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菌面料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allin2024-10-06  62



1.本技术涉及面料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抗菌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的发展,服装面料也随之发生一定的改变,从最初的单一颜色面料,转变为色彩缤纷、花样繁多的面料,面料材质也由单一材质面料,如棉面料、麻面料等,转变为多种材质的混合面料,如涤纶和棉的混合面料等。近年来,人们不满足于纯粹的面料,人们需要具有不同功能的功能型面料。
3.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功能型面料应运而生,功能型面料包括阻燃面料、防水面料、抗菌面料等等,其中,抗菌面料的应用较为广泛,因为抗菌面料不仅可适用于医用领域,还能应用于日常生活,减少细菌的滋生,提高服装的服用性能。目前,在制备抗菌面料时,通常采用抗菌剂对面料进行整理,通过负载于面料上的抗菌剂起到抑菌抗菌的效果。
4.针对上述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仅通过抗菌剂对面料进行整理,由于衣物需要进行水洗,且皮肤易产生汗液,液体对抗菌剂的浸润,使得抗菌剂较易随液体流动,导致抗菌面料存在抗菌耐久性不佳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抗菌面料的抗菌耐久性不佳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抗菌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6.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抗菌面料,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抗菌面料,由包括混纺线制成,所述混纺线包括锦纶纤维和棉纤维,所述混纺线为经抗菌剂整理的混纺线,所述抗菌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物质:10-20份纳米银粉、5-15份二氧化钛、5-10份钛溶胶和4-8份硅烷偶联剂,所述二氧化钛为介孔二氧化钛,所述钛溶胶由包括锐钛型二氧化钛组成。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首先,介孔二氧化钛能够对纳米银粉进行负载,降低抗菌剂中粉料发生团聚的可能性,提高抗菌剂在混纺线上的分散均匀性。并且能够均匀吸附抗菌剂中的各个组分,通过介孔结构增大了抗菌剂的比表面积,改善抗菌剂和混纺线之间的结合强度。而且,通过介孔孔道的限域作用,银元素与孔道之间获得强相互作用,促进光生电子和空穴的有效分离,增强了抗菌剂对可见光的利用率,改善了抗菌剂的抗菌效果。
8.其次,钛溶胶和硅烷偶联剂的加入,二者均能够对抗菌剂中的粉体进行包裹,改善抗菌剂在液体中的分散性,将抗菌剂配置得到抗菌整理剂整理混纺线时,抗菌剂能够均匀悬浮分散于抗菌整理剂中,使得混纺线获得均匀的抗菌效果。而且,钛溶胶和硅烷偶联剂与抗菌剂中的其余组分配合后,较易在抗菌剂粒子上产生发散状的结构,进一步改善了抗菌剂和混纺线之间的结合效果。
9.优选的,所述钛溶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按重量份数计,分别称量20-30份钛酸丁酯、5-20份盐酸、5-10份乙酰丙酮、50-150份水和100-150份乙醇,将乙醇、钛酸丁酯
和乙酰丙酮搅拌混合,加入水和盐酸,于50-70℃下持续反应,得到钛溶胶。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技术方案中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钛溶胶,形成结晶规整的钛粒子,通过优化了反应的温度,使得钛溶胶中的分子链段上部分-oc4h9基团保留,使得钛溶胶获得亲油性,因此,使得钛粒子能够在钛溶胶中获得较高的分散效果。因此,当钛溶胶包裹抗菌剂中其余组分时,能够增大抗菌剂粒子之间的静电斥力,有效改善抗菌剂的分散效果,有利于混纺线获得均匀的抗菌效果。
11.优选的,所述抗菌剂还包括聚硅氧烷,所述聚硅氧烷包括以下重量份物质:1-2份扩链基础硅油、1-2.8份扩链交联硅油、0.2-0.5份补强剂和0.1-0.2份催化剂。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技术方案采用在抗菌剂中添加聚硅氧烷,首先,由于聚硅氧烷具有一定的粘结效果,能够增强抗菌剂和混纺线之间的结合效果,降低抗菌剂脱落的可能性。
13.其次,聚硅氧烷能够有效包裹抗菌剂中的其余组分,由于钛溶胶具有较佳的亲油性,进而使得抗菌剂其余组分能够均匀分散于聚硅氧烷中。由于扩链交联硅油和扩链接触硅油在催化剂的催化下,能够形成交联网状结构,通过交联网状结构能够有效对抗菌剂中其余组分进行负载。聚硅氧烷一方面通过交联网状结构,能够与混纺线稳定结合;另一方面,能够与聚硅氧烷的偶联链段进行缠结、交错,提高抗菌剂和聚硅氧烷之间的结合稳定性,同时进一步提高聚硅氧烷和混纺线的结合强度。
14.最后,聚硅氧烷中具有稳定的硅氧键结构,键能较大,因此抗菌剂中的钛元素在吸光催化降解时,不易破坏聚硅氧烷,使得抗菌剂能够稳定负载于混纺线上。在聚硅氧烷和硅烷偶联剂的配合下能够快速与混纺线之间结合,阻碍织物与抗菌剂中其余组分直接接触,有效降低抗菌剂光催化降解时导致混纺线脆化的可能性,使得抗菌剂长效起到抗菌效果。
15.优选的,所述抗菌剂还包括抗菌微胶囊,所述抗菌微胶囊包括芯材和壁材,所述芯材包括薰衣草精油、茶树精油、肉桂精油中一种或多种,所述壁材包括聚丙烯基胺-芘层。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技术方案采用在抗菌剂中加入抗菌微胶囊,通过壳核结构将薰衣草精油、茶树精油、肉桂精油包裹与壁材中,不仅能够赋予抗菌面料芳香气味,芯材还能够缓慢从壁材中释放,使看抗菌面料获得长效的抗菌效果。
17.同时,采用聚丙烯基胺-芘层作为壁材,壁材中能够形成共轭结构,即形成可逆的席夫碱结构,使得壁材能够根据ph而发生变化。当皮肤产生汗液时,抗菌面料较易吸收汗液,稀释抗菌剂的浓度,而汗液环境中富含较多供微生物生长的营养物质,导致微生物量增加。由于汗液通常呈弱酸性,席夫碱结构能够发生分解,进而微胶囊外壳中的连续结构会逐渐转变为一维纳米结构,增加微胶囊芯材的流出通道,增加芯材的释放量,提高抗菌剂对微生物的抑制、杀灭效果,改善了抗菌面料的服用性能。
18.最后,壁材材料具有较佳的疏水效果,因此在水洗过程中,抗菌微胶囊不易与抗菌混纺线脱离,使得抗菌面料获得长效的抗菌效果。
19.优选的,所述壁材还括海藻酸钠、丙烯酸和交联剂。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技术方案中优化了壁材的组成,海藻酸钠能够形成凝胶状外壳,凝胶状外壳能够有效增加微胶囊的粘度,提高了抗菌微胶囊和抗菌混纺线之间的结合效果。而且丙烯酸在交联剂的促进下,能够形成交联的网状结构,凝胶状材料包覆于交联发散结构上,能够进一步增强抗菌微胶囊和抗菌混纺线的结合效果。并且形成的
250份二氧化硅、4-8份葡萄糖和1-1.5份氢氧化钠,将硝酸银、二氧化硅和水混合,浸润,升温加热,得到预混液,向预混液中加入葡萄糖和氢氧化钠,搅拌混合,真空抽滤,保留固体物,洗涤、干燥,得到纳米银粉;s2、抗菌剂制备:按配方取纳米银粉、二氧化钛、硅烷偶联剂、钛溶胶和水,搅拌混合,得到抗菌剂;s3、混纺线整理:取混纺线浸渍于抗菌剂中,浸渍整理,得到经整理的混纺线;s4、抗菌面料制备:取混纺线织造得到面料,将面料浸渍于抗菌剂中,采用浸轧法对面料进行整理,得到抗菌面料。
3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技术方案中优化了纳米银粉的制备,形成ag/sio2的负载结构,隔绝了空气和氧气对银离子的接触,减缓了银离子的变色,使得抗菌剂获得较浅的颜色,减少抗菌剂对抗菌面料的服用性能的影响。同时,优化了整理方法,采用浸轧法将抗菌剂整理至面料上,能够增加抗菌剂和面料之间的结合牢固性。
31.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由于本技术在抗菌剂中加入介孔二氧化钛,不仅能够对抗菌剂中的其余组分进行负载,减少抗菌剂中团聚现象的发生;还能够通过介孔的限域作用,促进银离子发生光生电子和空穴的有效分离,增强银离子的光催化降解的效果,提高抗菌剂的抗菌效果;此外,增加了抗菌剂的比表面积,有效增强抗菌剂和混纺线之间的结合强度;并且钛溶胶和硅烷偶联剂能够通过自身粘性以及偶联接枝的方式,锦衣增强抗菌剂和混纺线之间的结合强度,因此,抗菌面料获得了长效的抗菌效果。
32.2、本技术中优选采用在抗菌剂中加入了聚硅氧烷,由于聚硅氧烷自身具有较佳的粘结效果,能够增强抗菌剂和混纺线的结合强度;同时,聚硅氧烷能够有效粘结混纺线表面,并隔绝混纺线和抗菌剂中其余组分直接接触,抵抗钛元素的光催化降解,降低混纺线脆化的可能性,提高抗菌面料的服用性能,因此,抗菌面料获得了长效且稳定的抗菌效果。
33.3、本技术的方法,通过优化了纳米银粉的制备方法,获得了高催化活性且颜色浅的纳米银粉,提高抗菌面料的服用效果,并且优化了抗菌剂对面料的整理方式,浸轧的方式能够增强抗菌剂和抗菌面料之间的结合强度,因此抗菌面料获得了稳定的抗菌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34.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5.本技术实施例中,所选用的仪器设备如下所示,但不以此为限:仪器:潍坊市佳田纺织有限公司货号为02的捻线机。
36.药品:济南豪坤化工有限公司的硅烷偶联剂 kh550、南京腾川科技有限公司的钛酸正丁酯、深圳市矽利康科技有限公司的karstedt催化剂、山东开普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乙酰丙酮、sigma-aldrich的1-芘甲醛、南通润丰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的edta。
37.制备例纳米银粉制备例制备例1-3分别称量质量分数为0.06%的硝酸银溶液、二氧化硅、葡萄糖、氢氧化钠和水,具体质量见表1。将硝酸银和二氧化硅搅拌混合,充分浸润2h,预热溶液,得到预混液;将葡萄糖、氢氧化钠和水搅拌混合,得到碱性溶液。将预混液和碱性溶液搅拌混合,升温至60℃,反应30min,真空抽滤,保留固体物,水洗,烘干,研磨,得到纳米银粉1-3。
38.表1制备例1-3纳米银粉组成钛溶胶制备例制备例4-6分别称量钛酸丁酯、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乙酰丙酮、水和乙醇,具体质量见表2。将钛酸丁酯、乙酰丙酮和乙醇搅拌混合,置于反应釜中,混合,滴加加入盐酸和水,调节反应温度为50℃持续反应6h,得到钛溶胶1-3。
39.表2制备例4-6钛溶胶组成制备例7-8与制备例5的区别在于:分别调节反应温度为60℃、70℃,得到钛溶胶4-5。
40.聚硅氧烷制备例制备例9-11分别称量扩链基础硅油、扩链交联硅油、补强剂(二氧化硅)、催化剂(karstedt),具体质量见表3。将扩链基础硅油、扩链交联硅油、补强剂和催化剂混合均匀,得到聚硅氧烷
1-3。
41.其中,扩链基础硅油的制备采用以下步骤:取5kg二乙烯基聚二甲基硅氧烷和5kg八甲基环四硅氧烷,搅拌混合,加入0.2kg质量分数为98%的硫酸,氮气氛围下,45℃反应4h,无水碳酸钠中和至ph为中性,减压蒸馏,去除低分子物,减压抽滤,保留液体物,得到扩链基础硅油。
42.其中,扩链交联硅油的制备采用以下步骤:取5kg二乙烯基聚二甲基硅氧烷和0.5kg八甲基环四硅氧烷,搅拌混合,加入0.2kg质量分数为98%的硫酸,氮气氛围下,45℃反应4h,无水碳酸钠中和至ph为中性,减压蒸馏,去除低分子物,减压抽滤,保留液体物,得到扩链交联硅油。
43.表3制备例9-11聚硅氧烷组成芯材制备例制备例12取2kg薰衣草精油,作为芯材。其中,值得说明的是,芯材包括但不限于:薰衣草精油、茶树精油、肉桂精油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混合物。
44.微球制备例制备例13-15分别称量质量分数为33%的硝酸钙溶液、聚烯丙基铵盐酸盐、质量分数为33%的碳酸钠溶液、1-芘甲醛和edta,具体质量见表4。将硝酸钙和聚烯丙基铵盐酸盐搅拌混合,加入碳酸钠,1000rpm下磁力搅拌,持续30min,静置30min,离心,保留固体物,水洗三次,得到模板。将模板分散于乙醇中,加入1-芘甲醛,混合振荡5h,离心,保留固体颗粒,将固体颗粒浸渍于edta中,反应30min,重复离心4次,保留固体物,水洗三次,水中储存,得到内壁材料1-3。将内壁材料浸渍于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中,得到酸性液,调节ph=6,振荡70h,加入氢氧化钠,调节酸性液呈中性,离心,保留固体物,水洗,得到孔隙内壁材料。将1kg孔隙内壁材料浸渍于1kg芯材中,振荡处理3h,过滤,取出固体物,得到微球1-3。
45.表4制备例13-15内壁材料组成
制备例16与制备例14的区别在于:调节酸性液ph=4,得到微球4。
46.制备例17与制备例14的区别在于:调节酸性液ph=2,得到微球5。
47.微胶囊制备例制备例18-20分别称量海藻酸钠、丙烯酸、交联剂、引发剂和水,具体质量见表5。将海藻酸铵和水搅拌混合,得到凝胶液,将微球1浸渍于凝胶液中,得到包覆微球,将包覆微球浸渍于质量分数为2%的氯化钙溶液中,得到凝胶微球。将丙烯酸钠、水和交联剂搅拌混合,得到混合液,向混合液汇总加入过硫酸铵,得到外层液。将凝胶微球浸渍于外层液中,密封反应2h,过滤,水洗,得到微胶囊1-3。其中,引发剂包括但不限于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中的一种或两种。
48.表5制备例18-20外层液组成
制备例21-24与制备例19的区别在于:采用微球2-5,以代替制备例19中的微球1,制备微胶囊4-7。
49.混纺线制备例制备例25-28分别取胶粘纤维、锦纶纤维和棉纤维,具体质量见表6,采用纺线设备,纺织得到混纺线1-4。
50.表6制备例25-28混纺线组成制备例29与制备例25的区别在于:对混纺线1进行等离子体处理,550w,空气条件下,等离子体处理90s,得到经等离子体预处理的混纺线1。
51.制备例30与制备例29的区别在于:采用混纺线2,以代替制备例29中的混纺线1,制备经等离子体处理的混纺线2。
实施例
52.实施例1-3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抗菌面料,由混纺线1制成,混纺线1为经抗菌剂整理的混纺线,抗菌剂包含以下物质:纳米银粉1、二氧化钛、钛溶胶1和硅烷偶联剂,具体质量见表7。其中二氧化钛为介孔二氧化钛,钛溶胶为采用锐钛型二氧化钛制备。
53.另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抗菌面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抗菌剂制备:按配方称量,取纳米银粉、二氧化钛、硅烷偶联剂和硅溶胶搅拌混合,得到抗菌剂,取5kg抗菌剂和10kg水,搅拌混合,得到抗菌整理剂。
54.混纺线整理:将混纺线浸渍于抗菌整理剂中,浸渍整理20min,取出,干燥,得到经整理的混纺线。
55.抗菌面料制备:取经整理的混纺线织造,得到面料,将面料浸渍于抗菌剂中,采用二浸二轧、轧余率为70%整理面料,烘干,得到抗菌面料。
56.表7实施例1-3抗菌剂组成
实施例4-5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分别采用纳米银粉2-3,以代替实施例2中的纳米银粉1,制备抗菌面料4-5。
57.实施例6-9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分别采用钛溶胶2-5,以代替实施例2中的钛溶胶1,制备抗菌面料6-9。
58.实施例10-12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抗菌剂还包括2kg聚硅烷氧烷1-3,制备抗菌整理剂,制备抗菌面料10-12。
59.实施例13-19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抗菌剂还包括2kg微胶囊1-7,制备抗菌整理剂,制备抗菌面料13-19。
60.实施例20与实施例11的区别在于:抗菌剂还包括2kg微胶囊1,制备抗菌整理剂,制备抗菌面料20。
61.实施例21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抗菌剂还包括2kg微球1,制备抗菌整理剂,制备抗菌面料21。
62.实施例22-24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采用混纺线2-4,以代替实施例2中的混纺线1,制备抗菌面料22-24。
63.实施例25-26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采用经预处理的混纺线1-2,以代替实施例2中的混纺线1,制备抗菌面料25-26。
64.对比例对比例1本对比例与实施例3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对比例中仅采用纳米银粉作为抗菌剂,制备抗菌面料27。
65.对比例2
本对比例与实施例3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对比例中采用市售银粉作为抗菌剂,制备抗菌面料28。
66.性能检测试验性能检测试验(1)抗菌效果测试:抗菌性检测:测试菌株采用a(大肠杆菌atcc8739)、b(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6538),采用抑菌圈法评价其抗菌性能,相关检测标准来源于aatcc90-1982《纤维的抗细菌性测定方法—平板培养基法》;并且采用《aatcc 100-2012抗菌纺织品的评价方法》进行检测《aatcc 100-2012抗菌纺织品的评价方法》进行检测。
67.其中,测试实施例13-19时,将面料浸渍于人工汗液中,浸渍30s进行抗菌性能检测。
68.(2)耐水性洗检测:按《aatcc_61-2010_耐水洗色牢度》测试抗菌面料的耐水洗效果,对水洗后的抗菌面料按照《aatcc 100-2012抗菌纺织品的评价方法》进行检测,记录能够保持对大肠杆菌的杀菌率95%的水洗次数,30次进行检测,30次后每隔5次进行检测。
69.表8实施例1-24、对比例1-2性能检测
表9对比例1-2水洗后杀菌性能检测
结合表8和表9性能检测对比可以发现:(1)结合实施例1-3、实施例4-5和对比例1-2对比可以发现:实施例1-5中制得的抗菌面料的抑菌圈直径、杀菌率和耐水洗次数均有所提升,这说明本技术采用介孔二氧化钛、钛溶胶和纳米银粉配合,能够在抗菌剂中形成有效负载,增加银离子的光催化降解效果,并且通过偶联接枝和自身粘结性,有效改善了抗菌剂和混纺线以及面料之间的结合强度,提高了抗菌面料的抗菌强度以及抗菌耐久性。根据表8和表9可以看出,实施例2和实施例4中制得的抗菌面料的抗菌性和耐水洗效果较佳,这说明实施例2中抗菌剂中各组分比例较为合适,实施例4中纳米银粉中各组分配比较为合适。
70.(2)结合实施例6-7、实施例8-9和实施例2对比可以发现:实施例6-9中制得的抗菌面料的抑菌圈直径、杀菌率和耐水洗次数均有所提升,这说明本技术采用在抗菌剂中添加钛溶胶,使得钛溶胶获得亲油性,因此钛溶胶包覆抗菌剂中其余组分后,能够有效提高抗菌剂在抗菌整理剂中的分散效果,使得抗菌面料获得均匀的抗菌效果。根据表8和表9可以看出,实施例6和实施例8中制得的抗菌面料的抗菌性和耐水洗效果较佳,这说明实施例8中钛溶胶中各组分比例较为合适,实施例4中制备钛溶胶的温度较为合适。
71.(3)结合实施例10-12和实施例2对比可以发现:实施例10-12中制得的抗菌面料的抑菌圈直径、杀菌率和耐水洗次数均有所提升,这说明本技术采用在抗菌剂中添加了聚硅氧烷,通过聚硅氧烷的粘性,能够增强抗菌剂和抗菌面料的结合效果,并且聚硅氧烷能够形成膜结构,将抗菌剂中的其余组分与面料/混纺线分隔开来,降低抗菌剂中的钛元素光催化降解使面料脆化的可能性,提高了抗菌面料的服用性能。根据表8和表9可以看出,实施例11中制得的抗菌面料的抗菌性和耐水洗效果较佳,这说明此时聚硅氧烷中各组分比例较为合适。
72.(4)结合实施例13-15、实施例16-17、实施例18-19、实施例20-21和实施例2对比可以发现:实施例13-21中制得的抗菌面料的抑菌圈直径、杀菌率和耐水洗次数均有所提升,这说明本技术采用在抗菌剂中加入抗菌微胶囊,并且赋予抗菌微胶囊ph响应外壳,当酸性汗液渗透抗菌面料时,抗菌微胶囊外壳响应,疏松孔道并转变为一维纳米结构,有效增加芯材的流出,增强了抗菌剂的抑菌效果,并且通过纳米棒进一步增强抗菌微胶囊和抗菌面料的结合强度,使得抗菌面料获得持久的抗菌效果。根据表8和表9可以看出,实施例14、实施例16和实施例18中制得的抗菌面料的抗菌性和耐水洗效果较佳,这说明实施例14中外层液中各组分比例较为合适,实施例16中制备内壁材料中各组分配比更为合适,实施例18中制备内壁材料的ph较为适宜。
73.(5)结合实施例22-24、实施例25-26和实施例2对比可以发现:实施例22-26中制得的抗菌面料的抑菌圈直径、杀菌率和耐水洗次数均有所提升,这说明本技术采用在混纺线中加入胶粘纤维,能够增强混纺线的抱合效果,再进行等离子体处理,能够增加混纺线的比
表面积,有效改善了抗菌剂和混纺线之间的结合强度,提高抗菌面料的耐水洗效果。根据表8和表9可以看出,实施例23中制得的抗菌面料的抗菌性和耐水洗效果较佳,这说明此时中混纺线中各组分比例较为合适。
74.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技术特征:
1.一种抗菌面料,其特征在于,由包括混纺线制成,所述混纺线包括锦纶纤维和棉纤维,所述混纺线为经抗菌剂整理的混纺线,所述抗菌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物质:10-20份纳米银粉、5-15份二氧化钛、5-10份钛溶胶和4-8份硅烷偶联剂,所述二氧化钛为介孔二氧化钛,所述钛溶胶由包括锐钛型二氧化钛组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菌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钛溶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按重量份数计,分别称量20-30份钛酸丁酯、5-20份盐酸、5-10份乙酰丙酮、50-150份水和100-150份乙醇,将乙醇、钛酸丁酯和乙酰丙酮搅拌混合,加入水和盐酸,于50-70℃下持续反应,得到钛溶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菌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菌剂还包括聚硅氧烷,所述聚硅氧烷包括以下重量份物质:1-2份扩链基础硅油、1-2.8份扩链交联硅油、0.2-0.5份补强剂和0.1-0.2份催化剂。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菌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菌剂还包括抗菌微胶囊,所述抗菌微胶囊包括芯材和壁材,所述芯材包括薰衣草精油、茶树精油、肉桂精油中一种或多种,所述壁材包括聚丙烯基胺-芘层。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抗菌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壁材还括海藻酸钠、丙烯酸和交联剂。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抗菌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菌微胶囊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内壁制备:按重量份数计,取10-20份硝酸钙、1-2份聚烯丙基铵盐酸、10-20份碳酸钠、30份1-芘甲醛、30份edta,将硝酸钙和聚烯丙基铵盐酸盐混合,加入碳酸钠,继续搅拌,静置,离心,保留固体物,水洗,获得模板;将模板浸渍于1-芘甲醛中,振荡处理,离心,保留固体颗粒,将固体颗粒浸渍于edta中,搅拌反应,重复离心,保留固体物,水洗,得到内壁材料;微球制备:取内壁材料浸渍于盐酸中,调节ph=2-6,浸渍处理,氢氧化钠中和,水洗,得到孔隙内壁材料,将孔隙内壁材料浸渍于芯材中,得到微球;微胶囊制备:按重量份数计,取2-5份海藻酸钠、5-10份丙烯酸、2-4份交联剂、0.5-2份引发剂,将海藻酸钠和水混合,得到凝胶液,将微球浸渍于凝胶液中,得到包覆微球,将包覆微球浸渍于氯化钙溶液中,得到凝胶微球;将丙烯酸、水和交联剂搅拌混合,得到混合液,向混合液中加入过硫酸铵,得到外层液,将凝胶微球浸渍于外层液中,密封反应,过滤,保留固体物,水洗,干燥,得到抗菌微胶囊。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菌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混纺线还包括胶粘纤维,所述胶粘纤维、锦纶纤维和棉纤维的质量比为15-25:25-35:40-60。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抗菌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混纺线为经等离子体预处理的混纺线。9.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抗菌面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纳米银粉制备:按重量分数计,取10-15份硝酸银、150-250份二氧化硅、4-8份葡萄糖和1-1.5份氢氧化钠,将硝酸银、二氧化硅和水混合,浸润,升温加热,得到预混液,向预混液中加入葡萄糖和氢氧化钠,搅拌混合,真空抽滤,保留固体物,洗涤、干燥,得到纳米银粉;s2、抗菌剂制备:按配方取纳米银粉、二氧化钛、硅烷偶联剂、钛溶胶和水,搅拌混合,得到抗菌剂;
s3、混纺线整理:取混纺线浸渍于抗菌剂中,浸渍整理,得到经整理的混纺线;s4、抗菌面料制备:取混纺线织造得到面料,将面料浸渍于抗菌剂中,采用浸轧法对面料进行整理,得到抗菌面料。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面料的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抗菌面料及其制备方法。一种抗菌面料,由包括混纺线制成,所述混纺线包括锦纶纤维和棉纤维,所述混纺线为经抗菌剂整理的混纺线,所述抗菌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物质:10-20份纳米银粉、5-15份二氧化钛、5-10份钛溶胶和4-8份硅烷偶联剂,所述二氧化钛为介孔二氧化钛,所述钛溶胶由包括锐钛型二氧化钛组成。其制备方法为:S1、纳米银粉制备;S2、抗菌剂制备;S3、混纺线整理;S4、抗菌面料制备。本申请的抗菌面料可用于日常服饰、医用服饰等领域,其具有抗菌效果较佳、长效抗菌的优点。抗菌的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金鹏 周辉辉 王东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常州宏维达纺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5.05
技术公布日:2022/7/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1680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