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飞蝗养殖防逃逸方法
1.(一)技术领域本发明属于飞蝗养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飞蝗养殖防逃逸方法。
2.(二)
背景技术:现有的飞蝗防逃逸方法不健全,不足以满足飞蝗养殖行业的防逃逸需求,存在生态安全隐患。
3.(三)
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健全规范、联合防治的飞蝗养殖防逃逸方法,减少了飞蝗逃逸现象的频频发生,降低了生态安全隐患的出现。
4.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飞蝗养殖防逃逸方法,其特征是:1、建设大棚:(11)、选择一片地势开阔平坦的田地,在其东西方向无遮挡;(12)、确定大棚建设面积及图样,准备搭建大棚所需的骨架材料及覆盖材料;(13)、对土地进行平整,对骨架基础所需的基坑进行测量放线,并进行开挖;(14)、在骨架基础上搭建骨架;(15)、在骨架上铺设覆盖材料;2、采取外围防逃措施:(21)、在大棚四周种植包衣作物;(22)、在大棚周围混养家禽;(23)、在大棚周围进行吡虫啉、氯氰菊酯和灭幼脲的喷洒;(24)、在大棚内及大棚四周安装视频监控。
5.优选的,在步骤(12)中,使用的覆盖材料为12丝po膜和聚乙烯网。
6.优选的,在步骤(13)中,骨架基础采用浇筑制作。
7.优选的,在步骤(14)中,对搭建的骨架进行打磨处理。
8.优选的,在步骤(15)中,铺设完覆盖材料后,对覆盖材料上端、两端进行固定,对覆盖材料前段进行埋压,在覆盖材料上设置压膜线。
9.优选的,在步骤(22)中,混养的家禽为鸡和鹅。
10.优选的,在步骤(23)中,在大棚周围3km范围内使用无人机进行喷洒。
11.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物理、生物、化学以及现代化视频识别技术多方相结合,构成此防逃逸技术系统,环环相扣,互为联系,防止飞蝗出现外围逃逸现象,保证了生态安全。
12.(四)具体实施方式首先选择一片地势开阔平坦的田地,保证东西方向无巨大建筑物等遮挡。然后确定建设面积及大棚建设图样;准备搭建大棚骨架所需的耐腐蚀材料以及po膜和高密度聚乙烯。之后再进行土地的平整,骨架基础的测量放线及开挖。养殖棚采用浇筑模式和全揽模式,保证抗风强度。然后再进行骨架的搭建,建设过程中大棚骨架采用耐腐蚀材质并进行打
磨处理,尽可能防止覆盖薄膜时破损,影响保温、防虫等环境调控效果。最后进行薄膜铺设,采用达出口标准的国标12丝po膜和高密度聚乙烯全网覆盖大棚,通过拉膜上棚、固定膜上端、固定膜两端、埋压膜前段以及设置压膜线等相关辅助结构,以增加棚膜的牢固性。在养殖棚四周种植包衣农作物,东亚飞蝗食用后会被杀灭。在基地周围混养鸡、鹅等家禽,捕食被灯光吸引逃逸的东亚飞蝗。在基地3km范围内,使用无人机定期喷洒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和灭幼脲,杀灭逃逸的东亚飞蝗。采用现代化视频识别技术,实时监视大棚,防止操作疏忽导致的逃逸情况。
技术特征:1.一种飞蝗养殖防逃逸方法,其特征是:1、建设大棚:(11)、选择一片地势开阔平坦的田地,在其东西方向无遮挡;(12)、确定大棚建设面积及图样,准备搭建大棚所需的骨架材料及覆盖材料;(13)、对土地进行平整,对骨架基础所需的基坑进行测量放线,并进行开挖;(14)、在骨架基础上搭建骨架;(15)、在骨架上铺设覆盖材料;2、采取外围防逃措施:(21)、在大棚四周种植包衣作物;(22)、在大棚周围混养家禽;(23)、在大棚周围进行吡虫啉、氯氰菊酯和灭幼脲的喷洒;(24)、在大棚内及大棚四周安装视频监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蝗养殖防逃逸方法,其特征是:在步骤(12)中,使用的覆盖材料为12丝po膜和聚乙烯网。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蝗养殖防逃逸方法,其特征是:在步骤(13)中,骨架基础采用浇筑制作。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蝗养殖防逃逸方法,其特征是:在步骤(14)中,对搭建的骨架进行打磨处理。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蝗养殖防逃逸方法,其特征是:在步骤(15)中,铺设完覆盖材料后,对覆盖材料上端、两端进行固定,对覆盖材料前段进行埋压,在覆盖材料上设置压膜线。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蝗养殖防逃逸方法,其特征是:在步骤(22)中,混养的家禽为鸡和鹅。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蝗养殖防逃逸方法,其特征是:在步骤(23)中,在大棚周围3km范围内使用无人机进行喷洒。
技术总结本发明涉及一种飞蝗养殖防逃逸方法,其特征是:选择一片地势开阔平坦的田地,在其东西方向无遮挡;确定大棚建设面积及图样,准备搭建大棚所需的骨架材料及覆盖材料;对土地进行平整,对骨架基础所需的基坑进行测量放线,并进行开挖;在骨架基础上搭建骨架;在骨架上铺设覆盖材料;在大棚四周种植包衣作物;在大棚周围混养家禽;在大棚周围进行吡虫啉、氯氰菊酯和灭幼脲的喷洒;在大棚内及大棚四周安装视频监控。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物理、生物、化学以及现代化视频识别技术多方相结合,构成此防逃逸技术系统,环环相扣,互为联系,防止飞蝗出现外围逃逸现象,保证了生态安全。保证了生态安全。
技术研发人员:张大鹏 张天雨 肖凌云 张小茹 朱丹阳 高鸿鑫 孙倩 李艳 刘锦 张凯 迟宝杰 印展 刘玉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聊城三鼎蝗链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27
技术公布日:202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