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allin2025-05-13  84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属中药领域。


背景技术: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呼吸系统常见的一类慢性疾病,以持续性、进展性的气流阻塞为临床特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气促或呼吸困难。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由多种异源性疾病(病因)和不同发病机制发展而来的肺血管结构或功能改变,从而导致肺血管阻力和肺动脉压力升高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ph是copd发展中常见的并发症,与copd患者急性加重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copd合并ph(copd-ph)的发展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据统计,全球copd患病率约为10.3%,而copd-ph患病率数据差异较大,目前尚缺乏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证据。根据现有研究,copd-ph的患病率在30%到70%之间变化,而在重度copd患者中,合并ph的患病率甚至可高达90%。由于对其发病机制的不完全了解,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无针对copd-ph的特异性治疗方法,大多研究建议应积极治疗肺部原发疾病和相关合并症。因此,临床治疗仍以治疗copd为主,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及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以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磷脂酶4抑制剂、祛痰和镇咳药物为主。

2、中医药治疗copd-ph疗效显著。中医认为,根据copd的临床特点可将其归为“喘证”、“肺胀”、“气喘”、“咳嗽”等范畴。copd-ph亦可归为上述类别。《灵枢·脉度》云:“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脉作为一种从经脉支横逐层分支的网络系统,将经脉中气血横向运输到脏腑组织,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和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结构。肺络是归属于络脉系统的肺部分支,因此具有络脉的功能特性和肺本身的生理功能。现代研究表明,肺络符合现代医学中对肺生理结构的描述,可泛指气管、支气管、肺泡管和肺泡毛细血管等结构。ph主要累及直径<500μm的肺小动脉,此病位符合“络脉”结构特点。经言“久病入络”、“久病多瘀”、“血不利则为水”,copd以久病肺虚为基本病机,肺气不足,络脉无力布津行血,日久气滞血瘀,痰浊内生,痰瘀互结;若感受外邪,正邪交争,络中气血津液逆乱,亦可成痰致瘀。痰瘀既成,则浸渍受损络脉之内,成“痰瘀伏络”之象。肺朝百脉,肺络若瘀滞,则助心行血功能失调,可进一步发展为心络瘀阻,发生copd-ph。因此,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认为,“痰瘀伏络”是该病的核心病机,治疗该病应注重化痰祛瘀,活血通络。

3、但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pah)的治疗在中医领域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由于copd和pah的病理机制复杂,且两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中医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患者的体质、病情的轻重、病因病机等。中医治疗的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病理机制复杂:copd和pah的病理机制相互交织,中医需要辨识出病因病机,如气滞血瘀、痰湿内阻等,这需要医生具备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和临床经验。2、个体差异大:每位患者的体质、病情严重程度、对治疗的反应等都不尽相同,中医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3、治疗周期长:中医治疗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调整和改善患者的体质,以达到治疗的效果,这要求患者有较好的依从性。4、疗效评估困难:中医治疗的疗效评估往往不如西医直观,需要通过症状改善、体质变化等多方面来综合评价。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药物组合物,本发明还提供了该药物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和用途。

2、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药物组合物,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备而成的制剂:

3、瓜蒌皮12~20份、薤白10~20份、矮地茶10~20份、茯苓10~20份、丹皮10~20份、桃仁6~15份、赤芍8~15份、麻黄5~15份、桂枝6~15份、桔梗5~20份、甘草6~12份。

4、进一步优选地,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备而成的制剂:

5、瓜蒌皮15份、薤白15份、矮地茶15份、茯苓15份、丹皮15份、桃仁10份、赤芍10份、麻黄10份、桂枝10份、桔梗15份、甘草10份。

6、其中,所述麻黄为炙麻黄;所述甘草为生甘草。

7、本发明药物组合物是由所述的原料药的原生粉末、水或有机溶剂提取物为活性成分,加入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或辅助性成分制备成药学上常用的制剂。

8、其中,所述的制剂是汤剂、口服液、颗粒剂、胶囊剂、片剂、散剂。

9、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所述的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药物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

10、a、称取重量配比的原料药;

11、b、原料药直接打粉,或将原料药加水煎煮或有机溶剂提取,提取液浓缩,再加上药学中可接受的辅料制备成制剂。

12、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在制备治疗痰瘀证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药物中的用途。

13、所述瓜蒌皮为葫芦科植物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或双边栝楼trichosanthes rosthornii harms的干燥成熟果皮;所述薤白为百合科植物小根蒜alliummacrostemon bge.或薤allium chinense g.don的干燥鳞茎。

14、临床总结发现将瓜蒌皮、薤白、矮地茶、茯苓、丹皮、桃仁、赤芍、炙麻黄、桂枝、桔梗、甘草用于治疗copd-ph效果良好。瓜蒌皮甘、寒,归肺、胃经,主清化热痰,利气宽胸,可用于痰热咳嗽,胸闷胁痛。薤白性温,味辛苦,归肺、肝、心经,可理气,宽胸,通阳,散结,用于治疗胸痹心痛彻背,脘痞不舒等,在《名医别录》中记载:“归于骨。除寒热,去水气,温中散结。诸疮中风寒水肿,以涂之”。《本草备要》称其:“利窍。治肺气喘急”。矮地茶为紫金牛科植物紫金牛的干燥全草,其味辛、微苦,性平,归肺、肝经,主化痰止咳,活血化瘀。茯苓其味甘、平,主入心、脾两经,能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神农本草经》记载:“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利小便”。瓜蒌皮、薤白、矮地茶、茯苓四药合用针对copd-ph之痰浊为患,可以起到化痰理气,健脾利湿之效。丹皮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能活血散瘀,使瘀滞散而气血流畅,疼痛得解。《滇南本草》记载道:“破血,行(血),消癥瘕之疾”,《药性论》:“散诸痛”。《名医别录》记载桃仁:“止咳逆上气,消心下坚,除卒暴击血,破症瘕,通脉,止痛”,《本经》易云:“主瘀血,血闭症瘕”。《滇南本草》则称桃仁“治血痰”,其味苦,性平,入心、肝经,破血行瘀多用于治疗瘀血肿痛。芍药始载于《本经》中品,陶弘景始分赤、白两种。现今药材赤芍都为芍药组多种野生植物的根。赤芍味苦,性微寒,归肝经,可活血祛瘀、清热凉血,主瘀滞胁痛、疝瘕积聚等。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曾言:“芍药赤者小利,俗方以止痛,乃不减当归”。缪希雍在《本草经疏》中也认为:“木芍药色赤,赤者主破散,主通利,专入肝家血分,故主邪气腹痛”。牡丹皮、桃仁、赤芍三药合用,活血化瘀止痛之力强,以针对copd-ph之血瘀为患。“血不利则为水”,痰浊与瘀血两种病理产物在体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而瓜蒌皮、薤白、矮地茶、茯苓与丹皮、桃仁、赤芍则可共奏活血化痰之功。《神农本草经》将麻黄归为中品,载其“主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现代医家认为麻黄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效,为发汗解表、止咳平喘的要药。炙用则使其性质更趋于平和,发散力减弱,但润肺、平喘、止咳作用更强。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可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多治疗风寒表证,胸痹痰饮等。成无己称:“泄奔豚,和肌表,散下焦蓄血、“利肺气”。《本草经疏》也云其:“主利肝肺气”。桂枝与麻黄合用,增强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功效,以治疗copd-ph急性发作期咳喘症状。《本草求真》言桔梗“既载能引诸药上行,又载能以下气”,《本草述钩元》认为其主要“入手太阴肺经气分”,主治“喉咽痛,肺热气促嗽逆”。桔梗与麻黄合用,一升一降,宣肃肺气,恢复肺脏正常的宣发与肃降功能,止咳平喘。甘草性味甘平,可和中缓急,润肺,调和诸药,司佐使药之职。目前未见将瓜蒌皮、薤白、矮地茶、茯苓、丹皮、桃仁、赤芍、炙麻黄、桂枝、桔梗、甘草用于治疗痰瘀证copd-ph的报道。

15、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与传统的瓜蒌薤白半夏汤相比,具有显著差别。首先,药物组成方面,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较传统的瓜蒌薤白半夏汤药物组成更加多样,能够覆盖更复杂的病理机制。其次,传统的瓜蒌薤白半夏汤主要作用在于通阳散结、祛痰宽胸,适用于治疗胸痹而痰浊较盛者。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不仅具有化痰行气的作用,还加强了活血化瘀的功效,更加适合痰瘀证肺动脉高压,治疗效果更加全面。

16、本发明中瓜蒌皮长于清热涤痰、宽胸散结;薤白辛散温通,入肺经而走胸中,行气导滞,同为君药。矮地茶止咳化痰、活血化瘀;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化湿;丹皮、桃仁、赤芍活血散瘀,共为臣药,配合君药以增强化痰、祛瘀、通络之效。炙麻黄宣肺平喘,可开郁闭之肺气;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桔梗宣肺止咳、化痰,此三药同用,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使组方平和,司佐使之职。全方共奏化痰祛瘀、活血通络之功,治疗痰瘀证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动脉高压,具有良好疗效。

17、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配方精当,可以有效改善心肺功能,降低肺动脉压力,为临床治疗痰瘀证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提供一种选择,应用前景良好。

18、显然,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内容,按照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在不脱离本发明上述基本技术思想前提下,还可以做出其它多种形式的修改、替换或变更。

19、以下通过实施例形式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上述内容再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发明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例。凡基于本发明上述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备而成的制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备而成的制剂: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麻黄为炙麻黄;所述甘草为生甘草。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所述的原料药的原生粉末、水或有机溶剂提取物为活性成分,加入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或辅助性成分制备成药学上常用的制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制剂是汤剂、口服液、颗粒剂、胶囊剂、片剂、散剂。

6.一种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药物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下步骤:

7.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在制备治疗痰瘀证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药物中的用途。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药物组合物,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备而成的制剂:瓜蒌皮12~20份、薤白10~20份、矮地茶10~20份、茯苓10~20份、丹皮10~20份、桃仁6~15份、赤芍8~15份、麻黄5~15份、桂枝6~15份、桔梗5~20份、甘草6~12份。本发明还提供了该药物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和用途。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配方精当,可以有效改善心肺功能,降低肺动脉压力,为临床治疗痰瘀证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提供一种选择,应用前景良好。

技术研发人员:张传涛,刘莉,杨秀丽,刘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医院)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0/3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2104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