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特别涉及詹氏乳杆菌来源纳米囊泡在制备预防和/或治疗鼻息肉药物中的应用。鼻息肉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遗传因素、免疫缺陷、纤毛功能障碍、阿司匹林耐受不良等,但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且患者预后易复发,特别是嗜酸性细胞增多性ecrswnp的术后复发率甚至可达90%以上,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其发病机制,bernstein等人提出了“上皮破裂理论和多因素发病学说”。该理论认为:由于鼻腔粘膜屏障受到病毒、细菌的刺激,导致大量的炎性细胞和炎性介质浸润,进而促使粘膜屏障的防护作用减弱,使得局部的粘膜屏障出现反复性感染,最终导致息肉形成。鼻粘膜屏障是机体屏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份,多种因素可以引起鼻粘膜屏障功能受损,导致粘膜壁通透性增加,细胞转运被易化,进一步诱发细菌易位、内毒素血症甚至是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症等。目前已经明确,鼻腔内的各种细菌、毒毒及某些炎症因子可通过不同途径破坏鼻粘膜屏障功能。过去的十年中,随着对肠道菌群研究的深入,菌群屏障的重要性也被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所认同。研究表明,鼻腔菌群的生态平衡共同构成了鼻腔菌群屏障,生态平衡的鼻腔菌群有利于鼻粘膜屏障维态的维持;当菌群平衡被打破,出现某类菌群大量定植或是多种菌群变化时,会导致慢性炎症的发生进一步破坏鼻粘膜屏障导致鼻息肉等其他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微生物需要介质来局部或远距离参与机体的代谢和疾病的进展。细菌外囊泡(bacterial extracellular vesicles,bevs)是细菌衍生的细胞外囊泡,具有脂质双分子层的球体结构,直径一般为20-400nm,被认为是细菌间或细菌与宿主间相互作用的关键新媒介。细菌外膜囊泡(omvs)是由革兰氏阴性细菌释放的纳米级双层结构,它们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并能在细菌与宿主细胞之间传递信息。这些囊泡具有独特的生物学功能,如参与细菌间的通信、水平基因转移以及向宿主细胞传递毒素等。尽管omvs的确切产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它们通常通过直接与宿主细胞膜融合或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内部,从而发挥其生物学功能,进而调控细胞功能参与机体的代谢和疾病的发生。yawen nie等人在炎性肠炎的研究中发现,绿脓杆菌( desulfovibrio fairfieldensis)分泌的omv可引起单核巨噬细胞细胞活力的降低,并激活多种炎症因子的分泌,包括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多种白细胞介素,明确omv可破坏肠上皮屏障并激活肠上皮内在的炎症,进一步加剧疾病的发展。在上呼吸道疾病的研究中,jiahui an等人发现猪上呼吸道疾病的常见菌 glaesserella parasuis可分泌omv导致耐药性的出现。dabin ren 等人也报道了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nthi)在和上呼吸道上皮细胞共培养的过程中可分泌omv降低细胞间的紧密连接促进菌的迁移。viveka schaar等人的研究中,明确了卡他分枝杆菌通过分泌含有β-内酰胺酶的omv促进了呼吸道中β-内酰胺敏感卡塔林分枝杆菌、肺炎链球菌和b型或不可分型的流感嗜血杆菌免于β-内酰胺诱导的杀伤,促进菌群的耐药性。 詹氏乳杆菌( lactobacillus jensenii),为乳杆菌属,是人体正常菌群之一,广泛分布于人体肠道中,偶见报道在鼻腔中有定植。然而其在鼻息肉的研究仍少见,同时詹氏乳杆菌来源的omv对鼻息肉的作用也未见研究。 因此,探究鼠詹氏乳杆菌来源的omv与鼻息肉的相关作用机制,开发新的含益生菌有效成分制剂将为鼻息肉的药物研究与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思路。
背景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本发明的首要目的在于提供詹氏乳杆菌来源纳米囊泡在制备预防和/或治疗鼻息肉药物中的应用。
2、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方案实现:
3、詹氏乳杆菌来源纳米囊泡(bacterial extracellular vesicles oflactobacillus jensenii,lj-omvs)在制备预防和/或治疗鼻息肉药物中的应用。
4、本发明技术方案中,所述药物相同或不同的分别包括治疗有效量的詹氏乳杆菌来源纳米囊泡。
5、本发明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药物相同或不同的分别可采用常规方法制成各种药用剂型,这些剂型包括:片剂、糖衣片剂、薄膜衣片剂、肠溶衣片剂、胶囊剂、硬胶囊剂、软胶囊剂、口服液、口含剂、颗粒剂、冲剂、丸剂、丹剂、混悬剂、酒剂、酊剂、滴剂等口服给药的剂型及注射液等口服以外的给药剂型,如针剂等。
6、本发明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药物相同或不同的分别还可含有一种或以上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或辅料。
7、进一步的,所述的载体或辅料可包括稀释剂、湿润剂、粘合剂、表面活性剂、致湿剂、吸附载体、润滑剂、填充剂、崩解剂、防腐剂等。
8、本发明所述的詹氏乳杆菌来源纳米囊泡(lj-omvs)可以通过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纳米囊泡制备方法得到,如对詹氏乳杆菌培养后得到的培养上清液进行分离得到。
9、具体可为:所述的詹氏乳杆菌来源纳米囊泡(lj-omvs)通过对詹氏乳杆菌培养后得到的培养上清液进行分离得到;
10、进一步的,分离得到的沉淀即为詹氏乳杆菌来源纳米囊泡。
11、进一步的,所述分离的方法可为对培养上清液进行超速离心进行分离。
12、进一步的,所述超速离心的速度可为100000g或以上。
13、进一步的,所述超速离心的时间可为10-100min。
14、进一步的,所述超速离心的时间可为50-100min。
15、进一步的,超速离心所得沉淀可用pbs等缓冲液重悬从而得到詹氏乳杆菌来源纳米囊泡悬浮液。
16、进一步的,可重复进行一次或以上的超速离心,以获得进一步纯化的詹氏乳杆菌来源纳米囊泡。
17、进一步的,詹氏乳杆菌来源纳米囊泡悬浮液使用前可使用过滤器过滤以获得无菌的悬浮液。所述的过滤器可为0.22μm的过滤器。
18、进一步的,超速离心前可使用过滤器过滤以除去较大的杂质;所述的过滤器可为0.45μm的过滤器。
19、进一步的,超速离心前可对培养上清液进行预离心收集上清液,除去杂质沉淀。
20、进一步的,预离心的速度可为10000g或以下。
21、进一步的,所述预离心的时间可为10-60min。
22、进一步的,可重复进行一次或以上的预离心。通过预离心可将非目标物质分离除去,如除去菌体,减少杂质对于后续超速离心分离的影响。
23、进一步的,培养上清液通过对詹氏乳杆菌培养后除去菌体得到。
24、进一步的,采用bhi培养基对詹氏乳杆菌进行培养。
25、进一步的,培养至菌od值为2-3时继续培养48-72h。
26、进一步的,优选培养过程进行严格的氧量控制。
27、本发明通过对菌株的培养上清液分离得到詹氏乳杆菌来源纳米囊泡,成分天然,无毒副作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并通过体内外实验中证明其可有效的促进鼻粘膜内皮细胞的损伤后修复、抑制粘膜内皮细胞的炎症反应、对内皮细胞的粘附能力的提高有促进作用,且可以逆转lps刺激引起的鼻息肉症状,说明其可用于预防和/或治疗鼻息肉中,为益生菌在鼻息肉的应用和防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詹氏乳杆菌来源纳米囊泡在制备预防和/或治疗鼻息肉药物中的应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包括治疗有效量的詹氏乳杆菌来源纳米囊泡。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物采用常规方法制成各种药用剂型,这些剂型包括:片剂、胶囊剂、口服液、口含剂、颗粒剂、冲剂、丸剂、丹剂、混悬剂、酒剂、酊剂、滴剂的口服给药的剂型及注射液的口服以外的给药剂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物采用常规方法制成各种药用剂型,这些剂型包括:糖衣片剂、薄膜衣片剂、肠溶衣片剂、硬胶囊剂、软胶囊剂、口服液、口含剂、颗粒剂、冲剂、丸剂、丹剂、混悬剂、酒剂、酊剂、滴剂的口服给药的剂型及注射液的口服以外的给药剂型。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物还含有一种或以上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或辅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载体或辅料包括稀释剂、湿润剂、粘合剂、表面活性剂、致湿剂、吸附载体、润滑剂、填充剂、崩解剂、防腐剂中的至少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