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一种锁具的离合结构。
背景技术:
1、离合结构的主要功能是控制电子锁的解锁过程。通过合理设计离合结构,可以确保仅在合法的身份验证或授权情况下,锁芯能够被成功解锁。这有助于防止非法进入和提高锁的整体安全性。
2、若离合没有恢复至初始位置,可能导致传动部件未完全脱离离合状态,这可能使得斜锁舌和主锁舌无法完全缩回到锁壳内,从而导致解锁不完全,锁无法正常打开,同样,如果离合没有正确恢复,传动部件可能无法正确协同工作,使得斜锁舌和主锁舌无法完全伸出,从而导致上锁不完全,锁无法牢固地保持在锁定状态,再有如果离合没有恢复至初始位置,传动部件可能无法正确复位,这可能导致锁在下一次操作中无法响应用户的指令,从而影响锁的正常使用。
3、在现有技术中,一些锁具的离合结构存在一些缺点,特别是在方杆连接件方面,这些方杆连接件通常用于连接和控制锁具的各个部分,例如斜锁舌和主锁舌,然而,目前的设计方杆连接件存在无法自动复位的问题,或依靠把手自身复位带动方杆连接件复位,导致复位不精准,容易损坏锁具,而且现有的离合结构零部件较多,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制组件和转动组件具备自动复位功能,离合操控简单的锁具的离合结构。
2、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制组件和转动组件具备自动复位功能,离合操控简单的锁具。
3、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4、一种锁具的离合结构,包括驱动装置、滑块和离合装置,所述离合装置包括带复位功能的控制组件和带复位功能的转动组件;
5、所述控制组件包括用于连接方杆的第一方杆连接件、传动件和第一弹性件,所述传动件设置有用于推动斜锁舌伸出或缩回的第一推部、用于推动主锁舌伸出或缩回的第二推部,所述第一方杆连接件设置有接触部,所述第一方杆连接件和传动件分别与第一弹性件连接,第一弹性件构成第一方杆连接件和传动件的复位机构;
6、所述转动组件包括转动块和第二弹性件,所述转动块和传动件连接,而且转动块以连接处为旋转中心旋转,所述转动块位于第一方杆连接件和传动件旁,所述第二弹性件和转动块连接,第二弹性件构成转动块的复位机构;
7、所述驱动装置和滑块连接,驱动装置工作带动滑块伸缩;
8、所述第一方杆连接件、传动件和转动块处于初始位置时,第一方杆连接件处于空转状态;
9、所述驱动装置工作带动滑块伸出推动转动块旋转,以使转动块抵靠在接触部上,旋转第一方杆连接件,第一方杆连接件通过转动块推动传动件旋转,所述第一推部跟随传动件旋转,从而带动斜锁舌伸出或缩回,所述第二推部跟随传动件旋转,从而带动主锁舌伸出或缩回。
10、自动复位功能:引入了控制组件和转动组件的复位机构,使得整个离合结构具备自动复位功能。这有助于简化用户的使用流程,减少错误操作的可能性,并确保每次解锁后锁具的离合装置都恢复初始状态,便于下次操作。
11、快速解锁操作:驱动装置和滑块的设计以及与转动块的协同作用,使得解锁操作更加迅速而高效。用户可以通过驱动装置的工作快速地推动滑块伸出,从而带动转动块的旋转,实现锁的快速解除。
12、灵活适应多种锁舌操作: 通过第一推部、第二推部的设计,锁具的离合结构可以灵活适应不同类型的锁舌操作。这种灵活性使得锁可以满足不同场景和用途的需求。
13、总体而言,这种离合结构的锁具在提高安全性、实现自动复位、促进快速解锁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有益效果,为用户提供了更安全、便捷的锁具使用体验。
14、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解决:
15、进一步地,还包括轴销,所述转动块开有槽口,所述传动件设置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开有轴孔,所述连接部插入槽口内,轴销穿过转动块、插孔将转动块和传动件连接在一起,转动块以轴销为旋转中心旋转。
16、多维运动控制: 通过轴销、槽口和连接部的巧妙设计,转动块不仅可以以轴销为旋转中心旋转,还能够通过轴销连接的方式带动传动件的移动。这种多维运动控制增加了锁的灵活性,使其能够应对不同的解锁场景和要求。
17、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多维运动控制的设计使得锁具适用于更广泛的应用场景。无论是需要旋转、推动或两者同时进行的解锁动作,这种设计都可以更好地适应各种锁舌或解锁机制的需求,提高了锁的通用性。
18、综合解锁机制: 通过转动块旋转和带动传动件移动的结合,锁具的离合结构实现了综合的解锁机制。这种综合机制既可以满足传统锁舌的旋转需求,也可以适应需要线性推动的情况,使得锁的设计更为全面和灵活。
19、总体而言,这一设计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了一种灵活的离合结构,使得锁具能够适应更多种类的解锁需求,同时提高了锁的整体性能和安全性。
20、进一步地,所述转动块开有卡置口,所述第二弹性件为弹簧,所述弹簧一端插入并卡置在卡置口内,弹簧另一端抵靠在第一方杆连接件和/或传动件上,弹簧构成转动块的复位机构。
21、 快速而可靠的复位: 弹簧作为复位机构,一端插入并卡置在转动块的卡置口内,另一端抵靠在第一方杆连接件和/或传动件上。在解锁后,由于弹簧的作用,转动块能够迅速而可靠地恢复到初始位置。这确保了锁具在每次解锁后都能快速、准确地准备好进行下一次使用。
22、完全返回初始状态: 弹簧的设计保证了转动块在复位过程中能够完全返回初始状态。这有助于防止不完全解锁或解锁后部分结构没有完全归位的情况,提高了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3、降低误操作风险: 通过确保转动块的迅速复位,减少了用户在解锁后可能出现的误操作风险。锁具在复位过程中的可控性和稳定性有助于用户正确地使用锁,防止因误操作而引发的问题。
24、综合而言,这一设计在解锁后通过弹簧的作用确保转动块能够快速而完全地返回初始位置,为锁具的整体性能、可靠性和用户体验提供了显著的增益。
25、进一步地,还包括插销,所述第一方杆连接件开有第一滑槽和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一滑槽和第一容纳腔连通;
26、所述传动件开有插口;
27、所述第一方杆连接件以转动方式设置在传动件上方;
28、所述插销穿过第一滑槽、插口将第一方杆连接件和传动件连接在一起,插销限制传动件的旋转范围;
29、所述第一弹性件为弹簧,所述弹簧置于第一容纳腔内,弹簧一端抵靠在第一容置腔内壁,弹簧另一端抵靠在插销上,弹簧构成第一方杆连接件和传动件的复位机构。
30、弹簧作用下的快速复位:弹簧被设置为第一弹性件,置于第一容纳腔内。解锁后,第一方杆连接件和传动件在弹簧的作用下迅速恢复到初始位置。这有益于确保锁在解锁后迅速复位,提高了锁的响应速度和用户体验。
31、转动方式设置的稳定性:第一方杆连接件以转动方式设置在传动件上方,这种设计有助于确保第一方杆连接件和传动件之间的相互作用更为稳定。通过插销的固定和弹簧的复位机构,锁的整体结构在解锁和复位过程中保持稳定性。
32、复位机构的可靠性: 弹簧作为复位机构,一端抵靠在第一容置腔内壁,另一端抵靠在插销上。这种结构确保了复位机构的可靠性,使得解锁后的复位过程更为可控和准确。
33、解锁后的一致性: 弹簧的应用保证了解锁后的一致性。每次解锁动作都能够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并且传动件和连接件都能够按照设计的方式恢复到初始位置,提高了整个系统的一致性。
34、系统稳定性增强:插销、第一滑槽、第一容纳腔和弹簧的综合设计加强了整个离合结构的系统稳定性。这有助于减少结构不稳定性和误操作的风险,提高了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5、总体而言,这一设计通过插销、滑槽、容纳腔和弹簧的有机结合,进一步优化了离合结构的性能,确保了解锁后的快速、可靠复位,提高了锁的整体性能和用户体验。
36、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方杆连接件和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二方杆连接件开有第二滑槽和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二滑槽和第二容纳腔连通;
37、所述第二方杆连接件以转动方式设置在传动件下方;
38、所述插销穿过第一滑槽、插口和第二滑槽将第一方杆连接件、传动件和第二方杆连接件三者连接在一起,插销限制传动件的旋转范围;
39、所述第三弹性件为弹簧,所述弹簧置于第二容纳腔内,弹簧一端抵靠在第二容置腔内壁,弹簧另一端抵靠在插销上,弹簧构成第二方杆连接件和传动件的复位机构。
40、第二方杆连接件的引入: 第二方杆连接件开有第二滑槽和第二容纳腔,与第一方杆连接件相似。引入第二方杆连接件进一步丰富了锁的结构,使得整个离合系统更为复杂和灵活。
41、多层复位机构: 引入了第三弹性件,即弹簧置于第二容纳腔内,一端抵靠在第二容置腔内壁,另一端抵靠在插销上。这样的设计使第二方杆连接件和传动件能够在解锁后恢复初始位置,提高了系统的复位效率和可靠性。
42、多方杆连接的协同工作: 插销穿过第一滑槽、插口和第二滑槽将第一方杆连接件、传动件和第二方杆连接件三者连接在一起。这确保了第一方杆连接件和第二方杆连接件在解锁和复位过程中能够协同工作,提高了整个离合系统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43、综合而言,这一设计的有益效果在于提高了解锁后的复位速度和整个系统的可靠性。
44、进一步地,还包括螺栓,所述传动件设置有抵靠部,所述第二方杆连接件开有螺栓孔,所述螺栓穿过螺栓孔并抵靠在抵靠部上,第二方杆连接件旋转时,第二方杆连接件通过螺栓推动抵靠部,从而带动传动件旋转。
45、螺栓的推动作用:传动件设置有抵靠部,而第二方杆连接件开有螺栓孔,螺栓穿过螺栓孔并抵靠在抵靠部上。当第二方杆连接件旋转时,螺栓推动抵靠部,从而带动传动件旋转。这一设计使得解锁过程更加直接和可控。
46、直接控制室内把手: 第二方杆连接件连接室内把手,而室内把手可以直接控制解锁。通过这一机制,用户在室内把手上的动作直接传导到锁具内部,实现了更加直观和便捷的解锁控制。
47、用户友好的操作体验: 室内把手的直接控制使得解锁过程更加用户友好。用户可以通过简单的把手旋转或操作来完成解锁,而无需复杂的步骤,提高了锁的易用性。
48、增加解锁手段的多样性: 引入螺栓的设计增加了解锁手段的多样性。除了原有的驱动装置和滑块,现在用户还可以通过室内把手的直接控制,更加灵活地选择解锁方式。
49、提高解锁的紧急性: 直接连接室内把手的设计增强了锁的应急解锁能力。在紧急情况下,用户可以更迅速地通过室内把手进行解锁,提高了锁的紧急性能。
50、总体而言,这一设计通过引入螺栓实现了更为直接和用户友好的解锁控制方式,同时增加了解锁手段的多样性,提高了锁的灵活性和可用性。
51、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52、一种锁具,包括锁壳、方锁舌、斜锁舌、方锁舌传动组件、斜锁舌传动组件、第一方杆、第二方杆和解锁模块,所述方锁舌、斜锁舌、方锁舌传动组件、斜锁舌传动组件和离合结构设置在锁壳内,所述解锁模块和驱动装置电连接;
53、所述斜锁舌传动组件一端连接斜锁舌,斜锁舌传动组件另一端连接第一推部;
54、所述方锁舌传动组件一端连接方锁舌,方锁舌传动组件另一端连接第二推部;
55、所述第一方杆穿过锁壳连接第一方杆连接件,所述第二方杆穿过锁壳连接第二方杆连接件。
56、传动组件的协同作用:方锁舌传动组件和斜锁舌传动组件分别连接方锁舌和斜锁舌,使得方锁舌和斜锁舌能够在解锁模块的控制下协同运动。这样的机制保证了锁具的正常解锁操作。
57、室外和室内把手的连接: 第一方杆连接室外把手,而第二方杆连接室内把手。这一设计增加了锁的灵活性,使得用户既可以在室外使用室外把手进行解锁,又可以在室内通过室内把手实现解锁。
58、综合而言,这一锁具设计通过巧妙的组件设置和连接方式,提高了锁的多功能性、用户友好性和适应性,为用户提供了更灵活、方便的解锁体验。
5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60、本实用新型,锁具接收到解锁信号时,驱动装置工作快速地推动滑块伸出,从而带动转动块的旋转并抵靠在接触部上,接着旋转第一方杆连接件,第一方杆连接件通过转动块推动传动件旋转,所述第一推部跟随传动件旋转,从而带动斜锁舌伸出或缩回,所述第二推部跟随传动件旋转,从而带动主锁舌伸出或缩回,完成锁具上锁或解锁,当上锁或解锁结束后,第一方杆连接件和传动件在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作用下恢复至初始位置,为下次操作做准备,通过合理设计和组合锁具内部的机械部件,实现了上锁和解锁的快速、可靠操作,并通过弹性元件保证了系统的复位和下一次操作的准备,为用户提供了一种高效、稳定的锁具使用体验。
1.一种锁具的离合结构,包括驱动装置、滑块和离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锁具的离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轴销,所述转动块开有槽口,所述传动件设置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开有轴孔,所述连接部插入槽口内,轴销穿过转动块、插孔将转动块和传动件连接在一起,转动块以轴销为旋转中心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锁具的离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块开有卡置口,所述第二弹性件为弹簧,所述弹簧一端插入并卡置在卡置口内,弹簧另一端抵靠在第一方杆连接件和/或传动件上,弹簧构成转动块的复位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锁具的离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插销,所述第一方杆连接件开有第一滑槽和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一滑槽和第一容纳腔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锁具的离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连接方杆的第二方杆连接件和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二方杆连接件开有第二滑槽和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二滑槽和第二容纳腔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锁具的离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螺栓,所述传动件设置有抵靠部,所述第二方杆连接件开有螺栓孔,所述螺栓穿过螺栓孔并抵靠在抵靠部上,第二方杆连接件旋转时,第二方杆连接件通过螺栓推动抵靠部,从而带动传动件旋转。
7.一种采用如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离合结构的锁具,其特征在于:包括锁壳、方锁舌、斜锁舌、方锁舌传动组件、斜锁舌传动组件、第一方杆、第二方杆和解锁模块,所述方锁舌、斜锁舌、方锁舌传动组件、斜锁舌传动组件和离合结构设置在锁壳内,所述解锁模块和驱动装置电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