座,作业臂穿设于支座上。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臂人机协同配网带电作业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装置还包括用于手动调节作业臂的操作杆,操作杆的顶端设有夹框及与夹框配合夹紧作业臂的夹板,夹框套设于作业臂上且通过螺纹配合设于操作杆的顶端,夹板固定于操作杆的顶端,夹板设于夹框中且位于作业臂的底部。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臂人机协同配网带电作业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装置还包括设于水平旋转机构与二级升降机构之间的支撑机构,支撑机构包括可上下摆动的支撑臂及用于固定支撑臂的支撑气缸,支撑臂的底端及支撑气缸的底端均与水平旋转机构的前端铰接,支撑臂的顶端及支撑气缸的顶端均与二级升降机构的底端铰接,支撑臂连接于支撑气缸的活塞杆。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单臂人机协同配网带电作业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单臂人机协同配网带电作业设备还包括起吊装置,起吊装置包括底座、吊臂、电动
卷轮、前滚轮、后滚轮、吊钩及吊绳,底座连接于伸缩臂的顶端,吊臂的底端与底座连接,电动卷轮、前滚轮及后滚轮设于吊臂上,吊钩设于吊绳的端部,吊绳绕经前滚轮与后滚轮并缠绕于电动卷轮上。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单臂人机协同配网带电作业设备,属于电力作业设备技术领域,包括伸缩臂、调节装置及作业臂,调节装置连接于伸缩臂的顶端由伸缩臂带动升降,调节装置包括依次设置的一级升降机构、水平旋转机构及二级升降机构,作业臂连接于二级升降机构的顶端且由调节装置带动移动。本实用新型将自动作业与人工作业进行了有效的结合,有利于提高设备整体的实用性、灵活性和高效性,兼具了自动作业的安全性和人工作业的判断准确性、灵活性,能在提高作业效率的同时保证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调节装置采用两级升降机构,有利于合理扩大调整装置带动作业臂移动的范围,从而有利于提高设备的作业高度范围,能更好的满足配网带电作业要求。电作业要求。电作业要求。
技术研发人员:焦建立 张海荣 周济舟 申威 刘欣宇 陈胜科 张瑞 王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大有实业有限公司带电作业分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26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