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档装置的制作方法

allin2024-12-29  72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换档装置(gear shifting apparatus)。


背景技术:

2.在现有技术中,记载了一种换档装置。换档装置设置在转向柱上。换档装置可通过绕转动轴旋转,来切换换档位置。
3.[现有技术]:
[0004]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wo 2021/079975 a1


技术实现要素:

[0005]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0006]
现有技术中,有着在转向柱的下方,设置换档装置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驾驶员的脚(膝盖)可能会误触换档装置,产生将负载沿着旋转方向输入的误操作的担忧。
[0007]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所述方面而成,提供一种换档装置,包括:换档体,设置成在转向柱的外周侧面向上方倾斜。所述换档体包括:转动体,以转动轴为中心而能够旋转。从车辆的前方观察时,所述转动体设置在转向盘的轮缘部的内侧。在转动体的车辆的下方侧,通过以转动轴为中心而形成的圆弧形的弯曲部,而设置了第一曲面,并且,转动轴设置在:比转动体的上端更靠近转动体的下端的位置处。当驾驶员的脚(膝盖)与换档装置接触时,可以抑制将负载沿着旋转方向输入的情况。
[0008]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0009]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换档装置,包括:换档体(shift body),设置在车辆的转向柱(steering column)的外周侧面上,所述转向柱支撑了安装有转向盘(steering wheel)的转向轴体(steering shaft),所述换档体设置成随着远离所述转向盘的旋转轴而向上方倾斜,其中,所述换档体包括:本体部,在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以及转动体,设置在:所述本体部的远离所述转向盘的所述旋转轴的一侧的端部,所述转动体以转动轴为中心进行旋转,而切换换挡位置,其中,所述转动轴设置在与所述转向盘的所述旋转轴为交叉的方向上,在所述转动体的所述车辆的下方侧,设置有第一曲面或第一倒角部,所述转动轴配置在:比所述转动体的上端更靠近所述转动体的下端的位置处。
[0010]
如此,即使当驾驶员的脚与转动体接触时,也可以防止负载沿转动体的旋转方向输入,亦即,将与驾驶员的脚接触的接触部位(第一曲面、第一倒角部)进行弯曲加工、且配置于转动轴的下方,如此,使得负载难以沿着旋转方向输入。
[0011]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动体具有: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宽度,朝向所述车辆的上方侧减少的形状。所述转动轴设置在:比所述转动体的上下方向的中心,更靠近所述转动体的所述下端的位置处。
[0012]
如此,由于转动体成为朝向上方侧逐渐变窄的形状,可提高转动体的操作性;并
且,将转动轴设置在比转动体的上下方向的中心,更靠近转动体的下端的位置处,从而,可进一步防止负载沿着旋转方向输入。
[0013]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当从所述车辆的前方侧观察时,所述转动体设置在所述转向盘的轮缘部(rim portion)的内侧。
[0014]
如此,通过转向盘的轮缘部,可以防止驾驶员的脚碰到换挡体。
[0015]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换档体设置在:比所述转向盘的所述旋转轴更下方侧的位置。
[0016]
如此,将换挡体与通常设置在转向柱上的组合开关,在上下方向分开设置,而能够将换挡体设置在驾驶员的手部不会轻易碰触到的位置,可防止换挡体的误动作。
[0017]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换档体的上端,朝向所述车辆的前方侧而倾斜。
[0018]
如此,可以避免驾驶员的手误接触换档体,而防止在旋转方向上错误施加负载。
[0019]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本体部的所述车辆的下方侧,设置有第二曲面或第二倒角部。所述第一曲面和所述第二曲面、或者所述第一倒角部和所述第二倒角部,形成彼此连续的连续面。
[0020]
如此,可以提升换档体的整体外观,即使驾驶员与本体部接触,也能实现面接触。
[0021]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换挡体构成为线控换挡元件,通过电信号将所述转动体的工作位置输出到所述车辆的变速器。
[0022]
如此,在增加设计自由度的同时,可减小换档体的尺寸。
[0023]
[实用新型的效果]
[0024]
基于上述,在本实用新型的换档装置中,转动体的下方侧具有第一曲面或第一倒角面,因此,即使当驾驶员的脚与转动体接触时,也可以防止负载沿转动体的旋转方向输入。
[0025]
此外,由于转动体成为朝向上方逐渐变窄的形状,可提高转动体的操作性;并且,将转动轴设置在比转动体的上下方向的中心,更靠近转动体的下端的位置处,从而,可进一步防止负载沿着旋转方向输入。
[0026]
另外,将换档体设置在转向盘的轮缘部的内侧,如此,通过转向盘的轮缘部,可以防止驾驶员的脚碰到换挡体。
[0027]
并且,将换档体设置在:比转向盘的旋转轴更下方侧的位置,如此,可使换挡体与通常设置在转向柱上的组合开关,在上下方向分开设置。如此一来,能够将换挡体设置在驾驶员的手部不会轻易碰触到的位置,可防止换挡体的误动作。
[0028]
使换档体的上端,朝向车辆的前方侧而倾斜,如此,可以避免驾驶员的手误接触换档体,而防止在旋转方向上错误施加负载。
[0029]
转动体的第一曲面与本体部的第二曲面形成彼此连续的连续面,并且,转动体的第一倒角面与本体部的第二倒角面形成彼此连续的连续面,如此,可以提升换档体的整体外观,即使驾驶员与本体部接触,也能实现面接触。
[0030]
所述换挡体构成为线控换挡元件,如此,在增加设计自由度的同时,可减小换档体的尺寸。
[0031]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方式,并配合附
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32]
图1a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一种设置在车辆的转向柱的外周侧面上的换档装置的示意图。
[0033]
图1b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一种换档装置的换档体的示意图。
[0034]
图1c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换档体受到因膝盖的接触而产生的输入负载的示意图。
[0035]
图1d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转动体的第一曲面的示意图。
[0036]
图1e、图1f与图1g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转动体的第一倒角面的示意图。
[0037]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转动体的形状的示意图。
[0038]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转动体相对于转向盘的轮缘部的设置位置的示意图。
[0039]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换档体相对于转向盘的旋转轴的设置位置的示意图。
[0040]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换档体的设置方式的示意图。
[0041]
图6a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换档体的示意图,其中,转动体的第一曲面与本体部的第二曲面形成彼此连续的连续面。
[0042]
图6b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换档体的示意图,其中,转动体的第一倒角面与本体部的第二倒角面形成彼此连续的连续面。
[0043]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换档体与变速器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
[0044]
[附图标记说明]:
[0045]
100:换档装置
[0046]
110:换档体
[0047]
110a:换档体的上端
[0048]
112:本体部
[0049]
112a:第二曲面
[0050]
112b:第二倒角部
[0051]
112e:端部
[0052]
114:转动体
[0053]
114a:第一曲面
[0054]
114b:第一倒角部
[0055]
114u:转动体的上端
[0056]
114d:转动体的下端
[0057]
116:转动轴
[0058]
118:连续面
[0059]
200:车辆
[0060]
210:转向柱
[0061]
212:外周侧面
[0062]
220:转向盘
[0063]
222:旋转轴
[0064]
224:轮缘部
[0065]
230:转向轴体
[0066]
240:变速器
[0067]
300:箭头
[0068]
a:箭头
[0069]
b:后方侧
[0070]
d:下方侧
[0071]
f:前方侧
[0072]
f-b:前后方向
[0073]
l:左方侧
[0074]
l-r:车辆的宽度方向
[0075]
o:中心
[0076]
r:右方侧
[0077]
u:上方侧
[0078]
u-d:上下方向
[0079]
w: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0080]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说明的各实施方式中,对于共同部分标注同一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81]
图1a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一种设置在车辆的转向柱的外周侧面上的换档装置的示意图。图1b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一种换档装置的换档体的示意图。图1c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换档体受到因膝盖的接触而产生的输入负载的示意图。
[0082]
在图1a中,示出了车辆200的前方侧f、后方侧b、左方侧l、右方侧r的参考坐标。在图1b与图1c中,示出了车辆200的上方侧u、下方侧d的参考坐标。
[0083]
请同时参照图1a~图1c,换档装置100包括:换档体110,设置在车辆200转向柱210的外周侧面212上,所述转向柱210支撑了安装有转向盘220的转向轴体230,所述换档体110设置成随着远离所述转向盘220的旋转轴222而向上方倾斜。所述换档体110包括:本体部112,在所述车辆200的宽度方向l-r延伸;以及转动体114,设置在:所述本体部112的远离所述转向盘220的所述旋转轴222的一侧的端部112e。所述转动体114以转动轴116为中心进行旋转,而切换换挡位置。所述转动轴116设置在与所述转向盘220的所述旋转轴222为交叉的方向上。在所述转动体114的所述车辆200的下方侧d,设置有第一曲面114a(请参照图1b、或后续的图1d)或第一倒角部114b(请参照后续的图1e~图1g)。所述转动轴116配置在:比所述转动体114的上端114u更靠近所述转动体114的下端114d的位置处。
[0084]
请参照图1b,转动体114以转动轴116为中心,沿着箭头a的方向进行旋转,而切换换挡位置。可注意到,转动轴116配置在转动体114的下端114d的位置处,且在转动体114的
下方侧d设置有第一曲面114a。通过转动体的下方的第一曲面114a以及转动体114的转动轴116配置于下方侧的设计,即使当驾驶员的脚沿着图1c的箭头300的方向而与转动体114接触时,也可以防止负载沿转动体116的旋转方向输入。
[0085]
详细而言,将与驾驶员的脚接触的接触部位(如图1b、或后续的图1d所示的第一曲面114a,或是如后续的图1e~图1g所示的第一倒角部114b)进行弯曲加工、且配置于转动轴116的下方侧,如此,使得负载难以沿着旋转方向输入。
[0086]
以下,介绍第一曲面114a与第一倒角部114b的多种实施方式。
[0087]
图1d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转动体的第一曲面的示意图。请参照图1d,转动体114的第一曲面114a是以旋转轴116为中心而形成的圆弧形状。详细而言,通过以所述旋转轴116为中心进行旋转,而构成如图1d的虚线所示的椭圆形,所述第一曲面114a即为图1d的虚线所示的椭圆形的下方的圆周的部分。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通过以所述旋转轴116为中心进行旋转,而构成圆形,所述第一曲面114a即为圆形的下方的圆周的部分。
[0088]
图1e、图1f与图1g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转动体的第一倒角面的示意图。请参照图1e、图1f,转动体114的第一倒角面114b可以是斜面(tapered)形状。图1e的第一倒角面114b与图1f的第一倒角面114b,不同之处在于,斜面的设置方式(如斜率)彼此不相同。关于斜面的设置方式、斜面的数量等,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并不加以限制。另外,请参照图1g,转动体114的第一倒角面114b可以是圆角(round)形状。
[0089]
通过如图1d所示的转动体114的第一曲面114a,或是,如图1e~图1g所示的转动体114的第一倒角面114b,当驾驶员的脚与转动体114的第一曲面114a或第一倒角部114b接触时,可以防止负载沿转动体114的旋转方向输入。
[0090]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转动体的形状的示意图。请参照图2,所述转动体114具有:在所述车辆200的前后方向f-b的宽度w,朝向所述车辆200的上方侧u减少的形状。所述转动轴116设置在:比所述转动体114的上下方向u-d的中心o,更靠近所述转动体114的所述下端114d的位置处。可注意到,如图2所示,转动体114可具有实质上为水滴形状。
[0091]
如此,由于转动体114成为朝向上方侧u逐渐变窄的形状,可提高转动体114的操作性;并且,将转动轴116设置在比转动体114的上下方向u-d的中心o,更靠近转动体114的下端114d的位置处,从而,即使当驾驶员的脚沿着箭头300的方向而与转动体114接触时,可进一步防止负载沿着旋转方向输入。
[0092]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转动体相对于转向盘的轮缘部的设置位置的示意图。请参照图3,当从所述车辆200的前方侧f观察时,所述转动体114设置在所述转向盘220的轮缘部224的内侧。如此,通过转向盘220的轮缘部224,可以防止驾驶员的脚碰到换挡体110的转动体114。
[0093]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换档体相对于转向盘的旋转轴的设置位置的示意图。请参照图4,换档装置100的换档体110设置在:比所述转向盘220的所述旋转轴222更下方侧的位置。如此,将换挡体110与通常设置在转向柱210上的组合开关(未示出),在上下方向分开设置,结果是,能够将换挡体110设置在驾驶员的手部不会轻易碰触到的位置,可防止换挡体110的误动作。
[0094]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换档体的设置方式的示意图。请参照图5,所述换档体110的上端110a,朝向所述车辆200的前方侧f而倾斜。如此,可以避免驾驶员的手误接
触换档体110,而防止在转动轴116的旋转方向上错误施加负载。
[0095]
图6a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换档体的示意图,其中,转动体的第一曲面与本体部的第二曲面形成彼此连续的连续面。图6b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换档体的示意图,其中,转动体的第一倒角面与本体部的第二倒角面形成彼此连续的连续面。
[0096]
请参照图6a,在本体部112的车辆200的下方侧d,设置有第二曲面112a,第一曲面114a和第二曲面112a形成彼此连续的连续面118。请参照图6b,在本体部112的车辆200的下方侧d,设置有第二倒角部112b,第一倒角部114b和第二倒角部112b形成彼此连续的连续面118。
[0097]
如此,可以提升换档体110的整体外观,即使驾驶员与本体部112接触,也能实现面接触。
[0098]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换档体与变速器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请参照图7,所述换挡体110构成为线控换挡元件,通过电信号将所述转动体114的工作位置输出到所述车辆200的变速器240。如此,在增加设计自由度的同时,可减小换档体110的尺寸。
[0099]
综合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换档装置,至少具有以下的技术功效:
[0100]
转动体的下方侧具有第一曲面或第一倒角面,因此,即使当驾驶员的脚与转动体接触时,也可以防止负载沿转动体的旋转方向输入。此外,由于转动体成为朝向上方逐渐变窄的形状,可提高转动体的操作性;并且,将转动轴设置在比转动体的上下方向的中心,更靠近转动体的下端的位置处,从而,可进一步防止负载沿着旋转方向输入。
[0101]
另外,将换档体设置在转向盘的轮缘部的内侧,如此,通过转向盘的轮缘部,可以防止驾驶员的脚碰到换挡体。并且,将换档体设置在:比转向盘的旋转轴更下方侧的位置,如此,可使换挡体与通常设置在转向柱上的组合开关,在上下方向分开设置。如此一来,能够将换挡体设置在驾驶员的手部不会轻易碰触到的位置,可防止换挡体的误动作。使换档体的上端,朝向车辆的前方侧而倾斜,如此,可以避免驾驶员的手误接触换档体,而防止在旋转方向上错误施加负载。
[0102]
转动体的第一曲面与本体部的第二曲面形成彼此连续的连续面,并且,转动体的第一倒角面与本体部的第二倒角面形成彼此连续的连续面,如此,可以提升换档体的整体外观,即使驾驶员与本体部接触,也能实现面接触。
[0103]
所述换挡体构成为线控换挡元件,如此,在增加设计自由度的同时,可减小换档体的尺寸。
[0104]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换档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换档体,设置在车辆的转向柱的外周侧面上,所述转向柱支撑了安装有转向盘的转向轴体,所述换档体设置成随着远离所述转向盘的旋转轴而向上方倾斜,其中,所述换档体包括:本体部,在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以及转动体,设置在:所述本体部的远离所述转向盘的所述旋转轴的一侧的端部,所述转动体以转动轴为中心进行旋转,而切换换挡位置,其中,所述转动轴设置在与所述转向盘的所述旋转轴为交叉的方向上,在所述转动体的所述车辆的下方侧,设置有第一曲面或第一倒角部,所述转动轴配置在:比所述转动体的上端更靠近所述转动体的下端的位置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体具有: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宽度,朝向所述车辆的上方侧减少的形状,所述转动轴设置在:比所述转动体的上下方向的中心,更靠近所述转动体的所述下端的位置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档装置,其特征在于,当从所述车辆的前方侧观察时,所述转动体设置在所述转向盘的轮缘部的内侧。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档体设置在:比所述转向盘的所述旋转轴更下方侧的位置。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档体的上端,朝向所述车辆的前方侧而倾斜。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档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本体部的所述车辆的下方侧,设置有第二曲面或第二倒角部,所述第一曲面和所述第二曲面、或者所述第一倒角部和所述第二倒角部,形成彼此连续的连续面。7.根据权利要求2至6的任一项所述的换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档体构成为线控换挡元件,通过电信号将所述转动体的工作位置输出到所述车辆的变速器。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换档装置。所述换档装置,包括:换档体,设置在车辆的转向柱的外周侧面上,转向柱支撑了安装有转向盘的转向轴体,换档体设置成随着远离转向盘的旋转轴而向上方倾斜。换档体包括:本体部,在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以及转动体,设置在:本体部的远离转向盘的旋转轴的一侧的端部。转动体以转动轴为中心进行旋转,而切换换挡位置,其中,转动轴设置在与转向盘的旋转轴为交叉的方向上。在转动体的车辆的下方侧,设置有第一曲面或第一倒角部。转动轴配置在:比转动体的上端更靠近转动体的下端的位置处。通过所述换档装置,当驾驶员的脚与转动体的第一曲面或第一倒角部接触时,可以防止负载沿转动体的旋转方向输入。以防止负载沿转动体的旋转方向输入。以防止负载沿转动体的旋转方向输入。


技术研发人员:堀内阳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2021.12.31
技术公布日:2022/7/4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1806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