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加工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工机床。
背景技术:2.加工机床在运输的过程中一般需要通过吊装的形式进行转移,为了保证吊装的安全性,需要防止机床在吊装的过程中的出现的偏转、倾覆以及脱落的现象,提高机床吊装的稳定性。相关的加工机床的吊装结构设置不合理,吊装过程中的稳定性不高,可能影响吊装的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工机床,用于解决如何提高机床吊装过程中的稳定性,从而提高吊装的安全性的技术问题。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加工机床,该加工机床包括:床身;移动组件,由所述床身的一侧伸出,并与所述床身可活动地连接;加工装置,与所述移动组件的伸出所述床身的部分连接;吊装结构,固定于所述床身,所述吊装结构具有多个,且多个所述吊装结构环绕所述床身的竖直方向的质量中心轴间隔设置。
5.进一步的,各所述吊装结构相对于所述质量中心轴对称设置。
6.进一步的,各所述吊装结构相对于对称轴对称设置,且所述对称轴与所述床身的宽度方向平行,并与所述质量中心轴相交。
7.进一步的,在竖直方向上,所述床身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顶面和第二顶面,所述第一顶面位于所述第二顶面下方,且所述第一顶面通过连接面与所述第二顶面连接;其中,所述第一顶面和所述连接面均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移动组件连接的连接结构。
8.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面与竖直方向之间形成预设钝角。
9.进一步的,所述吊装结构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顶面和所述第二顶面。
10.进一步的,沿所述床身的宽度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一顶面的所述吊装结构与所述质量中心轴的间距大于第一阈值,设置于所述第二顶面的所述吊装结构与所述质量中心轴的间距大于第二阈值。
11.进一步的,在所述床身的长度方向上,至少两个所述吊装结构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顶面,至少两个所述吊装结构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顶面。
12.进一步的,在所述床身的长度方向上,设置于所述第一顶面的所述吊装结构与所述质量中心轴的间距大于第三阈值,设置于所述第二顶面的所述吊装结构与所述质量中心轴的间距大于第四阈值。
13.进一步的,所述吊装结构包括:固定柱,与所述床身固定连接;吊环,与所述固定柱连接。
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加工机床,该加工机床包括床身、由床身的一侧伸出并与床身可活动地连接的移动组件,与移动组件的伸出床身的部分连接的加工装置,以及
固定于床身的吊装结构。其中,吊装结构具有多个,且多个吊装结构环绕床身的竖直方向的质量中心轴间隔设置。通过将多个吊装结构环绕床身的竖直方向的质量中心轴间隔设置,在通过吊装装置吊装加工机床的过程中,可以使吊装装置对各吊装结构施加的吊装力在各吊装结构处产生的横向分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抵消,以及使吊装装置对各吊装结构施加的吊装力在床身的竖直方向的质量中心轴处产生的转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抵消,减小各横向分力合成的横向合力的大小,以及各转矩合成的总转矩的大小,从而减小在吊装的过程中,加工机床在横向合力的作用下产生横向偏移的可能性,以及加工机床在总转矩的总用下产生偏转的可能性,进而提高了吊装加工机床的稳定性,并提高了吊装加工机床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加工机床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工机床中的一种床身与吊装结构的装配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工机床中的另一种床身与吊装结构的装配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加工机床的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工机床中的另一种床身与吊装结构的装配示意图;
20.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拉索与加工机床的装配示意图;
21.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工机床中的一种床身与吊装结构的爆炸图。
22.附图标记说明
23.1、加工机床;10、床身;11、第一顶面;12、第二顶面;13、连接面;14、连接结构;15、螺纹孔;20、移动组件;30、加工装置;40、吊装结构;41、固定柱;42、吊环;40a、第一吊装结构;40b、第二吊装结构;40c、第三吊装结构;40d、第四吊装结构;2a、第一拉索;2b、第二拉索。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5.在具体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例如通过不同的具体技术特征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实施例和技术方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中各个具体技术特征的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26.在以下的描述中,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仅仅是区别不同的对象,不表示各对象之间具有相同或联系之处。应该理解的是,所涉及的方位描述“上方”、“下方”、“外”、“内”均为正常使用状态时的方位,“左”、“右”方向表示在具体对应的示意图中所示意的左右方向,可以为正常使用状态的左右方向也可以不是。
27.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术语“连接”在未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既包括直接连接也包括间接连接。
28.在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中,加工机床可以为任何能够对工件进行加工的装置,示例性的,该加工机床可以为机械切削装置,通过切削刀具对工件的预设位置进行切削,从而实现对工件的机械切削加工;示例性的,该加工机床可以为激光切割装置,通过输出激光熔融工件的需要加工的位置,并通过输出高压气流将工件的熔融部分吹离工件,从而实现对工件的激光切削加工;示例性的,该加工机床还可以为激光焊接装置,通过需要进行焊接的位置输出激光使工件的需要焊接的位置熔融,在熔融的工件冷却后形成焊缝从将多个工件连接。为了便于说明,下面以该加工机床为激光切割装置为例,对该加工机床的机构的结构以及吊装该加工机床的方法进行示例性说明。
29.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加工机床1包括:床身10、移动组件20、加工装置30和吊装结构40。移动组件20由床身10的一侧伸出,形成突出于床身10的悬臂结构,且移动组件20与床身可活动地连接,以使移动组件20能够相对床身10运动。加工装置30与移动组件20的伸出床身10部分连接,即,加工装置30与移动组件20的悬臂端连接,以在移动组件20的带动下相对床身10移动,从而在对工件进行加工的过程中,通过移动组件20将加工装置30移动预设的位置,从而实现对工件的不同位置的加工。
30.吊装结构40固定于床身10,吊装结构40具有多个,且多个吊装结构40环绕床身10的竖直方向的质量中心轴l间隔设置,其中,床身10的竖直方向的质量中心轴l为与竖直方向平行,并穿过床身10的质量中心点的直线。在对加工机床1进行吊装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拉索连接吊装结构40与起吊装置的吊钩,以通过该吊钩对吊装结构40施加吊装力,通过拉索连接吊装结构40与吊钩,能够在该吊钩的数量与吊装结构40的数量不同,或该吊钩的位置与吊装结构40的位置不对应时,使该吊钩能够对各吊装结构40施加起吊的作用力。在吊钩对吊装结构40进行起吊的过程中,该吊钩通过拉索对吊装结构40施加的作用力可以被分解为竖直方向的纵向分力,以及与竖直方向垂直的横向分力,同时,吊钩对各吊装结构40施加的纵向分力还在床身10的竖直方向的质量中心轴l处产生转矩,通过将各吊装结构40环绕床身10的竖直方向的质量中心轴l间隔设置,可以使吊钩对各吊装结构40施加的吊装力在各吊装结构40处产生的横向分力,以及各纵向力在床身10的竖直方向的质量中心轴l处产生的转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抵消,从而在吊装的过程中,减小加工机床1在各吊装结构40处产生的横向分力的作用下发生横向偏移的可能性,以及减小加工机床1在床身10的竖直方向的质量中心轴l处产生的转矩的作用下发生偏转的可能性,进而提高了加工机床1吊装的稳定性,并提高了加工机床1吊装的安全性。其中,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抵消,可以理解为,在各吊装结构40处产生的横向分力能够通过相互抵消从而减小形成的横向合力的大小,以及,在床身10的竖直方向的质量中心轴l处产生的转矩能够通过相互抵消从而减小形成的总力矩的大小。
31.需要说明的是,吊装加工机床的过程可以为将移动组件20和床身10分离,并分别
吊装床身10和移动组件20的过程,也可以为对加工机床1进行整体吊装的过程中,将多个吊装结构40环绕床身10的竖直方向的质量中心轴l间隔设置,均能够提高吊装加工机床1的稳定性,下面分别对两种吊装方法吊装加工机床的情况下,吊装结构40环绕床身10的竖直方向的质量中心轴l间隔设置,使吊装更加稳定的原理分别进行说明。
32.在分别吊装床身10和移动组件20的情况下,床身10的重量占加工机床1的总重量中的大部分,吊装床身10的稳定性是吊装加工机床1的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使吊装结构40环绕床身10的竖直方向的质量中心轴l间隔设置,可以使吊钩对各吊装结构40施加的吊装力的合力与床身10的竖直方向的质量中心轴l重合,从而提高吊装床身10的稳定性,进而提高加工机床1的吊装的稳定性。
33.在整体吊装加工机床1的情况下,在通过拉索连接吊装结构40与吊钩连接之前,需要改变移动组件20与床身10的相对位置,以使移动组件20和加工装置30移动至靠近床身10的竖直方向的质量中心轴l的位置,使加工机床1的竖直方向的质量中心轴l靠近床身10的竖直方向的质量中心轴l,从而在对加工机床1进行整体吊装的过程中,使吊钩对各吊装结构40的吊装力的合力与加工机床1的竖直方向的质量中心轴l重合,从而提高吊装加工机床1的稳定性。其中,根据移动组件20的具体结构的不同,使移动组件20和加工装置30移动至靠近床身10的竖直方向质量中心轴l的位置的形式也不同,示例性的,如图1所示,移动组件20沿床身10的宽度方向伸出床身10(床身10的宽度方向如图1中实线箭头所示),加工装置30与移动组件20伸出床身10的端部连接,同时,移动组件20还能够沿床身10的长度方向(床身10的长度方向如图1中虚线箭头所示)相对床身10移动。在对加工机床1进行整体吊装之前,需要使移动组件20的与加工装置30连接的部分沿宽度方向向靠近床身10的方向运动,以使移动组件20和加工装置30沿床身10的宽度方向移动至靠近床身10的竖直方向的质量中心轴l的位置,同时,还需要使移动组件20沿床身10的长度方向以使移动组件20移动至床身10的长度方向的质量中心位置,以使移动组件20和加工装置30沿床身10的长度方向移动至靠近床身10的竖直方向的质量中心轴l的位置,进而使加工机床1的竖直方向的质量中心轴l靠近床身10的竖直方向的质量中心轴l。
3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加工机床,该加工机床包括床身、由床身的一侧伸出并与床身可活动地连接的移动组件,与移动组件的伸出床身的部分连接的加工装置,以及固定于床身的吊装结构。其中,吊装结构具有多个,且多个吊装结构环绕床身的竖直方向的质量中心轴间隔设置。通过将多个吊装结构环绕床身的竖直方向的质量中心轴间隔设置,在通过吊装装置吊装加工机床的过程中,可以使吊装装置对各吊装结构施加的吊装力在各吊装结构处产生的横向分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抵消,以及使吊装装置对各吊装结构施加的吊装力在床身的竖直方向的质量中心轴处产生的转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抵消,减小各横向分力合成的横向合力的大小,以及各转矩合成的总转矩的大小,从而减小在吊装的过程中,加工机床在横向合力的作用下产生横向偏移的可能性,以及加工机床在总转矩的总用下产生偏转的可能性,进而提高了吊装加工机床的稳定性,并提高了吊装加工机床的安全性。
35.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各吊装结构40相对于床身10的竖直方向的质量中心轴l对称设置,可以理解为,吊装结构40的数量为双数并成对地设置于床身10的竖直方向的质量中心轴l的两侧,同时,在垂直于竖直方向的截面内,成对地设置于该质量中心轴l的两
侧的吊装结构40与该质量中心轴l的间距相等,从而在通过吊装装置的吊钩起吊加工机床1的过程中,吊钩对各吊装结构40施加的吊装力,在成对地设置于该质量中心轴l的两侧的吊装结构40处产生的横向分力能够相互抵消,从而进一步减小各横向分力合成形成的横向合力的大小,进而进一步减小了加工机床1在横向合力的作用下产生偏移的可能性,同时,吊钩对各吊装结构40施加的吊装力,在该质量中心轴l处产生的转矩也能够相互抵消,从而进一步减小各转矩合成形成总转矩的大小,进而进一步减小了加工机床1在该总转矩的作用下产生偏转的可能性。
3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吊装结构40相对于对称轴l’对称设置,且该对称轴l’与床身10的宽度方向平行(床身10的宽度方向如图3中箭头所示),并与图1中的床身10的竖直方向的质量中心轴l相交,即,吊装结构40的数量为双数,且成对设置于该对称轴l’的两侧,同时,在垂直于竖直方向的截面内,成对地设置于该对称轴l’的两侧的吊装结构40与该对称轴l’的间距相等,从而在通过吊装装置的吊钩起吊加工机床1的过程中,吊钩对各吊装结构40施加的吊装力,在成对地设置于该对称轴l’的两侧的吊装结构40处产生的横向分力能够相互抵消,从而进一步减小各横向分力合成形成的横向合力的大小,进而进一步减小了加工机床1在横向合力的作用下产生偏移的可能性,同时,吊钩对各吊装结构40施加的吊装力,在床身10的质量中心轴l处产生的转矩也能够相互抵消,从而进一步减小各转矩合成形成总转矩的大小,进而进一步减小了加工机床1在该总转矩的作用下产生偏转的可能性。
3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在竖直方向上,床身10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顶面11和第二顶面12,第一顶面11位于第二顶面12的下方,且第一顶面11通过连接面13与第二顶面12连接,可以理解为,在床身10的顶部的一部分向上突出形成间隔的第一顶面11和第二顶面12,同时,该突出部分的一个侧面形成连接第一顶面11和第二顶面12的连接面13,第一顶面11和连接面13之间形成预设的夹角。其中,第一顶面11和连接面13均设置有用于移动组件的连接结构14,即,移动组件20的由床身10的一侧伸出的部分分别与设置于第一顶面11的连接结构14和设置于连接面13的连接结构14连接,以使连接结构14能够从两个不同的方向限制移动组件20相对于床身10的翻转运动,具体的,设置于第一顶面11的连接结构14位于移动组件20的至少部分的下方,以承载移动组件20的至少部分,同时,设置于连接面13的连接结构14与移动组件20的伸出床身10的一侧的相对的另一侧连接,以限制移动组件20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绕设置于第一顶面11的连接结构14的翻转运动。可选的,在床身10的宽度方向上,第一顶面11延伸至床身10的一侧的端部,第二顶面12延伸至床身10的另一侧的端部,即,第一顶面11和第二顶面12分别位于床身1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以对床身10的宽度方向的尺寸进行充分利用,在床身10的宽度方向上,使设置于第一顶面11的连接结构14与设置于连接面13的连接结构14具有更大的间距,从而使设置于连接面13的连接结构14对移动组件20施加的用于限制移动组件20绕设置于第一顶面11的连接结构14翻转的作用力具有更大的力臂,使设置于连接面13的连接结构14能够更加可靠地限制移动组件20相对于床身10的翻转运动。
3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连接面13与竖直方向之间形成预设的钝角,即,在床身10的宽度方向上,连接结构14设置于第一顶面11的一侧,同时,连接面13向与该一侧相对的另一侧延伸,从而进一步延长设置于连接面13的连接结构14与设置于第一顶面11的连接
结构14的间距,从而使设置于连接面13的连接结构14对移动组件20施加的用于限制移动组件20绕设置于第一顶面11的连接结构14翻转的作用力具有更大的力臂,使设置于连接面13的连接结构14能够更加可靠地限制移动组件20相对于床身10的翻转运动。
39.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吊装结构40分别设置于第一顶面11和第二顶面12,即,将吊装结构40分别设置于第一顶面11和第二顶面12,从而在通过吊装装置对加工机床1进行起吊的过程中,使吊装装置能够通过吊装结构40对第一顶面11和第二顶面12施加吊装力,吊装装置对第一顶面11和第二顶面12施加的吊装力在床身10的宽度方向上间隔,从而能够限制加工机床1在吊装过程中发生的偏转,进而提高加工机床1的吊装过程中的稳定性。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在床身10的宽度方向上(床身10的宽度方向如图5中虚线箭头所示),设置于第一顶面11的吊装结构40与质量中心轴l的间距大于第一阈值,设置于第二顶面12的吊装结构40与质量中心轴l的间距大于第二阈值,可以理解为,在床身10的宽度方向上,设置于第一顶面11的吊装结构40中的与质量中心轴l最近的吊装结构40与该质量中心轴l的间距大于第一阈值,以使各设置于第一顶面11的吊装结构40与该质量中心轴l的间距均大于第一阈值,同时,设置于第二顶面12的吊装结构40中的与质量中心轴l最近的吊装结构40与该质量中心轴l的间距大于第二阈值,以使各设置于第二顶面12的吊装结构40与该质量中心轴l的间距大于第二阈值,从而提高吊装过程中的稳定性。
40.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在床身10的长度方向上(床身10的长度方向如图5中实线箭头所示),至少两个吊装结构40间隔设置于第一顶面11,且至少两个吊装结构40间隔设置于第二顶面12,以在通过吊装装置对加工机床1进行起吊的过程中,使吊装装置能够对第一顶面11施加的吊装力在床身10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分布,并使吊装装置能够对第二顶面12施加的吊装力在床身10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分布,进而进一步提高加工机床1的吊装过程中的稳定性。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在床身10的长度方向上,设置于第一顶面11的吊装结构40与床身10的竖直方向的质量中心轴l的间距大于第三阈值,设置于第二顶面12的吊装结构40与床身10的竖直方向的质量中心轴l的间距大于第四阈值。可以理解为,在床身10的长度方向上,设置于第一顶面11的吊装结构40中的与质量中心轴l最近的吊装结构40与该质量中心轴l的间距大于第三阈值,以使各设置于第一顶面11的吊装结构40与该质量中心轴l的间距均大于第三阈值,同时,设置于第二顶面12的吊装结构40中的与质量中心轴l最近的吊装结构40与该质量中心轴l的间距大于第四阈值,以使各设置于第二顶面12的吊装结构40与该质量中心轴l的间距大于第四阈值,从而提高吊装过程中的稳定性。
41.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在床身10的长度方向上,两个吊装结构间隔设置于第一顶面11,且两个吊装结构设置于床身10的竖直方向的质量中心轴l线的两侧,同时,两个吊装结构间隔设置于第二顶面12,且两个吊装结构设置于床身10的竖直方向的质量中心轴l线的两侧。为了便于说明,以下将设置于第一顶面11的两个吊装结构称为第一吊装结构40a和第二吊装结构40b,将设置于第二顶面12的两个吊装结构称为第三吊装结构40c和第四吊装结构40d,同时,在床身10的宽度方向上,第一吊装结构40a和第三吊装结构40c位于质量中心轴l线的一侧,第二吊装结构40b和第四吊装结构40d位于质量中心轴l的另一侧。在通过吊装装置对加工机床1进行起吊的过程中,通过第一拉索2a连接第一吊装结构40a和第四吊装结构40d,并通过第二拉索2b连接第二吊装结构40b和第三吊装结构40c,从而使第一拉索2a和第二拉索2b交叉连接且第一拉索2a和第二拉索2b的连接位置位于床身10的竖
直方向的质量中心轴l,然后将吊装装置与第一拉索2a和第二拉索2b的连接位置连接,从而使吊装装置对各吊装结构施加的吊装力的合力与床身10的竖直方向的质量中心轴l重合。
4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吊装结构40包括固定柱41和吊环42,固定柱41与床身10固定连接,吊环42与固定柱41连接,可以理解为,吊环42通过固定柱41与床身10固定连接,可以将拉索穿过吊环42并将拉索绑扎在吊环42上,然后将拉索与吊装装置连接,从而使吊装装置能够对床身10施加吊装力。可选的,吊装结构40与床身10可拆卸地连接,在加工机床1的使用过程中,可以拆卸吊装结构40以减小吊装结构40与移动组件20之间形成运动干涉的可能性;在吊装加工机床1的过程中,可以在将移动组件20移动至预设位置后,在将吊装结构40与床身10连接,从而可以通过吊装结构40吊装加工机床。其中,吊装结构40可以通过任何方式与床身10可拆卸地连接,示例性的,如图7所示,床身10设置有螺纹孔15,固定柱41的外表面设置有与螺纹孔15的内螺纹匹配的外螺纹,以使吊装结构40能够通过螺纹连接的形式与床身10可拆卸地连接。
4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1.一种加工机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工机床包括:床身;移动组件,由所述床身的一侧伸出,并与所述床身可活动地连接;加工装置,与所述移动组件的伸出所述床身的部分连接;吊装结构,固定于所述床身,所述吊装结构具有多个,且多个所述吊装结构环绕所述床身的竖直方向的质量中心轴间隔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工机床,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吊装结构相对于所述质量中心轴对称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工机床,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吊装结构相对于对称轴对称设置,且所述对称轴与所述床身的宽度方向平行,并与所述质量中心轴相交。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加工机床,其特征在于,在竖直方向上,所述床身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顶面和第二顶面,所述第一顶面位于所述第二顶面下方,且所述第一顶面通过连接面与所述第二顶面连接;其中,所述第一顶面和所述连接面均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移动组件连接的连接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工机床,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面与竖直方向之间形成预设钝角。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工机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吊装结构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顶面和所述第二顶面。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工机床,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床身的宽度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一顶面的所述吊装结构与所述质量中心轴的间距大于第一阈值,设置于所述第二顶面的所述吊装结构与所述质量中心轴的间距大于第二阈值。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工机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床身的长度方向上,至少两个所述吊装结构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顶面,至少两个所述吊装结构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顶面。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工机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床身的长度方向上,设置于所述第一顶面的所述吊装结构与所述质量中心轴的间距大于第三阈值,设置于所述第二顶面的所述吊装结构与所述质量中心轴的间距大于第四阈值。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工机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吊装结构包括:固定柱,与所述床身固定连接;吊环,与所述固定柱连接。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工机床,涉及加工设备领域。该加工机床包括:床身;移动组件,由床身的一侧伸出,并与床身可活动地连接;加工装置,与移动组件的伸出床身的部分连接;吊装结构,固定于床身,吊装结构具有多个,且多个吊装结构环绕床身的竖直方向的质量中心轴间隔设置。该加工机床能够提高吊装过程中的稳定性。该加工机床能够提高吊装过程中的稳定性。该加工机床能够提高吊装过程中的稳定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双喜 程五四 汪文学 皮品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武汉中谷联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29
技术公布日:202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