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制动摩擦片回位动力机构及车辆制动系统的制作方法

allin2025-07-16  27


本发明涉及车辆零部件,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辆制动摩擦片回位动力机构及车辆制动系统。


背景技术:

1、车辆制动摩擦片是车辆制动系统中的重要部件,主要作用是通过摩擦产生阻力,使车辆减速或停车。车辆制动摩擦片,又称刹车片,是固定在车轮旋转部件上或制动钳中的摩擦材料,通过与制动盘或制动鼓的摩擦来减缓或停止车轮的旋转。根据安装方式和使用环境的不同,制动摩擦片可分为盘式刹车片和鼓式刹车片两种。盘式刹车片多用于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而鼓式刹车片则在一些重型车辆和特定场合中应用。不同材质的刹车片具有不同的性能特点,如耐磨性、制动效果、噪音水平等。当制动系统,车辆的动能转化为热能。此时制动摩擦片挤压在制动盘上,并使车辆减速。制动过程完成后,当制动器松开时,制动摩擦片需要重新返回其静止位置。而回位动力机构是制动系统中确保摩擦片在制动结束后能够顺利脱离制动盘并恢复到初始位置的关键部件。通过安装弹性板在制动钳或制动卡钳内部,利用弹性板的弹力推动摩擦片在制动解除后脱离制动盘。这种机构简单可靠,广泛应用于各类车辆中。

2、然而,当前的摩擦片回位动力机构通常采用弹性片对摩擦片施加弹性力以驱动摩擦片复位。当弹性片的回位力超出承受范围时,会容易脱离制动钳支架。并且弹性片的伸缩量有限,容易超出疲劳极限产生不可逆的形变,导致使用寿命较短,从而导致车辆制动摩擦片回位动力机构的回位力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车辆制动摩擦片回位动力机构容易超出疲劳极限导致回位力差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制动摩擦片回位动力机构及车辆制动系统。

2、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制动摩擦片回位动力机构,包括:

3、第一弹性单元;所述第一弹性单元包括第一弹性段;所述第一弹性段在参考平面内的投影呈波浪形;所述第一弹性段在所述参考平面内投影的弯折部位的夹角为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弹性段在所述参考平面内的投影与第一参考线具有多个交点;所述第一参考线位于所述参考平面内;

4、第二弹性单元;所述第二弹性单元在所述参考平面内的投影与第二参考线之间具有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参考线位于所述参考平面内;所述第二参考线与所述第一参考线垂直;

5、限位单元;所述第一弹性单元、所述第二弹性单元和所述限位单元依次一体成型;所述限位单元包括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一弹性单元呈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一弹性单元之间具有容纳空间;所述第二弹性单元与所述限位单元的连接部位朝所述容纳空间呈凸起状。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车辆制动摩擦片回位动力机构在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一夹角为25°~35°。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单元还包括第二弹性段;所述第二弹性段包括第一过渡板和第二过渡板;所述第一弹性段、所述第一过渡板、所述第二过渡板和所述第二弹性单元依次一体成型;所述第一过渡板与所述第二过渡板之间的夹角为第三夹角;所述车辆制动摩擦片回位动力机构在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三夹角和所述第一夹角满足如下公式:

8、(2*α1)<α3<75°;

9、其中,α1为所述第一夹角,α3为所述第三夹角。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单元还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垂直于所述参考平面;所述第一弹性段远离所述第二弹性单元的端部与所述连接板一体成型;所述第一弹性段靠近所述连接板的端部与所述连接板的夹角为第四夹角;所述车辆制动摩擦片回位动力机构在自然状态下,所述第四夹角大于160°。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弹性单元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弹性单元的厚度;所述第二弹性单元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弹性单元的宽度。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单元还包括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和所述第二弹性单元依次一体成型;所述第一限位部在所述参考平面内的投影与所述第一参考线的夹角为第五夹角;所述第二限位部在所述参考平面内的投影与所述第二参考线之间的夹角为第六夹角;

13、所述车辆制动摩擦片回位动力机构在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五夹角为5°~10°;所述第五夹角和所述第六夹角满足如下公式:

14、α5<α6<15°;

15、其中,α5为所述第五夹角;α6为所述第六夹角。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车辆制动摩擦片回位动力机构在所述参考平面的投影中;所述第一弹性单元远离所述第二弹性单元的端部位于所述第二参考线上;所述第一弹性单元与所述第二弹性单元的连接部位至所述第二参考线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二弹性单元与所述限位单元的连接部位至所述第二参考线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的连接部位至所述第二参考线的距离为第三距离;所述第一距离、所述第二距离和所述第三距离满足如下公式:

17、l2<l3<(l1*2/3);

18、其中,l1为所述第一距离;l2为所述第二距离;l3为所述第三距离。

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六夹角与所述第二夹角满足如下公式:

20、30°<α2<3*α6;

21、其中,α2为所述第二夹角。

2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第一限位板与倒刺,所述第一限位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限位部一体成型;所述第五夹角为所述第一限位板在所述参考平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一参考线的夹角;所述倒刺与所述第一限位板一体成型;所述倒刺凸出于所述第一限位板朝向所述第一弹性单元的一侧;所述倒刺远离所述第一限位板的一端指向所述第二限位部。

2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单元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限位单元之间的间距沿远离所述第二弹性单元的方向逐渐增大。

24、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制动系统,包括:

25、如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制动摩擦片回位动力机构;

26、摩擦片;所述第一弹性单元远离所述第二弹性单元的一端与所述摩擦片固定连接;

27、制动钳支架;所述制动钳支架的部分位于所述容纳空间中;所述第二弹性单元与所述限位单元的连接部位与所述制动钳支架抵紧;所述第一限位部远离所述第二弹性单元的端部与所述制动钳支架抵紧;所述第一弹性单元与所述制动钳支架之间具有间隙。

28、为解决车辆制动摩擦片回位动力机构回位力差的问题,本发明有以下优点:

29、当摩擦片需要回位时,车辆制动摩擦片回位动力机构中的第一弹性单元发生第一级的形变产生第一级的回位力,当摩擦片随着磨损逐渐增大,需要的回位力逐渐增大时,第二弹性单元发生第二级的形变进而产生第二级的回位力。因此可以利用第二弹性单元与第一弹性单元配合形成二级变形,来增大变形限度和回位力。由于第一弹性单元的变形量较大,从而第二弹性单元的变形量可设计较小,从而能够降低第二弹性单元与第一弹性单元的连接部位至第二参考线的距离,进而节省空间。除此之外,利用限位单元配合第二弹性单元,使得第二弹性单元在可允许的变形量较小的情况下,即使摩擦片磨损严重,产生较大的拉扯力时,第二弹性单元也不易脱离制动钳支架。从而通过第一弹性单元、第二弹性单元和限位单元的相互配合构成车辆制动摩擦片回位动力机构,实现利用二级弹性变形来对摩擦片施加较足的回位力,可允许的形变量较大且不易脱离制动钳支架。


技术特征:

1.一种车辆制动摩擦片回位动力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制动摩擦片回位动力机构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辆制动摩擦片回位动力机构,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辆制动摩擦片回位动力机构,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辆制动摩擦片回位动力机构,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辆制动摩擦片回位动力机构,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辆制动摩擦片回位动力机构,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车辆制动摩擦片回位动力机构,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车辆制动摩擦片回位动力机构,其特征在于,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车辆制动摩擦片回位动力机构,其特征在于,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辆制动摩擦片回位动力机构,其特征在于,

11.一种车辆制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制动系统包括: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辆制动摩擦片回位动力机构及车辆制动系统。一种车辆制动摩擦片回位动力机构可以包括第一弹性单元、第二弹性单元及限位单元。第一弹性单元包括第一弹性段。第一弹性单元、第二弹性单元和限位单元依次一体成型。限位单元包括第一限位部,第一限位部与第一弹性单元呈相对设置。第一限位部与第一弹性单元之间具有容纳空间。第二弹性单元与限位单元的连接部位朝容纳空间呈凸起状。一种车辆制动系统可以包括车辆制动摩擦片回位动力机构、摩擦片及制动钳支架。这样就解决了车辆制动摩擦片回位动力机构容易超出疲劳极限导致回位力差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王泽淇,陈佳佳,朱锦鸿,姚超,孔奇亮,卢丽琴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万向钱潮股份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0/3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2306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