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电池,更为具体地,涉及一种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设备及组装电池的方法。
背景技术:
1、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新能源产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新能源产业中,电池技术是关乎其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
2、电池的性能要考虑电池的多种性能参数。因此,如何提升电池的性能,是电池技术中一个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设备及组装电池的方法,能够提升电池的性能。
2、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单体,该电池单体用于电池,该电池单体包括:第一壁,该第一壁设置有朝向该电池单体的内部凹陷的凹部,该凹部用于容纳该电池中的第一部件。
3、通过以上实施方式,在第一壁上设置向电池单体内部凹陷的凹部,能够减小电池单体的体积;同时,还可以减少电池单体内部零部件的数量,从而可以降低电池单体的结构复杂度和装配过程的复杂度。而使用凹部来容纳电池中的第一部件,能够使电池的结构更为紧凑,提升电池的空间利用率。
4、在第一方面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凹部沿第一方向贯穿该电池单体,该第一方向垂直于该第一壁的厚度方向。
5、通过以上实施方式,不但能够减小电池单体的体积,在多个电池单体组合排布时,多个凹部能够相连形成较大的容纳空间,从而能容纳电池中体积较大的部件,提高电池的空间利用率。
6、在第一方面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与该第一壁邻接的壁和该第一壁中除该凹部以外的区域形成朝向该电池单体的外部凸出的容纳部;该容纳部用于容纳该电池单体内部的部件。
7、通过以上实施方式,利用容纳部来容纳电池单体内部的部件,可以有效地保护电池单体内部的部件,同时使电池单体的结构更加紧凑,提升电池的空间利用率。
8、在第一方面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第一壁包括至少两个该凹部,该容纳部位于该至少两个该凹部中相邻的两个该凹部之间。
9、通过以上实施方式,在电池单体包括多个极耳的情况下,可以使每个极耳分别受到保护,另一方面,凹部也可以适应于第一部件的形状进行设置,从而更大程度的提升电池单体的空间利用率。
10、在第一方面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凹部的底壁与该凹部的侧壁的连接处设置有倒角;和/或该凹部的侧壁与该容纳部的远离该电极组件的壁的连接处设置有倒角。
11、通过以上实施方式,能够减小连接处发生应力集中的可能性,从而提高电池单体的可靠性,同时便于壳体的加工成型。
12、在第一方面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凹部的底壁与该凹部的侧壁形成的角α的取值范围满足:100°≤α≤150°。
13、通过以上实施方式,能够更好地兼顾节省空间和减少应力集中的需求。
14、在第一方面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电池单体包括:电极组件,该电极组件包括极耳,该极耳至少部分容纳于该容纳部中。
15、通过以上实施方式,使极耳至少部分容纳在容纳部内,能够对极耳起到必要的保护作用,同时电池单体可以免于设置在没有凹部这一结构时用于防止壳体受外力作用而发生形变的支撑构件,使装配的复杂度降低。
16、在第一方面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容纳部包括第一容纳部和第二容纳部,该电极组件包括位于该第一容纳部的第一极耳和位于该第二容纳部的第二极耳;该凹部位于该第一容纳部和该第二容纳部之间。
17、通过以上实施方式,能够使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分别得到保护,同时能够兼顾节省电池单体占用的空间的需求。
18、在第一方面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电池单体还包括:第一绝缘结构,该第一绝缘结构隔离该电极组件设置该极耳的第一端面和该凹部,该第一绝缘结构位于该第一端面的除该极耳以外的区域。
19、通过以上实施方式,可以防止电极组件的第一端面与凹部之间发生短路,提高电池单体的可靠性。
20、在第一方面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电池单体还包括电极端子,该电极端子用于与该极耳电连接;
21、该电极端子设置在该电池单体的第二壁上,该第二壁与该第一壁相交;或该电极端子设置在该电池单体的第二壁上,该第三壁与该第一壁相对;或该电极端子设置在该容纳部上。
22、通过以上实施方式,便于电池单体输入或输出电能;将电极端子设置在电池单体的不同位置上,能够适应不同类型的电池单体输出电能的需求,可以灵活实现多个电池单体之间的电连接;而当电极端子设置在容纳部上时,电极端子与极耳之间的距离可以更近,因此,用于连接电极端子和极耳的连接构件尺寸可以更小,结构可以更为简单;也可以不通过连接构件来实现与极耳之间的电连接,从而可以简化电池单体的结构。
23、在第一方面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电池单体还包括:连接构件,该连接构件用于连接该极耳和该电极端子;该连接构件至少部分容纳于该容纳部中。
24、通过以上实施方式,可以实现极耳与电极端子之间的电连接,同时能够进一步提升空间利用率。
25、在第一方面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电池单体还包括:第二绝缘结构,该第二绝缘结构隔离该连接构件和该容纳部与该连接构件相对的表面。
26、通过以上实施方式,可以防止连接构件与容纳部的表面之间发生短路,提高电池单体的可靠性。
27、在第一方面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电池单体还包括:壳体,该壳体具有开口;端盖,该端盖用于盖合该开口;该第一壁为该壳体的与该开口相邻的侧壁;或该第一壁为该端盖。
28、通过以上实施方式,能够为电极组件提供必要的保护;可以根据电极组件和壳体的结构灵活地确定第一壁,从而更好地兼顾节省空间和降低装配复杂度的需求。
29、在第一方面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端盖包括该电池单体的面积最大的壁。
30、通过以上实施方式,能够使得电池单体内部的部件更易装配。
31、在第一方面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第一部件包括该热管理部件。
32、热管理部件是电池中的重要部件,通过以上实施方式,将热管理部件设置在凹部中,提升空间利用率的同时能够对凹部所在的区域进行有效的热管理。
33、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括:第一部件;如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意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的电池单体,其中,该凹部用于容纳该第一部件。
34、通过以上实施方式,能够减小电池单体的体积;使用凹部来容纳电池中的第一部件,能够使电池的结构更为紧凑,提升电池的空间利用率。
35、在第二方面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第一部件包括该热管理部件,该热管理部件至少部分容纳于该凹部中。
36、通过以上实施方式,能够在提升空间利用率的同时提升对凹部所在的区域的热管理效果。
37、在第二方面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热管理部件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或等于该凹部在该第一方向上的尺寸,该第一方向为该凹部的深度方向。
38、通过以上实施方式,能够提升对凹部的底壁的热管理效果,且当该尺寸小于凹部的尺寸时,凹部剩余的空间还可以容纳其他部件,提升电池的空间利用率;当该尺寸与凹部的尺寸相等时,热管理部与容纳部的远离凹部的表面基本平齐,有利于热管理部件、电池单体与其他部件的装配。
39、在第二方面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电池单体包括电极组件,该第一壁除该凹部以外的区域形成朝向该电池单体的外部凸出的容纳部;该容纳部用于容纳该电极组件的极耳,该热管理部件的远离该凹部的表面与该容纳部的远离该极耳的表面齐平。
40、通过以上实施方式,能够有效地节省空间和降低装配复杂度,同时,热管理部件与电池单体内部的电极组件之间的距离更近,也能够提升热管理部件对其的热管理效果。
41、在第二方面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热管理部件包括主体部和凸起部,该凸起部自主体部与该第一壁相对的表面朝向该第一壁凸出,该凸起部的至少部分容纳于该凹部中。
42、这样,热管理部件不仅具有与凹部相对的换热表面,可以对凹部的区域进行热管理,还具备与容纳部相对的换热表面,从而对第一壁进行更全面的热管理,有利于提升电池的性能。当容纳部用于容纳极耳和/或连接构件时,由于电极组件在工作时极耳与连接构件相连接的部分对过流能力要求较高,凸起部的设置能够对极耳与连接构件相连接的部分起到更好的热管理作用。
43、在第二方面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凸起部在该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或等于该凹部在该第一方向上的尺寸。
44、通过以上实施方式,凸起部的与凹部相对的壁可以与凹部的底壁相贴合,能够提升换热效果,同时凸起部还可以起到支撑作用,使热管理部件的重力不会作用在容纳部及其中容纳的部件上,保障电池单体的可靠性。
45、在第二方面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热管理部件包括至少两个该凸起部,该凸起部与该容纳部间隔设置。
46、通过以上实施方式,能够对第一壁起到较好的热管理作用,另一方面,多个凸起部也可以起到支撑或平衡作用,使热管理部件能够更加稳定的与电池单体相配合。
47、在第二方面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热管理部件与该第一壁抵接。
48、通过以上实施方式,能够提升热管理部件对第一壁的热管理效果。
49、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用电设备,包括:如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任意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的电池,其中,该电池用于为该用电设备提供电能。
50、第三方面和第三方面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的有益效果与第二方面以及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的有益效果相对应,在此不再赘述。
51、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组装电池的方法,其中,该电池包括:箱体和第一部件;如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意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的电池单体,其中,电池单体的凹部用于容纳第一部件;该方法包括:将第一部件容纳于凹部中;将箱体套设于第一部件和电池单体的外侧。
52、第四方面和第四方面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的有益效果与第二方面以及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的有益效果相对应,在此不再赘述。
53、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组装电池单体的方法,该电池单体为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意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的电池单体,该电池单体包括壳体、端盖、电极组件以及连接构件,其中,壳体的第二壁设置有电极端子,连接构件与电极端子电连接,该方法包括:在壳体的开口处,将电极组件的极耳与连接构件过激光焊接的方式连接,其中极耳面向壳体的第一壁,第一壁与第二壁为壳体相交的两个侧壁;将极耳弯折,以使电极组件通过该开口进入并容纳于壳体中;将端盖盖合该开口。
54、由于极耳容纳在容纳部中,可供焊接的空间比较狭窄,采用超声波焊接难以保障焊接质量和精度,因此,以上实施方式将极耳与连接构件通过激光焊接实现连接,再将极耳弯折,能够提升焊接质量和装配的效率。
1.一种电池单体,所述电池单体用于电池,所述电池单体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体,其中,所述凹部(2012)沿第一方向(y)贯穿所述电池单体,所述第一方向(y)垂直于所述第一壁(201)的厚度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单体,其中,与所述第一壁(201)邻接的壁和所述第一壁(201)中除所述凹部(2012)以外的区域形成朝向所述电池单体的外部凸出的容纳部(2011);所述容纳部(2011)用于容纳所述电池单体内部的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其中,所述第一壁(201)包括至少两个所述凹部(2012),所述容纳部(2011)位于至少两个所述凹部(2012)中相邻的两个所述凹部(2012)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电池单体,其中,所述凹部(2012)的底壁与所述凹部(2012)的侧壁的连接处设置有倒角;和/或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其中,所述凹部(2012)的底壁与所述凹部(2012)的侧壁形成的角α的取值范围满足:100°≤α≤150°。
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其中,所述电池单体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单体,其中,所述容纳部(2011)包括第一容纳部(2011a)和第二容纳部(2011b),所述电极组件(202)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容纳部(2011a)的第一极耳(2021a)和位于所述第二容纳部(2011b)的第二极耳(2021b);所述凹部(2012)位于所述第一容纳部(2011a)和所述第二容纳部(2011b)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电池单体,其中,所述电池单体还包括:
10.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其中,所述电池单体还包括电极端子(203),所述电极端子(203)用于与所述极耳(2021)电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池单体,其中,所述电池单体还包括:连接构件(204),所述连接构件(204)用于连接所述极耳(2021)和所述电极端子(203);所述连接构件(204)至少部分容纳于所述容纳部(2011)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其中,所述电池单体还包括:第二绝缘结构(209),所述第二绝缘结构(209)隔离所述连接构件(204)和所述容纳部(2011)与所述连接构件(204)相对的表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其中,所述电池单体还包括: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池单体,其中,所述端盖(206)包括所述电池单体的面积最大的壁。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其中,所述第一部件(12)包括热管理部件(13)。
16.一种电池,包括: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池,其中,所述第一部件(12)包括热管理部件(13),所述热管理部件(13)至少部分容纳于所述凹部(2012)中。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池,其中,所述热管理部件(13)在第二方向(z)上的尺寸小于或等于所述凹部(2012)在所述第二方向(z)上的尺寸,所述第二方向(z)为所述凹部(2012)的深度方向。
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电池,其中,与所述第一壁(201)邻接的壁和所述第一壁(201)中除所述凹部(2012)以外的区域形成朝向所述电池单体的外部凸出的容纳部(2011);所述容纳部(2011)用于容纳所述电极组件(202)的极耳(2021);
20.根据权利要求17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中,所述热管理部件(13)包括主体部(131)和凸起部(132),所述凸起部(132)自主体部(131)的第二端面朝向远离所述第二端面的方向凸出,所述凸起部(132)的至少部分容纳于所述凹部(2012)中。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池,其中,所述凸起部(132)在所述第二方向(z)上的尺寸大于或等于所述凹部(2012)在所述第二方向(z)上的尺寸。
22.根据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电池,其中,所述热管理部件(13)包括至少两个所述凸起部(132),所述凸起部(132)与所述容纳部(2011)间隔设置。
23.根据权利要求17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部件(13)与所述第一壁(201)抵接。
24.一种用电设备,包括:
25.一种组装电池的方法,其中,所述电池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