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生态系统服务流格局构建的,尤其是涉及一种生态系统服务流格局构建方法、系统、终端及介质。
背景技术:
1、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日益增加且多样化,但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生存空间和生态环境也因此面临巨大威胁,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供给已经无法满足城市中人类日益增长的供需,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不匹配问题日趋严重,以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为基础构建生态系统服务流格局,其能够反映区域生态系统服务转移的动态变化过程,对生态系统服务管理、政策制定以及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目前已有许多非生态学的学科方法被引入到生态系统服务流的量化中,其中,最成熟的模型是断电模型以及模型,但是,该模型局限于行政尺度,同时忽视了传输阻力对服务流的损耗,难以全面地对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以及需求进行评价,导致构建生态系统服务流格局的准确性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上述中的至少一项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生态系统服务流格局构建方法、系统、终端及介质。
2、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生态系统服务流格局构建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获取历史生态信息,所述历史生态信息用于表示在历史周期内预设区域不同时刻的生态环境参数;
4、对所述预设区域内的生态服务需求活动进行调取,得到需求活动信息,所述需求活动信息为在所述历史周期内预设区域内人员对生态服务的需求信息;
5、对所述历史生态信息以及所述需求活动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得到生态节点信息以及与所述生态节点信息相对应的需求节点信息;
6、判断所述需求节点信息中的生态需求数据是否属于所述生态节点信息中的需求节点范围,若不属于,则基于所述需求节点信息以及所述需求节点范围确定需求服务供需数据,并将所述服务供需数据与所述生态节点信息进行结合测算,得到生态供需评价信息,所述需求节点范围用于表示所述历史生态信息在不同时间节点所对应的生态环境参数所能满足所述预设区域内人员的需求活动范围,所述需求服务供需数据用于表示所述生态需求数据超出所述需求节点范围的待供给服务需求区间数据;
7、根据所述生态供需评价信息构建所述预设区域内的生态系统服务流格局。
8、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对所述历史生态信息以及所述需求活动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得到生态节点信息以及与所述生态节点信息相对应的需求节点信息,包括:
9、获取所述历史周期内所述预设区域人员进行的驱动活动信息以及破坏活动信息,所述驱动活动信息为有利于生态环境参数正比例增长的活动信息,所述破坏活动信息为不利于生态环境参数正比例增长的活动信息;
10、确定所述历史生态信息中与所述驱动活动信息相对应的驱动节点信息以及与所述破坏活动信息相对应的破坏节点信息;
11、当所述历史生态信息中产生所述驱动节点信息和/或所述破坏活动节点信息后,截取所述历史生态信息中存在生态环境参数发生变化的动态参数区间;
12、调取所述需求活动信息中的需求时间信息,并基于所述需求时间信息确定所述历史生态信息中与所述需求时间信息相对应的需求时间节点;
13、判断所述需求时间节点是否位于所述动态参数区间内,若并未位于所述动态参数区间内,则确定所述历史生态信息中与所述需求时间节点相对应的参数变化信息,并根据所述参数变化信息确定节点参数数据,将所述节点参数数据输入至训练后的需求模型中进行识别,得到需求节点范围;
14、将所述参数变化信息、所述需求节点范围以及所述需求活动信息按照所述需求时间信息进行整合,得到所述生态节点信息以及与所述生态节点信息相对应的需求节点信息。
15、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判断所述需求时间节点是否位于所述动态参数区间内,还包括:
16、若所述需求时间节点位于所述动态参数区间内,则根据所述动态参数区间确定最大动态参数值,并将所述最大动态参数值替换为所述历史生态信息中与所述需求时间节点相对应的参数值;
17、将所述最大动态参数值输入至训练后的需求模型中进行识别,得到需求节点范围;
18、将所述最大动态参数值、需求节点范围以及需求活动信息按照所述需求时间信息进行整合,得到生态节点信息以及所述生态节点信息相对应的需求节点信息。
19、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基于所述需求节点信息以及所述需求节点范围确定需求服务供需数据,包括:
20、分别对所述需求节点范围中的需求数据以及所述需求活动信息进行调取,得到与所述需求活动信息对应的需求活动数据以及与所述需求节点范围对应的第一需求阈值以及第二需求阈值,所述第一需求阈值为所述需求节点范围中的最高需求阈值,所述第二需求阈值为所述需求节点范围中的最低需求阈值;
21、判断所述需求活动数据是否大于所述第一需求阈值,若大于,则计算所述需求活动数据与所述第一需求阈值之间的差值,得到所述需求服务供需数据;
22、若所述需求活动数据不大于所述第一需求阈值,则判断所述需求活动数据是否小于所述第二需求阈值,若小于,则计算所述需求活动数据与所述第二需求阈值之间的差值,得到所述需求服务供需数据。
23、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将所述服务供需数据与所述生态节点信息进行结合测算,得到生态供需评价信息,包括:
24、根据所述需求活动信息以及所述驱动活动信息确定需求活动类型以及与所述需求活动类型相对应的驱动活动数据;
25、根据所述生态节点信息以及所述动态参数区间确定与所述需求活动类型对应活动生效时长以及与所述活动生效时长对应的生效环境参数,所述活动生效时长用于表示在实施所述驱动活动信息后完全生效的时长;
26、对所述驱动活动数据与所述生效环境参数进行单位转换计算,得到数据参数单位;
27、基于所述数据参数单位对所述需求服务供需数据进行数据测算,得到生态供需评价信息。
28、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生态系统服务流格局构建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29、一种生态系统服务流格局构建系统,包括:
30、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历史生态信息,所述历史生态信息用于表示在历史周期内预设区域不同时刻的生态环境参数;
31、活动调取模块,用于对所述预设区域内的生态服务需求活动进行调取,得到需求活动信息,所述需求活动信息为在所述历史周期内预设区域内人员对生态服务的需求信息;
32、数据分析模块,用于对所述历史生态信息以及所述需求活动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得到生态节点信息以及与所述生态节点信息相对应的需求节点信息;
33、信息生成模块,用于判断所述需求节点信息中的生态需求数据是否属于所述生态节点信息中的需求节点范围,若不属于,则基于所述需求节点信息以及所述需求节点范围确定需求服务供需数据,并将所述服务供需数据与所述生态节点信息进行结合测算,得到生态供需评价信息,所述需求节点范围用于表示所述历史生态信息在不同时间节点所对应的生态环境参数所能满足所述预设区域内人员的需求活动范围,所述需求服务供需数据用于表示所述生态需求数据超出所述需求节点范围的待供给服务需求区间数据;
34、格局构建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生态供需评价信息构建所述预设区域内的生态系统服务流格局。
3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数据分析模块在对所述历史生态信息以及所述需求活动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得到生态节点信息以及与所述生态节点信息相对应的需求节点信息时,具体用于:
36、获取所述历史周期内所述预设区域人员进行的驱动活动信息以及破坏活动信息,所述驱动活动信息为有利于生态环境参数正比例增长的活动信息,所述破坏活动信息为不利于生态环境参数正比例增长的活动信息;
37、确定所述历史生态信息中与所述驱动活动信息相对应的驱动节点信息以及与所述破坏活动信息相对应的破坏节点信息;
38、当所述历史生态信息中产生所述驱动节点信息和/或所述破坏活动节点信息后,截取所述历史生态信息中存在生态环境参数发生变化的动态参数区间;
39、调取所述需求活动信息中的需求时间信息,并基于所述需求时间信息确定所述历史生态信息中与所述需求时间信息相对应的需求时间节点;
40、判断所述需求时间节点是否位于所述动态参数区间内,若并未位于所述动态参数区间内,则确定所述历史生态信息中与所述需求时间节点相对应的参数变化信息,并根据所述参数变化信息确定节点参数数据,将所述节点参数数据输入至训练后的需求模型中进行识别,得到需求节点范围;
41、将所述参数变化信息、所述需求节点范围以及所述需求活动信息按照所述需求时间信息进行整合,得到所述生态节点信息以及与所述生态节点信息相对应的需求节点信息。
42、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动态替换模块、需求识别模块以及信息整合模块,其中,
43、所述动态替换模块,用于当所述需求时间节点位于所述动态参数区间内时,根据所述动态参数区间确定最大动态参数值,并将所述最大动态参数值替换为所述历史生态信息中与所述需求时间节点相对应的参数值;
44、所述需求识别模块,用于将所述最大动态参数值输入至训练后的需求模型中进行识别,得到需求节点范围;
45、所述信息整合模块,用于将所述最大动态参数值、需求节点范围以及需求活动信息按照所述需求时间信息进行整合,得到生态节点信息以及所述生态节点信息相对应的需求节点信息。
46、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信息生成模块在基于所述需求节点信息以及所述需求节点范围确定需求服务供需数据时,具体用于:
47、分别对所述需求节点范围中的需求数据以及所述需求活动信息进行调取,得到与所述需求活动信息对应的需求活动数据以及与所述需求节点范围对应的第一需求阈值以及第二需求阈值,所述第一需求阈值为所述需求节点范围中的最高需求阈值,所述第二需求阈值为所述需求节点范围中的最低需求阈值;
48、判断所述需求活动数据是否大于所述第一需求阈值,若大于,则计算所述需求活动数据与所述第一需求阈值之间的差值,得到所述需求服务供需数据;
49、若所述需求活动数据不大于所述第一需求阈值,则判断所述需求活动数据是否小于所述第二需求阈值,若小于,则计算所述需求活动数据与所述第二需求阈值之间的差值,得到所述需求服务供需数据。
50、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信息生成模块在将所述服务供需数据与所述生态节点信息进行结合测算,得到生态供需评价信息时,具体用于:
51、根据所述需求活动信息以及所述驱动活动信息确定需求活动类型以及与所述需求活动类型相对应的驱动活动数据;
52、根据所述生态节点信息以及所述动态参数区间确定与所述需求活动类型对应活动生效时长以及与所述活动生效时长对应的生效环境参数,所述活动生效时长用于表示在实施所述驱动活动信息后完全生效的时长;
53、对所述驱动活动数据与所述生效环境参数进行单位转换计算,得到数据参数单位;
54、基于所述数据参数单位对所述需求服务供需数据进行数据测算,得到生态供需评价信息。
55、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终端设备,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56、至少一个处理器;
57、存储器;
58、至少一个应用程序,其中至少一个应用程序被存储在存储器中并被配置为由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所述至少一个应用程序配置用于:执行如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生态系统服务流格局构建方法。
59、第四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中执行时,令所述计算机执行如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生态系统服务流格局构建方法。
61、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62、在对生态系统服务流格局进行构建时,为避免出现传输阻力对服务流的损耗问题发生,本技术采用一种生态系统服务流格局构建方法对其进行解决,具体的,获取历史生态信息,其中,历史生态信息用于表示在历史周期内预设区域不同时刻的生态环境参数,然后对预设区域内的生态服务需求活动进行调取,得到需求活动信息,需求活动信息为在历史周期内预设区域内人员对生态服务的需求信息,然后对历史生态信息以及需求活动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得到生态节点信息以及与生态节点信息相对应的需求节点信息,然后判断需求节点信息中的生态需求数据是否属于生态节点信息中的需求节点范围,若不属于,则基于需求节点信息以及需求节点范围确定需求服务供需数据,并将服务供需数据与生态节点信息进行结合测算,得到生态供需评价信息,需求节点范围用于表示历史生态信息在不同时间节点所对应的生态环境参数所能满足预设区域内人员的需求活动范围,需求服务供需数据用于表示生态需求数据超出需求节点范围的待供给服务需求区间数据,最后根据生态供需评价信息构建预设区域内的生态系统服务流格局,从而通过大数据分布式的系统构建手段,精准的得到预设区域内的生态系统服务流格局。
1.一种生态系统服务流格局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系统服务流格局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历史生态信息以及所述需求活动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得到生态节点信息以及与所述生态节点信息相对应的需求节点信息,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生态系统服务流格局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所述需求时间节点是否位于所述动态参数区间内,还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系统服务流格局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需求节点信息以及所述需求节点范围确定需求服务供需数据,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生态系统服务流格局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服务供需数据与所述生态节点信息进行结合测算,得到生态供需评价信息,包括:
6.一种生态系统服务流格局构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生态系统服务流格局构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分析模块在对所述历史生态信息以及所述需求活动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得到生态节点信息以及与所述生态节点信息相对应的需求节点信息时,具体用于: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生态系统服务流格局构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生成模块在基于所述需求节点信息以及所述需求节点范围确定需求服务供需数据时,具体用于:
9.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存储有能够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生态系统服务流格局构建方法的计算机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