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现浇混凝土填充墙的建筑结构的制作方法

allin2024-12-23  79



1.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现浇混凝土填充墙的建筑结构。


背景技术:

2.对于建设项目整体而言,无论在时间及成本上,建筑设计均占比较小,但建筑设计的前瞻性、全面性及合理性,对于未来建设施工成本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现如今,模块化建设主要有整体装配模块以及户型标准模块两大方向,本技术主要研究方向为户型标准模块中结构设计思路及设计推进措施,通过区域气候、建筑模数、地震区块、施工结构、细节构造等方向进行研究分析和创新,为模块化建设打好坚实基础。
3.对于高精度模板施工结构来说,主要是预制外墙,以及内墙的承重部分使用预制混凝土内隔墙,其他部分按照传统建筑使用砌块砌筑填充墙,该结构会对建筑工期造成一定的影响,并且填充墙结构工艺复杂,施工周期较长。譬如,公开号cn206233414u的专利,一种剪力墙与混凝土填充墙的连接缝施工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现浇混凝土填充墙的建筑结构,该用于现浇混凝土填充墙的建筑结构可提高产品品质并减少施工周期。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现浇混凝土填充墙的建筑结构,包括置于洞口两侧的剪力墙、设置在所述剪力墙洞口上下的若干条混凝土结构梁、设置在相邻两条所述混凝土结构梁之间的填充墙结构以及形成在相邻两条所述混凝土结构梁与所述填充墙结构之间的窗洞,若干所述混凝土结构梁与所述剪力墙一体形成。
6.作为进一步改进,每相邻两条所述混凝土结构梁与所述剪力墙之间形成一预设空间,该预设空间内设有所述填充墙结构。
7.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填充墙结构包括水平填充墙、竖直填充墙以及若干结构墙拉缝,水平填充墙一端与竖直填充墙之间通过所述结构墙拉缝连接,水平填充墙另一端与其中一所述剪力墙内侧锚固连接,水平填充墙、竖直填充墙、剪力墙以及混凝土结构梁之间形成所述窗洞。
8.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填充墙结构包括水平填充墙、两条竖直填充墙以及若干结构墙拉缝,其中一所述竖直填充墙与所述水平填充墙一体形成“l”状结构,水平填充墙与另一所述竖直填充墙之间通过所述结构墙拉缝连接,水平填充墙、两条竖直填充墙以及混凝土结构梁之间形成所述窗洞。
9.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填充墙结构包括水平填充墙、两条竖直填充墙以及若干结构墙拉缝,两条所述竖直填充墙与所述水平填充墙一体形成“凵”状结构,水平填充墙、两条竖直填充墙以及混凝土结构梁之间形成所述窗洞。
10.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竖直填充墙贴附固定至另一所述剪力墙的内侧,且竖直填
充墙与剪力墙之间通过所述结构墙拉缝连接,竖直填充墙的顶端与一条所述混凝土结构梁的下侧锚固连接;所述水平填充墙贴附固定至另一所述混凝土结构梁的上侧,且水平填充墙与混凝土结构梁之间通过所述结构墙拉缝连接。
11.作为进一步改进,其中一所述竖直填充墙贴附固定至一剪力墙的内侧,且竖直填充墙与剪力墙之间通过所述结构墙拉缝连接,竖直填充墙的顶端与一混凝土结构梁的下侧锚固连接;另一竖直填充墙置于另一所述剪力墙的内侧,且竖直填充墙与剪力墙的内侧锚固连接;水平填充墙贴附固定至另一混凝土结构梁的上侧,且水平填充墙置于两条竖直填充墙之间,水平填充墙与混凝土结构梁之间通过结构墙拉缝连接。
12.作为进一步改进,其中一所述竖直填充墙贴附固定至一剪力墙的内侧,且竖直填充墙与剪力墙之间通过结构墙拉缝连接,竖直填充墙的顶端与一混凝土结构梁的下侧锚固连接;另一竖直填充墙置于另一剪力墙的内侧,且竖直填充墙与剪力墙之间通过结构墙拉缝连接,竖直填充墙的顶端与一混凝土结构梁的下侧锚固连接;水平填充墙贴附固定至另一混凝土结构梁的上侧,且水平填充墙置于两条竖直填充墙之间,水平填充墙与混凝土结构梁之间通过结构墙拉缝连接。
13.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结构墙拉缝采用pvc板。
14.作为进一步改进,若干条所述混凝土结构梁等间距地形成在所述剪力墙的洞口上下。
15.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用于现浇混凝土填充墙的建筑结构,该用于现浇混凝土填充墙的建筑结构整体性较好,表面平整度较高,能够有效避免二次找平及减薄抹灰面层厚度,降低施工成本,对于建筑物的视觉效果有较高提升,并进一步提高产品品质并减少施工周期。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用于现浇混凝土填充墙的建筑结构的第一实施例局部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用于现浇混凝土填充墙的建筑结构的第二实施例局部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用于现浇混凝土填充墙的建筑结构的第三实施例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20.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示的一种用于现浇混凝土填充墙的建筑结构,包括置于洞口两侧的剪力墙30、设置在所述剪力墙30之间的若干混凝土结构梁20、设置在两条混凝土结构梁20之间的填充墙结构10以及形成在混凝土结构梁20与填充墙结构10之间的窗洞40。
21.洞口两侧的剪力墙30垂直于地面,用以承载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防止建筑结构剪切破坏。若干混凝土结构梁20等间距地形成在所述剪力墙30的洞口上下,且混凝土结构梁20与剪力墙30一体形成,使得建筑结构的整体性较好,提高建筑物的观感质量,具体地,
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结构,现浇剪力墙与周边梁、柱同时浇筑,建筑结构整体平整性较齐,减少施工周期,并且可承受较大的载荷。本实施例中,每一混凝土结构梁20与剪力墙30相互垂直。
22.每相邻两条混凝土结构梁20与剪力墙30之间形成一预设空间,该预设空间内设有填充墙结构10。具体地,填充墙结构10包括水平填充墙11、竖直填充墙12以及若干结构墙拉缝13,竖直填充墙12贴附固定至其中一剪力墙30的内侧,且竖直填充墙12与剪力墙30之间通过结构墙拉缝13连接,竖直填充墙12的顶端与一混凝土结构梁20的下侧锚固连接;水平填充墙11贴附固定至另一混凝土结构梁20的上侧,且水平填充墙11与混凝土结构梁20之间通过结构墙拉缝13连接,水平填充墙11一端与竖直填充墙12之间通过结构墙拉缝13连接,水平填充墙11另一端与另一剪力墙30内侧锚固连接。本实施例中,结构墙拉缝13采用pvc板;水平填充墙11、竖直填充墙12、剪力墙30以及混凝土结构梁20之间形成窗洞40。
23.请参阅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所示的一种用于现浇混凝土填充墙的建筑结构,与实施例一所示的结构大致相同,相同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24.区别在于,填充墙结构10不同,本实施例中,填充墙结构10包括水平填充墙11、两条竖直填充墙12以及若干结构墙拉缝13,其中一竖直填充墙12贴附固定至一剪力墙30的内侧,且竖直填充墙12与剪力墙30之间通过结构墙拉缝13连接,竖直填充墙12的顶端与一混凝土结构梁20的下侧锚固连接;另一竖直填充墙12置于另一剪力墙30的内侧,且竖直填充墙12与剪力墙30的内侧锚固连接;水平填充墙11贴附固定至另一混凝土结构梁20的上侧,且水平填充墙11置于两条竖直填充墙12之间,水平填充墙11与混凝土结构梁20之间通过结构墙拉缝13连接,水平填充墙11与竖直填充墙12之间通过结构墙拉缝13连接。本实施例中,其中一竖直填充墙12与水平填充墙11呈一体结构,大致呈“l”状。结构墙拉缝13采用pvc板;水平填充墙11、两条竖直填充墙12以及混凝土结构梁20之间形成窗洞40。
25.请参阅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所示的一种用于现浇混凝土填充墙的建筑结构,与实施例一所示的结构大致相同,相同结构在此不再赘述。区别在于,填充墙结构10不同,本实施例中,填充墙结构10包括水平填充墙11、两条竖直填充墙12以及若干结构墙拉缝13,其中一竖直填充墙12贴附固定至一剪力墙30的内侧,且竖直填充墙12与剪力墙30之间通过结构墙拉缝13连接,竖直填充墙12的顶端与一混凝土结构梁20的下侧锚固连接;另一竖直填充墙12置于另一剪力墙30的内侧,且竖直填充墙12与剪力墙30之间通过结构墙拉缝13连接,竖直填充墙12的顶端与一混凝土结构梁20的下侧锚固连接;
26.水平填充墙11贴附固定至另一混凝土结构梁20的上侧,且水平填充墙11置于两条竖直填充墙12之间,水平填充墙11与混凝土结构梁20之间通过结构墙拉缝13连接。本实施例中,两条竖直填充墙12与水平填充墙11呈一体结构,大致呈“凵”状。结构墙拉缝13采用pvc板;水平填充墙11、两条竖直填充墙12以及混凝土结构梁20之间形成窗洞40。
27.建筑时,剪力墙30以及混凝土结构梁20的截面尺寸以预定尺寸为模数,譬如50mm,剪力墙30的墙体厚度在标准层范围内尽可能保持不变,常规取200mm厚度。如不满足计算要求,优先调整混凝土强度等级,其次调整墙肢长度,对于高精度模板体系一般墙肢加长级数为400mm;剪力墙混凝土强度不宜大于c50。外墙非剪力墙部位建议采用全现浇混凝土填充墙,其厚度及混凝土强度等级同相邻剪力墙。
28.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用于现浇混凝土填充墙的建筑结构整体性较好,表面平整
度较高,能够有效避免二次找平及减薄抹灰面层厚度,降低施工成本,对于建筑物的视觉效果有较高提升,并进一步提高产品品质并减少施工周期。
29.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现浇混凝土填充墙的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置于洞口两侧的剪力墙(30)、设置在所述剪力墙(30)洞口上下的若干条混凝土结构梁(20)、设置在相邻两条所述混凝土结构梁(20)之间的填充墙结构(10)以及形成在相邻两条所述混凝土结构梁(20)与所述填充墙结构(10)之间的窗洞(40),若干所述混凝土结构梁(20)与所述剪力墙(30)一体形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现浇混凝土填充墙的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每相邻两条所述混凝土结构梁(20)与所述剪力墙(30)之间形成一预设空间,该预设空间内设有所述填充墙结构(1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现浇混凝土填充墙的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墙结构(10)包括水平填充墙(11)、竖直填充墙(12)以及若干结构墙拉缝(13),水平填充墙(11)一端与竖直填充墙(12)之间通过所述结构墙拉缝(13)连接,水平填充墙(11)另一端与其中一所述剪力墙(30)内侧锚固连接,水平填充墙(11)、竖直填充墙(12)、剪力墙(30)以及混凝土结构梁(20)之间形成所述窗洞(40)。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现浇混凝土填充墙的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墙结构(10)包括水平填充墙(11)、两条竖直填充墙(12)以及若干结构墙拉缝(13),其中一所述竖直填充墙(12)与所述水平填充墙(11)一体形成“l”状结构,水平填充墙(11)与另一所述竖直填充墙(12)之间通过所述结构墙拉缝(13)连接,水平填充墙(11)、两条竖直填充墙(12)以及混凝土结构梁(20)之间形成所述窗洞(40)。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现浇混凝土填充墙的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墙结构(10)包括水平填充墙(11)、两条竖直填充墙(12)以及若干结构墙拉缝(13),两条所述竖直填充墙(12)与所述水平填充墙(11)一体形成“凵”状结构,水平填充墙(11)、两条竖直填充墙(12)以及混凝土结构梁(20)之间形成所述窗洞(40)。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现浇混凝土填充墙的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直填充墙(12)贴附固定至另一所述剪力墙(30)的内侧,且竖直填充墙(12)与剪力墙(30)之间通过所述结构墙拉缝(13)连接,竖直填充墙(12)的顶端与一条所述混凝土结构梁(20)的下侧锚固连接;所述水平填充墙(11)贴附固定至另一所述混凝土结构梁(20)的上侧,且水平填充墙(11)与混凝土结构梁(20)之间通过所述结构墙拉缝(13)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现浇混凝土填充墙的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一所述竖直填充墙(12)贴附固定至一剪力墙(30)的内侧,且竖直填充墙(12)与剪力墙(30)之间通过所述结构墙拉缝(13)连接,竖直填充墙(12)的顶端与一混凝土结构梁(20)的下侧锚固连接;另一竖直填充墙(12)置于另一所述剪力墙(30)的内侧,且竖直填充墙(12)与剪力墙(30)的内侧锚固连接;水平填充墙(11)贴附固定至另一混凝土结构梁(20)的上侧,且水平填充墙(11)置于两条竖直填充墙(12)之间,水平填充墙(11)与混凝土结构梁(20)之间通过结构墙拉缝(13)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现浇混凝土填充墙的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一所述竖直填充墙(12)贴附固定至一剪力墙(30)的内侧,且竖直填充墙(12)与剪力墙(30)之间通过结构墙拉缝(13)连接,竖直填充墙(12)的顶端与一混凝土结构梁(20)的下侧锚固连接;另一竖直填充墙(12)置于另一剪力墙(30)的内侧,且竖直填充墙(12)与剪力墙(30)之间通过结构墙拉缝(13)连接,竖直填充墙(12)的顶端与一混凝土结构梁(20)的下侧锚固连接;
水平填充墙(11)贴附固定至另一混凝土结构梁(20)的上侧,且水平填充墙(11)置于两条竖直填充墙(12)之间,水平填充墙(11)与混凝土结构梁(20)之间通过结构墙拉缝(13)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3至8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现浇混凝土填充墙的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墙拉缝(13)采用pvc板。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现浇混凝土填充墙的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若干条所述混凝土结构梁(20)等间距地形成在所述剪力墙(30)洞口上下。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现浇混凝土填充墙的建筑结构,包括置于洞口两侧的剪力墙、设置在所述剪力墙的洞口上下的若干条混凝土结构梁、设置在相邻两条所述混凝土结构梁之间的填充墙结构以及形成在相邻两条所述混凝土结构梁与所述填充墙结构之间的窗洞,若干所述混凝土结构梁与所述剪力墙一体形成。本实用新型用于现浇混凝土填充墙的建筑结构整体性较好,表面平整度较高,能够有效避免二次找平及减薄抹灰面层厚度,降低施工成本,对于建筑物的视觉效果有较高提升,并进一步提高产品品质并减少施工周期。少施工周期。少施工周期。


技术研发人员:刘颖涛 张祚嘉 赵龙 王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三磊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30
技术公布日:2022/7/4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1788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