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空气压缩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空气压缩机余热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2.空气压缩机是一种用以压缩气体的设备。空气压缩机与水泵构造类似。大多数空气压缩机是往复活塞式、旋转叶片或旋转螺杆。其按用途可分为:冰箱压缩机、空调压缩机、制冷压缩机、油田用压缩机、天然气加气站用、凿岩机用、风动工具、车辆制动用、门窗启闭用、纺织机械用、轮胎充气用、塑料机械用压缩机、矿用压缩机、船用压缩机、医用压缩机、喷砂喷漆用。空气压缩机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通常使用空气冷却或油液冷却,为符合节能环保的社会背景,目前空气压缩机在使用时通常会配备余热回收装置对其产生的热量进行回收利用。传统的余热回收装置为了保障放置稳定,通常直接通过底座放置在地面,而此种放置方式不便于对余热回收装置进行移动,在需要对余热回收装置进行位置调整或进行检修维护时,就需要人工费力进行搬移,极大的提升了检修工人的劳动强度,十分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3.(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气压缩机余热回收装置,解决了传统的余热回收装置为了保障放置稳定,通常直接通过底座放置在地面,而此种放置方式不便于对余热回收装置进行移动,在需要对余热回收装置进行位置调整或进行检修维护时,就需要人工费力进行搬移,极大的提升了检修工人的劳动强度,十分不便的问题。
5.(二)技术方案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空气压缩机余热回收装置,包括余热回收机本体,所述余热回收机本体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底座,所述底座内开设有传动槽,所述传动槽内壁的右侧面开设有两个调节槽,所述调节槽内通过轴承铰接有丝杆,所述传动槽内通过轴承铰接有主动带轮,两个丝杆外表面的左侧均固定连接有从动带轮,所述主动带轮与两个从动带轮之间通过传动皮带传动连接,所述丝杆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四个丝杆螺母,所述丝杆螺母的正面与背面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上表面开设有两个卡槽,所述卡槽内铰接有滚珠,所述底座的下表面开设有四个收纳槽。
7.所述丝杆螺母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内通过销轴铰接有连接杆,所述收纳槽内设置有载板,所述载板上表面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件,所述连接杆的底端通过销轴铰接在对应第二连接件内,所述载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滑套,所述滑套内滑动连接有滑杆,所述滑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支架,所述滑杆的外表面套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顶端固定连接在载板的下表面,所述弹簧的底端固定连接在支架的上表面,所述支架内通过销轴铰接有滚轮。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主动带轮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转把,所述转把的左侧面设置有握把,所述转把设置为圆环状。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底座下表面的四角处均固定连接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的下表面设置有防滑橡胶垫,所述支撑座内设置有加劲板。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余热回收机本体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有两个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外表面套接连接螺母,所述连接螺母内卡接有垫圈,所述连接管的右端设置有挡环。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余热回收机本体的左侧面通过合页铰接有柜门,所述柜门的左侧面设置有把手,所述柜门的左侧面设置有警示标志。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余热回收机本体的上表面设置有操作面板,所述余热回收机本体的上表面和正面均设置有挡板。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滑杆的顶端设置有挡块,所述滚珠的外表面与收纳槽内壁的上表面搭接,所述滚轮的外表面设置有防滑层。
14.(三)有益效果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6.1、该空气压缩机余热回收装置,通过设置主动带轮、从动带轮、传动皮带、丝杆、丝杆螺母、连接杆、载板和滚轮,主动带轮和从动带轮的设置,当工作人员转动转把时,能够通过传动皮带的传动作用同步带动两个从动带轮旋转,不仅提升操作便捷性,同时能够保障两个丝杆转动同步性,从而保障四个滚轮移动同步性,避免因滚轮高度不同使本装置产生倾斜,而丝杆螺母和载板的设置,当丝杆转动后,对应两个丝杆螺母即可相互靠近或远离,从而通过连接杆带动载板上下移动,从而达到上下调节滚轮位置的目的,这些结构的设置,使本装置在使用时能够通过支撑座进行稳定支撑,保障本装置使用稳定性,而当需要对本装置进行移动时,能够通过滚轮代替支撑座对本装置进行支撑,使本装置能够通过滚轮进行快速移动,不仅能够保障本装置使用时的稳定性,同时便于进行快速有效的位置调节,在进行检修维护和位置移动时无需人工进行费力搬移,从而极大的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17.2、该空气压缩机余热回收装置,通过设置滑套、滑杆、弹簧、滚珠和卡槽,弹簧的设置,当本装置通过四个滚轮进行移动时,滚轮能够通过支架上表面的滑杆沿滑套进行上下移动,同时能够对弹簧进行挤压,从而通过弹簧的弹力对本装置移动时产生的颠簸进行有效缓冲,保障本装置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避免本装置产生损伤,而滚珠和卡槽的设置,使丝杆螺母能够通过固定板进行限位,避免丝杆螺母跟随丝杆旋转,同时通过滚珠与收纳槽内壁的上表面进行接触,能够有效减小固定块与收纳槽内壁之间的摩擦力,提升丝杆螺母移动流畅性。
18.3、该空气压缩机余热回收装置,通过设置连接管、连接螺母和垫圈,连接管的设置,使本装置能够通过连接管直接接通外界空气压缩机和水箱,从而便于本装置的安装使用,同时连接螺母的设置,使连接管能够通过连接螺母与外界管道进行快速固定连接,进一步提升安装便捷性,同时垫圈的设置,能够有效保障本装置与外界空气压缩机和水箱接通后的气密性,避免出现漏气或漏水的现象,保障本装置的正常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底座正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载板正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主动带轮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24.图中:1余热回收机本体、2底座、3传动槽、4丝杆、5主动带轮、6从动带轮、7传动皮带、8丝杆螺母、9固定板、10滚珠、11收纳槽、12调节槽、13卡槽、14第一连接件、15连接杆、16载板、17第二连接件、18滑套、19滑杆、20支架、21弹簧、22滚轮、23转把、24支撑座、25连接管、26连接螺母、27垫圈、28柜门。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26.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空气压缩机余热回收装置,包括余热回收机本体1,余热回收机本体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底座2,底座2内开设有传动槽3,传动槽3内壁的右侧面开设有两个调节槽12,调节槽12内通过轴承铰接有丝杆4,传动槽3内通过轴承铰接有主动带轮5,两个丝杆4外表面的左侧均固定连接有从动带轮6,主动带轮5与两个从动带轮6之间通过传动皮带7传动连接,主动带轮5和从动带轮6的设置,当工作人员转动转把23时,能够通过传动皮带7的传动作用同步带动两个从动带轮6旋转,不仅提升操作便捷性,同时能够保障两个丝杆4转动同步性,丝杆4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四个丝杆螺母8,丝杆螺母8的正面与背面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板9,固定板9的上表面开设有两个卡槽13,卡槽13内铰接有滚珠10,底座2的下表面开设有四个收纳槽11。
27.丝杆螺母8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件14,第一连接件14内通过销轴铰接有连接杆15,收纳槽11内设置有载板16,丝杆螺母8和载板16的设置,当丝杆4转动后,对应两个丝杆螺母8即可相互靠近或远离,从而通过连接杆15带动载板16上下移动,从而达到上下调节滚轮22位置的目的,载板16上表面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件17,连接杆15的底端通过销轴铰接在对应第二连接件17内,载板16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滑套18,滑套18内滑动连接有滑杆19,滑杆19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支架20,滑杆19的外表面套接有弹簧21,弹簧21的设置,当本装置通过四个滚轮22进行移动时,滚轮22能够通过支架20上表面的滑杆19沿滑套18进行上下移动,同时能够对弹簧21进行挤压,从而通过弹簧21的弹力对本装置移动时产生的颠簸进行有效缓冲,弹簧21的顶端固定连接在载板16的下表面,弹簧21的底端固定连接在支架20的上表面,支架20内通过销轴铰接有滚轮22。
28.具体的,如图2和图3所示,主动带轮5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转把23,转把23的左侧面设置有握把,转把23设置为圆环状,底座2下表面的四角处均固定连接有支撑座24,支撑座24的下表面设置有防滑橡胶垫,支撑座24内设置有加劲板,余热回收机本体1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有两个连接管25,连接管25的外表面套接连接螺母26,连接管25的设置,使本装置能够通过连接管25直接接通外界空气压缩机和水箱,从而便于本装置的安装使用,同时连接螺母26的设置,使连接管25能够通过连接螺母26与外界管道进行快速固定连接,进一步提升安装便捷性,连接螺母26内卡接有垫圈27,连接管25的右端设置有挡环。
29.具体的,如图1所示,余热回收机本体1的左侧面通过合页铰接有柜门28,柜门28的左侧面设置有把手,柜门28的左侧面设置有警示标志,余热回收机本体1的上表面设置有操作面板,余热回收机本体1的上表面和正面均设置有挡板,滑杆19的顶端设置有挡块,滑杆19上表面挡块的设置,能够对滑杆19进行有效限位,避免滑杆19直接脱离滑套18,从而保障滑杆19的正常使用效果,滚珠10的外表面与收纳槽11内壁的上表面搭接,滚轮22的外表面设置有防滑层。
30.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31.在需要使用本装置时,将本装置配合放置在指定地点,并将本装置通过两个连接管25与空气压缩机接通后即可正常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即可通过余热回收机本体1正面的控制面板进行操控,而在本装置使用完成,需要对本装置进行移动时,可直接转动转把23,转把23转动后即可带动主动带轮5旋转,主动带轮5旋转后即可带动两个从动带轮6旋转,此时两个丝杆4即可同步旋转,丝杆4旋转后对应两个丝杆螺母8即可相互靠近,从而带动两个连接杆15旋转,即可推动载板16向下移动,持续转动转把23,使滚轮22与地面充分接触,代替支撑座24对本装置整体进行支撑即可,此时工作人员即可推动本装置,使本装置通过四个滚轮22快速移动,同时移动过程中滑杆19沿滑套18上下移动并挤压弹簧21,即可对移动过程中产生的颠簸进行减震,而位置移动完成后反向转动转把23即可使载板16向上移动复位,从而使滚轮22重新收入收纳槽11,使支撑座24再次与地面接触,即可使本装置稳定放置。
3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3.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技术特征:1.一种空气压缩机余热回收装置,包括余热回收机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回收机本体(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底座(2),所述底座(2)内开设有传动槽(3),所述传动槽(3)内壁的右侧面开设有两个调节槽(12),所述调节槽(12)内通过轴承铰接有丝杆(4),所述传动槽(3)内通过轴承铰接有主动带轮(5),两个丝杆(4)外表面的左侧均固定连接有从动带轮(6),所述主动带轮(5)与两个从动带轮(6)之间通过传动皮带(7)传动连接,所述丝杆(4)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四个丝杆螺母(8),所述丝杆螺母(8)的正面与背面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板(9),所述固定板(9)的上表面开设有两个卡槽(13),所述卡槽(13)内铰接有滚珠(10),所述底座(2)的下表面开设有四个收纳槽(11);所述丝杆螺母(8)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件(14),所述第一连接件(14)内通过销轴铰接有连接杆(15),所述收纳槽(11)内设置有载板(16),所述载板(16)上表面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件(17),所述连接杆(15)的底端通过销轴铰接在对应第二连接件(17)内,所述载板(16)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滑套(18),所述滑套(18)内滑动连接有滑杆(19),所述滑杆(19)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支架(20),所述滑杆(19)的外表面套接有弹簧(21),所述弹簧(21)的顶端固定连接在载板(16)的下表面,所述弹簧(21)的底端固定连接在支架(20)的上表面,所述支架(20)内通过销轴铰接有滚轮(2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气压缩机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带轮(5)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转把(23),所述转把(23)的左侧面设置有握把,所述转把(23)设置为圆环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气压缩机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2)下表面的四角处均固定连接有支撑座(24),所述支撑座(24)的下表面设置有防滑橡胶垫,所述支撑座(24)内设置有加劲板。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气压缩机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回收机本体(1)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有两个连接管(25),所述连接管(25)的外表面套接连接螺母(26),所述连接螺母(26)内卡接有垫圈(27),所述连接管(25)的右端设置有挡环。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气压缩机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回收机本体(1)的左侧面通过合页铰接有柜门(28),所述柜门(28)的左侧面设置有把手,所述柜门(28)的左侧面设置有警示标志。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气压缩机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回收机本体(1)的上表面设置有操作面板,所述余热回收机本体(1)的上表面和正面均设置有挡板。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气压缩机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杆(19)的顶端设置有挡块,所述滚珠(10)的外表面与收纳槽(11)内壁的上表面搭接,所述滚轮(22)的外表面设置有防滑层。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气压缩机余热回收装置,属于空气压缩机技术领域,其包括余热回收机本体,所述余热回收机本体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底座,所述底座内开设有传动槽,所述传动槽内壁的右侧面开设有两个调节槽,所述调节槽内通过轴承铰接有丝杆。该空气压缩机余热回收装置,通过设置主动带轮、从动带轮、传动皮带、丝杆、丝杆螺母、连接杆、载板和滚轮,这些结构的设置,能够通过滚轮代替支撑座对本装置进行支撑,使本装置能够通过滚轮进行快速移动,不仅能够保障本装置使用时的稳定性,同时便于进行快速有效的位置调节,在进行检修维护和位置移动时无需人工进行费力搬移,从而极大的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技术研发人员:齐江 刘荣 朱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泸州华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26
技术公布日:202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