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化处理后猪场沼液的处理方法与流程

allin2025-02-05  70


本发明属于废水处理,尤其涉及一种生化处理后猪场沼液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1、近年来,集约化养殖产生了大量的高cod、高nh3-n的猪场污水,部分猪场污水经厌氧发酵进行处理,得到沼液作为有机肥施用。但部分猪场污水受地域、作物及政策条件等限制需进一步处理,以达到农田灌溉水标准。由于沼液中成分复杂,简单的工艺处理很难实现达标排放,需要采用不同技术组合逐步降解污染物。

2、当前猪场沼液常用的处理工艺为生化处理,主要以a/o(缺氧-好氧)工艺为主。为达到农田灌溉水水质标准,常采用两级a/o联用,两级a/o工艺对污水中的主要污染物cod、nh3-n、tp和tn都有很好的去除效果,但是该方法受进水水质波动、天气变化及运行操作等影响,使得出水中cod及ss难以达到农田灌溉水标准,且出水水质难以保持稳定。因此需要探讨两级a/o工艺后进一步去除cod及ss的方法,使得出水稳定达到农田灌溉水标准。

3、对于猪场沼液经两级a/o工艺处理后,作进一步处理以稳定达到农田灌溉水水质标准的相关工艺技术,目前未有相关专利报道,猪场沼液处理到稳定的农田灌溉水水质的方法缺乏相关参考,从而造成猪场出水排放不达标,作物受损、环境污染事故等。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化处理后猪场沼液的处理方法,该方法能够处理生化处理后猪场沼液,且出水满足农田灌溉水标准。

2、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化处理后猪场沼液的处理方法,包括末端絮凝步骤;

3、所述末端絮凝包括生化处理猪场沼液经凝聚-絮凝处理后进行沉淀分离,得到出水;

4、所述凝聚-絮凝处理的条件包括:

5、采用聚合氯化铝和/或聚合硫酸铁为凝聚剂;

6、采用非离子聚丙烯酰胺和/或阳离子聚丙烯酰胺为絮凝剂;

7、凝聚剂和絮凝剂分开添加。

8、优选地,凝聚处理采用的搅拌速度为200~800rpm;

9、絮凝处理采用的搅拌速度为200~600rpm。

10、优选地,凝聚剂以固态或液态形式加入;固态配制浓度为5~10%;

11、液态稀释5~10倍后使用。

12、优选地,先加凝聚剂,再加絮凝剂。

13、优选地,凝聚剂和絮凝剂添加的间隔时间为1~3min。

14、优选地,生化处理猪场沼液中cod的浓度为292~500mg/l,ss为115~245mg/l。

15、优选地,添加凝聚剂和絮凝剂后,投加氢氧化钠回调ph值至6.2以上。

16、优选地,凝聚处理的时间为50~70s,絮凝处理的时间为10~30min。

17、优选地,沉淀分离时的水力停留时间为5~6h。

18、优选地,出水中cod含量低于150mg/l,ss低于80mg/l。

19、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化处理后猪场沼液的处理方法,包括末端絮凝步骤;所述末端絮凝包括生化处理猪场沼液经凝聚-絮凝处理后进行沉淀分离,得到出水;所述凝聚-絮凝处理的条件包括:采用聚合氯化铝和/或聚合硫酸铁为凝聚剂;采用非离子聚丙烯酰胺和/或阳离子聚丙烯酰胺为絮凝剂;凝聚剂和絮凝剂分开添加。该方法通过采用特定种类下凝聚剂和絮凝剂及添加方式,使得到的出水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技术特征:

1.一种生化处理后猪场沼液的处理方法,包括末端絮凝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凝聚处理采用的搅拌速度为200~800rp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凝聚剂以固态或液态形式加入;固态配制质量浓度为5~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先加凝聚剂,再加絮凝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凝聚剂和絮凝剂添加的间隔时间为1~3min。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生化处理猪场沼液中cod的浓度为292~500mg/l,ss为115~245mg/l。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添加凝聚剂和絮凝剂后,投加氢氧化钠回调ph值至6.2以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凝聚处理的时间为50~70s,絮凝处理的时间为10~30min。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沉淀分离时的水力停留时间为5~6h。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出水中cod含量低于150mg/l,ss低于80mg/l。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化处理后猪场沼液的处理方法,包括末端絮凝步骤;所述末端絮凝包括生化处理猪场沼液经凝聚‑絮凝处理后进行沉淀分离,得到出水;所述凝聚‑絮凝处理的条件包括:采用聚合氯化铝和/或聚合硫酸铁为凝聚剂;采用非离子聚丙烯酰胺和/或阳离子聚丙烯酰胺为絮凝剂;凝聚剂和絮凝剂分开添加。该方法通过采用特定种类下凝聚剂和絮凝剂及添加方式,使得到的出水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实验结果表明:场区末端絮凝运行17天的水质数据表明,进水COD在292~500mg/L之间波动,出水COD可稳定在150mg/L以下;当进水SS为225mg/L时,出水SS为28mg/L。

技术研发人员:彭轮,刘喜平,刘明月,李创,杜环,杨任鹏,马磊,侯靖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0/3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1826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