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盐长枝木霉HL167对豇豆解盐促生及其防治枯萎病的应用

allin2024-09-30  55


一种耐盐长枝木霉hl167对豇豆解盐促生及其防治枯萎病的应用
技术领域
1.本发明涉及植物保护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耐盐长枝木霉hl167对豇豆解盐促生及其防治枯萎病的应用。


背景技术:

2.木霉菌(trichoderma spp)是一种在土壤中广泛分布的丝状真菌,具有较强的抗菌能力,在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和提高植物抗病性的同时,也具有调控土壤微生物环境和缓解土壤中盐分胁迫等特性。因此木霉菌被广泛用于土壤改良、生态环境的修复和病害防治。豇豆是人们餐桌上的美食之一,不但能调颜养身,还具有健胃补肾的作用。但是随着化学肥料的过量使用和连作,土壤的盐渍化和土传病害枯萎病越来越严重,对豇豆的生产带来一定的威胁。
3.中国专利cn109182146b筛选一株脐孢木霉菌,可抑制豇豆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中国专利cn108342330b筛选一株对枯丝核菌、尖孢镰刀菌和禾谷镰刀菌具有抑制作用的长枝木霉,并促进黄瓜的发芽率和发芽长度。现有技术缺少长枝木霉对豇豆幼苗进行灌根预处理,可有效预防豇豆枯萎病,并提高豇豆枯萎病的防治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此,本发明筛选出一株耐盐长枝木霉hl167,应用于豇豆的解盐促生作用,并可有效防治豇豆的枯萎病。
5.本发明提供的耐盐长枝木霉hl167(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 hl167),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地址:中国广州,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59号楼5楼,邮编:510070,菌种保藏编号为gdmcc no:62075,保藏日期为2021年11月22日。经形态学与tef和rbp2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序列表如下:
6.》hl167 tef序列
7.caacctggatgcttgatatcccgggcgtgtcgcccttcatcgagaagttcgagaaggtaagcttgagatcccttcaattttcggacgatttcctgtgcctctgcccaacatcttttttttcaccacctcgctttctcctacccctcctttgggcgacgcaaattttttttgttgcgtttcgggttttagtggggatgcacctccagcaaaccactatcctctgccgccctctgctctcgtctccaacacctttggcgcttgcgtcatcaaccttccaacagtctgcgcagcaatgctaatcattttcccctcaacaggaagccgccgaactcggcaagggttccttcaagtacgcgtgggttcttgacaagctcaaggccgagcgtgagcgtggtatcaccatcgacattgccctctggaagttcgagactcccaagtactatgtcaccgtcattggtatgtttgatcccgtgcactcattgcatcatcgccacaacaacatactaatgccctctgacagacgctcccggccaccgtgatttcatcaagaacatgatcactggtacttcccaggccgactgcgccattctcattattgccgccggtactggtgagttcgaggctggtatctccaaggatggccagacccgtgagcacgctctgctcgcctacaccctgggtgtcaagcagctcatcgtcgccatcaacaagatggacactgccaactgggccgaggctcgttaccaggaaatcatcaaggagacttccaacttcatcaagaaggtcggcttcaaccccaaggccgttgctttcgtccccatctccggcttcaacggtga
caacatgctcaccccctccaccaactgcccctggtacaagggctgggagaaggagaccaaggctggcaagttcaccggcaagaccctccttgaggccatcgactccatcgagccccccaagcgtcccacggacaagcccctgcgtctgcccctgcaggacgtctacaagatcggtggtatcggaacagttcccgtcggccgtatcgagactggtgtcctcaagcccggcatggtcgtcaccttcgccccctccaacgtcaccactgaagtcaagtccgttgagatgcaccacgagcagctcgccgagggccagcccggtgacaacgttggtttcaacgtgaagaacgtttccgtcaaggaaatccgccgtggcaacgttgccggtgactccaagaacgacccccccatgggcgccgcttctttcaccgcccaggtcatcgtcatgaaccaccccggccaggtcggtgccggctacgcccccgtcctcgactgccacactgcccacattgcctgcaagttaagggcgacacgcccggatatcgcgtcgccta
8.》hl167 rbp2序列
9.tggctggatgcttgatatcccgggcgtgtcgcccttgatgatcgtgatcacttcggaaagaagcgtctggatctggcgggtcccctgctggccaagctgttccgaggtattatgcgaagaatgaacaccgagctggccaactatttgagacgttgcgtggagggcaataggcatttcaacctcgcggtcggcatcaagcctggcacgctctccaacggcttgaagtattcgctcgccactggaaactggggtgatcagaagaaggccatgagctcgactgcaggagtgtctcaggtgctcaaccgatacacgttcgcctcgaccctctcgcatttgcgccgcaccaacacgcccatcggaagagacggcaagctggcgaagcctcgacagctgcacaacacccattggggtctggtctgcccggccgagacgcccgaaggacaggcctgtggtcttgtcaagaacctgtctctgatgtgttatgtcagtgtcggctctccctcagagccgttgatcgagtttatgatcaataggggcatggaagtggtcgaggaatacgagccgctgcgttatcctcacgctaccaagatctttgtcaacggtgtctgggtgggcattcaccaagatcccaaacatctggtgcagcaggtcgtggacactcgtcgtaagtcgtacctgcagtacgaggtctctctggtcagagaaattcgagaccaggagttcaagatcttctccgacgcaggccgcgtcatgcgacccgtctttaccgtccagcaagatgacgagtcggacactggcattcccaagggccacttggtcctgaccaaagacctcgttaataaattggcccaggagcaggccgagcctccagaagacccaagcatgaagattggttgggagggactcatcagggctggtgcagttgaatatctcgacgccgaggaagaggagacggccatgatttgcatgactcccgaggatctcgagctgtatcgtgcgcaaaaggcaggtattgccaccgaagaggacgttggcgacgatccgaacaagcgactcaagacgaggacaaacccaacaacgcacatgtacacgcactgcgagatccatccaagcatgatcttgggtatttgcgcgagcatcattcctttccccgatcacaaccaggtatgttcacccacattctttgcccatccttggctcctcctgcacaggcgctaactgcgtgcagtccccccgtaacacctaccaatctgccatgggctaaacta
10.该长枝木霉hl167对豆科植物具有解盐促生的作用,具体为可有效促进豇豆的生长,可提高豇豆叶绿素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并降低豇豆的丙二醛含量,从而有效解除盐分对豇豆的胁迫作用,并修复盐胁迫环境对豇豆造成的损伤,促进盐胁迫下豇豆的生长。
11.该长枝木霉hl167还可抑制豇豆枯萎病的植物病原真菌,具体为对尖孢镰刀菌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对豇豆枯萎病防治效果优于传统农药多菌灵,而且预防效果比治疗作用更好。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发明的木霉菌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率和对峙培养形态
13.图2为本发明的木霉hl167的菌落形态、分生孢子、菌丝和后垣孢子形态
14.图3为本发明的长枝木霉hl167对豇豆幼苗株高和根长影响
15.图4为本发明采用不同处理方式对豇豆幼苗的叶绿素、丙二醛含量、可溶性蛋白含
量以及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16.图5为本发明的田间试验下不同处理方式对豇豆枯萎病的防效测定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17.为了更好理解本发明技术内容,下面提供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18.本发明实施例所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
19.本发明实施例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20.实施例1-菌株分离纯化
21.分别从中国的宁夏省、青海省、黑龙江省和甘肃省的盐碱地区采集土壤。采集地的土壤为中度盐碱,土壤样品距离地表15cm至25cm。将纯化后的木霉菌转接到pda(ph 7.2)平板上,28℃培养,待木霉菌丝长满平板时,利用打孔器打取菌饼,分别转接到含2%、4%、6%和8%nacl的pda平板上继续培养,并在3d和7d后,测量菌落直径,观察其孢子颜色及产孢情况,结果如表1:
[0022][0023][0024]
由表1可知,在含2%、4%、6%和8%的nacl的培养基中分别培养3d和7d后,木霉hl167都能生长和产生孢子,在含6%nacl培养基中培养3d和7d后,hl167木霉在培养7d后,其生长没有受到明显抑制,且可以产生分生孢子,菌落为黄绿色,在含8%的nacl培养基中在培养7d后,hl167菌株的产孢覆盖菌落3/5且孢子颜色为黄绿色,以上结果表明木霉菌hl167具有较强的耐盐性。
[0025]
实施例2-菌株对尖孢镰刀菌的平板对峙实验
[0026]
采用5mm无菌打孔器分别打取木霉菌和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的菌饼,将不同木霉菌株和f.oxysporum菌饼分别转接到同一pda平板中,接种点相距约4cm。以单独接种f.oxysporum为对照组,每个处理三次重复。28℃恒温培养4d后,测量对峙培养中病原菌与木霉菌的菌落半径,计算其抑制率:抑制率(%)=(尖孢镰刀菌菌落半径﹣木霉菌落半径)/(尖孢镰刀菌菌落半径﹣0.5)
×
100,对峙结果如图1所示。
[0027]
由图1可知,平板对峙试验结果表明有19株木霉菌对f.oxysporum具有一定的拮抗效果,其中4株木霉菌(nx044,nx022,qh100,hl167)对f.oxysporum的拮抗作用较强,其抑制率均在72%以上(图1a),其中木霉菌hl167对f.oxysporum抑制率为73.08%;在平板对峙过程中,发现木霉菌hl167与f.oxysporum接触后,木霉菌菌丝可以快速覆盖病原菌(图1b)。
[0028]
实施例3-菌落形态观察
[0029]
将木霉hl167分别转接到pda、sna和cmd培养基中,28℃培养4d后,观察其菌落生长情况,长枝木霉hl167在pda、sna和cmd培养基上的菌落,以及在pda培养基上的分生孢子、厚垣孢子、菌丝和分生孢子梗的形态的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如图2所示。
[0030]
由图2可知,在pda培养基上,菌落从中心向外,呈现出一圈不规整的半圆环状,分生孢子呈现浅绿色,圆环外有大量的辐射状的白色菌丝;在cmd培养基上,分生孢子为浅绿色,菌落呈现从中心向外扩散的两圈圆环,每圈圆环表面都被有白色的菌丝覆盖;在sna培养基上,分生孢子呈现浅绿色,菌落在培养基表面,无规则的零散分布,含白色菌丝的菌落更多地分布在远离接种中心的一侧(图2a,b,c);木霉hl167在pda上生长速度较快,3d可以长满整个平板,气生菌丝从接种中心开始产生,初始为白色绒毛状,随后分生孢子由白色变为黄绿色(图2d,e),分生孢子呈现椭球型(图2f),菌丝具有较长的分支,次级分支比较短,分支简单,不规则。瓶颈圆柱形或弯曲,常单生,距离顶端较远出由再分支,在瓶梗顶端,形成粘的分生孢子球,外观为球形或者椭球形(图2g,h)。厚垣孢子为灰绿色,外观呈现球形或椭球形,且定位于菌丝顶端,厚垣孢子丰富(图2i);在电子显微镜下,分生孢子呈椭球形,3.2
×
4.2μm,外观整体较饱满,菌丝密集且呈现多个无规则的小分支,菌丝表面较光滑(图2j,k,l)。
[0031]
实施例4-长枝木霉hl167对豇豆的解盐促生试验
[0032]
长枝木霉hl167对豇豆的解盐促生试验分为四组,清水处理为ck组、长枝木霉hl167处理为t组、200mm nacl盐水处理为salt组、采用长枝木霉hl167灌根预处理2d后,随后用200mm nacl盐水处理为t+salt组。
[0033]
试验选取2-3片真叶期的豇豆幼苗为供试植株,每个处理用100ml长枝木霉hl167分生孢子液(浓度为107孢子/ml)或无菌水或盐水进行灌根处理,每组处理20株豇豆,试验三次重复,灌根处理14d后,测定株高和根长,测定结果如图3,注:a为豇豆幼苗的形态,b为豇豆幼苗株高和根长,不同的小写字母“a,b,c,d
……”
,表示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duncan多范围测试后,在p《0.05时存在显著差异;同时测定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测定结果如图4,注:a为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b为丙二醇含量,c为可溶性蛋白含量,d为过氧化物酶活性,e为过氧化氢酶活力,不同的小写字母“a,b,c,d
……”
,表示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duncan多范围测试后,在p《0.05时存在显著差异。
[0034]
实验方法:
[0035]
1、测定叶绿素含量:(1)取新鲜植物叶片(或其它绿色组织)或干材料,擦净组织表面污物,剪碎(去掉中脉),混匀。(2)称取剪碎的新鲜样品0.2g,共3份,分别放入研钵中,加少量石英砂和碳酸钙粉及2~3ml、95%乙醇,研成均浆,再加乙醇10ml,继续研磨至组织变白,静置3~5min。(3)取滤纸1张,置漏斗中,用乙醇湿润,沿玻棒把提取液倒入漏斗中,过滤到25ml棕色容量瓶中,用少量乙醇冲洗研钵、研棒及残渣数次,最后连同残渣一起倒入漏斗中。(4)用滴管吸取乙醇,将滤纸上的叶绿体色素全部洗入容量瓶中,直至滤纸和残渣中无绿色为止,最后用乙醇定容至25ml,摇匀。(5)把叶绿体色素提取液倒入光径1cm的比色杯内,以95%乙醇为空白,在波长665nm、649nm下测定吸光度。
[0036]
2、测定可溶性蛋白含量:(1)标准曲线的绘制。取6支试管,按下表加入试剂,摇匀,向各管中加入5ml考马斯亮蓝试剂,摇匀,并放置5min左右,以0号试管为空白对照,在595nm下比色测定吸光度。以蛋白质含量为横坐标,以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0037]
(2)样品测定。

样品提取。称取鲜样0.25-0.5g,用5ml蒸馏水或缓冲液研磨成匀浆后,3000r/min离心10min,上清液备用。

吸取样品提取液1.0ml(视蛋白质含量适当稀
释),放入试管中(每个样品重复2次),加入5ml考马斯亮蓝试剂,摇匀,放置2min后在595nm下比色,测定吸光度,并通过标准曲线查的蛋白质的含量。
[0038][0039]
3、丙二醛含量(索莱宝bc0020),过氧化物酶pod(索莱宝bc0090)和过氧化氢酶cat(索莱宝bc0200)活性测定均采用索莱宝试剂盒。
[0040]
结果如表2:
[0041][0042][0043]
由表2的可知,与清水对照相比,单独使用200mm nacl盐水处理的豇豆幼苗(salt),幼苗的株高和根长分别降低了33.99%和29.17%,单独使用长枝木霉hl167处理豇豆幼苗(t),幼苗的株高和根长分别提高了13.21%和17.61%,使用长枝木霉hl167预处理豇豆幼苗2d后,再用盐水灌根处理豇豆苗(t+salt),其株高和根长分别降低7.51%和13.81%;而t+salt组与salt组相比,显示t+salt组促进了植物株高和根长,增长率分别为40.10%和21.69%,表明长枝木霉hl167可有效缓解盐胁迫对豇豆生长产生的不良影响。
[0044]
由表2的叶绿素含量可知,与ck组相比,t组豇豆幼苗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的含量分别提高了43.85%,55.00%和46.56%,salt组则分别降低了1.60%,20.00%和6.07%,t+salt组叶绿素b降低了5.00%,而叶绿素a和叶绿素总量提高了12.83%和8.10%;t+salt组与salt组相比,t+salt处理提高了植物总叶绿素、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提高率分别为15.09%、14.67%和18.75%,实验表明长枝木霉hl167可提高豇豆的叶绿素含量,可有效缓解盐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不利影响。
[0045]
由表2的丙二醛含量可知,与ck组相比,t组豇豆幼苗叶片的丙二醛含量降低了11.94%,salt组提高了9.84%,而t+salt组则下降了1.33%;t+salt组与salt组相比,t+salt组处理使植物丙二醛含量下降10.17%,实验表明长枝木霉hl167可以缓解盐胁迫对植物造成的损伤。
[0046]
由表2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可知,与ck组相比,t组、salt组和t+salt组的豇豆幼苗新鲜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提高了71.91%、55.90%和85.96%;t+salt组与salt组相比,t+salt组处理提高了植物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提高19.28%),实验表明,长枝木霉hl167可以通过提高植物可溶性蛋白的含量,从而缓解盐胁迫对植物的损伤。
[0047]
由表2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可知,与ck组相比,t组、salt组和t+salt组的豇豆幼苗新鲜叶片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提高了109.32%、2.3倍和3.27倍;t+salt组与salt组相比,t+salt组处理使植物体内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提高了88.91%,表明长枝木霉hl167预处理豇豆幼苗后,可以通过提高植物体内过氧化物酶活性,减轻盐胁迫对植物氧化损伤。
[0048]
由表2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可知,与ck组相比,t组、salt组和t+salt组的豇豆幼苗新鲜叶片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提高了71.25%、1.2倍和1.34倍;t+salt组与salt组相比,t+salt组则提高了26.94%,表明长枝木霉hl167预处理豇豆幼苗后,可以通过提高过氧化氢酶活性,分解盐胁迫下产生的过氧化氢,来减轻盐胁迫对植物的氧化损伤。
[0049]
实施例5-长枝木霉hl167对豇豆枯萎病的田间防效评价
[0050]
实验方法:(1)尖孢镰刀菌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0051]
用5mm无菌打孔器打取f.oxysporum菌饼,将菌饼接种到装有100ml pd液体培养基的250ml三角瓶中,28℃,120r/min震荡培养7d。用4层的无菌纱布过滤菌丝,收集滤液后在5000rpm/min条件下,离心10min。收集孢子,并加入适量的无菌水稀释,用血球计数板调节至孢子浓度至1
×
106孢子/ml以备用。
[0052]
(2)田间试验分为以下五个组:1.使用木霉hl167孢子悬浮液对豇豆幼苗进行灌根处理,2d后接种尖孢镰刀菌(t+fo组);2.尖孢镰刀菌接种豇豆幼苗2d后,用木霉hl167进行灌根处理(fo+t组);3.尖孢镰刀菌接种豇豆幼苗2d后,使用多菌灵处理植株(fo+ca组);4.清水处理植株,2d后接种尖孢镰刀菌(fo组);5.清水对照组(ck组)。每一个小区面积20m2,每个处理3个随机小区,试验重复3次,培养14d后测定豇豆枯萎病的防治效果。
[0053]
(3)木霉菌对豇豆枯萎病的防效调查
[0054]
豇豆枯萎病的病情指数调查根据以下标准进行:0级:微管内茎束正常,无外在症状,微管内茎束变色程度低于1/4;1级:微管内茎束变色程度从1/4变到1/2;2级:微管内茎束变色程度从1/2到3/4;3级:微管内茎束变色程度超过3/4,有些叶子枯萎;4级:整个植物枯萎。病情指数和防病效果按以下公式计算:
[0055]
病情指数=[σ(每个病情级别的豇豆植株数
×
病情级别数)/豇豆盆栽植株总数
×
病情最高级别数]
×
100
[0056]
防病效果(%)=[对照组的病情指数-处理组的病情指数]/对照组的病情指数
×
100
[0057]
实验结果如图5,注:不同的小写字母“a,b,c......”表示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duncan多范围测试后,在p《0.05时存在显著差异,结果如表3:
[0058]
项目t+fo组fo+t组fo+ca组fo组病情指数15232739防病效果(%)61.5441.0330.77—
[0059]
由表3可知,田间防效试验表明,只接种f.oxysporum的对照组(fo组)病情指数为39,采用长枝木霉hl167灌根处理幼苗2d后,接种f.oxysporum(t+fo组),病情指数为15,其防病效果为61.54%;先接种f.oxysporum 2d后,用木霉对豇豆幼苗灌根处理(fo+t组),病情指数为23,对应的防病效果为41.03%。先接种f.oxysporum 2d后,再使用多菌灵菌剂处理豇豆(fo+ca组),病情指数为27,防病效果为30.77%,由实验表明采用长枝木霉hl167对豇豆进行灌根处理,可使豇豆枯萎病的防治效果达到61.54%和41.03%,其防治效果优于传统农药多菌灵,且预防效果比治疗作用更好。
[0060]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耐盐长枝木霉hl167,其特征在于,长枝木霉hl167(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hl167),于2021年11月22日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保藏地址:中国广州,菌种保藏号为gdmcc no:62075。2.根据权利要求1的一种耐盐长枝木霉hl167的应用,其特征在于,长枝木霉hl167对豆科植物解盐促生的应用。3.根据权利要求2的一种耐盐长枝木霉hl167的应用,其特征在于,长枝木霉hl167对豆科植物解盐促生的方法为,将耐盐长枝木霉hl167发酵培养制备成孢子含量包括107/ml的分生孢子液,将分生孢子液对豆科植物幼苗采用灌根处理至少2d。4.根据权利要求2的一种耐盐长枝木霉hl167的应用,其特征在于,长枝木霉hl167在抑制豆科植物枯萎病的植物病原真菌的应用。5.根据权利要求4的一种耐盐长枝木霉hl167的应用,其特征在于,长枝木霉hl167对尖孢镰刀菌具有抑制作用。6.根据权利要求1~5的一种耐盐长枝木霉hl167对豆科植物解盐促生和防治豆科植物枯萎病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豆科植物为豇豆。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耐盐长枝木霉HL167对豇豆解盐促生及其防治枯萎病的应用。本发明从盐碱地土壤筛选分离纯化,获得了耐盐、对尖孢镰刀菌具拮抗作用的长枝木霉HL167。采用长枝木霉HL167制备的分生孢子液进行灌根处理,可有效缓解盐胁迫对豇豆造成的损伤并促进豇豆幼苗的生长,具体表现为可提高豇豆幼苗的株高、根长、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强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的酶活性,降低丙二醛的含量,还可有效提高对豇豆枯萎病的防治效果,且可使豇豆幼苗对枯萎病具有好的预防作用。可使豇豆幼苗对枯萎病具有好的预防作用。可使豇豆幼苗对枯萎病具有好的预防作用。


技术研发人员:刘铜 刘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海南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1.12.30
技术公布日:2022/7/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1661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