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零部件的焊接工装,具体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箱体补焊夹具。
背景技术:2.目前市场上纯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箱主要布置在底盘下方,并且电池箱的结构大多为长方形的箱体结构,如图1所示,电池箱体1靠四个角处分别设有连接耳102,当电池箱体1主体加工完成后,需要在电池箱体1内部焊接加强筋板101等附件、或是对部分地方进行补焊。
3.现有技术中,电池箱体补焊通常是将主体放置在平面的桌子上进行补焊,补焊过程中需要对电池箱体进行翻转角度,以便对电池箱体不易焊接的边角处进行补焊;由于没有专用的夹具,在翻转电池箱体是通常需要两个工人配合进行人工翻转,增加了人力成本,并且操作工人工作强度较高,易产生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操作轻松快捷、占地空间小的电池箱体补焊夹具,不需要多个工人配合即可轻松将电池箱体翻转至适宜补焊的位置,减少安全隐患,大大节省人力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池箱体补焊夹具,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端面的两侧对称设有用于支撑并夹紧电池箱体的支撑单元,所述支撑单元包括支架、旋转机构和支撑板,所述旋转机构设置在支架上端,支撑板通过连接座与旋转机构连接,所述支撑板上端面的两侧分别设有箱体支座,箱体支座侧面分别设有快速夹;待补焊的电池箱体位于两个支撑单元之间,且电池箱体的连接耳定位在对应的箱体支座上并通过快速夹夹紧限位。
6.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旋转机构包括旋转手轮、轴承座和转轴,所述轴承座固定连接在支架上端,转轴与轴承座配合,且转轴一端与连接座连接,转轴远离连接座的一端与旋转手轮连接。
7.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旋转机构还包括旋转限位组件,所述旋转限位组件包括定盘、动盘、自锁钢珠、自锁弹簧和封头螺钉,所述定盘中部设有用于容纳动盘的通孔,动盘定位在定盘的通孔中且动盘与定盘同轴设置,所述动盘与转轴通过键连接并可随转轴同步转动,定盘与轴承座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定盘圆周侧面沿径向设有与通孔贯通的自锁孔,所述动盘圆周外侧环形阵列设有锁定槽,所述自锁钢珠和自锁弹簧依次定位在自锁孔中,封头螺钉与自锁孔螺纹配合从而将自锁钢珠和自锁弹簧限定在自锁孔中,所述自锁钢珠在自锁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定位在对应的锁定槽中形成自锁。
8.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箱体支座的上端面分别设有与连接耳的定位孔配合的定位销柱。
9.本实用新型一种电池箱体补焊夹具由于采用上述结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0.1.本实用新型可将电池箱体快速装夹在工装夹具上,使用快速夹快速夹紧定位,装取零部件方便;并且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有旋转机构,进行补焊作业时,可以通过旋转机构将电池箱体翻转至适宜焊接的位置,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操作轻松快捷、占地空间小,不需要多个工人配合进行人工翻转,减少安全隐患,大大节省人力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
11.2.本实用新型的旋转机构还设置有旋转限位组件,当电池箱体翻转至适宜焊接的位置后,自锁钢珠在自锁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定位在对应的锁定槽中形成自锁,此时若不对旋转手轮施加外力,转轴以及支撑板会保持不动,确保在对电池箱体进行补焊作业时电池箱体保持不动。
1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一种电池箱体补焊夹具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13.图1是现有技术电池箱体的结构示意图;
14.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电池箱体补焊夹具的结构示意图;
15.图3是支撑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16.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电池箱体补焊夹具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17.图5是旋转限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18.图6是动盘的结构示意图;
19.附图标号说明:1-电池箱体,101-加强筋板,102-连接耳,103-定位孔,2-底板,3-支撑单元,31-支架,32-支撑板,33-连接座,34-转轴,35-轴承座,36-旋转手轮,37-旋转限位组件,371-动盘,3711-锁定槽,372-定盘,3721-自锁孔,373-封头螺钉,374-自锁弹簧,375-自锁钢珠,38-快速夹,39-箱体支座,391-定位销柱。
具体实施方式
20.如图2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池箱体补焊夹具,包括底板2,所述底板2上端面的两侧对称设有用于支撑并夹紧电池箱体1的支撑单元3。
21.如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单元3包括支架31、旋转机构和支撑板32,所述旋转机构设置在支架31上端,支撑板32通过连接座33与旋转机构连接,所述支撑板32上端面的两侧分别设有箱体支座39,所述箱体支座39的上端面分别设有与连接耳102的定位孔103配合的定位销柱391,箱体支座39侧面分别设有快速夹38;待补焊的电池箱体1定位在两个支撑单元3之间,且电池箱体1的连接耳102定位在对应的箱体支座39上,并通过快速夹38夹紧限位。
22.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的旋转机构包括旋转手轮36、轴承座35和转轴34,所述轴承座35固定连接在支架31上端,转轴34与轴承座35配合,且转轴34一端与连接座33连接,转轴34远离连接座33的一端与旋转手轮36连接。进行补焊作业时,可以通过旋转手轮36带动支撑板32翻转,从而将装夹在支撑单元3之间的电池箱体1翻转至适宜焊接的位置,操作轻松快捷,减少安全隐患,不需要多个工人配合进行人工翻转,大大节省人力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
23.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旋转机构还包括旋转限位组件37,如图5所示,所述旋转限位
组件37包括定盘372、动盘371、自锁钢珠375、自锁弹簧374和封头螺钉373,所述定盘372中部设有用于容纳动盘371的通孔,动盘371定位在定盘372的通孔中且动盘371与定盘372同轴设置,所述动盘371与转轴34通过键连接并可随转轴34同步转动,定盘372与轴承座35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定盘372圆周侧面沿径向设有与通孔贯通的自锁孔3721,如图6所示,所述动盘371圆周外侧环形阵列设有锁定槽3711,所述自锁钢珠375和自锁弹簧374依次定位在自锁孔3721中,封头螺钉373与自锁孔3721螺纹配合从而将自锁钢珠375和自锁弹簧374限定在自锁孔3721中;当转轴34带动支撑板32将电池箱体1翻转至适宜焊接的位置后,自锁钢珠375在自锁弹簧374的弹力作用下定位在对应的锁定槽3711中形成自锁,此时若不对旋转手轮36施加外力,转轴34会保持不动,确保在对电池箱体1进行补焊作业时电池箱体1保持不动。
24.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列举的形式,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1.一种电池箱体补焊夹具,包括底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2)上端面的两侧对称设有用于支撑并夹紧电池箱体(1)的支撑单元(3),所述支撑单元(3)包括支架(31)、旋转机构和支撑板(32),所述旋转机构设置在支架(31)上端,支撑板(32)通过连接座(33)与旋转机构连接,所述支撑板(32)上端面的两侧分别设有箱体支座(39),箱体支座(39)侧面分别设有快速夹(38);待补焊的电池箱体(1)位于两个支撑单元(3)之间,且电池箱体(1)的连接耳(102)定位在对应的箱体支座(39)上并通过快速夹(38)夹紧限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池箱体补焊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机构包括旋转手轮(36)、轴承座(35)和转轴(34),所述轴承座(35)固定连接在支架(31)上端,转轴(34)与轴承座(35)配合,且转轴(34)一端与连接座(33)连接,转轴(34)远离连接座(33)的一端与旋转手轮(36)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池箱体补焊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机构还包括旋转限位组件(37),所述旋转限位组件(37)包括定盘(372)、动盘(371)、自锁钢珠(375)、自锁弹簧(374)和封头螺钉(373),所述定盘(372)中部设有用于容纳动盘(371)的通孔,动盘(371)定位在定盘(372)的通孔中且动盘(371)与定盘(372)同轴设置,所述动盘(371)与转轴(34)通过键连接并可随转轴(34)同步转动,定盘(372)与轴承座(35)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定盘(372)圆周侧面沿径向设有与通孔贯通的自锁孔(3721),所述动盘(371)圆周外侧环形阵列设有锁定槽(3711),所述自锁钢珠(375)和自锁弹簧(374)依次定位在自锁孔(3721)中,封头螺钉(373)与自锁孔(3721)螺纹配合从而将自锁钢珠(375)和自锁弹簧(374)限定在自锁孔(3721)中,所述自锁钢珠(375)在自锁弹簧(374)的弹力作用下定位在对应的锁定槽(3711)中形成自锁。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池箱体补焊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支座(39)的上端面分别设有与连接耳(102)的定位孔(103)配合的定位销柱(391)。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一种电池箱体补焊夹具,包括底板,底板上端面的两侧对称设有用于支撑并夹紧电池箱体的支撑单元,所述支撑单元包括支架、旋转机构和支撑板,所述旋转机构设置在支架上端,支撑板通过连接座与旋转机构连接,所述支撑板上端面的两侧分别设有箱体支座,箱体支座侧面分别设有快速夹;待补焊的电池箱体位于两个支撑单元之间,且电池箱体的连接耳定位在对应的箱体支座上并通过快速夹夹紧限位。本实用新型通过夹具所设置的旋转机构可将电池箱体翻转至适宜焊接的位置,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操作轻松快捷、占地空间小,不需要多个工人配合进行人工翻转,减少安全隐患,大大节省人力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张衍存 毛森 冯世军 黄日政 周书报 郑雯雯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西万安汽车底盘系统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31
技术公布日:202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