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自动绕线机的制作方法

allin2025-06-24  31


本技术涉及电机启动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全自动绕线机。


背景技术:

1、在现有技术中,绕线机是把线状的物体缠绕到绕线辊上的设备,通常用于线材的缠绕,目前的绕线机在绕线的过程中,需要将绕线辊通过螺栓等紧固件固定在机架上,绕线完毕后再将绕线辊进行拆除,不便于对绕线辊进行快速更换,从而使得绕线效率较低。经检索,中国专利申请号为cn201820154175.1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全自动绕线机的绕线机构,包括绕线机构本体、绕线轴和导线环,绕线机构本体的底部设置有底座,底座的顶部垂直焊接有两个固定支架,两个固定支架之间通过固定轴承转动设置有绕线轴,且绕线轴的底部设置有滑杆,滑杆上滑动连接有滑套,且滑套的外侧通过连杆与转盘传动连接,转盘的背部设有第二侧板。但是绕线轴在绕线完毕后,由于绕线轴通过固定轴承转动连接于两个固定支架之间,不便于将缠绕完毕后的线材取出。

2、针对上述问题,现有公开号为cn218024667u的一种全自动绕线机的绕线机构,包括底座和绕线辊,底座顶部固定有支撑板二和支撑板三,支撑板三一侧外壁固定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输出端通过联轴器连接有限位盘,限位盘一侧外壁一体成型有棱形柱一,支撑板二一侧活动连接有转动柱,转动柱一端一体成型有安装盘,安装盘一侧活动连接有t型杆一,t型杆一和安装盘之间卡接有弹簧一,t型杆一一侧外壁固定有压盘,压盘一侧外壁一体成型有棱形柱二,绕线辊两侧均开设有棱形槽。

3、上述方案的绕线机构通过将绕线辊卡接于棱形柱一和棱形柱二之间,从而可以在绕线完毕后可以将绕线辊快速进行拆除,从而将绕卷后的线材进行转运。

4、同时本实用新型的提出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绕线轴在绕线完毕后不便于将缠绕完毕后的线材取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自动绕线机,能够方便将缠绕在绕线辊上的线材从绕线辊上脱离取出,进而来提高绕线机的绕线效率。

2、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全自动绕线机,包括支撑底座、设置在支撑底座上的支撑柱以及转动连接在支撑柱上的绕线辊,所述支撑柱上设置有用于驱动绕线辊转动的第一电机,所述绕线辊的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一限位块,所述绕线辊上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第一限位块的内部开设有与外螺纹相配合的第一螺纹孔,所述绕线辊的另一端滑动连接有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限位块的内部开设有供绕线辊转动的转动槽,所述支撑柱上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二限位块朝着第一限位块设置的方向移动并移出绕线辊的驱动组件,所述支撑柱上设置有用于固定第二限位块的固定组件。

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绕线辊在正常使用的时候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设置在绕线辊的两端,而工作人员启动第一电机使得第一电机带动绕线辊转动,则需要缠绕的线材会随着绕线辊的转动而逐渐地缠绕到绕线辊上,等到绕线辊上缠绕完线材之后对线材进行捆绑固定实现线材的缠绕完成,然后将线材从绕线辊上取下的时候关闭第一电机,使得绕线辊停止转动,然后通过转动第一限位块使得第一限位块的第一螺纹孔内的内螺纹逐渐地与绕线辊上的外螺纹脱离实现第一限位块从绕线辊上脱离开,然后通过打开驱动组件带动第二限位块朝着靠近第一限位块的方向移动,而第二限位块也会逐渐地与固定组件脱离开,固定组件撤离固定模式,直至第二限位块移动至第一限位块的位置,线材完全从绕线辊上脱离开,最后再通过驱动组件将第二限位块移动回初始位置,而第一限位块也通过螺纹连接固定在绕线辊上,实现绕线辊继续进行绕线操作,从而方便将缠绕在绕线辊上的线材从绕线辊上脱离取出,进而来提高绕线机的绕线效率。

4、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置在支撑柱上的第二电机、与第二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的丝杆以及套设在丝杆上的螺母座,所述螺母座的内部开设有供丝杆转动的第二螺纹孔,所述螺母座靠近第二限位块的一端与第二限位块固定连接。

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通过启动第二电机来带动丝杆在支撑柱上转动,随着丝杆在螺母座开设的第二螺纹孔内不断地转动,使得螺母座会随着丝杆的转动而沿着丝杆的外壁滑动,且螺母座可以带动第二限位块朝着远离支撑柱的方向移动,则第二限位块也会与缠绕在绕线辊上的线材接触并推动线材逐渐地远离绕线辊并脱离绕线辊,而等到需要驱动第二限位块移动回初始位置且绕线辊又需要进行绕线操作的时候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控制倒顺开关来控制第二电机的输出轴反向转动,此时的螺母座会带动第二限位块朝着支撑柱设置的方向移动并移动回初始位置,从而实现第二限位块的驱动,且结构简单也方便工作人员的操作和理解。

6、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丝杆的长度大于绕线辊的长度。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随着丝杆的转动而带动螺母座和第二限位块的移动,可以实现第二限位块完全移动至绕线辊的另一端,方便对绕线辊上的线材的脱离。

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置在第二限位块与支撑柱之间的电动推杆。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可以通过驱动电动推杆的伸长来推动第二限位块以及绕线辊上缠绕的线材脱离绕线辊,且电动推杆不会产生较大的驱动在驱动时较为稳定精度较高,可以在一个稳定地状态下推动线材,防止线材因受到较大外力的作用而从绕线辊上散开。

1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限位块上转动连接有若干滚珠,若干所述滚珠呈环形阵列分布在转动槽的内周壁,且若干所述滚珠均与绕线辊的外壁相贴合。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绕线辊在转动的时候,绕线辊的外壁会与第二限位块开设的转动槽内壁相贴合,同时随着绕线辊不断地转动会与转动槽内设置的若干滚珠接触并产生摩擦力带动滚珠滚动,从而能够减小绕线辊与第二限位块之间的摩擦力,也能够提高第二限位块脱离绕线辊并推动绕线辊上缠绕的线材脱离绕线辊的效率。

12、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组件包括设置在支撑柱上的定位杆以及设置在第二限位块上的插入杆,所述定位杆的内部开设有供定位杆插入的插入槽。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限位块固定的时候能够将插入杆插入至定位杆开设的插入槽内实现固定,同时方便第二限位块随着驱动组件的作用从插入槽内脱离,结构简单方便工作人员的操作。

14、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插入槽内设置有第一磁铁,所述插入杆的外周壁上设置有与第一磁铁相互吸附的第二磁铁。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插入杆插入在插入槽内的时候,插入杆上的第二磁铁会与插入槽内壁设置的第一磁铁相互吸附在一起,实现插入杆的固定强度,从而实现插入杆和定位杆的连接力度,且插入杆也方便随着驱动组件的作用一点一点地与定位杆脱离开。

16、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7、1、在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的限制下,绕线辊的两端均被阻挡住而方便随着绕线辊的转动将线材缠绕到绕线辊上,保证了线材绕线的效率,且线材不会轻易脱离绕线辊;

18、2、方便将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从绕线辊上拆卸下来,再通过驱动组件将缠绕好的线材从绕线辊上取下来,方便工作人员的拿取和操作,进而可以提高绕线辊的工作效率。


技术特征:

1.一种全自动绕线机,包括支撑底座(1)、设置在支撑底座(1)上的支撑柱(2)以及转动连接在支撑柱(2)上的绕线辊(4),所述支撑柱(2)上设置有用于驱动绕线辊(4)转动的第一电机(3),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辊(4)的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一限位块(5),所述绕线辊(4)上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第一限位块(5)的内部开设有与外螺纹相配合的第一螺纹孔,所述绕线辊(4)的另一端滑动连接有第二限位块(6),所述第二限位块(6)的内部开设有供绕线辊(4)转动的转动槽,所述支撑柱(2)上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二限位块(6)朝着第一限位块(5)设置的方向移动并移出绕线辊(4)的驱动组件,所述支撑柱(2)上设置有用于固定第二限位块(6)的固定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自动绕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置在支撑柱(2)上的第二电机(9)、与第二电机(9)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的丝杆(11)以及套设在丝杆(11)上的螺母座(10),所述螺母座(10)的内部开设有供丝杆(11)转动的第二螺纹孔,所述螺母座(10)靠近第二限位块(6)的一端与第二限位块(6)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全自动绕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丝杆(11)的长度大于绕线辊(4)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自动绕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置在第二限位块(6)与支撑柱(2)之间的电动推杆(1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自动绕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块(6)上转动连接有若干滚珠,若干所述滚珠呈环形阵列分布在转动槽的内周壁,且若干所述滚珠均与绕线辊(4)的外壁相贴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自动绕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包括设置在支撑柱(2)上的定位杆(7)以及设置在第二限位块(6)上的插入杆(8),所述定位杆(7)的内部开设有供定位杆(7)插入的插入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全自动绕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槽内设置有第一磁铁(13),所述插入杆(8)的外周壁上设置有与第一磁铁(13)相互吸附的第二磁铁(12)。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全自动绕线机,旨在解决绕线轴在绕线完毕后不便于将缠绕完毕后的线材取出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一种全自动绕线机,包括支撑底座、设置在支撑底座上的支撑柱以及转动连接在支撑柱上的绕线辊,支撑柱上设置有用于驱动绕线辊转动的第一电机,绕线辊的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一限位块,绕线辊上设置有外螺纹,第一限位块的内部开设有与外螺纹相配合的第一螺纹孔,绕线辊的另一端滑动连接有第二限位块,第二限位块的内部开设有供绕线辊转动的转动槽。本技术的一种全自动绕线机,能够方便将缠绕在绕线辊上的线材从绕线辊上脱离取出,进而来提高绕线机的绕线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山海建,余崇威,李学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海宁和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40408
技术公布日:2024/10/3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2251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