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八挡变速器的制作方法

allin2024-10-06  82



1.本实用新型涉及变速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八挡变速器。


背景技术:

2.随着国六标准对燃油耗值控制要求,应用在轻卡上的变速箱的挡位也越来越多。对于多挡位的变速箱,变速箱上会设有主箱和副箱,例如主副箱4
×
2结构,从而实现了变速箱的八挡变速。
3.主箱上设有多个主箱拨叉轴,多个主箱拨叉轴上均安装设有相应挡位的拨叉,通过对主箱拨叉轴的滑动,从而带动相应的拨叉滑动,拨叉拨动相应的同步器总成,进而实现了挂挡操作。副箱上设有副箱拨叉轴,副箱拨叉轴上也安装设有相应挡位的拨叉,通过对副箱拨叉轴滑动,拨叉拨动相应的同步器总成,从而带动相应的拨叉滑动,进而实现了换挡操作。
4.现目前,在换副箱的挡位时,需要使主箱拨叉轴所对应的挡位均处于空挡的状态,若主箱拨叉轴所对应的挡位没有处于空挡的状态,则在换副箱的挡位时,容易造成副箱中的相关零部件磨损较大,从而降低了变速器的使用寿命。另外,主箱拨叉轴在挂挡时,其他的主箱拨叉轴也有可能发生移动,其他的主箱拨叉轴会将挡位挂上,从而出现挡位误挂的现象,不利于正确进行挂挡。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种八挡变速器,以实现副箱拨叉轴在进行换挡操作时,主箱拨叉轴均处于锁止的状态;另外,在对任意一个主箱拨叉轴进行挂挡时,副箱拨叉轴和其他的主箱拨叉轴也均处于锁止的状态。
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八挡变速器,包括箱体,箱体包括主箱和副箱,箱体上滑动连接有副箱拨叉轴、主箱第一拨叉轴、主箱第二拨叉轴和主箱第三拨叉轴,主箱第一拨叉轴、主箱第二拨叉轴、主箱第三拨叉轴和副箱拨叉轴依次并排设置;主箱第一拨叉轴的相对的两个侧面上、主箱第二拨叉轴的相对的两个侧面上、主箱第三拨叉轴的相对的两个侧面上和副箱拨叉轴的侧面上均开有凹槽,主箱第一拨叉轴上的一个凹槽和主箱第二拨叉轴上的一个凹槽相对设置;主箱第二拨叉轴上的另一个凹槽和主箱第三拨叉轴上的一个凹槽相对设置;主箱第三拨叉轴上的另一个凹槽和副箱拨叉轴上的凹槽相对设置;主箱第一拨叉轴和主箱第二拨叉轴相对的两个凹槽之间、主箱第二拨叉轴和主箱第三拨叉轴相对的两个凹槽之间、主箱第三拨叉轴和副箱拨叉轴相对的两个凹槽之间均设有互锁销,互锁销能够卡在其两端对应的凹槽中,互锁销滑动连接在箱体上;主箱第二拨叉轴上、主箱第三拨叉轴上均设有销孔,主箱第二拨叉轴上的销孔将主箱第二拨叉轴上的两个凹槽连通,主箱第三拨叉轴上的销孔将主箱第三拨叉轴上的两个凹槽连通,销孔中均滑动连接有滑动销;箱体上滑动连接有顶销,顶销位于主箱第一拨叉轴远离主箱第二拨叉轴的一侧,顶销能够卡在主箱第一拨叉轴远离主箱第二拨叉轴的凹槽中,顶销远离主箱
第一拨叉轴的一侧上连接有第一弹性压紧件。
7.本方案的原理及优点是:在主箱第一拨叉轴移动挂挡时,主箱第一拨叉轴移动而将顶销从凹槽中推出,顶销对第一弹性压紧件进行挤压,同时主箱第一拨叉轴将互锁销从凹槽中推出,互锁销在主箱第一拨叉轴的外侧壁的挤压下进入到主箱第二拨叉轴的凹槽中,从而将主箱第二拨叉轴锁住,同时位于主箱第一拨叉轴和主箱第二拨叉轴之间的互锁销与主箱第二拨叉轴上的滑动销相抵,给滑动销推力,滑动销推动主箱第二拨叉轴和主箱第三拨叉轴之间的互锁销,主箱第二拨叉轴和主箱第三拨叉轴之间的互锁销向靠近主箱第三拨叉轴方向移动,主箱第二拨叉轴和主箱第三拨叉轴之间的互锁销卡在主箱第三拨叉轴上的凹槽中,从而实现了将主箱第三拨叉轴锁住。主箱第二拨叉轴和主箱第三拨叉轴之间的互锁销与主箱第三拨叉轴上的滑动销相抵,滑动销推动主箱第三拨叉轴和副箱拨叉轴之间的互锁销向靠近副箱拨叉轴方向移动,主箱第三拨叉轴和副箱拨叉轴之间的互锁销移动到副箱拨叉轴上的凹槽中,从而实现了将副箱拨叉轴锁住。由此,主箱第一拨叉轴在移动挂挡时,主箱第二拨叉轴、主箱第三拨叉轴和副箱拨叉轴均处于锁死状态,从而避免了误挂挡的操作。
8.同理,在主箱第二拨叉轴移动挂挡时,此时主箱第一拨叉轴、主箱第三拨叉轴均处于空挡的状态,顶销卡在主箱第一拨叉轴上的凹槽中。主箱第二拨叉轴移动而使得其两侧互锁销与主箱第二拨叉轴的外侧壁相抵,主箱第二拨叉轴和主箱第一拨叉轴之间的互锁销在主箱第二拨叉轴外壁相抵的作用下而卡在主箱第一拨叉轴的凹槽中,此时实现了将主箱第一拨叉轴锁住。而主箱第二拨叉轴和主箱第三拨叉轴之间的互锁销在主箱第二拨叉轴的外壁相抵下卡在主箱第三拨叉轴的凹槽中,从而将主箱第三拨叉轴锁住。同时,主箱第二拨叉轴和主箱第三拨叉轴之间的互锁销与主箱第三拨叉轴上的滑动销相抵,滑动销推动主箱第三拨叉轴和副箱拨叉轴之间的互锁销向靠近副箱拨叉轴方向移动,主箱第三拨叉轴和副箱拨叉轴之间的互锁销移动到副箱拨叉轴上的凹槽中,从而实现了将副箱拨叉轴锁住。由此,主箱第二拨叉轴在移动挂挡时,主箱第一拨叉轴、主箱第三拨叉轴和副箱拨叉轴均处于锁死状态,从而避免了误挂挡的操作。
9.同理,在主箱第三拨叉轴移动挂挡时,此时主箱第一拨叉轴、主箱第二拨叉轴均处于空挡的状态,顶销卡在主箱第一拨叉轴上的凹槽中,从而实现了将主箱第一拨叉轴锁住。主箱第三拨叉轴移动而使得其两侧互锁销与主箱第三拨叉轴的外侧壁相抵,主箱第三拨叉轴和主箱第二拨叉轴之间的互锁销在主箱第三拨叉轴外壁相抵的作用下而卡在主箱第二拨叉轴的凹槽中,此时实现了将主箱第二拨叉轴锁住。而主箱第三拨叉轴和副箱拨叉轴之间的互锁销在主箱第三拨叉轴的外壁相抵下卡在副箱拨叉轴的凹槽中,从而将副箱拨叉轴锁住。由此,主箱第三拨叉轴在移动挂挡时,主箱第一拨叉轴、主箱第二拨叉轴和副箱拨叉轴均处于锁死状态,从而避免了误挂挡的操作。
10.同理,在副箱拨叉轴移动换挡时,此时主箱第一拨叉轴、主箱第二拨叉轴和主箱第三拨叉轴均处于空挡的状态,顶销卡在主箱第一拨叉轴上的凹槽中,从而实现了将主箱第一拨叉轴锁住。副箱拨叉轴移动而使得外侧互锁销与副箱拨叉轴的外侧壁相抵,主箱第三拨叉轴和副箱拨叉轴之间的互锁销在副箱拨叉轴外壁相抵的作用下而卡在主箱第三拨叉轴的凹槽中,此时实现了将主箱第三拨叉轴锁住。而主箱第三拨叉轴和副箱拨叉轴之间的互锁销在副箱拨叉轴的外壁相抵下与主箱第三拨叉轴上的滑动销相抵,滑动销推动主箱第
二拨叉轴和主箱第三拨叉轴之间的互锁销,主箱第二拨叉轴和主箱第三拨叉轴之间的互锁销卡在主箱第二拨叉轴上的凹槽中,从而将主箱第二拨叉轴锁住。由此,副箱拨叉轴在移动换挡时,主箱第一拨叉轴、主箱第二拨叉轴和主箱第三拨叉轴均处于锁死在空挡的状态,有利于副箱进行换挡操作。
11.综上,通过本方案,采用互锁结构对相应的拨叉轴进行互锁,保证了在对主箱拨叉轴进行挂挡时,其他的主箱拨叉轴和副箱拨叉轴均处于自动锁死状态,避免了挡位误挂。同时,在对副箱进行换挡时,若任意一个主箱的拨叉轴没有在空挡位上,则会出现互锁销无法移动到相应的凹槽中的现象,从而使得副箱拨叉轴凹槽处的互锁销无法从副箱拨叉轴的凹槽中推出,这样副箱拨叉轴就无法移动进行换挡,从而保证了只有在主箱处于空挡的状态,副箱拨叉轴才能够进行换挡,对变速器起到了保护的作用。
12.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主箱第一拨叉轴的侧面、主箱第二拨叉轴的侧面、主箱第三拨叉轴的侧面和副箱拨叉轴的侧面上均设有卡槽,箱体上设有四个卡销,四个卡销分别卡在四个卡槽中,箱体上设有给卡销压力的第二弹性压紧件。由此,卡销在第二弹性压紧件的压力作用下能够卡在相应的卡槽中,从而对相应的主箱第一拨叉轴、主箱第二拨叉轴、主箱第三拨叉轴和副箱拨叉轴进行限位,避免了主箱第一拨叉轴、主箱第二拨叉轴、主箱第三拨叉轴和副箱拨叉轴在行车过程中剧烈晃动而自动移动,使得主箱第一拨叉轴、主箱第二拨叉轴、主箱第三拨叉轴和副箱拨叉轴在不受到换挡操纵控制时能够处于稳定的状态。
13.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互锁销和滑动销均为长条状,互锁销的长度大于滑动销的长度。
14.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互锁销的端部圆滑设置。由此,有利于互锁销的端部不会与凹槽的侧面卡死,便于将互锁销从凹槽中推出。
15.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凹槽的内侧面倾斜设置。由此,互锁销的端部不会与凹槽的侧面卡死,相应的拨叉轴在移动时,保证了能够将互锁销能够从凹槽中顺利推出。
16.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箱体为铝合金材质。由此,变速器的重量较轻。
17.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箱体内的齿轮均为斜齿轮。由此,采用斜齿轮,变速器中的齿轮啮合平稳,噪声较小。
附图说明
18.图1为一种八挡变速器上的主箱第一拨叉轴、主箱第二拨叉轴、主箱第三拨叉轴和副箱拨叉轴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20.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主箱第二拨叉轴21、主箱第一拨叉轴33、主箱第三拨叉轴36、互锁销37、副箱拨叉轴38、第二弹性压紧件39、卡销40、顶销41、滑动销42、凹槽43、卡槽44、箱体45。
21.实施例1
22.基本如附图1所示:一种八挡变速器,包括箱体45,箱体45为铝合金材质。箱体45内的齿轮均为斜齿轮。箱体45包括主箱和副箱,箱体45上滑动连接有副箱拨叉轴38、主箱第一
拨叉轴33、主箱第二拨叉轴21和主箱第三拨叉轴36,主箱第一拨叉轴33、主箱第二拨叉轴21、主箱第三拨叉轴36和副箱拨叉轴38依次并排设置。通过对主箱第一拨叉轴33、主箱第二拨叉轴21和主箱第三拨叉轴36分别进行轴向移动,主箱第一拨叉轴33、主箱第二拨叉轴21和主箱第三拨叉轴36分别带动相应的拨叉移动,拨叉拨动相应的同步器总成,进而实现了主箱挂挡操作。通过对副箱拨叉轴38进行轴向移动,副箱拨叉轴38带动相应的拨叉移动,拨叉拨动相应的同步器总成,进而实现了副箱换挡操作。对于主箱第一拨叉轴33、主箱第二拨叉轴21、主箱第三拨叉轴36和副箱拨叉轴38轴向移动进行挂挡或者换挡操作的相关结构,例如换挡摇臂、选挡摇臂、选挡轴、换挡轴、同步器和各个挡位的齿轮等结构,均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23.主箱第一拨叉轴33的左右两个侧面上、主箱第二拨叉轴21的左右两个侧面上、主箱第三拨叉轴36的左右两个侧面上和副箱拨叉轴38的左侧面上均开有凹槽43,凹槽43的沿着拨叉轴轴向方向的两端的内侧面倾斜设置,也就是凹槽43的底部长度小于凹槽43的槽口处的长度。主箱第一拨叉轴33上的右侧凹槽43和主箱第二拨叉轴21上的左侧凹槽43相对设置;主箱第二拨叉轴21上的右侧凹槽43和主箱第三拨叉轴36上的左侧凹槽43相对设置;主箱第三拨叉轴36上的右侧凹槽43和副箱拨叉轴38上左侧的凹槽43相对设置。主箱第一拨叉轴33和主箱第二拨叉轴21相对的两个凹槽43之间、主箱第二拨叉轴21和主箱第三拨叉轴36相对的两个凹槽43之间、主箱第三拨叉轴36和副箱拨叉轴38相对的两个凹槽43之间均设有互锁销37,箱体45上设有三个销孔,三个互锁销37分别滑动位于三个销孔中。互锁销37能够卡在其两端对应的凹槽43中。主箱第二拨叉轴21上、主箱第三拨叉轴36上均设有销孔,主箱第二拨叉轴21上的销孔将主箱第二拨叉轴21上的左右两个凹槽43连通,主箱第三拨叉轴36上的销孔将主箱第三拨叉轴36上的左右两个凹槽43连通,主箱第二拨叉轴21上、主箱第三拨叉轴36上的销孔中均滑动有滑动销42,滑动销42的端部能够和其两侧的互锁销37的端部相抵。箱体45上滑动连接有顶销41,顶销41位于主箱第一拨叉轴33的左侧,顶销41能够卡在主箱第一拨叉轴33左侧的凹槽43中,箱体45上安装有第一弹性压紧件,第一弹性压紧件压在顶销41的左侧面上,第一弹性压紧件为可以为压簧,或者压簧与其他结构(如推动杆)的组合结构。本实施例中的互锁销37和滑动销42均为长条状,互锁销37的长度大于滑动销42的长度。互锁销37的端部圆滑设置,圆滑设置是指互锁销37的端部没有棱角,互锁销37的端部为球面形状。
24.具体实施过程如下:在主箱第一拨叉轴33移动挂挡时,此时,主箱第二拨叉轴21、主箱第三拨叉轴36均出现空挡的状态。主箱第一拨叉轴33移动而将顶销41从凹槽43中推出,顶销41克服第一弹性压紧件的弹力对第一弹性压紧件向左进行挤压,同时主箱第一拨叉轴33将右侧互锁销37从凹槽43中推出,主箱第一拨叉轴33右侧的互锁销37的左端抵在主箱第一拨叉轴33的外壁上,不再位于主箱第一拨叉轴33右侧的凹槽43中,主箱第一拨叉轴33右侧的互锁销37在主箱第一拨叉轴33的外侧壁的挤压下向右滑动而进入到主箱第二拨叉轴21左侧的凹槽43中,从而将主箱第二拨叉轴21锁住,同时位于主箱第一拨叉轴33和主箱第二拨叉轴21之间的互锁销37的右端与主箱第二拨叉轴21上的滑动销42的左端相抵,给滑动销42向右推力,滑动销42向右移动而推动主箱第二拨叉轴21和主箱第三拨叉轴36之间的互锁销37,主箱第二拨叉轴21和主箱第三拨叉轴36之间的互锁销37向右移动,主箱第二拨叉轴21和主箱第三拨叉轴36之间的互锁销37卡在主箱第三拨叉轴36左侧面上的凹槽43
中,从而实现了将主箱第三拨叉轴36锁住。此时,主箱第二拨叉轴21和主箱第三拨叉轴36之间的互锁销37的右端与主箱第三拨叉轴36上的滑动销42左端相抵,主箱第三拨叉轴36上的滑动销42推动主箱第三拨叉轴36和副箱拨叉轴38之间的互锁销37向右移动,主箱第三拨叉轴36和副箱拨叉轴38之间的互锁销37移动到副箱拨叉轴38上的凹槽43中,从而实现了将副箱拨叉轴38锁住。由此,主箱第一拨叉轴33在移动挂挡时,主箱第二拨叉轴21、主箱第三拨叉轴36和副箱拨叉轴38均处于锁死状态,从而避免了误挂挡的操作。
25.同理,在主箱第二拨叉轴21移动挂挡时,此时主箱第一拨叉轴33、主箱第三拨叉轴36均处于空挡的状态,顶销41卡在主箱第一拨叉轴33上左侧的凹槽43中,而将主箱第一拨叉轴33锁住。主箱第二拨叉轴21移动而使得其两侧互锁销37从主箱第二拨叉轴21两侧的凹槽43中移动出来,主箱第二拨叉轴21两侧的互锁销37与主箱第二拨叉轴21的外侧壁相抵,不再位于主箱第二拨叉轴21上的凹槽43中,主箱第二拨叉轴21和主箱第一拨叉轴33之间的互锁销37在主箱第二拨叉轴21外壁相抵的作用下而卡在主箱第一拨叉轴33的凹槽43中,此时实现了将主箱第一拨叉轴33锁住。而主箱第二拨叉轴21和主箱第三拨叉轴36之间的互锁销37在主箱第二拨叉轴21的外壁相抵下向右移动卡在主箱第三拨叉轴36左侧的凹槽43中,从而将主箱第三拨叉轴36锁住。同时,主箱第二拨叉轴21和主箱第三拨叉轴36之间的互锁销37的右端与主箱第三拨叉轴36上的滑动销42左端相抵,滑动销42推动主箱第三拨叉轴36和副箱拨叉轴38之间的互锁销37向右移动,主箱第三拨叉轴36和副箱拨叉轴38之间的互锁销37移动到副箱拨叉轴38上的凹槽43中,从而实现了将副箱拨叉轴38锁住。由此,主箱第二拨叉轴21在移动挂挡时,主箱第一拨叉轴33、主箱第三拨叉轴36和副箱拨叉轴38均处于锁死状态,从而避免了误挂挡的操作。
26.同理,在主箱第三拨叉轴36移动挂挡时,此时主箱第一拨叉轴33、主箱第二拨叉轴21均处于空挡的状态,顶销41卡在主箱第一拨叉轴33上左侧的凹槽43中,从而实现了将主箱第一拨叉轴33锁住。主箱第三拨叉轴36移动而使得其两侧互锁销37与主箱第三拨叉轴36的外侧壁相抵,主箱第三拨叉轴36两侧的互锁销37不再位于主箱第三拨叉轴36两侧的凹槽43中。主箱第三拨叉轴36和主箱第二拨叉轴21之间的互锁销37在主箱第三拨叉轴36外壁相抵的作用下而向左移动卡在主箱第二拨叉轴21右侧的凹槽43中,此时实现了将主箱第二拨叉轴21锁住。而主箱第三拨叉轴36和副箱拨叉轴38之间的互锁销37在主箱第三拨叉轴36的外壁相抵下向右移动而卡在副箱拨叉轴38的凹槽43中,从而将副箱拨叉轴38锁住。由此,主箱第三拨叉轴36在移动挂挡时,主箱第一拨叉轴33、主箱第二拨叉轴21和副箱拨叉轴38均处于锁死状态,从而避免了误挂挡的操作。
27.同理,在副箱拨叉轴38移动换挡时,此时主箱第一拨叉轴33、主箱第二拨叉轴21和主箱第三拨叉轴36均处于空挡的状态,顶销41卡在主箱第一拨叉轴33上左侧的凹槽43中,从而实现了将主箱第一拨叉轴33锁住。副箱拨叉轴38移动而使得其左侧的互锁销37与副箱拨叉轴38的外侧壁相抵,副箱拨叉轴38上的互锁销37不再位于凹槽43中,副箱拨叉轴38左侧的互锁销37向左移动,主箱第三拨叉轴36和副箱拨叉轴38之间的互锁销37在副箱拨叉轴38外壁相抵的作用下而卡在主箱第三拨叉轴36右侧的凹槽43中,此时实现了将主箱第三拨叉轴36锁住。而主箱第三拨叉轴36和副箱拨叉轴38之间的互锁销37的在副箱拨叉轴38的外壁相抵下与主箱第三拨叉轴36上的滑动销42的右端相抵,滑动销42的左端推动主箱第二拨叉轴21和主箱第三拨叉轴36之间的互锁销37,主箱第二拨叉轴21和主箱第三拨叉轴36之间
的互锁销37向左移动而卡在主箱第二拨叉轴21上的右侧的凹槽43中,从而将主箱第二拨叉轴21锁住。由此,副箱拨叉轴38在移动换挡时,主箱第一拨叉轴33、主箱第二拨叉轴21和主箱第三拨叉轴36均处于锁死在空挡的状态,有利于副箱进行换挡操作。
28.在副箱拨叉轴38移动换挡时,若主箱第三拨叉轴36没有处于空挡状态,则副箱拨叉轴38左侧的互锁销37无法进入到主箱第三拨叉轴36右侧的凹槽43中,此时副箱拨叉轴38左侧的互锁销37仍卡在副箱拨叉轴38的凹槽43中,副箱拨叉轴38无法轴向移动进行换挡。
29.在副箱拨叉轴38移动换挡时,若主箱第二拨叉轴21没有处于空挡状态,则主箱第二拨叉轴21和主箱第三拨叉轴36之间的互锁销37的左端仍抵在主箱第二拨叉轴21右侧的外侧壁上,主箱第二拨叉轴21和主箱第三拨叉轴36之间的互锁销37不会向左移动进入到主箱第二拨叉轴21的凹槽43中,由于主箱第二拨叉轴21和主箱第三拨叉轴36之间的互锁销37不会向左移动,因此主箱第三拨叉轴36上的滑动销42和主箱第三拨叉轴36右侧的互锁销37无法向左移动,此时副箱拨叉轴38左侧的互锁销37仍卡在副箱拨叉轴38的凹槽43中,副箱拨叉轴38无法轴向移动进行换挡。
30.在副箱拨叉轴38移动换挡时,若主箱第一拨叉轴33没有处于空挡状态,则主箱第一拨叉轴33和主箱第二拨叉轴21之间的互锁销37的左端仍抵在主箱第一拨叉轴33右侧的外侧壁上,主箱第一拨叉轴33和主箱第二拨叉轴21之间的互锁销37不会向左移动进入到主箱第一拨叉轴33的凹槽43中,由于主箱第一拨叉轴33和主箱第二拨叉轴21之间的互锁销37不会向左移动,因此主箱第二拨叉轴21上的滑动销42不会向左移动,故主箱第二拨叉轴21和主箱第三拨叉轴36之间互锁销37无法向左移动,主箱第三拨叉轴36上的滑动销42和主箱第三拨叉轴36右侧的互锁销37也无法向左移动,此时副箱拨叉轴38左侧的互锁销37仍卡在副箱拨叉轴38的凹槽43中,副箱拨叉轴38无法轴向移动进行换挡。
31.实施例2
32.本实施例中,在主箱第一拨叉轴33的上侧面、主箱第二拨叉轴21的上侧面、主箱第三拨叉轴36的上侧面和副箱拨叉轴38的上侧面上均设有卡槽44,箱体45上设有四个卡销40,四个卡销40的底端分别卡在四个卡槽44中,箱体45上设有给卡销40压力的第二弹性压紧件39,第二弹性压紧件39为压簧,压簧压在卡销40上。
33.由此,卡销40在第二弹性压紧件39的压力作用下能够卡在相应的卡槽44中,从而对相应的主箱第一拨叉轴33、主箱第二拨叉轴21、主箱第三拨叉轴36和副箱拨叉轴38进行限位,避免了主箱第一拨叉轴33、主箱第二拨叉轴21、主箱第三拨叉轴36和副箱拨叉轴38在行车过程中剧烈晃动而自动移动,使得主箱第一拨叉轴33、主箱第二拨叉轴21、主箱第三拨叉轴36和副箱拨叉轴38在没有受到换挡操纵控制时能够处于稳定的状态。
34.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技术方案和/或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技术特征:
1.一种八挡变速器,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包括主箱和副箱,箱体上滑动连接有副箱拨叉轴、主箱第一拨叉轴、主箱第二拨叉轴和主箱第三拨叉轴,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箱第一拨叉轴、主箱第二拨叉轴、主箱第三拨叉轴和副箱拨叉轴依次并排设置;所述主箱第一拨叉轴的相对的两个侧面上、主箱第二拨叉轴的相对的两个侧面上、主箱第三拨叉轴的相对的两个侧面上和副箱拨叉轴的侧面上均开有凹槽,所述主箱第一拨叉轴上的一个凹槽和主箱第二拨叉轴上的一个凹槽相对设置;所述主箱第二拨叉轴上的另一个凹槽和主箱第三拨叉轴上的一个凹槽相对设置;所述主箱第三拨叉轴上的另一个凹槽和副箱拨叉轴上的凹槽相对设置;所述主箱第一拨叉轴和主箱第二拨叉轴相对的两个凹槽之间、主箱第二拨叉轴和主箱第三拨叉轴相对的两个凹槽之间、主箱第三拨叉轴和副箱拨叉轴相对的两个凹槽之间均设有互锁销,所述互锁销能够卡在其两端对应的凹槽中,互锁销滑动连接在箱体上;所述主箱第二拨叉轴上、主箱第三拨叉轴上均设有销孔,所述主箱第二拨叉轴上的销孔将主箱第二拨叉轴上的两个凹槽连通,主箱第三拨叉轴上的销孔将主箱第三拨叉轴上的两个凹槽连通,所述销孔中均滑动连接有滑动销;所述箱体上滑动连接有顶销,所述顶销位于主箱第一拨叉轴远离主箱第二拨叉轴的一侧,顶销能够卡在主箱第一拨叉轴远离主箱第二拨叉轴的凹槽中,顶销远离主箱第一拨叉轴的一侧上连接有第一弹性压紧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八挡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箱第一拨叉轴的侧面、主箱第二拨叉轴的侧面、主箱第三拨叉轴的侧面和副箱拨叉轴的侧面上均设有卡槽,所述箱体上设有四个卡销,四个卡销分别卡在四个卡槽中,箱体上设有给卡销压力的第二弹性压紧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八挡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互锁销和滑动销均为长条状,互锁销的长度大于滑动销的长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八挡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互锁销的端部圆滑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八挡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内侧面倾斜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八挡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为铝合金材质。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八挡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内的齿轮均为斜齿轮。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速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八挡变速器,包括箱体,箱体上滑动连接有副箱拨叉轴、主箱第一拨叉轴、主箱第二拨叉轴和主箱第三拨叉轴,主箱第一拨叉轴、主箱第二拨叉轴、主箱第三拨叉轴的两个侧面上和副箱拨叉轴的侧面上均开有凹槽,主箱第一拨叉轴和主箱第二拨叉轴相对的两个凹槽之间、主箱第二拨叉轴和主箱第三拨叉轴相对的两个凹槽之间、主箱第三拨叉轴和副箱拨叉轴相对的两个凹槽之间均设有互锁销;主箱第二拨叉轴上、主箱第三拨叉轴上均滑动连接有滑动销。本方案实现了副箱拨叉轴在进行换挡操作时,主箱拨叉轴均处于锁止的状态;同时在对任意一个主箱拨叉轴进行挂挡时,副箱拨叉轴和其他的主箱拨叉轴均处于锁止的状态。的状态。的状态。


技术研发人员:张海波 汤结贵 张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綦江齿轮传动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30
技术公布日:2022/7/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1679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