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以粉末状材料涂覆载体基材的装置和用于制造具有施加在载体基材上的干膜的产品条的机器的制作方法

allin2025-01-12  67


本发明根据权利要求1或18涉及一种用于以粉末状材料、特别是粉末复合材料或干膜来涂覆、特别是干式涂覆载体基材的装置,并且涉及一种用于制造具有施加在载体基材上的干膜、特别是由粉末状材料形成的干膜的产品条的机器。


背景技术:

1、de102017208220a1公开了一种用于涂覆载体基材的装置和方法,其中,在第一和第二辊之间的缝隙中形成干膜,并且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在与另一个辊的缝隙中将干膜转递到载体基材上。辊以不同的速度运行以形成原纤维。

2、us2015/0224529a1公开了一种用于以涂覆材料涂覆待涂覆的物体的装置,该涂覆材料特别是含有20至65体积%的水。在第一辊和第二辊之间形成层,其中,第一辊为了更好地排出而具有改进的传送性能,例如具有较粗糙的表面,辊能够以不同的速度运行。

3、在wo2020/150254a1中,通过压延粉末混合物来并将其上卷到卷筒上,以便将其本身输送至另外的过程,在该过程中可以将膜层压到集电器上。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将粉末混合物放置到带上并且引导至两个辊的辊缝隙中。

4、jp5772427b2涉及一种用于由粉末制造电极材料的粉末辊压装置。在一个实施方案中,粉末通过中央振动输送机输送至输送漏斗的中心区域中,并且通过两个外部振动输送机输送至边缘区域。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输送漏斗包括五个分区。

5、wo01/32312a1公开了一种用于研磨粒状材料、特别是谷物的辊磨机,其具有带有开口的输送装置,通过该输送装置,谷物可以被送出到由两个辊形成的研磨机中。输送装置包括用于产生输送装置的振动运动的振动驱动装置。

6、de102020214052a1涉及在两个彼此跟随的压延缝隙中对已经涂覆有活性材料的基材带进行两次压延,其中,第一缝隙和/或第二缝隙取决于确定的厚度,并且第二缝隙围了补偿电极带的可能存在的隆起而在纵向轮廓方面进行调整。

7、通过de102004040123a1已知一种用于将粉末状材料配量到第一辊缝隙中的配量装置,粉末借助刷元件被输送通过筛状转筒的开口。由于在整个宽度上的均匀输出,调节辊缝隙的大小就足以保证所形成的层的均匀性。不再需要控制该缝隙。

8、ep2737126b1公开了一种具有形成在三个辊之间的压延缝隙的压延单元,其中,可以通过改变压力来改变两个辊的对压部中的直线力。

9、kr102359521b1公开了一种用于以活性材料层来干式涂覆集电器幅材的装置,其中,对于每个幅材侧面设置有第一辊和第二辊,在所述辊之间形成活性材料层,并且相应的活性材料层在两个第二辊之间的对压部处被施加到集电器幅材。设置有用于调节辊距的第一和第二装置,通过第一和第二装置可以分别调节第一和第二辊之间的间距。第一装置和第二装置包括由伺服马达驱动的机械缸。此外,还设置有用于调节在第二辊之间形成的辊缝隙的第三装置。由此,电极的厚度可以通过缝隙宽度容易地控制。在一个实施方案中,第二辊之间还可以设置有气缸,通过气缸保持间距恒定。

10、de2810507a1涉及一种用于研磨小颗粒、这里特别是可可粉的压延单元。在此,粉末在第一和第二辊之间的对压部中引导穿过,经过第二辊的表面和第三辊,最后到达第四辊,在第四辊处,借助刮刀除去研磨的粉末。辊壳中设有静水压力元件,通过静水压力元件可以克服弯折。

11、在us11040368b2中,公开了一种用于制造涂覆有膏状材料的集电器膜的方法和装置,其中,在第一辊和第二辊之间形成第一缝隙,膏状材料引导穿过该第一缝隙以便由其形成膜,并且第二辊与第三辊形成缝隙,集电器膜被引导穿过该缝隙,以便以膜涂覆集电器膜。在第一缝隙之后形成的膜厚度和在第二缝隙之后形成的涂层厚度可以通过传感器确定。缝隙宽度的与温度相关的变化通过借助作用在辊上的相应机构相应改变第一或第二辊的径向位置来抵消。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基于如下目的:提供一种用于以粉末状材料、特别是粉末复合材料或干膜涂覆、特别是用于干式涂覆载体基材的装置、以及涉及一种用于制造具有构造在载体基材上的干膜、特别是由粉末状材料形成的干膜的产品条的机器。

2、根据本发明,该目的分别通过权利要求1和18的特征来实现。

3、本发明可实现的优点特别在于:可借助装置或机器连续且可靠地制造具有尽可能均匀和/或具有很少缺陷的活性材料层的这样涂覆的载体基材。

4、在用于以例如构成粉末复合材料膜和/或干膜的材料层涂覆、特别是干式涂覆载体基材特别是幅材状载体基材的装置的对于本发明特别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装置包括:至少第一施加单元,第一施加单元包括第一辊和第二辊,第一辊和第二辊在其壳面之间的对压部中构成用于成膜的第一缝隙,特别无溶剂和/或干燥的、例如存在于在第一和第二辊之间的缝隙上方的楔形部的区域中构造和/或设置的填充和/或存放空间中的粉末混合物可以被输送通过第一缝隙,以特别是通过压制和/或使用压制力来形成第一干膜;以及第一合压辊,第一合压辊与第二辊或布置在合压辊和第二辊之间的另外的辊形成第二缝隙,待涂覆的载体基材能够被引导穿过第二缝隙,并且特别是通过压制和/或使用压制力,能够以形成于第一缝隙中的干膜来加载。

5、根据本发明,第一和第二辊之间的第一缝隙能够以基于位置的调节驱动装置为基础进行调整,即能够调整出恒定的和/或限定的缝隙宽度,并且合压辊与第一施加单元的第二或位于其间的辊之间的第二缝隙能够以基于力的调节驱动装置进行调整,即可以调整出恒定的和/或限定的贴靠力或直线力。

6、在此,相关的辊缝隙的基于位置的调节用于两个辊在其工作位置中的限定且保持恒定的、特别是预定的缝隙宽度或相对位置,基于力调节用于涉及第二缝隙的两个辊之间的限定的和/或要保持恒定的、特别是预定的贴靠力或直线力。相应地,辊的基于位置的调节(通常也称为“基于路径的调节”)用于待定位的辊在预定且保持的位置方面的定位,而待调节的辊的基于力的调节用于在预定且保持的贴靠力或直线力方面向另一个辊贴靠。所限定的缝隙宽度或贴靠力以如下方式是经调节的或可调节的,使得:缝隙宽度或贴靠力与随机扫过相反地保持在相关调节方案,直至例如规定出新限定的调节方案。

7、作为基于位置的调节驱动装置,如下的调节驱动装置是特别有利的,其中,第一缝隙的缝隙宽度可以通过基于位置的驱动机构或通过至少单侧的、朝向对压部方向界定贴靠位置并且在其位置方面可调节的止挡机构来调节,和/或通过该调节驱动装置可以到达用于待调节的构件、这里为特别是用于待调节的辊或其支承而言限定的位置,在有利的实施方案中,方式为:调节路径至少朝向关键的侧,通过优选例如经由驱动机构可调节的止挡来界定,止挡限定出端位置并且将就其位置方面待调节的构件借助驱动机构朝向该止挡调节或者可调节。

8、作为基于力的调节驱动装置特别是考虑如下的调节驱动装置,即使当干膜厚度波动时,通过该调节驱动装置,使相关的两个辊之间的经调节的和/或可调节的直线力通过对例如两个辊中的至少一个自主或经调节的跟踪而保持恒定或可保持恒定。与经由调节回路调节的跟踪相反,自动跟踪可以是由驱动机构本身执行的跟踪,并且无需经由附加的调节回路进行后调节。

9、在特别有利的改进方案中,同一施加单元的第一辊和第二辊之间的第一缝隙和/或相关的施加单元的第二辊或位于其间的另外的辊与同该第二辊或另外的辊配合的合压辊之间的第二缝隙以组合的调节驱动装置为基础选择性地基于位置或基于力可调节,即例如在一种运行方式中,被调整出两个辊之一的限定位置和/或恒定的缝隙宽度,并且在另一种运行方式中,被调整出限定的和/或要保持恒定的贴靠力或直线力,特别是,能够以该缝隙宽度或贴靠力保持恒定。

10、特别地,涉及相关的第二缝隙的辊之一可以在组合的调节机构中选择性地基于位置或基于力可调节地支承,和/或相关的第一缝隙和/或第二缝隙可以选择性地调节为恒定的和/或限定的缝隙宽度或恒定的和/或限定的贴靠力或直线力。

11、这种组合的调节驱动装置可以例如与特别稳定耐用的设计相关地由具有调节机构的基于力的调节驱动装置形成,在该调节机构的调节路径中,为了界定位置,选择性地引入例如可借助通过驱动机构定位的止挡。对此替代地,止挡也可以例如在机械上不太复杂的实施方案中,由调节驱动装置形成,该调节驱动装置作为驱动机构包括能够选择性地以位置可调或可控或力矩可调或可控地运行的马达。

12、在施加单元的特别适合于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中,施加单元包括用于输送粉末状材料的粉末输送装置,其中,在在第一和第二辊之间的缝隙上方的楔形部的区域中构造和/或设置有填充和/或存放空间,可以通过粉末输送装置将粉末状材料输送到填充和/或存放空间中。

13、在例如包括上面提到的装置或由这样的装置形成的施加阶段的第一有利的实施变型中,在基材路径的两侧上设置有具有相应辊(例如层压辊)的施加单元,所述辊在其壳面之间的对压部中形成双侧的施加缝隙或层压缝隙。在此,两个在彼此之间形成缝隙的层压辊彼此充当合压辊。由此,在这些层压辊之间通过的载体基材可以在两侧上被以在相应的施加单元中形成的干膜加载。

14、在用于施加阶段的另一个有利的实施变型中,可以在同一机器中在载体基材的两侧上、与另一面的制造无关地由相应的施加单元制造干膜。这例如通过用于以粉末复合材料膜涂覆、特别是干式涂覆的、具有至少一个第一施加单元的装置进行,通过该第一施加单元可以首先将干燥的粉末混合物加工成干膜,并且随后可以将该干膜在第一施加单元的层压辊和第一合压辊之间的施加缝隙或层压缝隙中施加到载体基材的第一侧,并且在基材路径中,与第一施加单元间隔地设置有第二施加单元,通过该第二施加单元,干燥的粉末混合物可首先被加工成第二干膜并施加到载体基材的另一侧上,其中,该第二施加单元包括与第一合压辊以及与第一施加单元的层压辊不同的第二合压辊,第二合压辊与第二施加单元的层压辊一起构成第二施加缝隙或层压缝隙,在第二施加缝隙或层压缝隙中,第二干膜可以施加到被引导穿过第二层压缝隙的载体基材的第二侧上。

15、用于将粉末状材料输送至上述辊缝隙中的特别优选的装置包括:具有振动输送机的排出装置,通过该排出装置,待输送到辊缝隙中的粉末状材料能够以平行于辊缝隙观察的排出宽度被排出,其中,在排出装置的下游以及在辊缝隙的上游、在粉末状材料的输送路径中,设置有由输送带形成的输送装置,通过该输送装置,可以向辊缝隙或设置在其上方的引入辅助件、直接地或通过一个或多个另外的输送机、以横向于输送方向延伸的输送宽度直接或间接地输送粉末状材料。

16、对此替代地或附加地,用于将粉末状材料输送到辊缝隙中的特别优选的装置包括排出装置,通过该排出装置,可以将待输送到辊缝隙中的粉末状材料排出至输送装置,其中,通过输送装置在输送方向上、在向输送装置输送材料的部位和向另一输送装置或者向辊缝隙中或向上面设置的引入辅助件中的排出部位之间,设置有沿水平在至少一个输送宽度上延伸的并且与输送装置间隔地可调节的去除装置。

17、作为一个或多个上述实施方案的替代或补充,用于将粉末状材料输送到辊缝隙中的特别优选的装置包括粉末输送装置,粉末状材料可以由该粉末输送装置在横向于输送方向延伸的输送宽度上输送至辊缝隙或者为其设置的引入辅助件,在下游离开粉末输送装置的粉末状材料可以经由下落区段输送至辊缝隙或为其设置的引入辅助件,并且在从粉末输送装置出来并且被输送至辊缝隙或者为其设置的引入辅助件的粉末流的下落区段上设置有具有布置在下落路径中的冲击元件的传感器件,冲击元件与被设计为力传感器的传感器有效连接,该传感器用于记录由粉末流施加到冲击元件上的力。替代地,可以在下落区段上设置传感器件,该传感器件指向从粉末输送装置出来并且被输送至辊缝隙或者为其设置的引入辅助件的粉末流的下落区段。

18、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设置有一种用于确定在辊的壳面上输送的材料层的密度的装置,该装置包括:去除装置,该去除装置为了在辊的圆周上的一个部位上在辊的可用工作宽度的至少一部分上去除材料层的至少一部分而在旋转期间贴靠或能够贴靠到壳面上;称重装置,在该称重装置上可以收集被去除的材料层的至少一部分并且通过该称重装置可以确定该部分的质量;以及测量装置,通过测量装置可以确定在至少一个部位上在辊上输送的材料层的层厚度。在特别有利的实施方案中,还设置有指向辊的壳面上的传感器件,通过该传感器件可以确定待去除的边缘条的宽度或者宽度或至少是侧边沿的分布。

19、为了确定在辊的壳面上输送的材料层的密度,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在其壳面上承载材料层的辊绕其旋转轴线旋转,在材料层的容纳部和在下游向另一个辊的排出部或向载体基材的排出部之间,将材料层在其宽度的至少一部分上在旋转其间通过去除装置在一角度范围内从壳面上去除,没通过称重来确定材料层在该角度范围内去除的部分的质量,通过测量装置、优选还在去除之前来确定材料层的层厚度,来确定在辊上在该角度范围内去除的或待去除的材料层的面积,并且最后在应用该面积、质量和层厚度或其确定的数值的情况下,获得关于在辊上输送的材料层的密度的数值。在一个特别有利的实施方案中,为此,仅在部分宽度上将材料层作为材料条、特别是作为边缘条来去除。

20、一种利用至少一个施加单元以材料层涂覆载体基材的优选装置,通过该施加单元可以首先在使用压制力的情况下将粉末状材料加工成材料层,然后可以将该材料层施加到载体基材的第一侧上,特别是通过压制和/或使用压制力来施加,其中,施加单元的第一辊和第二辊被以如下方式布置,使得第一和第二辊在其壳面之间的对压部中形成第一辊缝隙,通过该第一辊缝隙,粉末状材料可以被传送以造型出干膜,优选地包括测量结构,特别是用于确定密度的按照上述类型的装置,通过该装置可以确定在施加单元的第二辊或下游的其他的辊的壳面上输送的材料层的密度。

21、在包括例如按照上述实施方案的用于涂覆的装置或包括上述施加阶段的、用于在幅材状的载体基材的至少一侧上涂覆由粉末混合物形成的干膜的机器的有利的实施方案中,这种机器包括:基材开卷器,通过该基材开卷器可以将幅材状的载体基材在输入侧输送至机器;施加阶段,通过该施加阶段可以由粉末混合物产生至少一个干膜,并且在被载体基材穿过的至少一个施加缝隙处可以载体基材的至少一侧上施加;以及上卷机,在上卷机中,在至少一侧上设有干膜的载体材料可以作为产品条上卷到卷筒上。

22、在机器的特别有利的实施方案中,可以在同一机器中在载体基材的两侧上制造干膜。

23、与在两侧上涂覆的可能性无关,但有利地与之相结合地,在机器的有利的实施方案中,在第一基材路径分段中的施加阶段之前布置有热学的前处理站,通过该热学的前处理站可以加热载体基材至高于环境温度和/或在第二基材路径分段中,布置有冷却装置,引导穿过的产品条可以通过冷却装置来冷却。

24、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在基材路径中、在施加阶段上游的第一基材路径分段中设置有单件式或多件式的前处理站,通过该前处理站,载体基材在一侧或两侧在非接触或接触的方法中,被去除或可以被去除表面杂质和/或电荷载体,和/或设置有测量站,通过该测量站可以对载体材料的材料厚度在其厚度和/或厚度的均匀性和/或杂质方面进行检查。

25、对此替代地或附加地,在机器的有利的实施方案中,在用于涂覆的装置或施加阶段的下游以及在上卷机的上游设置有具有压延缝隙的压延单元,能够将至少在一侧设有干膜的载体基材作为产品条在使用压制力和/或提高的温度的情况下输送通过该压延单元,并且例如由此可以进一步压实干膜。在此,例如设置有两个辊、例如压延辊,其中至少一个辊可被加热和/或可以在辊之间施加具有例如至少500n/mm的可调节的直线力的压制度。

26、由此,例如可以在线地制造产品,这确保了特别好的粘附和/或无损的产品提供。特别好的粘附例如通过额外的热处理和/或压力处理来实现,无损的产品提供例如通过在集合体、特别是卷筒中收集之前调温、特别是冷却来实现。

27、单独采用或另外与上述一个或多个上述有利的实施变型相结合地,在机器的另一有利的实施方案中,在从基材开卷器中的基材卷筒上开卷的位置和进入施加阶段的唯一的或第一施加缝隙的入口之间的第一基材路径区段中,也在载体基材幅材从施加阶段的唯一的或下游最后的施加缝隙中的出来的位置和上卷机之间、对于在基材路径中另外设置压延单元的情况下,在但在进入两个压延辊之间的压延缝隙中的入口之前的第二基材路径区段中,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强制驱动辊、特别是牵引辊和/或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确定幅材张紧度的测量辊。

28、通过受控的幅材引导,为稳定运行和持续的材料施加实现特别好的条件。对此替代地或附加地,可以通过在施加过程的输入侧和/或在上卷过程之前进行温度测量,特别是利用集成到涉及温度的调节回路中的方案,还确保稳定的运行条件,和/或通过利用缺陷标记进行检查,在后续产品中实现无差错地利用。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以粉末状的材料(003)涂覆载体基材(006)的装置(100;100*),所述装置具有至少一个第一施加单元(101),所述第一施加单元具有第一辊(102;102’)和第二辊(103;103’),第一辊和第二辊在其壳面之间的对压部中形成用于成膜的第一缝隙(104;104’),通过所述第一缝隙能够输送干燥的粉末混合物(004),以形成第一干膜(003’);以及所述装置具有第一合压辊(103’;106),所述第一合压辊与第二辊(103;103’)或布置在第一合压辊(103’;106)和第二辊(103;103’)之间的另外的辊形成第二缝隙(107;107),待涂覆的载体基材(106)能够被引导穿过所述第二缝隙并且在第一侧上能够被加载形成于第一缝隙(104;104’)中的干膜(106),其特征在于,第一和第二辊(102;102’;103;103’)之间的第一缝隙(104;104’)能够以基于位置的调节驱动装置(109;109’)为基础进行调节,即能够调整出恒定的和/或限定的缝隙宽度,并且,合压辊(106;106’;103’;103)和第一施加单元(101;101’)的第二辊或位于其间的另外的辊(103;103’)之间的第二缝隙(107;107’)能够以基于力的调节驱动装置(111;111’)为基础进行调节,即能够调整出恒定的和/或限定的贴靠力或直线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基材路径中设置有第二施加单元(101’),所述第二施加单元包括第一辊(102;102’)和第二辊(103;103’),第一辊和第二辊在其壳面之间的对压部中形成第二施加单元(101’)的用于成膜的第一缝隙(104;104’),干燥的粉末混合物(004)能够通过所述第一缝隙被输送,以形成第二干膜(00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有第二合压辊(106’),所述第二合压辊与第二施加单元(101’;101)的第二辊(103’;103)或者与布置在第二施加单元(101’;101)的第二辊(103’;103)和第二合压辊(106’)之间的另外的辊形成第二施加单元(101’)的不同于第一施加单元(101;101’)的第二缝隙(107)并且在基材路径中与之间隔的第二缝隙(107’),待涂覆的载体基材(106)能够引导穿过所述第二施加单元的第二缝隙并且在载体基材的第二侧上能够加载形成于第二施加单元(101’;101)的第一缝隙(104;104’)中的干膜(106),并且,在第二施加单元(101’;101)的第一和第二辊(102’;102’;103;103’)之间的第一缝隙(104’;104)能够以基于位置的调节驱动装置(109’;109)为基础进行调节,即能够调整出恒定的和/或限定的缝隙宽度,并且,第二合压辊(106’;106;103;103’)和第二施加单元(101’;101)的第二辊或位于其间的另外的辊(103;103’)之间的第二缝隙(107’;107)能够以基于力的调节驱动装置(111;111’)为基础进行调节,即能够调整出恒定的和/或限定的贴靠力或直线力。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施加单元(101’;101)的第二辊(003’;003)或者第二施加单元(101’)的与第二辊(103’)直接或经由一个或多个另外的辊间接相配合的辊同第一施加单元(101;101’)的参与形成第二缝隙(107)的第二辊或另外的辊(103;103’)在其壳面之间的对压部中,形成作为双侧的层压缝隙(107)起作用的共用的缝隙(107),待涂覆的载体基材(106)能够被引导穿过所述共用的缝隙(107)并且在两侧加载形成于第二施加单元(101’;101)的第一缝隙(104;104’)中的第二干膜(106)。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共用的第二缝隙(107)能够借助其调节驱动装置(111;111’)至少基于力进行调节,并且在所述第二施加单元(101’;101)的第一和第二辊(102’;102;103’;103)之间的第一缝隙(104’;104)能够以基于位置的调节驱动装置(109’;109)为基础进行调节,即能够调整出恒定的和/或限定的缝隙宽度。

6.根据权利要求1、2、3、4或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缝隙(104;104’)的缝隙宽度通过基于位置的驱动机构或通过至少一侧的、朝向对压部的方向界定出贴靠位置的并且在位置方面能够调节的止挡机构进行调整。

7.根据权利要求1、2、3、4、5或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同一施加单元(101;101’)的第一和第二辊(102;102’;103;103’)之间的第一缝隙(104;104’)能够以组合的调节驱动装置(109、111;109’、111’)为基础,选择性地基于位置或基于力进行调节和/或选择性地调整出恒定的和/或限定的缝隙宽度或者调整出恒定的和/或限定的贴靠力或直线力,和/或参与相应的第一缝隙(104;104’)的辊(102;102’;103;103’)中的一个辊以能够选择性地基于位置或基于力进行调节的方式支承在组合的调节机构(112、113;112、113)中。

8.根据权利要求1、2、3、4、5、6或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相应的施加单元(101’;101)的第二辊或位于其间的另外的辊(103;103’)和与所述第二辊或位于其间的另外的辊(103;103’)相配合的合压辊(106;106’;103’;103)之间的第二缝隙(107;107’)能够以组合的调节驱动装置(109、111;109’;111’)为基础,选择性地基于位置或基于力进行调节和/或能够选择性地调整出恒定的和/或限定的缝隙宽度或调整出恒定的和/或限定的贴靠力或直线力,和/或参与相应的第二缝隙(104;104’;107;107’)的辊(102;102’;103;103’;106;106’)中的一个辊以能够选择性地基于位置或基于力进行调节的方式支承在组合的调节机构(112、113;112’、113’)中。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的调节驱动装置(109、109’;111、111’)由具有调节机构(112;112’;113;113’)的基于力的调节驱动装置(111;111’)形成,在所述调节驱动装置的调节路径中,能够选择性地插入能够定位的止挡,以界定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的调节驱动装置(109、109’;111、111’)由调节驱动装置(109;109’;111;111’)形成,所述调节驱动装置包括能够选择性地以位置可调或可控或以力矩可调或可控的方式运行的马达作为驱动机构。

11.根据权利要求1、2、3、4、5、6、7、8、9或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辊(102;102’)通过轴承机构(113;113’;112;112’)和能够至少基于位置调节的调节驱动装置(109;109’;111;111’)以能够在具有至少一个朝向和/或远离各自所对应的第二辊(103;103)的运动分量的方向上进行调节的方式支承。

12.根据权利要求1、2、3、4、5、6、7、8、9、10或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合压辊(106;106’;103’;103)通过轴承机构(113;113’;112;112’)和/或能够至少基于力调节的调节驱动装置(111;111’)以能够在具有至少一个朝向参与形成第二缝隙(107)的第二辊或朝向和/或远离位于第二辊和合压辊(106;106’;103’;103)之间的另外的辊(103;103’)的运动分量的方向上进行调节的方式支承。

13.根据权利要求1、2、3、4、5、6、7、8、9或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辊(103;103’)与相对应的第二辊(102;102’)一起通过共用的轴承机构(112;112’;113;113’)和/或共用的、至少基于力的调节驱动装置(111;111’)成对地以能够在具有至少一个朝向和/或远离相对应的合压辊(106;106’)的运动分量的方向上移动的方式支承,并且附加地,第一辊(102;102’)通过轴承机构(113;113’;112;112’)和/或至少基于位置能够调节的调节驱动装置(109;109’)以能够在具有至少一个朝向和/或远离相对应的第二辊(103;103’)的运动分量的方向上进行调节的方式支承。

14.根据权利要求1、2、3、4、5、6、7、8、9、10、11、12或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基于位置的调节驱动装置(109;109’),能够以如下方式行驶到达针对要调节的构件限定的位置:使得调节路径至少在关键的侧上通过止挡来界定,所述止挡限定出端位置并且就位置方面要调节的构件借助驱动机构朝向所述止挡调节或能够调节。

15.根据权利要求1、2、3、4、5、6、7、8、9、10、11、12、13或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基于力的调节驱动装置(111;111’),以如下方式调整出恒定的和限定的贴靠力或直线力:使得通过基于力的调节驱动装置(111;111’),即使在干膜厚度发生波动时也通过跟踪两个辊(103;106;103;103’)中的至少一个使直线力保持恒定或能够保持恒定。

16.根据权利要求1、2、3、4、5、6、7、8、9、10、11、12、13、14或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和第二辊(102;103;102’;103’)之间的缝隙(104;104’)上方的楔形部的区域中,设置有宽度可变的填充和/或存放空间(126),用于容纳待输送至缝隙(104;104)中的粉末混合物(004;004’)。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缝隙(104;104’)上方设置有两个相对于第一辊(102;102’)以轴平行的方式彼此间隔并且在轴平行的方向上能够调节的边界(124),所述两个边界分别使得在第一和第二辊(102;103;102’;103’)的壳面之间形成的上方的楔形部的区域朝向施加单元(101;101’)的两个端面密封,并且由此形成位于其间的宽度可变的填充和/或存放空间(126),以容纳粉末混合物(004;004’)。

18.一种用于制造产品条的机器,所述产品条在载体基材(006)的至少一侧上具有由粉末混合物形成的干膜(003),所述机器包括: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机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冷却装置(504)的下游设置有用于确定产品条(002)的温度的传感器(508),所述传感器优选连同所述冷却装置(504)一起是用于调节产品条(002)的温度的调节回路的组成部分。

20.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机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热学的前处理站(306)与进入第一或唯一的施加缝隙(107;107’)的入口之间设置有用于确定所述载体基材幅材(006)的温度的传感器(311),所述用于确定所述载体基材幅材(006)的温度的传感器优选连同热学的前处理站(306)一起是用于调节载体基材幅材(006)的温度的调节回路的组成部分。

21.根据权利要求18、19或20所述的机器,其特征在于,设置有至少一个检查装置(403;408),通过所述至少一个检查装置能够对产品表面在面的完整性和/或所施加的干膜(003;003’)的厚度方面进行检查。

22.根据权利要求18、19、20或21所述的机器,其特征在于,在位于所述施加阶段(100;100’)之后的第二基材路径分段(400)中,设置有指向产品条表面的检查装置(403;403.1;403.2),通过所述检查装置,在经过所述检查装置(403;403.1;403.2)的产品条(002)上对产品条表面在缺陷方面进行检查。

23.根据权利要求18、19、20、21或22所述的机器,其特征在于,在位于所述施加阶段(100;100’)之后的基材路径分段(400)中,设置有指向产品条表面的检查装置(408),通过所述检查装置,在经过所述检查装置(408)的产品条(002)上,能够至少呈点状地或分区域地确定施加在载体基材(009)上的干膜(003)的厚度或产品条厚度。

24.根据权利要求21、22或23所述的机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材路径中在所述检查装置(403;403.1;403.2;416;403)之后设置有用于缺陷标记的装置(412),通过所述用于缺陷标记的装置,在产品条(002)上具有缺陷的位置或分段或缺陷部位能够被识别。

25.根据权利要求18、19、20、21、22、23或24所述的机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基材路径分段(300)中,设置有单件式或多件式的前处理站(302),通过所述前处理站(302),载体基材(006)在一侧或两侧以非接触式或接触式的方法将表面杂质和/或电荷载体去除或能够去除,和/或设置有测量站,通过所述测量站能够对载体材料(006)的材料厚度在载体材料的厚度和/或厚度的均匀性方面和/或在杂质方面进行检查。

26.根据权利要求18、19、20、21、22、23、24或25所述的机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材开卷器(200)中从所述基材卷筒(201)上开卷的位置到进入施加阶段(100;100*)的第一或唯一的施加缝隙(107;107’)中的入口之间的第一基材路径区段中,设置有强制驱动的牵引辊(202;308),和/或在载体基材幅材(006)从施加阶段(100;100*)的唯一的或在下游最后的施加缝隙(107;107’)中出来的出口的位置和在产品上卷机(500)中的上卷的位置之间的第二基材路径区段中,设置有强制驱动的牵引辊(308;401)。

27.根据权利要求18、19、20、21、22、23、24、25或26所述的机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材开卷器(200)中从基材卷筒(201)上开卷的位置到进入施加阶段(100;100*)的第一或唯一的施加缝隙(107;107’)中的入口之间的第一基材路径区段中,设置有提供载体基材幅材(006)中的幅材张紧度或表示幅材张紧度的参量的测量辊(307;308),和/或在载体基材幅材(006)从施加阶段(100;100*)的唯一的或在下游最后的施加缝隙(107;107’)中出来的出口的位置和在产品上卷机(500)中的上卷的位置之间的第二基材路径区段中,设置有提供产品条(002)中的幅材张紧度或表示幅材张紧度的参量的测量辊(409)。

28.根据权利要求26和27所述的机器,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包括数据处理和/或电子开关机构的幅材张紧度调节装置,所述幅材张紧度调节装置在输入侧与至少一个或两个测量辊(208;307;409)以及在输出侧与设置在第一和/或第二基材路径区段中的至少一个或两个牵引辊(202;308;401)的驱动装置保持连接,并且数据处理和/或电子开关机构被配置用于:通过适当操控牵引辊(202;308;401)中的一个或多个牵引辊的驱动装置的驱动控制器,在两个基材路径区段的每一个中,建立和/或获得相应预先给定的幅材张紧度和/或针对两个基材路径区段预先给定的幅材张紧度差。

29.根据权利要求18、19、20、21、22、23、24、25、26、27或28所述的机器,其特征在于,在基材路径中,在基材开卷器(200)中从基材卷筒(201)上开卷的位置之后的部位上设置有摆动辊(203),和/或在基材上卷机(500)中上卷到产品卷筒(501)上的位置之前的部位上设置有摆动辊(503)。

30.根据权利要求18、19、20、21、22、23、24、25、26、27、28或29所述的机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施加阶段(100;100*)之后、在第二基材路径分段(400)中布置有具有压延缝隙的压延单元(600),至少在一侧上设有干膜(003;003’)的载体基材(006)能够作为产品条(002)在使用压制和/或升高的温度的情况下被引导穿过所述压延缝隙。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机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施加阶段(100;100*)和所述压延单元(600)之间的基材路径中,设置有强制驱动的牵引辊(401)和/或摆动辊(407)。

32.根据权利要求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或31所述的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加阶段(100;100*)依照根据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的装置来实施。


技术总结
根据本发明的用于以粉末状材料(003)、特别是粉末复合材料膜或干膜涂覆载体基材(006)的装置(100;10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施加单元(101),所述第一施加单元包括第一辊(102;102)和第二辊(103;103),第一辊和第二辊在其壳面之间的对压部中形成用于成膜的第一缝隙(104;104),通过所述第一缝隙能够输送干燥的粉末混合物(004),以形成第一干膜(003);以及具有第一合压辊(103;106),所述第一合压辊与第二辊(103;103)或布置在合压辊(103;106)和第二辊(103;103)之间的另外的辊形成第二缝隙(107;107),待涂覆的载体基材(106)能够被引导穿过所述第二缝隙,并且特别是通过压制和/或在使用压制力的情况下能够被以形成于第一缝隙(104;104)中的干膜(106)加载,其中,第一和第二辊(102;102;103;103)之间的第一缝隙(104;104)能够以基于位置的调节驱动装置(109;109)为基础进行调节,即能够调整出恒定的和/或限定的缝隙宽度,并且合压辊(106;106;103;103)和第一施加单元(101;101)的第二辊或位于其间的另外的辊(103;103)之间的第二缝隙(107;107)能够以基于力的调节驱动装置(111;111)为基础进行调节,即能够调整出恒定的和/或限定的贴靠力或直线力。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制造具有由粉末混合物形成的干膜(003)的产品条的机器。

技术研发人员:克劳斯·博尔扎-舒纳曼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柯尼格及包尔公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0/3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1814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