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微针贴片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与流程

allin2025-03-27  21


本发明属于微针,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微针贴片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1、电离辐射广泛应用于工业、医学、军事等各个领域,然而,在电离辐射的各种应用中都可能发生辐射损伤。皮肤作为人体最大和最外层的器官,受到短期大剂量或长期的电离辐射后常发生放射性皮肤损伤,表现为红斑、水疱、脱皮、出血、溃疡,以及不可逆性的慢性创面改变如瘢痕、皮肤萎缩、皮肤附属器损伤甚至皮肤癌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迄今为止,放射性皮肤损伤在机制上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已发现电离辐射会引起一系列生物效应,包括对dna、脂质、蛋白质、细胞器和代谢物等生物分子的氧化损伤,dna损伤和活性氧(ros)的积累可通过细胞凋亡、坏死和铁死亡等多种机制引发细胞死亡,此外,电离辐射可导致衰老、有丝分裂灾难和自噬失调。目前的救治方案有外用类固醇激素、抗生素、生长因子、抗氧化剂。

3、严重皮肤损伤需手术切除坏死组织和皮肤移植物/皮瓣/截肢。由于缺乏高质量、大样本的研究和统一的评价标准,各种研究的结论往往相互矛盾,缺乏普遍性,单一治疗方案也仅仅对症治疗、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往往效果不佳。因此,进一步探索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机制,进一步开展靶向药物研究开发至关重要。

4、过去几十年来,人们开发了多种药物输送系统的局部伤口敷料如水凝胶、薄膜、纳米颗粒、组织工程支架等。而微针贴片作为一种由一系列微形针头组成的透皮新型给药系统,因其无创、操作简单、载货能力多样等特点而受到广泛关注。相比其他皮肤给药方式,微针贴片可以很容易地穿过伤口部位的物理屏障,同时为伤口愈合和组织再生提供机械刺激,诱导胶原沉积并改变局部应力环境起到促进愈合减少瘢痕的作用。丝素蛋白是天然的蛋白质,主要来源于蚕茧,由于其极高的生物相容性、可调控的机械性能和生物降解性而广受研究人员关注,有着原材料广泛、制备简单、载药量大等优势。丝素蛋白通过改善不同时期的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行为来促进组织再生和创面修复,也可以加载特定药物,起到药物缓释,长效治疗的作用。如何将药物有效地封装在工程化的微针贴片中,是获得更好放射性皮肤损伤治疗效果的一大挑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2、鉴于上述和/或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发明。

3、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微针贴片的制备方法。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微针贴片的制备方法,包括,

5、丝素蛋白生丝在碳酸钠水溶液中煮沸,用蒸馏水洗涤三次,得到丝素蛋白水溶液;

6、丝素蛋白水溶液、单体、交联剂、光引发剂和去铁胺混合,得到前驱液;

7、将前驱液倒入含有mns孔阵列的聚二甲基硅氧烷模具中;

8、装满前驱液的聚二甲基硅氧烷模具在加热的真空环境中放置5-10分钟,放入超声波中10-15秒钟;

9、离心后,将载有前驱液的模具在紫外线下光照,获得微针贴片。

10、作为本发明所述微针贴片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丝素蛋白水溶液的用量为4-6ml。

11、作为本发明所述微针贴片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单体为丙烯酰胺的用量为6-8g。

12、作为本发明所述微针贴片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交联剂为亚甲基双丙烯酰胺的用量为150-200mg。

13、作为本发明所述微针贴片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光引发剂为α-羟基异丁酰苯的用量为90-110μl。

14、作为本发明所述微针贴片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去铁胺的用量为100-120μm。

15、作为本发明所述微针贴片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聚二甲基硅氧烷模具的锥形针底部直径为300~380μm,高度为600~1000μm,针与针之间的间距为600~700μm。

16、作为本发明所述微针贴片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载有前驱液的模具暴露在强度为500-600mw/cm2的紫外线下10-20秒钟。

17、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微针贴片在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中的应用。

18、本发明有益效果:

19、1.本发明在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治疗中展现了显著潜力,不仅优化了药物的递送效率和局部安全性,而且通过确保dfo的稳定释放,显著增强了皮肤损伤的修复效果。这种微针系统递送dfo,结合铁离子并有效地抑制了铁死亡,从而促进了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愈合。

20、2.本发明促进了新血管的形成,降低了纤维化程度,加速了受损组织的再生,提高了皮肤修复质量。

21、3.本发明将创新材料与靶向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在放射性皮肤损伤管理有着更广泛的临床应用和研究发展。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微针贴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丝素蛋白水溶液的用量为4-6ml。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体为丙烯酰胺的用量为6-8g。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交联剂为亚甲基双丙烯酰胺的用量为150-200mg。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引发剂为α-羟基异丁酰苯的用量为90-110μl。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去铁胺的用量为100-120μm。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二甲基硅氧烷模具的锥形针底部直径为300~380μm,高度为600~1000μm,针与针之间的间距为600~700μm。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载有前驱液的模具暴露在强度为500-600mw/cm2的紫外线下10-20秒钟。

9.权利要求1~8中任一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得的微针贴片。

10.权利要求9所述的微针贴片在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中的应用。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微针贴片的制备方法,包括,丝素蛋白生丝在碳酸钠水溶液中煮沸,用蒸馏水洗涤三次;丝素蛋白溶液、单体、交联剂、光引发剂和去铁胺混合,得到前驱液;将前驱液倒入含有MNs孔阵列的聚二甲基硅氧烷模具中;装满前驱液的聚二甲基硅氧烷模具在加热的真空环境中放置5‑10分钟,放入超声波中10‑15秒钟;离心后,将载有前驱液的模具在紫外线下光照,获得微针贴片。本发明在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治疗中展现了显著潜力,不仅优化了药物的递送效率和局部安全性,还显著增强了皮肤损伤的修复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伍丽君,吴书旺,田凯,高素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核工业总医院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0/3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1963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