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舵面调零方法与流程

allin2025-06-01  101


本发明涉及设备校准,尤其涉及一种折叠舵面调零方法。


背景技术:

1、电动舵机作为导弹控制系统的执行部件,通过驱动舵面偏转,控制导弹的飞行姿态和弹道。电动舵机具有质量轻,性能稳定,维护方便等特点,逐渐成为舵机发展的新方向。

2、电动舵机的执行机构通常包括电机、传动机构、输出轴和折叠舵面组成。传动机构作为执行机构的核心部分,通常为减速结构以获得较大的扭矩输出。折叠舵面作为电动舵机的输出部件,与输出轴固联并驱动其偏转,控制导弹的飞行姿态和弹道。由于导弹发射前是装入发射筒内的,这就要求舵面具有可折叠功能,当导弹发射前折叠舵面折叠到舱体内,在发射筒内壁的作用下保持折叠状态,当导弹发射弹出发射筒后,折叠舵在自身开舵机构的作用下自动展开。一般具有折叠舵面的结构,对舵面的机械零位要求比较高。因为折叠舵面是需要折到舱体内的,而舱体上供舵面折叠的舵面缝隙,往往在尺寸上与舵面厚度是相当的,如果舵面的机械零位有较大偏差,就会导致舵面折叠时无法折叠到位,或者由于舵面的偏斜使得舵面与舵面缝隙侧壁发生卡滞现象,影响了舵面的正常展开,给电动舵机甚至整弹造成非常严重的故障。

3、在对折叠舵面进行机械调零时,现有的做法是通过零位刻度线,目测的方式调节机械零位,这种方法工作量比较大,需要参与配合的设备和人员较多,并且调零的一致性很差,不能很好的预估调零的余度,从而导致折叠舵面的机械零位出现偏差。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上述的分析,本发明实施例旨在提供一种折叠舵面调零方法,用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所提出的现有折叠舵面调零方法存在的一致性差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折叠舵面调零方法,采用多象折叠舵面机械调零结构对弹体进行调零,具体步骤包括:

4、步骤1,调整调零对中定位装置与校准夹紧装置的相对位置关系;

5、步骤2:将校准夹紧装置放置于与舵面缝隙相对应的位置;

6、步骤3:控制校准夹紧装置对弹体进行夹持;

7、步骤4:调整调零对中定位装置使其与折叠舵面的位置相对应;

8、步骤5:控制调零对中定位装置使其对折叠舵面进行调零。

9、进一步的,多象折叠舵面机械调零结构包括动力转换装置、校准夹紧装置和调零对中定位装置;动力转换装置连接有校准夹紧装置和调零对中定位装置。

10、进一步的,所述动力转换装置包括双侧锥齿盘、固定圆盘、推拉把手、滑动杆和滑动轴承;所述双侧锥齿盘中部固定有滑动杆,所述滑动杆的外侧套设有滑动轴承,滑动轴承外侧固定有固定圆盘,所述滑动杆的一端安装有推拉把手。

11、进一步的,在步骤3-步骤4之间执行步骤m,所述步骤m是将折叠舵面与弹体之间的紧固螺栓进行调松。

12、进一步的,在所述步骤5后执行步骤n,所述步骤n是将折叠舵面与弹体之间的紧固螺栓进行调紧。

13、进一步的,还包括步骤6,步骤6执行在步骤n完成后执行,步骤6为对调零对中定位装置与校准夹紧装置进行复位。

14、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通过改变伸缩长杆和伸缩圆杆的伸缩长度调节调零对中定位装置与校准夹紧装置的相对位置关系。

15、进一步的,所述步骤3通过推动并正向转动转动把手实现校准夹紧装置对弹体进行夹持。

16、进一步的,步骤2所述的校准夹紧装置包括第一锥齿轮、螺纹杆、内螺纹方形杆、限位滑道、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4个所述第一锥齿轮均匀分布在动力转换装置一侧,所述第一锥齿轮均固定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螺纹连接有内螺纹方形杆,所述内螺纹方形杆铰接有第一杆体的一侧,所述第一杆体的另一侧铰接有第二杆体,所述内螺纹方形杆外侧滑动连接有限位滑道,所述限位滑道与所述第二杆体之间铰接。

17、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杆体的一端设有等腰三角形定位头。

18、进一步的,所述螺纹杆与所述动力转换装置之间通过第一轴承座连接。

19、进一步的,所述步骤4通过推动并正向旋转转动把手实现校准夹紧装置的等腰三角形定位头向舵面缝隙转动并插入舵面缝隙内。

20、进一步的,所述步骤5通过拉动并正向旋转转动把手实现调零对中定位装置对折叠舵面的调零。

21、进一步的,步骤4所述调零对中定位装置包括第二锥齿轮、伸缩长杆、伸缩圆杆、第三轴承座、对中转动组件;所述第二锥齿轮一侧安装有伸缩圆杆,所述伸缩圆杆端部安装有第三轴承座,所述第三轴承座底部固定有对中转动组件,所述对中转动组件与所述动力转换装置之间通过伸缩长杆连接。

22、进一步的,所述伸缩圆杆的杆体之间通过键槽和键实现对杆体之间相对转动的限位。

23、进一步的,所述伸缩圆杆与所述动力转换装置之间通过第二轴承座连接。

24、进一步的,所述步骤m还包括紧固螺栓进行调松后的调松检查,检查方法为推动折叠舵面观察折叠舵面是否能够相对弹体进行转动,若折叠舵面无法转动,再次对紧固螺栓进行调松。

25、进一步的,所述双侧锥齿盘的表面固定有转动把手。

26、进一步的,所述滑动杆的另一端固定有限位圆板。

27、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滑道与所述动力转换装置之间固定连接。

28、进一步的,相邻所述第二杆体转动所在的平面之间夹角为90度。

29、进一步的,所述对中转动组件包括第三杆体、第一直齿轮、闭合齿条、壳体、第二直齿轮、第三锥齿轮、第四锥齿轮、传动轴、主动锥齿轮、被动锥齿轮、第三直齿轮、半圆形齿环、转动轴和转动板;所述第三杆体一侧安装有第一直齿轮,所述第一直齿轮外侧啮合有闭合齿条,闭合齿条一侧啮合有第二直齿轮,所述第二直齿轮一侧固定有第三锥齿轮,所述第三锥齿轮啮合有第四锥齿轮,所述第四锥齿轮中部固定有传动轴,所述传动轴内固定有2个对向设置的主动锥齿轮,所述主动锥齿轮啮合有被动锥齿轮,所述被动锥齿轮一侧固定有第三直齿轮,所述第三直齿轮啮合有半圆形齿环,所述半圆形齿环一端固定有转动板,所述转动板一端安装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通过轴承连接有壳体。

30、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与第三直齿轮之间通过第四带轴承杆体连接。

31、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内开设有供闭合齿条运动的通腔。

32、进一步的,对向设置的2个主动锥齿轮关于校准夹紧装置的第二杆体转动面对称。

33、上述技术方案至少具由如下有益效果之一:

34、(1)本发明的折叠舵面调零方法,通过校准夹紧装置固定本结构与折叠舵面的相对位置关系,再通过调零对中定位装置进行校准,避免了目测的不准确性,保证调零的一致性,进而避免折叠舵面的机械零位出现偏差;

35、(2)本发明的折叠舵面调零方法,可以对多种型号的折叠舵面机械进行调零,通过调整调零对中定位装置与校准夹紧装置的相对位置关系以适应不同舵面位置,保证本结构对折叠舵面机械调零的适应性。

36、(3)本发明的折叠舵面调零方法,通过多象折叠舵面机械调零结构对弹体进行调零,可以同时调整弹体的多个折叠舵面,能够提升折叠舵面的调零效率。

37、本发明中,上述各技术方案之间还可以相互组合,以实现更多的优选组合方案。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优点可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内容中来实现和获得。


技术特征:

1.一种折叠舵面调零方法,具体步骤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舵面调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步骤4之间执行步骤m,所述步骤m是将折叠舵面与弹体之间的紧固螺栓进行调松。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折叠舵面调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5后执行步骤n,所述步骤n是将折叠舵面与弹体之间的紧固螺栓进行调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折叠舵面调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6,步骤6执行在步骤n完成后执行,步骤6为对调零对中定位装置(3)与校准夹紧装置(2)进行复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舵面调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通过改变伸缩长杆(33)和伸缩圆杆(34)的伸缩长度调节调零对中定位装置(3)与校准夹紧装置(2)的相对位置关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舵面调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通过推动并正向转动转动把手(12)实现校准夹紧装置(2)对弹体进行夹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舵面调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通过推动并正向旋转转动把手(12)实现校准夹紧装置(2)的等腰三角形定位头(28)向舵面缝隙转动并插入舵面缝隙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舵面调零方法,具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通过拉动并正向旋转转动把手(12)实现调零对中定位装置(3)对折叠舵面的调零。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折叠舵面调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m还包括紧固螺栓进行调松后的调松检查,检查方法为推动折叠舵面观察折叠舵面是否能够相对弹体进行转动,若折叠舵面无法转动,再次对紧固螺栓进行调松。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折叠舵面调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舵面调零方法采用多象折叠舵面机械调零结构对弹体进行调零。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折叠舵面调零方法,属于设备校准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折叠舵面调零时一致性差的问题;叠舵面调零方法,采用多象折叠舵面机械调零结构对弹体进行调零,具体步骤包括:调整调零对中定位装置与校准夹紧装置的相对位置关系、将校准夹紧装置放置于与舵面缝隙相对应的位置、控制校准夹紧装置对弹体进行夹持、调整调零对中定位装置使其与折叠舵面的位置相对应和控制调零对中定位装置使其对折叠舵面进行调零。本发明的多象折叠舵面机械调零结构,通过校准夹紧装置固定本结构与折叠舵面的相对位置关系,再通过调零对中定位装置进行校准,避免了目测的不准确性,保证调零的一致性,进而避免折叠舵面的机械零位出现偏差。

技术研发人员:宋贯华,余东东,唐旭东,魏厚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机械设备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0/3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2171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