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轨道列车,具体地,涉及一种列车的顶部集成装置。
背景技术:
1、城轨车辆顶板区域主要由中顶、侧顶、风道、通风格栅和灯带构成,同时安装扶手安装座、烟火探头、摄像头等设备。为了简化安装结构,提高组装车间的安装效率,对顶板区域部件进行集成化和模块化设计,以适应无轨车辆多种旅客界面风格。
2、目前,城轨车辆的顶部会先通过紧固件在车体上吊装一个二次骨架,顶部的风道、二次骨架、侧顶、中顶、灯带、通风格栅都是单独依次安装用来实现顶部功能。
3、风道、中顶、侧顶、灯带、通风格栅等部件根据需求向二次骨架提出安装接口需要,各部件再依次通过紧固件吊装在二次骨架上。二次骨架根据各部位安装需求设计型材断面。
4、二次骨架与各部件连接,二次骨架的上端使用紧固件与车体和风道的角码进行连接,底部设计滑槽,与风道、灯带、侧顶连接。
5、上述城轨车辆顶板区存在如下缺点:
6、(1)部件多、组装难度大
7、组装顶部时需要先吊装二次骨架,然后再依次安装风道、中顶、通风格栅、灯带、边顶等。安装部位较多,涉及到顶板和顶板、顶板和灯带的缝隙调整难度较大。
8、(2)工艺流程复杂
9、由于安装的接口较多,安装工艺复杂,对工人操作技能要求高,很容易在最后道工序累计误差增大,缝隙难以调整,影响旅客界面的美观。除此之外,对工装工具的要求也较高。由于组装工序多,造成组装效率低,人工成本高,车辆生产周期长。
10、(3)中顶环保性差、表达形式单一
11、中顶多为表面喷漆的铝板、铝蜂窝或玻璃钢材料,表面喷漆处理环保性差。顶部若想呈现不同的图案效果,需要对中顶进行二次加工,在中顶上加工出不同形状通孔,之后再在中顶通孔位置上安装灯具,工序复杂。若想实现多种图案,制造难度大,成本高。
12、因此,传统的轨道车辆的顶板安装存在顶部安装部件多,组装难度大,组装工艺复杂,且顶部区域各部件之间调整难度大的问题,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13、在背景技术中公开的上述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申请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其可能包含没有形成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知晓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列车的顶部集成装置,以解决传统的轨道车辆的顶板安装存在顶部安装部件多,组装难度大的技术问题。
2、申请实施例的提供了一种列车的顶部集成装置,包括:
3、多个中部模块,所述中部模块由顶板骨架、中顶、风道、扶手和灯带组装而成,且在列车下预组装形成中部模块;
4、一个中部模块对应两个边顶模块,所述边顶模块上形成有回风格栅和灯罩,且在列车下预组装形成边顶模块;所述中部模块的两侧分别连接两个所述边顶模块,所述边顶模块的另一侧分别与列车的两侧侧墙连接。
5、本申请实施例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6、本申请实施例的顶部集成装置,每一个中部模块由顶板骨架、风道、扶手、中顶和灯带组装而成,且在列车下预组装形成中部模块;同样,每个边顶模块2也是在列车下预组装形成的边顶模块。列车下预组装形成中部模块和边顶模块之后,再到列车之上将中部模块1和列车的车体组装,之后在列车之上将边顶模块和中部模块、列车的侧墙连接。这样,在列车下预组装的过程不需要占用列车的车体空间,使得能够在适合预组装的空间(如组装车间等)借助各种适合的工具进行预组装;也可以实现在车体批量生产或组装完成之前,提前完成中部模块和边顶模块的预组装;之后,在列车的车体内将中部模块和边顶模块进行安装,使得列车的整体组装之间更短。本申请实施例的顶部集成装置,集成化程度较高,安装便捷,安装效率高。
1.一种列车的顶部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列车的顶部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骨架是所述顶部集成装置的安装基础;所述顶板骨架包括格栅型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列车的顶部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型材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格栅横梁安装定位接口、螺母滑块用安装定位接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列车的顶部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骨架还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列车的顶部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为两个,分别位于所述格栅型材的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列车的顶部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格栅腔室的下底具有扶手用通孔,所述第一格栅腔室的上顶具有扶手安装接口,所述第一格栅腔室的侧面具有扶手安装窗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列车的顶部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顶的两侧具有多个滑块螺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列车的顶部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顶包括中顶主体和中顶灯模块;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列车的顶部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边顶模块的上侧固定有边顶折页,所述边顶模组和所述格栅边顶安装凸缘通过所述边顶折页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列车的顶部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边顶模块还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