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煮酱,具体为一种煮酱恒温调控组件。
背景技术:
1、酱是以豆类、小麦粉、水果、肉类或鱼虾等物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糊状调味品。它起源于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人常见的调味酱分为以小麦粉为主要原料的甜面酱,和以豆类为主要原料的豆瓣酱两大类;还发展还有肉酱、鱼酱和果酱等调味品。随着酱制作工艺的进步,后来制酱之法也用于烹制其他非佐料菜肴,逐渐发展出一种烹调菜肴的方法,即酱法。
2、酱在加工中需要进行煮制,目前煮酱中通过电热板对煮酱锅进行加热,酱在煮制的过程中保持不动,容易出现局部煮制过度的情况,会影响酱料的口感,而且在煮制中没有温度检测以及自动控制的功能,从而会影响煮酱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煮酱恒温调控组件,具备可以检测以及调控温度,且可以对煮制的酱料进行铲底以及搅拌,防止局部温度高导致煮制过度的优点,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所提出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煮酱恒温调控组件,包括外壳体、盖板和搅拌机构,所述外壳体的前端面设置有温度控制器,所述外壳体内设置有隔热腔,隔热腔内设置有等距分布的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包括有检测头,所述外壳体的底端内壁设置有电加热板,外壳体内位于电加热板的上端放置有煮酱锅,检测头与煮酱锅的外表面接触;
3、所述盖板盖设在外壳体以及煮酱锅的上端,盖板的上端转动安装有呈对称分布的卡扣板;
4、所述搅拌机构包括转动轴,转动轴转动安装在盖板的下端,转动轴上安装有搅拌杆,所述转动轴上位于搅拌杆的上方安装有呈对称分布的固定杆,固定杆的末端安装有刮料板,刮料板与煮酱锅内壁接触。
5、优选的,所述外壳体的下端安装有底座,底座共设有四个,且四个底座关于外壳体呈阵列分布。
6、优选的,所述外壳体的内壁开设有与隔热腔连通的延伸孔,延伸孔与温度传感器位置对应,检测头从延伸孔延伸至外壳体。
7、优选的,所述外壳体的上端安装有呈对称分布的卡块,所述卡扣板上开设有卡口,卡扣板卡接固定在卡块上。
8、优选的,所述盖板的上端设置有驱动设备,驱动设备的主轴与转动轴的轴心连接。
9、优选的,所述盖板的上端安装有把手,把手设有两个关于盖板呈对称分布。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1、1、煮酱时,通过电加热板工作可以对煮酱锅进行加热,从而进行煮酱工作,在煮酱的过程中,通过三个温度传感器可以检测煮酱锅不同位置的温度,从而根据检测的温度,通过温度控制器进行调控电加热板的加热温度,可以检测以及调控温度,保证了煮酱的效果。
12、2、煮酱时通过驱动设备工作使转动轴转动,转动轴转动可以带动搅拌杆和刮料板,通过搅拌杆可以对酱料进行搅拌,通过刮料板可以对煮酱锅内壁刮动,可以对煮制的酱料进行铲底以及搅拌,防止局部温度高导致酱料煮制过度,保证了酱料的口感。
1.一种煮酱恒温调控组件,包括外壳体(101)、盖板(201)和搅拌机构(300),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101)的前端面设置有温度控制器(102),所述外壳体(101)内设置有隔热腔(106),隔热腔(106)内设置有等距分布的温度传感器(107),温度传感器(107)包括有检测头(109),所述外壳体(101)的底端内壁设置有电加热板(110),外壳体(101)内位于电加热板(110)的上端放置有煮酱锅(105),检测头(109)与煮酱锅(105)的外表面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煮酱恒温调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101)的下端安装有底座(103),底座(103)共设有四个,且四个底座(103)关于外壳体(101)呈阵列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煮酱恒温调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101)的内壁开设有与隔热腔(106)连通的延伸孔(108),延伸孔(108)与温度传感器(107)位置对应,检测头(109)从延伸孔(108)延伸至外壳体(10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煮酱恒温调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101)的上端安装有呈对称分布的卡块(104),所述卡扣板(202)上开设有卡口,卡扣板(202)卡接固定在卡块(104)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煮酱恒温调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201)的上端设置有驱动设备(302),驱动设备(302)的主轴与转动轴(301)的轴心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煮酱恒温调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201)的上端安装有把手(203),把手(203)设有两个关于盖板(201)呈对称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