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液压钳技术领域,是一种对中式液压钳装置。
背景技术:2.液压钳是现在油田修井作业中的重要关键设备,主要由主钳和背钳组成,背钳夹紧管柱接箍,主钳夹紧管柱旋转完成接管和卸管的工作,修井作业中依靠该设备完成油管的上、卸扣,由于在上、卸扣作业中油管与液压钳必须需要对中,方可进行操作,目前这种作业方式需要人工手扶油管来对中,会经常性发生夹伤、磕伤,对操作人员造成伤害,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对中式液压钳装置,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现有液压钳上、卸扣油管作业时,需人工手扶油管对中,存在人身安全隐患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对中式液压钳装置,包括液压钳本体,液压钳本体包括主钳和背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主钳与背钳之间使得位于主钳中的上油管下端与位于背钳中的下油管上端对中的扶正机构。
5.下面是对上述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6.上述扶正机构可包括左扶正机构和右扶正机构,左扶正机构包括左安装座、左扶正组件、左护罩和左驱动机构,左安装座固定安装在背钳左部上侧,左安装座左侧固定安装有左护罩,左护罩内固定安装有左驱动机构,左驱动机构的输出端向右依次穿过左护罩和左安装座后固定连接有左扶正组件,右扶正机构包括右安装座、右扶正组件、右护罩和右驱动机构,右安装座固定安装在背钳右部上侧,右安装座右侧固定安装有右护罩,右护罩内固定安装有右驱动机构,右驱动机构的输出端向左依次穿过右护罩和右安装座后固定连接有右扶正组件,左驱动机构和右驱动机构分别驱动左扶正组件与右扶正组件相向靠近并抱紧下油管上端。
7.上述左扶正组件可包括左扶正板和左导向杆,左扶正板左侧中部固定有与左驱动机构输出端连接的左连接杆,对应左连接杆前后两侧位置的左扶正板左侧均固定有左导向杆,右扶正组件包括右扶正板和右导向杆,右扶正板右侧中部固定有与右驱动机构输出端连接的右连接杆,对应右连接杆前后两侧位置的右扶正板右侧均固定有右导向杆,左扶正板和右扶正板相向靠近后下部形成筒状对正孔,左扶正板和右扶正板相向靠近后上部形成上大下小的漏斗状导向孔,左扶正板和右扶正板相向靠近后上部和下部交界处形成限位台阶。
8.上述左安装座可包括左固定板和左护套,左固定板左侧中央设有左右贯穿的第一穿孔,第一穿孔内固定有左部位于左固定板左侧的左护套,左驱动机构的输出端穿设于左护套内,对应第一穿孔前后两侧位置的左固定板上侧均设有上下贯穿的第一沉孔,对应第一沉孔下方位置的背钳左部上侧间隔设有与第一沉孔对应的第一螺纹孔,左固定板通过第
一螺杆穿过第一沉孔后螺接在第一螺纹孔内,对应第一穿孔分别与之前后两侧的第一沉孔之间位置的左固定板左侧均设有左右贯穿的第二穿孔,第二穿孔内穿设有左导向杆,对应每个第二穿孔下方位置的左固定板下侧均设有开口向下的第一凹槽,右安装座与左安装座结构相同且对称设置。
9.上述左连接杆右部可螺接于左扶正板左侧,左连接杆左部外侧对称设有第二凹槽,左连接杆左端设有与左驱动机构输出端连接的第一安装孔,右连接杆与左连接杆结构相同且对称设置。
10.上述左护罩可包括左护板和左挡板,左护板呈倒“凵”状,左护板左侧固定有左挡板,左挡板右侧固定有左驱动机构,右护罩与左护罩结构相同且对称设置。
11.上述左驱动机构和右驱动机构均可为气缸。
12.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其背钳用于固定下油管,主钳用于驱动上油管与下油管连接固定,在使用过程中,扶正机构用于引导上油管与下油管对中,便于上油管与下油管快速连接固定和拆卸,无需人力扶正,避免人员受伤,具有安全、省力、简便、高效的特点。
附图说明
13.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中扶正机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14.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5.附图3为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中左扶正组件和右扶正组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16.附图4为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中左连接杆的主视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17.附图5为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中左安装座的左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18.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主钳,2为背钳,3为上油管,4为下油管,5为左护板,6为左挡板,7为左固定板,8为左护套,9为第一穿孔,10为第一沉孔,11为第二穿孔,12为第一凹槽,13为左扶正板,14为左导向杆,15为左连接杆,16为右扶正板,17为右导向杆,18为右连接杆,19为限位台阶,20为第二凹槽,21为第一安装孔,22为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
19.本实用新型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20.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前、后、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21.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22.如1、2、3、4、5附图所示,该对中式液压钳装置包括液压钳本体,液压钳本体包括主钳和背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主钳与背钳之间使得位于主钳中的上油管下端与位于背钳中的下油管上端对中的扶正机构。
23.根据需求,液压钳本体为现有公知技术产品,为油田用液压钳,用于拧紧抽油杆、抽油管及钻杆或钻铤,可用于修井维护作业。背钳2用于固定下油管4,主钳1用于驱动上油管3与下油管4连接固定,在使用过程中,扶正机构用于引导上油管3与下油管4对中,便于上
油管3与下油管4快速对中连接固定和拆卸,无需人力扶正,避免人员受伤。
24.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对中式液压钳装置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25.如附图1、2所示,扶正机构包括左扶正机构和右扶正机构,左扶正机构包括左安装座、左扶正组件、左护罩和左驱动机构,左安装座固定安装在背钳2左部上侧,左安装座左侧固定安装有左护罩,左护罩内固定安装有左驱动机构,左驱动机构的输出端向右依次穿过左护罩和左安装座后固定连接有左扶正组件,右扶正机构包括右安装座、右扶正组件、右护罩和右驱动机构,右安装座固定安装在背钳2右部上侧,右安装座右侧固定安装有右护罩,右护罩内固定安装有右驱动机构,右驱动机构的输出端向左依次穿过右护罩和右安装座后固定连接有右扶正组件,左驱动机构和右驱动机构分别驱动左扶正组件与右扶正组件相向靠近并抱紧下油管4上端。
26.在使用过程中,左驱动机构和右驱动机构分别驱动左扶正组件和右扶正组件相向移动靠近抱紧下油管4上端,如此可适用于不同管径的油管对中,左安装座和右安装座便于左扶正机构和右扶正机构与背钳2固定安装。
27.如附图1、3、4所示,左扶正组件包括左扶正板13和左导向杆14,左扶正板13左侧中部固定有与左驱动机构输出端连接的左连接杆15,对应左连接杆15前后两侧位置的左扶正板13左侧均固定有左导向杆14,右扶正组件包括右扶正板16和右导向杆17,右扶正板16右侧中部固定有与右驱动机构输出端连接的右连接杆18,对应右连接杆18前后两侧位置的右扶正板16右侧均固定有右导向杆17,左扶正板13和右扶正板16相向靠近后下部形成筒状对正孔,左扶正板13和右扶正板16相向靠近后上部形成上大下小的漏斗状导向孔,左扶正板13和右扶正板16相向靠近后上部和下部交界处形成限位台阶19。
28.在使用过程中,左导向杆14和右导向杆17均是起到限位和导向的作用,防止左扶正板13和右扶正板16不会绕驱动机构的输出端旋转,限位台阶19下侧与下油管4上端接触,限位台阶19起到限位作用,同时进一步便于引导上油管3进入下油管4,且与下油管4对中。
29.如附图1、5所示,左安装座包括左固定板7和左护套8,左固定板7左侧中央设有左右贯穿的第一穿孔9,第一穿孔9内固定有左部位于左固定板7左侧的左护套8,左驱动机构的输出端穿设于左护套8内,对应第一穿孔9前后两侧位置的左固定板7上侧均设有上下贯穿的第一沉孔10,对应第一沉孔10下方位置的背钳2左部上侧间隔设有与第一沉孔10对应的第一螺纹孔,左固定板7通过第一螺杆穿过第一沉孔10后螺接在第一螺纹孔内,对应第一穿孔9分别与之前后两侧的第一沉孔10之间位置的左固定板7左侧均设有左右贯穿的第二穿孔11,第二穿孔11内穿设有左导向杆14,对应每个第二穿孔11下方位置的左固定板7下侧均设有开口向下的第一凹槽12,右安装座与左安装座结构相同且对称设置。
30.在使用过程中,左安装座和右安装座与背钳2固定安装时,第一凹槽12可位于背钳2本身的螺杆上方,减小左安装座和右安装座与背钳2上侧的缝隙。
31.如附图1、3、4所示,左连接杆15右部螺接于左扶正板13左侧,左连接杆15左部外侧对称设有第二凹槽20,左连接杆15左端设有与左驱动机构输出端连接的第一安装孔21,右连接杆18与左连接杆15结构相同且对称设置。
32.根据需求,第二凹槽20的截面呈矩形,第一安装孔21可设有内螺纹。在使用过程中,第二凹槽20便于扳手等工具的操作。
33.如附图1所示,左护罩包括左护板5和左挡板6,左护板5呈倒“凵”状,左护板5左侧
固定有左挡板6,左挡板6右侧固定有左驱动机构,右护罩与左护罩结构相同且对称设置。
34.根据需求,左护罩底部和右护罩底部也均可设有底板,在使用过程中,不设底板的结构更省材料成本,且便于安装和拆卸驱动机构,且散温效果好。
35.如附图1所示,左驱动机构和右驱动机构均为气缸22。
36.根据需求,气缸22为现有公知技术产品,如活塞式气缸22和薄膜式气缸22等。在使用过程中,气缸22的活塞杆带动扶正机构移动,工作完成后借助弹簧等方式复位,适用于如此行程较短的场合。
37.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最佳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技术特征:1.一种对中式液压钳装置,包括液压钳本体,液压钳本体包括主钳和背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主钳与背钳之间使得位于主钳中的上油管下端与位于背钳中的下油管上端对中的扶正机构,扶正机构包括左扶正机构和右扶正机构,左扶正机构包括左安装座、左扶正组件、左护罩和左驱动机构,左安装座固定安装在背钳左部上侧,左安装座左侧固定安装有左护罩,左护罩内固定安装有左驱动机构,左驱动机构的输出端向右依次穿过左护罩和左安装座后固定连接有左扶正组件,右扶正机构包括右安装座、右扶正组件、右护罩和右驱动机构,右安装座固定安装在背钳右部上侧,右安装座右侧固定安装有右护罩,右护罩内固定安装有右驱动机构,右驱动机构的输出端向左依次穿过右护罩和右安装座后固定连接有右扶正组件,左驱动机构和右驱动机构分别驱动左扶正组件与右扶正组件相向靠近并抱紧下油管上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中式液压钳装置,其特征在于左扶正组件包括左扶正板和左导向杆,左扶正板左侧中部固定有与左驱动机构输出端连接的左连接杆,对应左连接杆前后两侧位置的左扶正板左侧均固定有左导向杆,右扶正组件包括右扶正板和右导向杆,右扶正板右侧中部固定有与右驱动机构输出端连接的右连接杆,对应右连接杆前后两侧位置的右扶正板右侧均固定有右导向杆,左扶正板和右扶正板相向靠近后下部形成筒状对正孔,左扶正板和右扶正板相向靠近后上部形成上大下小的漏斗状导向孔,左扶正板和右扶正板相向靠近后上部和下部交界处形成限位台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对中式液压钳装置,其特征在于左安装座包括左固定板和左护套,左固定板左侧中央设有左右贯穿的第一穿孔,第一穿孔内固定有左部位于左固定板左侧的左护套,左驱动机构的输出端穿设于左护套内,对应第一穿孔前后两侧位置的左固定板上侧均设有上下贯穿的第一沉孔,对应第一沉孔下方位置的背钳左部上侧间隔设有与第一沉孔对应的第一螺纹孔,左固定板通过第一螺杆穿过第一沉孔后螺接在第一螺纹孔内,对应第一穿孔分别与之前后两侧的第一沉孔之间位置的左固定板左侧均设有左右贯穿的第二穿孔,第二穿孔内穿设有左导向杆,对应每个第二穿孔下方位置的左固定板下侧均设有开口向下的第一凹槽,右安装座与左安装座结构相同且对称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对中式液压钳装置,其特征在于左连接杆右部螺接于左扶正板左侧,左连接杆左部外侧对称设有第二凹槽,左连接杆左端设有与左驱动机构输出端连接的第一安装孔,右连接杆与左连接杆结构相同且对称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对中式液压钳装置,其特征在于左护罩包括左护板和左挡板,左护板呈倒“凵”状,左护板左侧固定有左挡板,左挡板右侧固定有左驱动机构,右护罩与左护罩结构相同且对称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对中式液压钳装置,其特征在于左护罩包括左护板和左挡板,左护板呈倒“凵”状,左护板左侧固定有左挡板,左挡板右侧固定有左驱动机构,右护罩与左护罩结构相同且对称设置。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6所述的对中式液压钳装置,其特征在于左驱动机构和右驱动机构均为气缸。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对中式液压钳装置,其特征在于左驱动机构和右驱动机构均为气缸。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对中式液压钳装置,其特征在于左驱动机构和右驱动机构均
为气缸。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涉及液压钳技术领域,是一种对中式液压钳装置,包括液压钳本体,液压钳本体包括主钳和背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主钳与背钳之间使得位于主钳中的上油管下端与位于背钳中的下油管上端对中的扶正机构。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其背钳用于固定下油管,主钳用于驱动上油管与下油管连接固定,在使用过程中,扶正机构用于引导上油管与下油管对中,便于上油管与下油管快速连接固定和拆卸,无需人力扶正,避免人员受伤,具有安全、省力、简便、高效的特点。高效的特点。高效的特点。
技术研发人员:柳青 银星 赵超 陈龙 康向东 李波 潘宾 张亚兵 刘伟 徐彬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克拉玛依市众城石油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26
技术公布日:202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