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数控折弯机的卡合模具的制作方法

allin2024-09-26  79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卡合模具,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数控折弯机的卡合模具,属于折弯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模具(m
úꢀjù
),工业生产上用以注塑、吹塑、挤出、压铸或锻压成型、冶炼、冲压等方法得到所需产品的各种模子和工具。其中卡合模具就是其中的一种。
3.但是现有的卡合模具与驱动部件之间采用的可拆卸连接的结构并不牢固,容易出现滑脱。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用于数控折弯机的卡合模具。
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数控折弯机的卡合模具,包括底板,底板上安装有塑形板,塑形板上设有塑形槽,塑形板的一侧设置有与塑形槽配合使用的冲压头,冲压头上通过连接单元可拆卸连接有冲压油缸,塑形板上设置有用于固定工件的夹持单元,连接单元包括同轴安装在冲压油缸一端的连接柱,连接柱上开设有梯形结构的开口,开口内设置有纵截面为梯形的移动块,冲压头上开设有容纳连接柱一端插入的沉孔,连接柱的一端两侧分别安装有限位柱,移动块上连接有移动套,移动套同轴套装在连接柱的外部,连接柱上同轴套装有套筒,套筒的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连接柱上设置有与其配合使用的外螺纹。
6.以下是本实用新型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限位柱的一端设置为锥状,沉孔的内壁上设置有容纳限位柱的孔。
7.进一步优化:所述沉孔为椭圆形,沉孔的长度方向与限位柱的轴线方向相同。
8.进一步优化:所述沉孔的长度等于连接柱的直径和两个限位柱在轴线方向上的长度之和。
9.进一步优化:所述夹持单元包括安装在塑形板上的夹料油缸。
10.进一步优化:所述夹料油缸的伸缩端安装有移动板,移动板与塑形板平行设置。
11.进一步优化:所述移动板上安装有两个圆筒,该两个圆筒间隔一定距离对称设置。
12.进一步优化:所述每个圆筒内分别同轴安装有移动柱,移动柱的一端伸至圆筒外并设置有能够滚动的滚珠。
13.进一步优化:所述圆筒内设置有弹簧,弹簧的一端与移动柱的一端连接。
14.进一步优化:所述圆筒在其轴线上的长度大于移动柱和滚珠在该方向上的和,且圆筒上与工件接触的一端安装有橡胶垫。
15.使用时,将工件放置在塑形板上,夹料油缸收缩一定长度带动移动板移动,带动滚珠对工件进行预压紧,然后调整工件的具体位置,再次控制夹料油缸收缩,并使圆筒上的橡
胶垫将工件压紧在塑形板上,然后控制冲压油缸带动冲压头移动对工件进行加工。
16.本实用新型通过张紧的方式,实现了冲压头和连接柱的可拆卸连接,并能够有效限制移动块的所在位置,防止冲压头与连接柱脱离,解决了现有的卡合模具与驱动部件之间采用的可拆卸连接的结构并不牢固,容易出现滑脱的问题。
1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中的俯视图;
19.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中沉孔的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底板;2-夹料油缸;3-塑形槽;4-冲压头;5-移动板;6-圆筒;7-弹簧;8-移动柱;9-滚珠;10-冲压油缸;11-支撑座;12-套筒;13-塑形板;14-限位柱;15-开口;16-移动块;17-移动套;18-连接柱;19-沉孔。
具体实施方式
22.实施例,如图1-3所示,一种用于数控折弯机的卡合模具,包括底板1,底板1上固定安装有塑形板13,塑形板13的一侧开设有塑形槽3,塑形板13的一侧设置有与塑形槽3配合使用的冲压头4,冲压头4上通过连接单元可拆卸连接有冲压油缸10,冲压油缸10通过支撑座11安装在底板1上,塑形板13上设置有用于固定工件的夹持单元。
23.所述连接单元包括同轴固定安装在冲压油缸10一端的连接柱18,冲压油缸10伸缩带动连接柱18移动。
24.所述连接柱18上靠近中间的位置开设有开口15,开口15为梯形结构,且开口15的上端贯穿至连接柱18的上端面上,两侧分别贯穿连接柱18的两侧。
25.所述开口15内设置有能够沿连接柱18的轴线方向移动的移动块16,移动块16的纵截面为梯形,移动块16移动能够推动开口15的上端变大,进而增加连接柱18一端的宽度。
26.所述冲压头4上开设有容纳连接柱18一端插入的沉孔19,连接柱18的两侧靠近上端的位置分别固定安装有限位柱14,该两个限位柱14同轴设置。
27.所述限位柱14的一端设置为锥状,沉孔19的内壁上设置有容纳限位柱14的孔,当限位柱14的一端变大时,带动两个限位柱14插入相应的孔内,进而实现与冲压头4的连接和定位。
28.所述沉孔19为椭圆形,便于连接柱18一端的尺寸变动,沉孔19的长度方向与限位柱14的轴线方向相同。
29.所述沉孔19的长度等于连接柱18的直径和两个限位柱14在轴线方向上的长度之和。
30.所述移动块16的下端连接有移动套17,移动套17同轴套装在连接柱18的外部,移动套17的内径大于连接柱18的外径,用于防止影响连接柱18一端的尺寸变化,同时可以防止移动块16滑脱。
31.所述连接柱18上靠近移动套17下端的位置同轴套装有套筒12,套筒12的横截面为圆环形。
32.所述套筒12的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连接柱18上设置有与其配合使用的外螺纹,旋转套筒12在连接柱18上移动,并推动移动套17移动,进而带动移动块16移动。
33.所述夹持单元包括固定安装在塑形板13上的夹料油缸2,塑形板13上开设有容纳夹料油缸2的孔。
34.所述夹料油缸2的伸缩端伸至塑形板13外并固定安装有移动板5,移动板5与塑形板13平行设置。
35.所述移动板5上靠近塑形板13的一侧固定安装有两个圆筒6,该两个圆筒6间隔一定距离对称设置。
36.所述每个圆筒6内分别同轴安装有移动柱8,移动柱8的一端伸至圆筒6外并设置有能够滚动的滚珠9。
37.所述圆筒6内设置有弹簧7,弹簧7的一端与移动柱8的一端连接,用于推动移动柱8伸出圆筒6,这样便于将工件初步压紧在塑形板13上。
38.所述圆筒6在其轴线上的长度大于移动柱8和滚珠9在该方向上的和,且圆筒6上与工件接触的一端固定安装有橡胶垫,用于提高对工件的挤压效果,同时防止将工件划伤损害。
39.使用时,将工件放置在塑形板13上,夹料油缸2收缩一定长度带动移动板5移动,带动滚珠9对工件进行预压紧,然后调整工件的具体位置,再次控制夹料油缸2收缩,并使圆筒6上的橡胶垫将工件压紧在塑形板13上,然后控制冲压油缸10带动冲压头4移动对工件进行加工。
40.本实用新型通过张紧的方式,实现了冲压头和连接柱的可拆卸连接,并能够有效限制移动块的所在位置,防止冲压头与连接柱脱离,解决了现有的卡合模具与驱动部件之间采用的可拆卸连接的结构并不牢固,容易出现滑脱的问题。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数控折弯机的卡合模具,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底板(1)上安装有塑形板(13),塑形板(13)上设有塑形槽(3),塑形板(13)的一侧设置有与塑形槽(3)配合使用的冲压头(4),冲压头(4)上通过连接单元可拆卸连接有冲压油缸(10),塑形板(13)上设置有用于固定工件的夹持单元,连接单元包括同轴安装在冲压油缸(10)一端的连接柱(18),连接柱(18)上开设有梯形结构的开口(15),开口(15)内设置有纵截面为梯形的移动块(16),冲压头(4)上开设有容纳连接柱(18)一端插入的沉孔(19),连接柱(18)的一端两侧分别安装有限位柱(14),移动块(16)上连接有移动套(17),移动套(17)同轴套装在连接柱(18)的外部,连接柱(18)上同轴套装有套筒(12),套筒(12)的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连接柱(18)上设置有与其配合使用的外螺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数控折弯机的卡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柱(14)的一端设置为锥状,沉孔(19)的内壁上设置有容纳限位柱(14)的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数控折弯机的卡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沉孔(19)为椭圆形,沉孔(19)的长度方向与限位柱(14)的轴线方向相同。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数控折弯机的卡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沉孔(19)的长度等于连接柱(18)的直径和两个限位柱(14)在轴线方向上的长度之和。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数控折弯机的卡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单元包括安装在塑形板(13)上的夹料油缸(2)。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数控折弯机的卡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料油缸(2)的伸缩端安装有移动板(5),移动板(5)与塑形板(13)平行设置。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用于数控折弯机的卡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板(5)上安装有两个圆筒(6),该两个圆筒(6)间隔一定距离对称设置。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用于数控折弯机的卡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圆筒(6)内分别同轴安装有移动柱(8),移动柱(8)的一端伸至圆筒(6)外并设置有能够滚动的滚珠(9)。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用于数控折弯机的卡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筒(6)内设置有弹簧(7),弹簧(7)的一端与移动柱(8)的一端连接。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用于数控折弯机的卡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筒(6)在其轴线上的长度大于移动柱(8)和滚珠(9)在该方向上的和,且圆筒(6)上与工件接触的一端安装有橡胶垫。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数控折弯机的卡合模具,包括底板,底板上安装有塑形板,塑形板上设有塑形槽,塑形板的一侧设置有与塑形槽配合使用的冲压头,冲压头上通过连接单元可拆卸连接有冲压油缸,塑形板上设置有用于固定工件的夹持单元。本实用新型通过张紧的方式,实现了冲压头和连接柱的可拆卸连接,并能够有效限制移动块的所在位置,防止冲压头与连接柱脱离,解决了现有的卡合模具与驱动部件之间采用的可拆卸连接的结构并不牢固,容易出现滑脱的问题。问题。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丁治荣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安徽万拉模具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29
技术公布日:2022/7/4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1651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