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热体组件的制作方法

allin2025-07-13  35


本技术涉及管路加热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加热体组件。


背景技术:

1、厚膜加热技术,随着厚膜烧结技术的日益成熟,用途越来越广泛。用于电热水领域的厚膜加热技术,主要是将厚膜加热层烧结在金属导热元件上,水接触并通过导热元件后,吸收热量提高出水温度。厚膜加热器常用于对液体加热,而厚膜加热器一般采用板式厚膜加热器和管式厚膜加热器两种。而现有管式厚膜加热器,通过在其金属加热管外壁上印制厚膜电路,当该厚膜电路通电发热时,可实现对该加热管内通过的液体加热。

2、现有的一些厚膜加热器的加热体组件,水流相对金属导热元件流速过快,金属导热元件与内部的水换热不充分,换热效率低,导致出水水温低,无法满足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1、(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2、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加热体组件,水流相对金属的加热管流速较缓慢,使得水与加热管换热更加充分;且第一螺旋导流通道和第二螺旋导流通道内的水均为由下至上流动,提升换热效率,保证较高的出水水温,满足使用需求。

3、(二)技术方案

4、为解决所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热体组件,包括:中空状的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所述第一管体内沿竖直方向设置有第一内腔,所述第二管体内沿竖直方向设置有第二内腔,所述第一管体的外侧套设有第一加热管,所述第二管体的外侧套设有第二加热管,所述第一加热管和所述第二加热管均为金属材质,导热性好,所述第一加热管和所述第二加热管的外壁上均印制有厚膜加热电路;所述第一管体与所述第一加热管之间设置有第一螺旋导流通道,所述第一螺旋导流通道的下部连通有进水口,所述第一螺旋导流通道的上部与所述第一内腔的上部连通;所述第二管体与所述第二加热管之间设置有第二螺旋导流通道,所述第二螺旋导流通道的下部与所述第一内腔的下部连通,所述第二螺旋导流通道的上部与所述第二内腔的上部连通,所述第二内腔的下部连通有出水口,第一螺旋导流通道和第二螺旋导流通道能够减缓水流的流速,使得换热更久更充分;本实用新型加热体组件,水流相对金属的加热管流速较缓慢,使得水与加热管换热更加充分;且第一螺旋导流通道和第二螺旋导流通道内的水均为由下至上流动,提升换热效率,保证较高的出水水温,满足使用需求;由于加热管发热时的一部分热量传递至内侧的水体以对水体加热;还有一部分热量传递至加热管外侧的空气,这部分空气加热后上升,使得加热管外侧的热量上升聚集至上部,使得加热管内的上部发热量大于下部发热量;本加热体组件两个螺旋导流通道内水体均为由下至上的水流方向,通过加热管下部的低温区先对水体进行初步加热,初步加热后的水体螺旋向上流至加热管上部的高温区,此时通过高温区对初步加热后的水体进一步加热,使得水体在低温区和高温区内都能有一个较大的换热温差,能够提升换热效率,提升最终出水温度,使用体验佳。

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管体的轴线方向及所述第二管体的轴线方向均垂直于水平面,所述第一螺旋导流通道沿所述第一管体的轴线方向螺旋延伸,所述第二螺旋导流通道沿所述第二管体的轴线方向螺旋延伸。

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管体外侧壁凸起设置有第一螺旋导流板,所述第一螺旋导流通道形成于所述第一管体、所述第一加热管及所述第一螺旋导流板之间;所述第二管体外侧壁凸起设置有第二螺旋导流板,所述第二螺旋导流通道形成于所述第二管体、所述第二加热管及所述第二螺旋导流板之间。

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管体上部设置有第一连通孔,所述第一螺旋导流通道的上部通过所述第一连通孔与所述第一内腔的上部连通。

8、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管体上部设置有第二连通孔,所述第二螺旋导流通道的上部通过所述第二连通孔与所述第二内腔的上部连通。

9、进一步的,所述进水口与所述第一螺旋导流通道的下部之间连通有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沿水平方向延伸。

10、进一步的,所述出水口与所述第二内腔的下部连通有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远离所述出水口的一端连通有第一缓冲腔。

11、进一步的,本加热体组件还包括中空状的外壳体,所述第一加热管和所述第二加热管均置于所述外壳体内侧,所述外壳体内侧形成有热空气导流腔。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螺旋导流通道的下部与所述第一内腔的下部连通有第三通道;所述第三通道沿水平方向延伸。

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三通道的一端连通有第二缓冲腔,所述第三通道的一端连通有第三缓冲腔。

14、(三)有益效果

15、本实用新型加热体组件,水流相对金属的加热管流速较缓慢,使得水与加热管换热更加充分;且第一螺旋导流通道和第二螺旋导流通道内的水均为由下至上流动,提升换热效率,保证较高的出水水温,满足使用需求;进水口与第一螺旋导流通道的下部之间连通有第一通道,第一通道沿水平方向延伸,水体从进水口进入,流经第一通道向上换向流至第一螺旋导流通道内,水流方向经直角换向,能够对水流速度进行缓冲,降低水体进入第一螺旋导流通道的速度,使得换热充分;外壳体内侧形成有热空气导流腔,第一加热管和第二加热管外侧下部的空气经加热后,沿着热空气导流腔向上导流至上部,以便在上部聚集热量,外壳体对内部的热空气起到保温和导流的作用;第二螺旋导流通道的下部与第一内腔的下部连通有第三通道,经第三通道两次直角换向,使得排出第一内腔及进入第二螺旋导流通道的水流流速降低,使得换热充分;第三通道的一端连通有第二缓冲腔,另一端连通有第三缓冲腔,第一内腔下部的水体流入第三通道后进入至第二缓冲腔和第三缓冲腔内进行缓冲,降低水流流速以及使得水流平稳。



技术特征:

1.一种加热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中空状的第一管体(1)和第二管体(2),所述第一管体(1)内沿竖直方向设置有第一内腔(101),所述第二管体(2)内沿竖直方向设置有第二内腔(201),所述第一管体(1)的外侧套设有第一加热管(3),所述第二管体(2)的外侧套设有第二加热管(4),所述第一管体(1)与所述第一加热管(3)之间设置有第一螺旋导流通道(5),所述第一螺旋导流通道(5)的下部连通有进水口(501),所述第一螺旋导流通道(5)的上部与所述第一内腔(101)的上部连通;所述第二管体(2)与所述第二加热管(4)之间设置有第二螺旋导流通道(6),所述第二螺旋导流通道(6)的下部与所述第一内腔(101)的下部连通,所述第二螺旋导流通道(6)的上部与所述第二内腔(201)的上部连通,所述第二内腔(201)的下部连通有出水口(201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体(1)的轴线方向及所述第二管体(2)的轴线方向均垂直于水平面,所述第一螺旋导流通道(5)沿所述第一管体(1)的轴线方向螺旋延伸,所述第二螺旋导流通道(6)沿所述第二管体(2)的轴线方向螺旋延伸。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体(1)外侧壁凸起设置有第一螺旋导流板(102),所述第一螺旋导流通道(5)形成于所述第一管体(1)、所述第一加热管(3)及所述第一螺旋导流板(102)之间;所述第二管体(2)外侧壁凸起设置有第二螺旋导流板(202),所述第二螺旋导流通道(6)形成于所述第二管体(2)、所述第二加热管(4)及所述第二螺旋导流板(202)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体(1)上部设置有第一连通孔(103),所述第一螺旋导流通道(5)的上部通过所述第一连通孔(103)与所述第一内腔(101)的上部连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体(2)上部设置有第二连通孔(203),所述第二螺旋导流通道(6)的上部通过所述第二连通孔(203)与所述第二内腔(201)的上部连通。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501)与所述第一螺旋导流通道(5)的下部之间连通有第一通道(7),所述第一通道(7)沿水平方向延伸。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口(2011)与所述第二内腔(201)的下部连通有第二通道(8),所述第二通道(8)远离所述出水口(2011)的一端连通有第一缓冲腔(801)。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体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中空状的外壳体(10),所述第一加热管(3)和所述第二加热管(4)均置于所述外壳体(10)内侧,所述外壳体(10)内侧形成有热空气导流腔(11)。

9.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加热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螺旋导流通道(6)的下部与所述第一内腔(101)的下部连通有第三通道(9),所述第三通道(9)沿水平方向延伸。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热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通道(9)的一端连通有第二缓冲腔(901),所述第三通道(9)的一端连通有第三缓冲腔(902)。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管路加热设备领域,公开了一种加热体组件,包括:中空状的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第一管体内沿竖直方向设置有第一内腔,第二管体内沿竖直方向设置有第二内腔,第一管体的外侧套设有第一加热管,第二管体的外侧套设有第二加热管,第一管体与第一加热管之间设置有第一螺旋导流通道,第一螺旋导流通道的下部连通有进水口,第一螺旋导流通道的上部与第一内腔的上部连通。本技术加热体组件,水流相对金属的加热管流速较缓慢,使得水与加热管换热更加充分;且第一螺旋导流通道和第二螺旋导流通道内的水均为由下至上流动,提升换热效率,保证较高的出水水温,满足使用需求。

技术研发人员:夏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爱尔兰萨伯朗有限公司宁波办事处
技术研发日:20240318
技术公布日:2024/10/3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2295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