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元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广角红外成像镜头装置。
背景技术:2.3d感测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如手机、智能家居设备、智能机器人和无人驾驶等,镜头装置是3d感测中的关键元器件之一。但是,镜头装置在大光圈情况下,视场角和通光量都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广角红外成像镜头装置,具有更大的视场角和通光量,提高成像物体的距离。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广角红外成像镜头装置,沿其光轴从物侧到像侧方向依次包括一个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一个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一个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一个负光焦度的第四透镜、一个正光焦度的第五透镜、一个正光焦度的第六透镜及一个正光焦度的第七透镜。
5.可选地,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七透镜的材料包括玻璃。
6.可选地,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三透镜及所述第五透镜至所述第七透镜的折射率均大于所述第四透镜的折射率。
7.可选地,所述第五透镜及所述第七透镜的结构对称。
8.可选地,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六透镜及所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均为凸面且像侧面均为凹面。
9.可选地,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且像侧面为凸面。
10.可选地,所述第三透镜及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均为凹面且像侧面均为凸面。
11.可选地,所述第七透镜为弯月形透镜。
12.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实施例中的广角红外成像镜头装置包括七个透镜,通过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增加视角、通过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及第三透镜增大入射角度和改善像差,通过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四透镜校正色差,通过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及第七透镜减少像差,从而增加场角和通光量并提高成像的距离。
附图说明
13.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广角红外成像镜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4.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广角红外成像镜头装置的轴向像差图;
15.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广角红外成像镜头装置的场曲图;
16.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广角红外成像镜头装置的畸变图;
17.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广角红外成像镜头装置的周边光量比;
18.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广角红外成像镜头装置的点列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20.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广角红外成像镜头装置,沿其光轴从物侧到像侧方向依次包括一个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l1、一个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l2、一个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l3、一个负光焦度的第四透镜l4、一个正光焦度的第五透镜l5、一个正光焦度的第六透镜l6及一个正光焦度的第七透镜l7。
21.可选地,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七透镜的材料包括玻璃。
22.需要说明的是,玻璃材质的透镜的透射率高,从而提高成像画面亮度。
23.可选地,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三透镜及所述第五透镜至所述第七透镜的折射率均大于所述第四透镜的折射率。
24.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透镜至第三透镜及第五透镜至第七透镜采用高折射率的材料,第四透镜采用低折射率的材料,可以合理分配光焦度、从而减低公差因素的影响。
25.可选地,所述第五透镜与所述第七透镜的结构对称。
26.需要说明的是,第五透镜至第七透镜均为正透镜,且第五透镜与第七透镜的结构对称,有利于像差抵消校正,减少低阶像差。
27.可选地,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六透镜及所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均为凸面且像侧面均为凹面。
28.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物侧面s1为凸面且像侧面s2为凹面,有助于增加视角、收缩光线。
29.需要说明的是,第四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物侧面s7为凸面且像侧面s8为凹面,第四透镜采用低折射率低色散的材料有助于校正色差。
30.可选地,所述第七透镜为弯月形透镜。
31.需要说明的是,第七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物侧面s13为凸面且像侧面s14为凹面,第七透镜优选弯月形透镜,有助于校正球差。
32.可选地,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且像侧面为凸面。
33.可选地,所述第三透镜及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均为凹面且像侧面均为凸面。
34.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透镜为有正光焦度,物侧面s3为凸面且像侧面s4为凸面;第三透镜为有正光焦度,物侧面s5为凹面且像侧面s6为凸面;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选择高折射率的材料,有利于增大入射角度、改善像差。
35.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参阅图1、表一及表二,表一及表二为装置中各透镜的具体参数。obj表示物面,sto表示光圈,ima表示像面,r表示曲率半径,d表示目前表面到下一个表面的距离,n表示镜片折射率,v表示镜片阿贝数。表2中的能力值指镜片的光焦度。
36.表一
[0037] 面#rdnv obj infinityinfinity
ꢀꢀꢀꢀ
s110.500.702.00025.3球面玻璃 s23.201.80
ꢀꢀꢀꢀ
s338.301.201.90331.3球面玻璃 s4-16.50-0.05
ꢀꢀꢀ
sto infinity1.18
ꢀꢀꢀꢀ
s5-36.502.001.90331.3球面玻璃 s6-7.700.85
ꢀꢀꢀꢀ
s7175.40.501.48471.4球面玻璃 s89.301.50
ꢀꢀꢀꢀ
s9-62.892.302.00025.3球面玻璃 s10-9.230.10
ꢀꢀꢀꢀ
s1116.332.301.90331.3球面玻璃 s12-87.300.10
ꢀꢀꢀꢀ
s138.282.302.00025.3球面玻璃 s1410.081.90
ꢀꢀꢀꢀꢀ
infinity0.301.51064.3ir
ꢀꢀ
infinity0.80
ꢀꢀꢀ
ima infinity
‑ꢀꢀꢀ
[0038]
表二
[0039]
透镜焦距能力值l1-8.105-0.123l213.75010.073l38.397280.119l4-18.775-0.053l513.40.075l616.43110.061l717.02480.059镜头3.500.286
[0040]
按照图1、表一及表二的参数配置的广角红外成像镜头装置的相关测试结果如图2-图6,其中,曲线的波长范围为920nm-960nm,a表示920nm波长,b表示940nm波长,c表示960nm波长。图2为像差图,从图2可知,广角红外成像镜头装置的像差控制在-0.01mm~0.06mm范围内。图3为场曲图,最大视场是63.877度,从图3可知,广角红外成像镜头装置的子午场曲值和弧矢场曲值控制在-0.1mm~0.1mm范围内。图4为畸变图,从图4可知,广角红外成像镜头装置的畸变率》-50%。图5为镜头装置的周边光量比图,从图5可知,广角红外成像镜头装置在像高4mm处不低于37%。图6为点列图,从图6可知,广角红外成像镜头装置的点列图中心视场艾里斑控制在7um之内。图2-图6的结果表明,该广角红外成像镜头装置在红外波长工作时,像差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
[0041]
从上述结果可知,该广角红外成像镜头装置在兼具广角大光圈特性基础上,光学总长低于20mm,镜头结构紧凑、轻便。
[0042]
上述广角红外成像镜头装置,可适用在工业领域上物体的识别及测量,如人体移动感测(车内感测),如智能家居设备(例如扫地机器人,识别场地对周围环境的感测)等。
[0043]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实施例中的广角红外成像镜头装置包括七个透镜,通过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增加视角、通过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及
第三透镜增大入射角度和改善像差,通过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四透镜校正色差,通过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及第七透镜减少像差,从而增加场角和通光量并提高成像的距离。
[0044]
以上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做作出种种的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含在本技术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1.一种广角红外成像镜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沿其光轴从物侧到像侧方向依次包括一个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一个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一个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一个负光焦度的第四透镜、一个正光焦度的第五透镜、一个正光焦度的第六透镜及一个正光焦度的第七透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广角红外成像镜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七透镜的材料包括玻璃。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广角红外成像镜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三透镜及所述第五透镜至所述第七透镜的折射率均大于所述第四透镜的折射率。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广角红外成像镜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透镜及所述第七透镜的结构对称。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广角红外成像镜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六透镜及所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均为凸面且像侧面均为凹面。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广角红外成像镜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且像侧面为凸面。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广角红外成像镜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及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均为凹面且像侧面均为凸面。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广角红外成像镜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七透镜为弯月形透镜。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广角红外成像镜头装置,沿其光轴从物侧到像侧方向依次包括一个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一个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一个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一个负光焦度的第四透镜、一个正光焦度的第五透镜、一个正光焦度的第六透镜及一个正光焦度的第七透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增加视角、通过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及第三透镜增大入射角度和改善像差,通过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四透镜校正色差,通过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及第七透镜减少像差,从而增加场角和通光量并提高成像的距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广泛应用于光学元件技术领域。用于光学元件技术领域。用于光学元件技术领域。
技术研发人员:陈明铖 金燕申 李顺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捷西迪(广州)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30
技术公布日:202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