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暖风机的制作方法

allin2024-12-24  81



1.本实用新型涉及暖风机取暖烘干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暖风机。


背景技术:

2.在冬天的环境中,气候特点是阴冷潮湿,且不像北方地区有暖气供应,室内温度经常会比较低,而现有的暖风机是由风扇、及空气加热器组合而成的常见的小家电设备;
3.现有的暖风机可以自由放置在地面、或桌面上,并且通常都是只能朝向一个方向进行吹热风,加热周围环境问题,从而提高整体的固定区域,或逐步提高室内温度,因此市面的暖风机往往只能是固定一个角度进行吹散暖风,或者是只能朝向一个面进行吹散暖风;
4.进一步地,在冬天的环境中,由于阴冷潮湿,洗好的衣物鞋帽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可以干透,而市面上出现的干衣器、干衣柜子,采用都是在一个布质的衣柜限定在一个加热空间,在加热空间内通入热风,提高加热空间内的温度,实现烘干衣物鞋帽的效果,而这一类的干衣器、干衣柜子也往往只能实现一个单一的干衣器、烘干器的产品效果,而市面上还没有出现可以兼顾这两种使用功能的产品出现。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功能暖风机。
6.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多功能暖风机,所述多功能暖风机包括至少一个暖风机主体、至少一个用于取暖出风的第一出风通道、及至少一个用于暖风烘干的第二出风通道,所述暖风机主体内部设置第一出风通道、及第二出风通道,所述暖风机主体通过所述第一出风通道,或第二出风通道调整暖风的输送方向;
7.所述暖风机主体包括至少一个用于提供暖风/烘干的供热部,所述供热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出风通道和/或第二出风通道;
8.或所述供热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出风通道与第二出风通道的共同交汇位置;
9.所述暖风机主体还包括至少一个提供所述供热部旋转动力的转动部,所述供热部通过转动部旋转选择第一出风通道,或第二出风通道。
10.进一步地,所述暖风机主体包括至少一个主壳体、至少一个前壳体、至少一个后壳体、至少一个导风栅格、至少一个控制面板;所述主壳体的两侧分别固定设置所述前壳体、后壳体,所述前壳体对应所述第一出风通道设置所述导风栅格,所述主壳体顶面设置所述控制面板。
11.进一步地,所述主壳体顶面向内凹陷形成一个可以容纳导风软管、连接管的容纳仓,所述容纳仓底面贯穿开设有第二通孔结构,所述第二通孔结构与所述第二出风通道连通,所述导风软管与连接管连通设置,所述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通孔结构固定设置,所述导风软管相反于所述第二出风通道的一端连接至外部的烘干空间。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出风通道为凹陷形成的倒置漏斗结构,所述第二出风通道的
第一进风面的横截面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出风通道的第二进风面的横截面面积。
13.进一步地,所述供热部包括至少一个固定外壳、至少一个发热单元、及至少一个风扇单元,所述风扇单元旁侧设置所述发热单元,所述固定外壳为一个框体结构,所述固定外壳内设置所述发热单元、风扇单元。
14.进一步地,所述供热部与所述转动部转动连接,所述转动部包括至少一个转动电机、至少一个转动轴、至少一个从动轴、至少一个从动套,所述转动电机与主壳体固定设置,所述转动电机通过转动轴与供热部固定连接,所述供热部对应所述转动轴的另一侧通过从动轴、从动套与所述主壳体固定连接。
15.进一步地,所述转动部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位置开关、第二位置开关,所述第一位置开关、第二位置开关设置在所述固定外壳上,所述主壳体对应第一位置开关、第二位置开关的运动轨迹形成有第一限位轨道、第二限位轨道。
16.进一步地,所述暖风机主体还包括至少一个显示面板、至少一个提手,所述显示面板位于所述前壳体的正面位置,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控制面板电性连接,所述提手位于所述主壳体的顶面,并可收纳至所述主壳体顶面的周侧。
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应用所述多功能暖风机,将所述多功能暖风机放置于桌面,或底面,通过操作控制面板,此时所述转动部将供热部旋转至水平方向出热风的状态,经过所述供热部加热吹出的热风通过第一出风通道吹出至所述多功能暖风机外面,实现所述多功能暖风机的取暖出风功能;
18.在使用者需要进行烘干衣物时,将所述导风软管的一端通过连接管与所述第二通孔结构连通,另一端与烘干空间连通,所述转动部通过旋转所述供热部,将所述供热部的出风方向朝向所述第二出风通道,通过所述第二出风通道将热风吹至所述导风软管,并输送至外部的烘干空间,实现对所述烘干空间的热风输送,将烘干空间内的湿的衣物鞋帽都进行烘干;所述多功能暖风机兼具有取暖出风、及暖风烘干的功能,使用者根据需求灵活选择工作模式,使得一台暖风机满足取暖出风,或暖风烘干的使用功能,极大提升用户体验效果。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结构拆分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述主壳体、导风软管的位置关系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述主壳体的内部剖视结构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述第二通孔结构示意图;
24.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述第二出风通道的内部剖视图;
25.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述供热部的结构拆分图;
26.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述转动部的结构示意图;
27.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述转动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
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9.相反,本实用新型涵盖任何由权利要求定义的在本实用新型的精髓和范围上做的替代、修改、等效方法以及方案。进一步,为了使公众对本实用新型有更好的了解,在下文对本实用新型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实用新型。
30.如图1、2所示,为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功能暖风机,所述多功能暖风机包括至少一个暖风机主体1、至少一个用于取暖出风的第一出风通道、及至少一个用于暖风烘干的第二出风通道,所述暖风机主体内部设置第一出风通道、及第二出风通道,所述暖风机主体1通过所述第一出风通道,或第二出风通道调整暖风的输送方向。
31.所述暖风机主体1包括至少一个提供吹风散热的供热部2、及至少一个提供所述供热部2可以旋转的转动部3;
32.所述暖风机主体1内设置所述供热部2、及转动部3,所述转动部3固定设置在所述暖风机主体1内,所述转动部3与所述供热部2转动连接,通过所述转动部3提供转动的动力,实现所述供热部2进行调整吹风散热的方向,从而选择所述多功能暖风机的取暖出风/暖风烘干的作用。
33.所述暖风机主体1还包括至少一个主壳体101、至少一个前壳体102、至少一个后壳体103、至少一个导风栅格104、至少一个显示面板105、至少一个提手106、至少一个控制面板107;
34.所述主壳体101内设置有用于取暖出风的的第一出风通道、用于配合暖风烘干的第二出风通道,具体为,所述暖风机主体1可放置于桌面、或地面使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风通道位于所述主壳体101下半部分位置,所述第一出风通道为水平出风方向的出风通道,所述主壳体101内对应所述第一出风通道为第一通孔结构108;
35.所述主壳体101的两侧分别设置所述前壳体102、后壳体103,所述前壳体102对应所述第一出风通道的出风方向位置设置所述导风栅格104,所述导风栅格104可以进行上下调节,实现对热风的风向进行调节,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栅格104为本领域的常规结构,仅以实现对所述第一出风通道的风向调节效果为准,在此不做具体说明;
36.所述后壳体103具有进风通孔,所述供热部2通过所述后壳体103的进风通孔将外部空气进行抽吸加热,并进行出风取暖,或暖风烘干。
37.所述提手106位于所述主壳体101的顶面,并可收纳至所述主壳体101顶面的周侧位置。
38.如图3、图4所示,所述主壳体101顶面向内凹陷形成一个可以容纳导风软管1013、及连接管1014的容纳仓1011,所述容纳仓1011底面贯穿开设有第二通孔结构1012,所述第二通孔结构1012与所述第二出风通道连通;
39.所述第二通孔结构1012与所述连接管1014的一端相互固定设置,所述连接管1014的另一端与所述导风软管1013连通,所述导风软管1013、连接管1014、及第二通孔结构1012的连通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卡接、插接。
40.所述第二出风通道用于将热风导流至所述导风软管1013内,所述导风软管1013的
另一端可以连接至外部的一个烘干空间,例如布质衣柜、布质烘干袋,实现对所述烘干空间内温度提升,烘干衣物的效果。
41.如图5、6所示,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出风通道为凹陷形成的倒置漏斗结构1015,具体为,所述第二出风通道的第一进风面1016的横截面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出风通道的第二进风面1017的横截面面积,实现所述第二出风通道可以将热风更加集中的输送至所述导风软管1013内。
42.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风通道与第二出风通道的共同交接处设置所述供热部2,所述供热部2包括至少一个固定外壳201、至少一个发热单元202、及至少一个风扇单元203,所述风扇单元203设置在所述发热单元202的一侧位置,所述固定外壳201为一个框体结构,所述固定外壳201内设置所述发热单元202、风扇单元203;
43.所述加热单元将周围的空气加热,所述风扇单元203将加热后的通气迅速吹向第一出风通道,或第二出风通道。
4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发热单元202为本领域的常规发热模块,例如采用发热丝元件,或陶瓷ptc发热元件,或发热管发热元件,或石墨烯发热元件,仅以实现发热效果,提升空气温度的效果为准,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45.所述风扇单元203为本领域的常规风扇结构,例如采用耐高温材质的风扇,仅以实现将空气吹向所述第一出风通道,或第二出风通道的效果为准,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46.如图8所示,所述供热部2与所述转动部3转动连接,具体为,所述转动部3包括至少一个转动电机301、至少一个转动轴302、至少一个从动轴303、至少一个从动套304,所述转动电机301固定设置在所述主壳体101,所述转动轴302一端与转动电机301连接,另外一端与所述固定外壳201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转动电机301为伺服电机,所述转动电机301仅以实现所述供热部2可以进行旋转的动力装置即可,在此不做具体说明;
47.所述供热部2相对应所述转动轴302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从动轴303,所述从动轴303相反于所述供热部2的一端通过从动套304与所述主壳体101转动连接,所述从动套304固定在所述主壳体101上,所述从动轴303在所述从动套304内可以转动,实现与所述主壳体101的转动连接,该转动连接方式为本领域的常规转动连接方式,仅以实现所述转动部3可以带动所述供热部2进行旋转的效果为准,在此不做具体说明。
48.如图9所示,进一步地,所述转动部3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位置开关305、第二位置开关306,所述第一位置开关305、第二位置开关306设置在所述固定外壳201上,所述主壳体101对应第一位置开关305、第二位置开关306的运动轨迹形成有第一限位轨道、第二限位轨道;
49.在所述转动部3旋转带动所述供热部2至所述供热部2的出风方向面向第一出风通道时,所述第一位置开关305与所述主壳体101的对应的第一限位轨道相互接触,此时所述第一位置开关305将信号输送至所述控制面板107,界定为所述供热部2的出风方向朝向第一出风通道,此时所述多功能暖风机为暖风使用功能;
50.在所述转动部3旋转带动所述供热部2至所述供热部2的出风方向面向第二出风通道时,所述第二位置开关306与所述主壳体101的对应的第二限位轨道相互接触,此时所述第二位置开关306将信号输送至所述控制面板107,界定为所述供热部2的出风方向朝向第二出风通道,此时所述多功能暖风机为烘干衣物的使用功能;
51.所述第一位置开关305、第二位置开关306为本领域的常规位置行程开关,所述第一限位轨道、第二限位轨道为主壳体101上对应的凹槽结构,在此不做赘述,仅以实现所述转动部3旋转所述供热部2,界定所述供热部2出风方向的效果为准,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52.进一步地,所述控制面板107设置在所述主壳体101的顶面位置,所述控制面板107为本领域常规的控制电路板,仅以实现所述转动部3、供热部2的正常工作的常规电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所述控制面板107为常规电路板结构,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53.进一步地,所述显示面板105位于所述前壳体102的正面位置,所述显示面板105与所述控制面板107电性连接,所述显示面板105为本领域常规的显示屏幕,或电子屏幕,仅以实现展示所述多功能暖风机的工作状态,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54.应用所述多功能暖风机,将所述多功能暖风机放置于桌面,或底面,通过操作控制面板107,此时所述转动部3将供热部2旋转至水平出热风的状态,经过所述供热部2加热吹出的热风通过第一出风通道吹出至所述多功能暖风机外面,实现所述多功能暖风机的暖风功能;
55.在使用者需要进行烘干衣物时,将所述导风软管1013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通孔结构1012连通,另一端与烘干空间连通,所述转动部3通过旋转所述供热部2,将所述供热部2的出风方向朝向所述第二出风通道,通过所述第二出风通道将热风吹至所述导风软管1013,并输送至外部的烘干空间,实现对所述烘干空间的热风输送,将烘干空间内的湿的衣物鞋帽都进行烘干;所述多功能暖风机兼具有取暖出风、及暖风烘干的功能,使用者根据需求灵活选择工作模式,使得一台多功能暖风机满足取暖出风,或暖风烘干的使用功能,极大提升用户体验效果。
56.第二实施例
57.所述第二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大部分相同,唯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暖风机主体1取消所述转动部3的结构,所述暖风机主体1对应所述第一出风通道、第二出风通道分别单独设置所述供热部2,两个所述供热部2都与所述控制面板107电性连接;
58.所述控制面板107可以独立控制对应所述第一出风通道、第二出风通道进行的所述供热部2,所述多功能暖风机可选择进行取暖出风,或暖风烘干的工作模式。
59.第三实施例
60.所述第三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大部分相同,唯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三实施例取消所述第一位置开关305、第二位置开关306、第一限位轨道、第二限位轨道;
61.所述转动电机301采用可通过电信号控制旋转角度的数控伺服电机,由于所述控制面板107可通过电性控制所述转动电机301的转动角度,从而控制所述转动电机301带动所述供热部2的旋转角度,实现所述供热部2选择所述第一出风通道,或第二出风通道,所述多功能暖风机兼具有取暖出风、及暖风烘干的功能,使用者根据需求灵活选择工作模式,使得一台暖风机满足取暖出风,或暖风烘干的使用功能,极大提升用户体验效果。
62.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与精神的情况下,对实施方式所进行的改变、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多功能暖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功能暖风机包括至少一个暖风机主体、至少一个用于取暖出风的第一出风通道、及至少一个用于暖风烘干的第二出风通道,所述暖风机主体内部设置第一出风通道、及第二出风通道,所述暖风机主体通过所述第一出风通道,或第二出风通道调整暖风的输送方向;所述暖风机主体包括至少一个用于提供暖风/烘干的供热部,所述供热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出风通道和/或第二出风通道;或所述供热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出风通道与第二出风通道的共同交汇位置;所述暖风机主体还包括至少一个提供所述供热部旋转动力的转动部,所述供热部通过转动部旋转选择第一出风通道,或第二出风通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多功能暖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暖风机主体包括至少一个主壳体、至少一个前壳体、至少一个后壳体、至少一个导风栅格、至少一个控制面板;所述主壳体的两侧分别固定设置所述前壳体、后壳体,所述前壳体对应所述第一出风通道设置所述导风栅格,所述主壳体顶面设置所述控制面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多功能暖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壳体顶面向内凹陷形成一个可以容纳导风软管、连接管的容纳仓,所述容纳仓底面贯穿开设有第二通孔结构,所述第二通孔结构与所述第二出风通道连通,所述导风软管与连接管连通设置,所述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通孔结构固定设置,所述导风软管相反于所述第二出风通道的一端连接至外部的烘干空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多功能暖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风通道为凹陷形成的倒置漏斗结构,所述第二出风通道的第一进风面的横截面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出风通道的第二进风面的横截面面积。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多功能暖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热部包括至少一个固定外壳、至少一个发热单元、及至少一个风扇单元,所述风扇单元旁侧设置所述发热单元,所述固定外壳为一个框体结构,所述固定外壳内设置所述发热单元、风扇单元。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多功能暖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热部与所述转动部转动连接,所述转动部包括至少一个转动电机、至少一个转动轴、至少一个从动轴、至少一个从动套,所述转动电机与主壳体固定设置,所述转动电机通过转动轴与供热部固定连接,所述供热部对应所述转动轴的另一侧通过从动轴、从动套与所述主壳体固定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多功能暖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部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位置开关、第二位置开关,所述第一位置开关、第二位置开关设置在所述固定外壳上,所述主壳体对应第一位置开关、第二位置开关的运动轨迹形成有第一限位轨道、第二限位轨道。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多功能暖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暖风机主体还包括至少一个显示面板、至少一个提手,所述显示面板位于所述前壳体的正面位置,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控制面板电性连接,所述提手位于所述主壳体的顶面,并可收纳至所述主壳体顶面的周侧。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暖风机取暖烘干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暖风机。所述多功能暖风机包括至少一个暖风机主体、至少一个用于取暖出风的第一出风通道、及至少一个用于暖风烘干的第二出风通道,所述暖风机主体通过所述第一出风通道,或第二出风通道调整暖风的输送方向。所述多功能暖风机通过所述供热部将热风通过第一出风通道输送,实现取暖出风功能;所述多功能暖风机通过所述转动部旋转所述供热部,将所述供热部的热风输送朝向所述第二出风通道,将烘干空间内的衣物进行烘干;所述多功能暖风机兼具有取暖出风、及暖风烘干的功能,使用者根据需求灵活选择工作模式,使得一台暖风机满足取暖出风,或暖风烘干的使用功能,极大提升用户体验效果。用户体验效果。用户体验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林少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林少敏
技术研发日:2021.08.27
技术公布日:2022/7/4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1791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