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排水沟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截排水装置。
背景技术:2.建筑施工截排水沟基本通过砌筑而成,但是建筑施工一般工期相对紧凑,则需要尽可能的节省时间,但是砌筑截排水沟相对费时费工。不仅砌筑时施工时间较长,并且,砌筑后需要等截排水沟的强度满足要求,才可投入使用,这样一来,整个周期相对较长。尤其是遇到雨季,截排水沟无法快速投入使用时,需要通过其他措施排水,造成了经济损耗,并且为不可重复利用产品,施工完成后拆除还会产生建筑垃圾。
技术实现要素:3.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截排水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砌筑截排水沟费时费工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截排水装置,该装置包括:多个管沟、多个连接件和多个盖板;其中,各管沟依次对接,任意相邻两个管沟之间均通过一个连接件连接,每个管沟的内部均用于流通待处理水;每个盖板均开设有多个开孔,各盖板一一对应地盖设于各管沟的顶部,并且,每个盖板的两端均与对应的连接件和管沟相连接。
5.进一步地,上述截排水装置中,每个连接件均具有预设长度,每个连接件均开设有贯穿其长度方向的导流通道和插接通道,导流通道与相邻两个管沟的内部均连通,插接通道的截面形状与管沟的截面形状相匹配;相邻两个管沟从连接件的两端插设于插接通道内,并且,每个管沟均与连接件通过锁紧件锁紧。
6.进一步地,上述截排水装置中,每个盖板的每个端部均盖设于对应的连接件的顶部,并且,每个盖板的每个端部均与对应的连接件和对应的管沟相连接。
7.进一步地,上述截排水装置中,锁紧件为铆钉,铆钉依次穿设于盖板的端部、对应的连接件和对应的管沟且置于土体内。
8.进一步地,上述截排水装置还包括:多个过滤装置;其中,各过滤装置与各连接件一一对应,每个过滤装置均设置于对应的连接件的导流通道内,用于对管沟内的待处理水进行过滤。
9.进一步地,上述截排水装置中,每个连接件的导流通道的内壁均开设有容置槽,每个过滤装置均为格栅,每个格栅均插设于对应的容置槽内。
10.进一步地,上述截排水装置中,每个连接件的导流通道的顶部均为敞口设置,并且,每个导流通道的截面均为等腰梯形,每个导流通道顶部的径向距离大于底部的径向距离,每个容置槽的截面形状和每个格栅的截面形状均与导流通道的截面形状相匹配。
11.进一步地,上述截排水装置中,每个管沟均包括:两个平直段和一个凹陷段;其中,凹陷段的截面形状为等腰梯形,凹陷段的顶部为敞口设置,凹陷段底部的径向距离小于顶部的径向距离;凹陷段顶部的两个端部分别与两个平直段的第一端一一对应连接,两个平
直段的第二端相对向外延伸。
12.进一步地,上述截排水装置中,每个管沟对应于凹陷段处相对的两个外壁均间隔地设置多个支撑板,每个支撑板均与对应管沟的水平段相平行。
13.进一步地,上述截排水装置中,每个连接件均包括:两个水平段和一个凸起段;其中,凸起段的截面形状为等腰梯形,凸起段的顶部为敞口设置,凸起段底部的径向距离小于顶部的径向距离;凸起段顶部的两个端部分别与两个水平段的第一端一一对应连接,两个水平段的第二端相对向外延伸;凸起段围设的空间为导流通道;每个水平段均开设有贯穿长度方向且呈水平状的第一通道,凸起段开设有贯穿长度方向的第二通道,第二通道的截面形状与凸起段的截面形状相匹配,第二通道与两个第一通道相连通以形成插接通道。
14.本实用新型中,各管沟依次对接并通过多个连接件进行连接,使得各管沟连接为一体,便于收集并输送待处理水,各盖板盖设于各管沟的顶部,并且每个盖板均开设多个开孔,便于将待处理水导入管沟内,该装置无需砌筑,操作方便,省时省工,能够快速安装并投入使用,提高了施工效率,缩短了施工时间,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砌筑截排水沟费时费工的问题,并且,该装置可重复利用,安装和拆卸均较为方便快速,节省成本,以及,该装置在使用过程中若出现损坏,可从连接件处拆开对损坏部分进行更换,操作方便快捷,确保了该装置的正常使用。
附图说明
15.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截排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截排水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截排水装置未设置盖板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截排水装置中,管沟的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截排水装置中,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22.参见图1至图5,图中示出了本实施例中截排水装置的优选结构。如图所示,截排水装置包括:多个管沟1、多个连接件2和多个盖板3。其中,各管沟1依次对接,则各管沟1形成一个长条状的排水结构,每个管沟1的内部均用于流通待处理水,即接收待处理水,并将待处理水输送至后续系统。后续系统可以为水处理装置,也可以为其它装置,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制。
23.任意相邻两个管沟1之间均通过一个连接件2连接,使得相邻两个管沟1连接在一起。
24.每个盖板3均开设有多个开孔,各盖板3与各管沟1一一对应,每个盖板3均盖设于对应的管沟1的顶部。并且,每个盖板3的两端均与对应的连接件2和管沟1相连接,具体地,待处理水可以通过盖板3上的开孔流入管沟1内,管沟1对待处理水进行输送。每个盖板3均与对应的管沟1相连接,使得盖板3与管沟1相对固定,并且,每个盖板3的两端均与对应位置处的连接件2连接,使得盖板3、连接件2和管沟1连接在一起。
25.具体实施时,每个管沟1、每个连接件2和每个盖板3均可以为pvc材质,节约成本。
26.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各管沟1依次对接并通过多个连接件2进行连接,使得各管沟1连接为一体,便于收集并输送待处理水,各盖板3盖设于各管沟1的顶部,并且每个盖板3均开设多个开孔,便于将待处理水导入管沟1内,该装置无需砌筑,操作方便,省时省工,能够快速安装并投入使用,提高了施工效率,缩短了施工时间,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砌筑截排水沟费时费工的问题,并且,该装置可重复利用,安装和拆卸均较为方便快速,节省成本,以及,该装置在使用过程中若出现损坏,可从连接件2处拆开对损坏部分进行更换,操作方便快捷,确保了该装置的正常使用。
27.参见图1至图5,上述实施例中,每个连接件2均具有预设长度,该预设长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制。其中,每个连接件2的长度方向均为图3所示的由上至下的方向。
28.每个连接件2均开设有导流通道21和插接通道22,导流通道21和插接通道22均贯穿连接件2的长度方向,使得导流通道21和插接通道22在连接件2上呈贯穿状态。导流通道21与相邻两个管沟1的内部均连通,则相邻两个管沟1通过连接件2连接后,其中一个管沟1内的待处理水可以通过导流通道21输送至另一个管沟1内。具体地,导流通道21的截面形状与管沟1内部的截面形状相匹配,便于待处理水在导流通道21内流通。
29.插接通道22的截面形状与管沟1的截面形状相匹配,相邻两个管沟1从连接件2的两端插设于插接通道22内,并且,每个管沟1均与连接件2通过锁紧件锁紧。具体地,相邻两个管沟1在插接通道22内相对接,每个管沟1均与该连接件2连接,而相邻两个管沟1之间没有连接关系。具体实施时,相邻两个管沟1在插接通道22内可以相接触,也可以不接触,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制。
30.每个盖板3的每个端部均盖设于对应的连接件2的顶部,并且,每个盖板3的每个端部均与对应的连接件2和对应的管沟1相连接。具体地,每个盖板3均盖设于对应的管沟1的顶部,由于管沟1的两端分别一一对应地插设于两个连接件2的插接通道22内,所以每个盖板3盖设对应的管沟1的顶部后,每个盖板3的两个端部均盖设在对应的两个连接件2的顶部,这时,每个盖板3的每个端部均与对应的连接件2和对应的管沟1的端部相连接。此时,盖板3的端部置于最上方,中间是连接件2,最下方的是管沟1的端部。
31.优选的,锁紧件为铆钉4,铆钉4依次穿设于盖板3的端部、对应的连接件2和对应的管沟1,并且,铆钉4置于土体内。这样,铆钉4将盖板3、连接件2和管沟1连接在一起,结构简单,便于实施,并且,铆钉4的端部钉入土体内,能够保证管沟1的稳定。
32.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相邻两个管沟1从连接件2的两端插设于插接通道22内,每个管沟1均与连接件2通过锁紧件进行锁紧,使得两个管沟1稳定连接,并且,盖板3与连接件
2和管沟1连接在一起,保证了盖板3的稳定,结构简单,便于实施。
33.继续参见图1至图5,上述实施例中,截排水装置还可以包括:多个过滤装置5。其中,各过滤装置5与各连接件2一一对应,每个过滤装置5均设置于对应的连接件2的导流通道21内,每个过滤装置5均用于对管沟1内的待处理水进行过滤,将待处理水中的垃圾、杂质等杂物进行阻挡,便于清除杂物,确保待处理水的纯净,同时便于待处理水的流通,还起到了过滤沉淀泥沙的作用。
34.每个连接件2的导流通道21的内壁均开设有容置槽,每个过滤装置5均可以为格栅,每个格栅均插设于对应的容置槽内。通过格栅对待处理水进行过滤,便于实施,并且,每个格栅插接连接,便于安装和拆卸,进而便于清理杂物。
35.优选的,每个连接件2的导流通道21的顶部均为敞口设置,并且,每个导流通道21的截面均为等腰梯形。每个导流通道21顶部(图5所示上部)的径向距离大于底部(图5所示下部)的径向距离,即每个导流通道21的两个侧壁从顶部向底部逐渐平滑地相对收缩。每个容置槽的截面形状和每个格栅的截面形状均与导流通道21的截面形状相匹配。具体地,每个容置槽的截面形状均为等腰梯形,每个容置槽均开设于导流通道21的两个侧壁和底部。每个容置槽均具有一定深度,每个格栅的截面形状也为等腰梯形,每个格栅正好插设于对应的容置槽内。
36.参见图1和图4,上述各实施例中,每个管沟1均可以包括:两个平直段11和一个凹陷段12。其中,凹陷段12的截面形状为等腰梯形,凹陷段12的顶部(图4所示的上部)为敞口设置,凹陷段12的底部(图4所示的下部)的径向距离小于顶部的径向距离,则凹陷段12的两个侧壁从顶部向底部逐渐相对地平滑收缩。
37.每个平直段11均为平直状态,即呈水平状。凹陷段12顶部的两个端部分别与两个平直段11一一对应,凹陷段12顶部的每个端部均与对应的平直段11的第一端相连接,两个平直段11的第二端均为自由端,两个平直段11的第二端均相对向外延伸,则两个平直段11并未封闭于凹陷段12的顶部,而是分别向远离凹陷段12处延伸。
38.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每个管沟1的凹陷段12处的两个侧壁和底部围设的空间即为管沟1的内部,不仅便于待处理水在管沟1的内部流通,而且便于两个平直段11与连接件2通过锁紧件连接,操作简单。
39.继续参见图1和图4,上述实施例中,每个管沟1对应于凹陷段12处相对的两个外壁均设置多个支撑板6,各支撑板6沿凹陷段12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每个支撑板6均与对应的管沟1的水平段23相平行。具体地,凹陷段12的长度方向即为管沟1的长度方向,也即为图3中由上至下的方向。各支撑板6均置于凹陷段12的外部,并且,每个支撑板6均与凹陷段12的侧壁的外侧相连接。凹陷段12每个外壁上的各支撑板6均沿长度方向均匀设置,两个外壁上的各支撑板6可以对应设置,也可以交错设置,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制。
40.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每个管沟1对应于凹陷段12处的两个侧壁的外部均设置多个支撑板6,各支撑板6埋设于沟槽的土体内,使得管沟1稳定地埋设于土体内,避免管沟1的晃动、翘起等,提高了管沟1与土体之间的牢固性。
41.参见图1和图5,上述各实施例中,每个连接件2均可以包括:两个水平段23和一个凸起段24。其中,凸起段24的截面形状为等腰梯形,凸起段24的顶部(图5所示的上部)为敞口设置,凸起段24的底部(图5所示的下部)的径向距离小于顶部的径向距离,则凸起段24的
两个侧壁从顶部向底部逐渐相对平滑收缩。
42.每个水平段23均为平直状态,即呈水平状。凸起段24顶部的两个端部分别与两个水平段23一一对应,凸起段24顶部的每个端部均与对应的水平段23的第一端相连接,两个水平段23的第二端均为自由端,两个水平段23的第二端均相对向外延伸,则两个水平段23并未封闭于凸起段24的顶部,而是分别向远离凸起段24处延伸。因此,每个管沟1的截面形状与每个连接件2的截面形状相匹配。
43.由于凸起段24的截面形状为等腰梯形,所以凸起段24的两个侧壁和底部围设成一个空间,该空间即为导流通道21。具体地,每个管沟1中的凹陷段12的截面形状为等腰梯形,则每个管沟1的两个侧壁与底部围设成的空间为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即为每个管沟1的内部空间,用于流通待处理水。每个管沟1的容置空间的截面形状与导流通道21的截面形状相匹配,则每个管沟1的容置空间可与导流通道21相对接,这样其中一个容置空间内的待处理水通过导流通道21可输送至另一个容置空间,按照此方式依次将待处理水输送至后续系统。
44.每个水平段23均开设有第一通道25,第一通道25贯穿水平段23的长度方向,并且,第一通道25呈水平状态,则第一通道25的形状与水平段23的形状相匹配。凸起段24开设有第二通道26,第二通道26贯穿凸起段24的长度方向,第二通道26的截面形状与凸起段24的截面形状相匹配,则第二通道26的截面形状也为等腰梯形。第二通道26与两个第一通道25相连通以形成插接通道22,插接通道22沿连接件2的长度方向贯穿,则插接通道22的截面形状与连接件2的截面形状相匹配,并且,插接通道22的截面形状与管沟1的截面形状也相匹配,便于管沟1插设于插接通道22内。
45.具体实施时,水平段23的长度方向和凸起段24的长度方向均为连接件2的长度方向,即图3中由上至下的方向,也即待处理水的流通方向,这样,相邻两个管沟1的端部插设于插接通道22内,能够保证待处理水的流通。
46.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每个连接件2的截面形状与每个管沟1的截面形状均相匹配,则管沟1内的待处理水通过连接件2的导流通道21可流通至相邻管沟1内,便于待处理水的流通,并且,插接通道22的截面形状与管沟1的截面形状相匹配,便于管沟1插设于插接通道22内,同时,每个管沟1的两个平直段11与连接件2的两个水平段23相对应,则锁紧件可对平直段11和水平段23进行锁紧,操作简单,便于实施。
47.具体使用时,在安装截排水装置的位置处开挖沟槽,沟槽的深度比截排水装置的深度要深100mm,沟槽的底部铺100mm厚的砂或者石粉找平,然后将各管沟1放置于沟槽内,并将相邻两个管沟1的端部之间通过连接件2进行连接,最后放置各盖板3,并通过多个铆钉4将盖板3、管沟1和连接件2连接成一个整体。
48.综上所述,本实施例中,各管沟1依次对接并通过多个连接件2进行连接,使得各管沟1连接为一体,便于收集并输送待处理水,各盖板3盖设于各管沟1的顶部,并且每个盖板3均开设多个开孔,便于将待处理水导入管沟1内,该装置无需砌筑,操作方便,省时省工,能够快速安装并投入使用,提高了施工效率,缩短了施工时间,并且,该装置可重复利用,安装和拆卸均较为方便快速,节省成本,以及,该装置在使用过程中若出现损坏,可从连接件2处拆开对损坏部分进行更换,操作方便快捷,确保了该装置的正常使用。
49.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
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50.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51.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技术特征:1.一种截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管沟(1)、多个连接件(2)和多个盖板(3);其中,各所述管沟(1)依次对接,任意相邻两个所述管沟(1)之间均通过一个所述连接件(2)连接,每个所述管沟(1)的内部均用于流通待处理水;每个所述盖板(3)均开设有多个开孔,各所述盖板(3)一一对应地盖设于各管沟(1)的顶部,并且,每个所述盖板(3)的两端均与对应的连接件(2)和管沟(1)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截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连接件(2)均具有预设长度,每个所述连接件(2)均开设有贯穿其长度方向的导流通道(21)和插接通道(22),所述导流通道(21)与相邻两个所述管沟(1)的内部均连通,所述插接通道(22)的截面形状与所述管沟(1)的截面形状相匹配;相邻两个所述管沟(1)从所述连接件(2)的两端插设于所述插接通道(22)内,并且,每个所述管沟(1)均与所述连接件(2)通过锁紧件锁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截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盖板(3)的每个端部均盖设于对应的连接件(2)的顶部,并且,每个所述盖板(3)的每个端部均与对应的连接件(2)和对应的管沟(1)相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截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件为铆钉(4),所述铆钉(4)依次穿设于所述盖板(3)的端部、对应的连接件(2)和对应的管沟(1)且置于土体内。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截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过滤装置(5);其中,各所述过滤装置(5)与各所述连接件(2)一一对应,每个所述过滤装置(5)均设置于对应的连接件(2)的导流通道(21)内,用于对所述管沟(1)内的待处理水进行过滤。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截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连接件(2)的导流通道(21)的内壁均开设有容置槽,每个所述过滤装置(5)均为格栅,每个所述格栅均插设于对应的容置槽内。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截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连接件(2)的导流通道(21)的顶部均为敞口设置,并且,每个所述导流通道(21)的截面均为等腰梯形,每个所述导流通道(21)顶部的径向距离大于底部的径向距离,每个所述容置槽的截面形状和每个所述格栅的截面形状均与所述导流通道(21)的截面形状相匹配。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截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管沟(1)均包括:两个平直段(11)和一个凹陷段(12);其中,所述凹陷段(12)的截面形状为等腰梯形,所述凹陷段(12)的顶部为敞口设置,所述凹陷段(12)底部的径向距离小于顶部的径向距离;所述凹陷段(12)顶部的两个端部分别与两个所述平直段(11)的第一端一一对应连接,两个所述平直段(11)的第二端相对向外延伸。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截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管沟(1)对应于凹陷段(12)处相对的两个外壁均间隔地设置多个支撑板(6),每个所述支撑板(6)均与对应管沟(1)的水平段相平行。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截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连接件(2)均包括:两个水平段(23)和一个凸起段(24);其中,所述凸起段(24)的截面形状为等腰梯形,所述凸起段(24)的顶部为敞口设置,所述凸
起段(24)底部的径向距离小于顶部的径向距离;所述凸起段(24)顶部的两个端部分别与两个所述水平段(23)的第一端一一对应连接,两个所述水平段(23)的第二端相对向外延伸;所述凸起段(24)围设的空间为所述导流通道(21);每个所述水平段(23)均开设有贯穿长度方向且呈水平状的第一通道(25),所述凸起段(24)开设有贯穿长度方向的第二通道(26),所述第二通道(26)的截面形状与所述凸起段的截面形状相匹配,所述第二通道(26)与两个所述第一通道(25)相连通以形成所述插接通道(22)。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截排水装置,该装置包括:多个管沟、多个连接件和多个盖板;各管沟依次对接,任意相邻两个管沟之间均通过一个连接件连接,每个管沟的内部均流通待处理水;每个盖板均开设有多个开孔,各盖板一一对应地盖设于各管沟的顶部,并且,每个盖板的两端均与对应的连接件和管沟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中,各管沟依次对接并通过多个连接件连接,使得各管沟连接为一体,便于收集并输送待处理水,每个盖板均开设多个开孔,便于将待处理水导入管沟内,该装置无需砌筑,操作方便,能快速安装并投入使用,提高了施工效率,并且,该装置可重复利用,在使用过程中若出现损坏,可从连接件处拆开对损坏部分进行更换,确保了该装置的正常使用。用。用。
技术研发人员:曾康 蔡丕韬 王月刚 田纯英 吴金柱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01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