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扬声器箱的制作方法

allin2024-08-21  69


一种扬声器箱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声转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扬声器箱。


背景技术:

2.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移动设备的数量不断上升。扬声器箱是一种常见的电子元器件,主要用于音频信号的播放,广泛应用于手机、游戏机、导航仪等智能音频播放设备上。
3.相关技术的扬声器箱包括前盖、与所述前盖组配形成收容空间的后盖、收容于该收容空间内的发声单体及形成于所述发声单体内的出声通道,所述发声单体与所述前盖围成前声腔,所述发声单体与所述后盖及所述前盖共同围成后腔,所述出声通道与所述前声腔形成前腔并将所述前声腔与外界连通。为了改善扬声器的灌粉密封性,通过在上盖和下盖之间插板,通过未组装下盖前在插板的上方打胶,然后超声波下盖,使下盖的钢片与插板实现软接触,防止插板与下盖发生壳振。
4.然而,在相关技术中,通过在上盖和下盖上打胶固定,由于在打胶过程中胶水的控制效果不佳,容易在打胶固定后使得插板位置的整体高度过高,增加了扬声器箱的整体体积。
5.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扬声器箱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安装方便、防壳振效果好、减少安装空间的扬声器箱。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扬声器箱,其包括:
8.上盖,所述上盖包括上盖本体、贯穿所述上盖本体的上盖通口以及固定于所述上盖本体并完全覆盖所述上盖通口的上钢片;
9.下盖,所述下盖包括下盖本体、贯穿所述下盖本体的下盖通口以及固定于所述下盖本体并完全覆盖所述下盖通口的下钢片;
10.收容空间,所述上盖与所述下盖组配形成所述收容空间;
11.发声单体,所述发声单体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发声单体将所述收容空间分隔成前声腔和后腔;
12.插板,所述插板设置于所述后腔;
13.所述插板的上下两侧分别抵接于所述上钢片和所述下钢片,所述上钢片和/或所述下钢片对正所述插板的位置设有贯穿其上的固定槽,所述固定槽内通过注胶使得所述插板与所述上钢片和/或所述下钢片固定。
14.优选的,所述固定槽为沉槽结构。
15.优选的,所述插板将所述后腔分隔为第一后腔和第二后腔,所述发声单体位于所述第一后腔内,所述第二后腔用于形成虚拟声腔;所述插板设有贯穿其上并将所述第一后
腔和所述第二后腔连通的通气口。
16.优选的,所述注胶的厚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固定槽的深度。
17.优选的,所述固定槽包括由所述下钢片向所述上盖方向凹陷延伸形成的呈环状的连接部、由所述连接部向其内侧延伸形成的支撑部及贯穿于所述支撑部的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插板对应设置。
18.优选的,所述通孔形成于所述支撑部的几何中心位置。
19.优选的,所述插板靠近所述固定槽一侧的表面向远离所述固定槽的方向凹陷形成限位槽,所述连接部的外周侧配合设置于所述限位槽内。
20.优选的,所述插板包括平行于所述发声单体的长轴边的长插板和/或平行于所述发声单体的短轴边的短插板,所述限位槽与所述长插板和/或短插板匹配。
21.优选的,所述上盖还包括由所述上盖本体向所述下盖的方向延伸形成支撑壁,所述发声单体固定支撑于所述支撑壁。
22.优选的,所述下钢片与所述下盖为一体注塑成型。
23.优选的,所述上钢片与所述上盖为一体注塑成型。
24.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扬声器箱中,通过在下盖上设置下钢片,在下盖和上盖之间设置插板,所述插板设置于所述后腔,所述插板将所述后腔分隔为第一后腔和第二后腔,所述发声单体位于所述第一后腔内,所述第二后腔用于形成虚拟声腔;所述插板设有贯穿其上并将所述第一后腔和所述第二后腔连通的通气口;通过在插板的上下两侧分别抵接于所述上钢片和所述下钢片,所述上钢片和/或所述下钢片对正所述插板的位置设有贯穿其上的固定槽,所述固定槽内通过注胶使得所述插板与所述上钢片和/或所述下钢片固定;通过该结构,在完成上下盖组装后,通过在固定槽内补胶实现密封,一方面可用来固定插板,有效避免了对插板上补胶导致高度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注胶对插板的固定后,注胶凝固后具有弹性,在插板与钢片的连接处形成缓冲,有效避免了壳振问题,相比现有在插板上补胶方式,工艺方式更简单,更容易实现规范操作。
【附图说明】
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26.图1为本实用新型扬声器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本实用新型扬声器箱的爆炸图;
28.图3为图1中沿a-a线的剖视图;
29.图4为图1中沿b-b线的剖视图;
30.图5为图4中c部分结构放大图;
31.图6为本实用新型扬声器箱的下盖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3.请参阅附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扬声器箱100,其包括上盖1、下盖2、收容空间3、发声单体6、导声通道92、插板5及透气隔离件(图中未标示)。
34.所述上盖1包括上盖本体13、贯穿所述上盖本体13的上盖通口(图中未标示)以及固定于所述上盖本体13并完全覆盖所述上盖通口的上钢片7;所述下盖2包括下盖本体22、贯穿所述下盖本体22的下盖通口(图中未标示)以及固定于所述下盖本体22并完全覆盖所述下盖通口的下钢片8。通过上钢片7用于增加上盖1的结构强度,下钢片8用于增加下盖2的结构强度。
35.所述上盖1与所述下盖2组配形成所述收容空间3;所述发声单体6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3内,所述发声单体6将所述收容空间3分隔成前声腔91和后腔31;所述导声通道92形成于所述上盖1的一侧,所述导声通道92将所述前声腔91与所述外界连通并共同围成前腔9。
36.所述插板5设置于所述后腔,所述插板5将所述后腔分隔为第一后腔311和第二后腔312,所述发声单体位于所述第一后腔311内,所述第二后腔312用于形成虚拟声腔;所述插板5设有贯穿其上并将所述第一后腔311和所述第二后腔312连通的通气口54。所述透气隔离件贴设于所述插板5并完全覆盖所述通气口54,用于将吸音材料封装于所述第二后腔312内。
37.所述插板5的上下两侧分别抵接于所述上钢片7和所述下钢片8,所述上钢片7和/或所述下钢片8对正所述插板5的位置设有贯穿其上的固定槽81,所述固定槽81内通过注胶使得所述插板5与所述上钢片7和/或所述下钢片8固定。使得在完成上下盖组装后,通过在固定槽81内补胶实现密封,一方面可用来固定插板5,有效避免了对插板5上补胶导致高度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注胶对插板5的固定后,注胶凝固后具有弹性,在插板5与钢片的连接处形成缓冲,有效避免了壳振问题,相比现有在插板5上补胶方式,工艺方式更简单,更容易实现规范操作。
38.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槽81形成于下钢片8上。通过在所述下钢片8上凹陷形成一固定槽81,将所述固定槽81对应设置于所述插板5的上方,通过在所述固定槽81内注胶以实现所述下盖2与所述插板5的密封固定。
39.具体的,所述固定槽81为沉槽结构。沉槽结构方便在完成上下盖2组装后,通过在沉槽结构内补胶实现密封,同时胶水固定插板5,有效的改善壳振。
4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注胶的厚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固定槽81的深度。有效的避免注胶过高影响扬声器箱100整体体积大的问题,同时还能增加密封固定的效果。
4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槽81包括由所述下钢片8向所述上盖1方向凹陷形成呈环状的连接部811、由所述连接部811向其内侧延伸形成的支撑部812及贯穿于所述支撑部812上的通孔813,所述通孔813与所述插板5对应设置。
42.具体的,下钢片8上凹陷延伸形成连接部811,利用该连接部811向内延伸形成的支撑部812与插板5的表面形成支撑,通过在支撑部812上与插板5对应位置处设置贯穿的通孔813,在通孔813内注胶将插板5与下钢片8固定连接,从而有效的改善扬声器箱100整体的壳振。
43.可选的,支撑部812为呈环形结构设置,通孔813也为呈环形结构设置。
44.进一步的,通孔813的宽度大小与所述插板5的厚度大小适宜或者相等,便于注胶过程中不会漏出通孔813外侧,密封效果好,同时节约成本。
45.具体的,所述通孔813形成于所述支撑部812的几何中心位置上。使得通孔813内注胶固定后,整体受力均匀。
4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插板5靠近所述固定槽81一侧的表面向远离所述固定槽81的方向凹陷形成限位槽53,所述连接部811的外周侧配合设置于所述限位槽53内,所述通孔813正投影于所述限位槽53。通过将述连接部811的侧壁配合设置于所述限位槽53内,增加了连接部811与限位槽53相互限位效果。将所述通孔813正投影于所述限位槽53,在通孔813内注胶使得通孔813与限位槽53之间胶合固定,进而增加了下钢片8和插板5的固定效果,用效改善壳振。
47.具体的,所述插板5包括平行于所述发声单体6的长轴边的长插板52和/或平行于所述发声单体6的短轴边的短插板51,所述限位槽53与所述长插板52和/或短插板51匹配。
48.可选的,所述限位槽53由所述长插板52靠近所述固定槽81一侧的表面向远离所述固定槽81的方向凹陷形成。
4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盖1还包括由所述上盖本体13向所述下盖2的方向延伸形成支撑壁12,所述发声单体6固定支撑与所述支撑壁12。
50.具体的,所述下钢片8与所述下盖2为一体注塑成型,提高下钢片8和下盖2的整体结构强度,以及生产效率。所述上钢片7与所述上盖1为一体注塑成型。提高上钢片7和上盖1的整体结构强度,以及生产效率。
5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扬声器箱100还包括电路板4,所述电路板4一端与所述发声单体6固定电连接,其另一端经所述后腔31延伸至所述收容空间3外。
5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盖1还包括由所述上盖本体13向所述下盖2方向延伸形成的凸台14及由所述凸台14向所述上盖本体13方向凹陷形成的限位凹槽15;所述下盖2还包括由所述下盖本体22向所述上盖1方向延伸的连接壁23及由所述连接壁23向内凹陷形成的限位块24,所述限位块24配合设置于所述限位凹槽15内。方便上盖1和下盖2的组装。
5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插板5设置于所述发声单体6的外侧,所述上盖1向内侧凹陷形成第一卡槽11,所述下盖2向内侧凹陷形成第二卡槽21,所述插板5设置于所述第一卡槽11和所述第二卡槽21内。通过将插板5的两侧分别设置于第一卡槽11和所述第二卡槽21内用于实现上盖1与下盖2的配合固定。
54.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扬声器箱100中,通过在下盖上设置下钢片,在下盖和上盖之间设置插板,所述插板设置于所述后腔,所述插板将所述后腔分隔为第一后腔和第二后腔,所述发声单体位于所述第一后腔内,所述第二后腔用于形成虚拟声腔;所述插板设有贯穿其上并将所述第一后腔和所述第二后腔连通的通气口;通过在插板的上下两侧分别抵接于所述上钢片和所述下钢片,所述上钢片和/或所述下钢片对正所述插板的位置设有贯穿其上的固定槽,所述固定槽内通过注胶使得所述插板与所述上钢片和/或所述下钢片固定;通过该结构,在完成上下盖组装后,通过在固定槽内补胶实现密封,一方面可用来固定插板,有效避免了对插板上补胶导致高度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注胶对插板的固定后,注胶凝固后具有弹性,在插板与钢片的连接处形成缓冲,有效避免了壳振问题,相比现
有在插板上补胶方式,工艺方式更简单,更容易实现规范操作。
55.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扬声器箱,其包括:上盖,所述上盖包括上盖本体、贯穿所述上盖本体的上盖通口以及固定于所述上盖本体并完全覆盖所述上盖通口的上钢片;下盖,所述下盖包括下盖本体、贯穿所述下盖本体的下盖通口以及固定于所述下盖本体并完全覆盖所述下盖通口的下钢片;收容空间,所述上盖与所述下盖组配形成所述收容空间;发声单体,所述发声单体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发声单体将所述收容空间分隔成前声腔和后腔;插板,所述插板设置于所述后腔;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板的上下两侧分别抵接于所述上钢片和所述下钢片,所述上钢片和/或所述下钢片对正所述插板的位置设有贯穿其上的固定槽,所述固定槽内通过注胶使得所述插板与所述上钢片和/或所述下钢片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槽为沉槽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板将所述后腔分隔为第一后腔和第二后腔,所述发声单体位于所述第一后腔内,所述第二后腔用于形成虚拟声腔;所述插板设有贯穿其上并将所述第一后腔和所述第二后腔连通的通气口。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注胶的厚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固定槽的深度。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槽包括由所述下钢片向所述上盖方向凹陷延伸形成的呈环状的连接部、由所述连接部向其内侧延伸形成的支撑部及贯穿于所述支撑部的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插板对应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扬声器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形成于所述支撑部的几何中心位置。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扬声器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板靠近所述固定槽一侧的表面向远离所述固定槽的方向凹陷形成限位槽,所述连接部的外周侧配合设置于所述限位槽内。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扬声器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板包括平行于所述发声单体的长轴边的长插板和/或平行于所述发声单体的短轴边的短插板,所述限位槽与所述长插板和/或短插板匹配。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还包括由所述上盖本体向所述下盖的方向延伸形成支撑壁,所述发声单体固定支撑于所述支撑壁。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钢片与所述上盖为一体注塑成型结构,所述下钢片与所述下盖为一体注塑成型结构。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扬声器箱,其包括:上盖,上钢片,下盖,下钢片;收容空间,发声单体;插板,插板设置于后腔;插板的上下两侧分别抵接于上钢片和下钢片,上钢片和/或下钢片对正插板的位置设有贯穿其上的固定槽,固定槽内通过注胶使得插板与上钢片和/或下钢片固定。本实用新型安装方便、防壳振效果好、减少安装空间。空间。空间。


技术研发人员:任莉 李朝元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31
技术公布日:2022/7/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1644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