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电池,特别涉及一种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1、电池包中通过向液冷板内通入导热流体,导热流体与电池单体进行热交换以调节、控制电池单体的温度,但是通入液冷板中的导热流体的压力分布不均,靠近进液端口一端的流体的压力相对较大,远离进液端口的流体的压力相对较小,导致距离进液端口较远的液冷板对电池单体的温度调节效果较差,不同位置的电池单体的温度均匀性较差,影响电池包的使用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包及用电设备,以解决目前电池包中不同位置液冷板内部导热流体压力均匀性较差导致电池单体温度均匀性较差的问题。
2、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池包,所述电池包具有两两相交的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所述电池包包括:箱体,内部设有容纳腔,所述箱体包括沿所述第三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壁和第二壁,所述第一壁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一端开设有进液口;电池单体,设置于所述容纳腔中;第一液冷板,设置于所述容纳腔中并与所述电池单体沿所述第一方向抵接,所述第一液冷板内部设有供导热流体流动的第一流道,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一液冷板朝向所述第一壁的一面开设有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的进液端口,所述进液端口与所述进液口相对设置;第一流道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壁背离所述第二壁的一面,所述第一流道板朝向所述第一壁的一侧设置有进液流道、多个第一支流道和多个第二支流道,所述进液口与所述第一支流道连通;沿所述第一方向,多个所述第一支流道间隔设置,所述进液流道与邻近的所述第一支流道连通,所述第二支流道设置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支流道之间,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支流道之间通过所述第二支流道连通,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支流道之间的所述第二支流道的数量,由靠近所述进液流道的一端向远离所述进液流道的一端减少。
3、可选的,所述第一流道板包括多个第一填充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多个所述第一填充部间隔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支流道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填充部,所述第一填充部内部设有用以容纳填充物的第一填充腔;所述第一填充部具有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s mm,沿所述第一方向,多个所述第一填充部的尺寸s由靠近所述进液流道的一端向远离所述进液流道的一端增大。
4、可选的,所述第一流道板还包括第二填充部;所述第二填充部设置于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支流道之间,所述第二填充部内部设有用以容纳填充物的第二填充腔;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填充部与邻近的所述第二填充部之间限定形成所述第二支流道,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填充部之间限定形成所述第二支流道;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支流道之间的所述第二填充部的数量,由靠近所述进液流道的一端向远离所述进液流道的一端减少。
5、可选的,所述第一壁沿所述第二方向背离所述进液口的一端开设有出液口;所述第一流道板沿所述第三方向朝向所述第一壁的一侧设置有出液流道,所述出液口与所述出液流道连通;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进液流道与所述出液流道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支流道与所述出液流道间隔设置。
6、可选的,所述电池包还包括第二流道板和第二液冷板;所述第二流道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壁朝向所述第二壁的一面,所述第二流道板朝向所述第二壁的一面设置有供导热流体流动的第二流道,所述电池单体和所述第一液冷板均设置于所述第二流道板上;所述第二液冷板设置于所述第二流道板上,包括与所述电池单体沿所述第二方向抵接的第一单板,所述第一单板内部设有供导热流体流动的第三流道,所述第三流道的进液端与所述进液口相对设置并能够与所述进液口连通,出液端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
7、第二流道板与第二液冷板的配合设计,可使得第一支流道中的导热流体进入第二液冷板的第一单板中,以对电池单体沿第二方向的侧面的温度进行调控,并可使得进入第一单板中的导热流体进入第二流道板的第二流道中,进入第二流道中的导热流体可对电池单体沿第三方向邻近第一壁的一面的温度进行调控,从而提升对电池单体的温度调控效果,提升电池单体的使用安全性。
8、可选的,所述电池包还包括阀体;所述阀体插设于所述进液端口以阻隔所述进液口与所述第一流道,所述阀体与所述第一单板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布以阻隔所述进液口与所述第三流道的进液端;所述阀体所受压力达到预设的第一压力阈值时能够连通所述进液口与所述第一流道,所述阀体所受压力达到预设的第二压力阈值时能够连通所述进液口与所述第三流道的进液端,所述第一压力阈值小于所述第二压力阈值。
9、阀体的设置,可使得第一支流道中的导热流体的流体压力在第一压力阈值时仅进入第一液冷板的第一流道中,对电池单体的温度进行调控,提升对电池单体的温度调控效率,在第二压力阈值时,可使得第一支流道中的导热流体同时进入第一流道和第一单板的第三流道中,第三流道可形成对流体压力较高的导热流体形成分流,并可对电池单体沿第二方向的侧面的温度进行调控,提升温度调控效率,并可避免第一流道中过高的流体压力对第一液冷板造成损伤,提升第一液冷板的使用寿命,并可提升对电池单体的温度调控效果。
10、可选的,所述阀体包括第一主体和挡板;所述第一主体插设于所述进液端口,所述第一主体内部设有沿所述第三方向贯通所述第一主体的导流腔,所述第一主体沿所述第一方向朝向所述第一单板的一侧开设有与所述导流腔连通的导流口;所述挡板设置于所述导流腔中,所述挡板包括沿所述第三方向连接的第一封堵部和第二封堵部,所述第一封堵部能够封堵所述导流腔以阻隔所述进液口与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二封堵部能够封堵所述导流口以阻隔所述进液口与所述第三流道的进液端;所述挡板能够在所述导流腔中沿所述第三方向往复移动,所述第一封堵部所受压力达到所述第一压力阈值时,能够连通所述进液口与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一封堵部所受压力达到所述第二压力阈值时,能够连通所述进液口与所述第一流道,并能够带动所述第二封堵部露出至少部分所述导流口以连通所述进液口与所述第三流道的进液端。
11、可选的,所述阀体还包括第一弹性件;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一封堵部背离所述第二流道板的一端凹陷形成凹陷部,所述第一主体背离所述第二流道板的一端内接有限位部;所述第一封堵部能够沿所述第三方向向远离所述第一壁的方向移动,使得所述限位部嵌设于所述凹陷部中;所述第一弹性件设置于所述凹陷部中,所述第一弹性件沿所述第三方向的一端与所述限位部抵接,另一端与所述凹陷部抵接;所述第一封堵部沿所述第三方向远离所述第二流道板,所述凹陷部挤压所述第一弹性件。
12、可选的,所述阀体还包括导柱,所述导柱沿所述第三方向的一端与所述凹陷部连接,另一端插设于所述限位部,所述第一弹性件套设于所述导柱上。
13、可选的,所述第一壁沿所述第二方向背离所述进液口的一端开设有出液口,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进液口与所述第一支流道连通,所述出液口与所述出液流道连通;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一液冷板朝向所述第一壁的一面开设有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的出液端口,所述出液端口与所述出液口相对设置。
14、可选的,所述第二液冷板还包括第二单板,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二单板与所述第一单板相对设置并分别与所述电池单体抵接,所述第二单板内部设有供导热流体流动的第四流道,所述第四流道的进液端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出液端与所述出液口连通。
15、可选的,所述第二液冷板还包括第三单板;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单板与所述第二单板之间设置有多个所述电池单体,相邻的两个所述电池单体之间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三单板;所述第三单板内部设有供导热流体流动的第五流道,所述第五流道的进液端和出液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
16、可选的,所述电池单体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三面和第四面以及沿所述第三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五面和第六面,第一面、第三面、第二面和第四面顺次首尾相连,以形成具有两端敞口的壳体结构,第五面和第六面分别盖合两端敞口,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为表面积最大的面;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液冷板与所述第一面或所述第二面抵接;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单板与邻近的所述电池单体的第三面抵接,所述第二单板与邻近的所述电池单体的第四面抵接,相邻的两个所述电池单体中,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第三面与另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第四面分别与所述第三单板抵接;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电池单体的第五面能够与所述第二流道中的导热流体直接接触。
17、可选的,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一单板的相对两端分别弯折形成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三流道的进液端和出液端分别开设于邻近所述第二流道板的所述第一弯折部上,一个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电池单体的第五面抵接,另一个所述第一弯折部与第六面抵接;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二单板的相对两端分别弯折形成第二弯折部,所述第四流道的进液端和出液端分别开设于邻近所述第二流道板的所述第二弯折部上,一个所述第二弯折部与所述电池单体的第五面抵接,另一个所述第二弯折部与邻近的所述电池单体的第六面抵接;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三单板的一端设置有支撑部,另一端设置有包覆部,所述第五流道的进液端和出液端分别开设于所述支撑部上,所述支撑部与邻近的所述电池单体的第五面抵接,所述包覆部与邻近的所述电池单体的第六面抵接。
18、可选的,所述第一液冷板包括多个插接件,并包括第一子板和第二子板和多个子板,所述第一子板和所述第二子板内部分别设有供导热流体流动的子流道,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子板和所述第二子板连接,所述子流道连通形成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一子板通过所述插接件插设于所述进液口,以连通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一支流道,所述第二子板通过所述插接件插设于所述出液口,以连通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出液流道;所述插接件与所述第一壁之间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子板与所述第二子板之间可拆卸连接。
19、第一液冷板与第一壁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可提升电池包后续保养和维护的便利性,并可提升第一液冷板的拆装便利性,便于后续第一液冷板的维护和回收,降低制造成本。
20、可选的,所述插接件包括插接部,所述插接部内部设有沿所述第三方向贯通所述插接部的第一容置腔;所述插接部包括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所述第一插接部和所述第二插接部内部分别设有所述第一容置腔;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进液端口开设于所述第一子板朝向所述第一壁的一面,所述第一插接部的一端插设于所述进液口,另一端插设于所述进液端口,所述第一插接部与所述第一壁可拆卸连接;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出液端口开设于所述第二子板朝向所述第一壁的一面,所述第二插接部的一端插设于所述出液口,另一端插设于所述出液端口,所述第二插接部与所述第一壁可拆卸连接;所述阀体设置于所述第一插接部的第一容置腔中,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插接部朝向所述第一单板的一侧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容置腔连通并与导流口连通的导流开口。
21、可选的,所述插接件还包括连接部和连杆;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液冷板相对两端的外侧分别设置有一个所述连接部,所述连接部通过所述连杆与邻近的所述插接部连接;所述连接部能够通过连杆带动所连接的所述插接部沿所述第三方向移动,使得所述插接部与所述第一壁分离。
22、可选的,所述第一液冷板沿所述第二方向的相对两端分别开设有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的第一通孔,所述连杆插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并能够沿所述第三方向在所述第一通孔中移动;所述插接部沿所述第二方向邻近所述连接部的一侧设置有遮挡部,所述遮挡部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并遮挡所述第一通孔。
23、可选的,所述第一液冷板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一液冷板沿所述第二方向的相对两端分别设置有压接部,所述压接部沿所述第三方向朝向所述第一壁的一面开设有第一插槽;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连接部插设于所述第一插槽,所述连接部内部设有贯通所述连接部的第二容置腔,所述连接部贯穿所述第二流道板,所述连接部邻近所述第一壁的一端内接有承接部,所述承接部与所述第一壁抵接,所述第二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腔中,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插设于所述第一插槽,另一端与所述承接部抵接;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连接部能够在所述第一插槽中移动并通过所述承接部挤压所述第二弹性件,以带动所述压接部远离所述第一壁。
24、可选的,所述第一液冷板还包括第二弹性件和支撑件;所述第一液冷板沿所述第二方向的相对两端分别设置有压接部,所述压接部沿所述第三方向朝向所述第一壁的一面开设有第一插槽;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连接部插设于所述第一插槽,所述连接部内部设有贯通所述连接部的第二容置腔,所述支撑件贯穿所述第二流道板并设置于所述第一壁上,所述连接部设置于所述支撑件背离所述第一壁的一面,所述第二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腔中,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插设于所述第一插槽,另一端与所述支撑件抵接;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支撑件能够向远离所述第一壁的方向移动,并能够带动所述连接部在所述第一插槽中移动并挤压所述第二弹性件。
25、可选的,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二主体;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一壁朝向所述第二流道板的一面设置有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二主体设置于所述第一壁上,所述第二主体朝向所述第一壁的一面开设有卡槽,所述第二主体通过所述卡槽与所述第一凸起部卡接连接;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设置于所述第一凸起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相对两端;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插设于所述第一插槽,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主体抵接,所述第二主体能够向远离所述第一壁的方向移动,所述支撑件通过所述第二主体带动所述连接部在所述第一插槽中移动并挤压所述第二弹性件。
26、可选的,所述支撑件还包括限位部;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主体的相对两端分别设置一所述限位部,两个所述限位部之间限定形成导向腔,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限位部贯穿所述第二流道板,所述压接部插设于所述导向腔中,两个所述限位部配合形成对所述压接部沿所述第三方向移动的导向。
27、可选的,所述第二流道板沿所述第三方向朝向所述第一壁的一面凸出设置有多个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嵌设于沿所述第二方向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凸起部之间;所述第二流道板沿所述第三方向背离所述第一壁的一面凸出设置有多个第三凸起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三凸起部之间限定形成所述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液冷板沿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三凸起部抵接。
28、可选的,所述第一液冷板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三主体;所述第三主体沿所述第三方向贯穿所述第二流道板并插设于所述第一壁,所述第三主体设置于所述第一子板和所述第二子板之间;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三主体上开设有贯通所述第三主体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三主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子板卡接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子板卡接连接,所述第一子板与所述第二子板中的子流道通过所述第二通孔连通。
29、可选的,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一壁朝向所述第二流道板的一面设置有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朝向所述第二流道板的一端开设有第二插槽所述第二插槽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槽壁;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三主体邻近所述第一壁的一端凸出设置有卡接部,所述卡接部插设于所述第二插槽并与所述槽壁卡接连接。
30、可选的,所述连接件还包括卡接件;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三主体的相对两端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卡接件,所述卡接件插设于所述第二通孔,所述卡接件上开设有贯通所述卡接件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连通;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三主体一端的所述卡接件与所述第一子板卡接连接,设置于所述第三主体另一端的所述卡接件与所述第二子板卡接连接;所述第一子板与所述第二子板中的所述子流道通过所述第三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连通。
31、可选的,所述第一液冷板包括第一子板、第二子板以及至少一个第三子板,所述第一子板、至少一个所述第三子板和所述第二子板沿所述第二方向相连。
32、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用电设备,包括如前所述的电池包,所述电池包对所述用电设备提供工作所需的电能。
33、综上,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包及具有该电池包的用电设备,所述电池包通过在箱体的第一壁背离第二壁的一面设置第一流道板,第一流道板朝向第一壁的一侧设置有进液流道、多个第一支流道和多个第二支流道,第一壁上的进液口与第一支流道连通,第一液冷板的进液端口与进液口相对设置,进液流道与多个第一支流道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且进液流道与邻近的第一支流道连通,相邻的两个第一支流道通过第二支流道连通,相邻的两个第一支流道之间的第二支流道的数量,由靠近进液流道的一端向远离进液流道的一端减少,从而通过第二支流道对进入第一支流道内的导热流体进行分流、分压,通过第二支流道的数量的变化,形成对相邻两个第一支流道之间流通截面积的调节,从而对进入第一支流道内的导热流体的压力进行调节,从而使得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支流道内的导热流体的压力更加均衡,进而使得通过进液口进入第一液冷板的第一流道中的导热流体的压力和流速更加均衡,使得不同位置的第一液冷板对所抵接的电池单体的温度的调节效果相近,不同位置的电池单体的温度均匀性较好,保证电池包的使用安全。
1.一种电池包,所述电池包具有两两相交的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板包括多个第一填充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板还包括第二填充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壁沿所述第二方向背离所述进液口的一端开设有出液口;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还包括第二流道板和第二液冷板;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还包括阀体;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包括第一主体和挡板;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还包括第一弹性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还包括导柱,所述导柱沿所述第三方向的一端与所述凹陷部连接,另一端插设于所述限位部,所述第一弹性件套设于所述导柱上。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壁沿所述第二方向背离所述进液口的一端开设有出液口,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进液口与所述第一支流道连通,所述出液口与所述出液流道连通;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液冷板还包括第二单板,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二单板与所述第一单板相对设置并分别与所述电池单体抵接,所述第二单板内部设有供导热流体流动的第四流道,所述第四流道的进液端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出液端与所述出液口连通。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液冷板还包括第三单板;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单体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三面和第四面以及沿所述第三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五面和第六面,第一面、第三面、第二面和第四面顺次首尾相连,以形成具有两端敞口的壳体结构,第五面和第六面分别盖合两端敞口,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为表面积最大的面;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一单板的相对两端分别弯折形成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三流道的进液端和出液端分别开设于邻近所述第二流道板的所述第一弯折部上,一个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电池单体的第五面抵接,另一个所述第一弯折部与第六面抵接;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冷板包括多个插接件,并包括第一子板和第二子板,所述第一子板和所述第二子板内部分别设有供导热流体流动的子流道,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子板和所述第二子板连接,所述子流道连通形成所述第一流道;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件包括插接部,所述插接部内部设有沿所述第三方向贯通所述插接部的第一容置腔;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件还包括连接部和连杆;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冷板沿所述第二方向的相对两端分别开设有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的第一通孔,所述连杆插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并能够沿所述第三方向在所述第一通孔中移动;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冷板还包括第二弹性件;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冷板还包括第二弹性件和支撑件;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二主体;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还包括限位部;
2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道板沿所述第三方向朝向所述第一壁的一面凸出设置有多个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嵌设于沿所述第二方向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凸起部之间;
24.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冷板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三主体;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一壁朝向所述第二流道板的一面设置有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朝向所述第二流道板的一端开设有第二插槽所述第二插槽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槽壁;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还包括卡接件;
2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冷板包括第一子板、第二子板以及至少一个第三子板,所述第一子板、至少一个所述第三子板和所述第二子板沿所述第二方向相连。
28.一种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2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所述电池包对所述用电设备提供工作所需的电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