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建筑,尤其涉及幕墙单元及幕墙系统。
背景技术:
1、波形铝板因其较低的自重和较高的结构强度而应用在室外幕墙中系统中,但是雨雪天气时,由于波形铝板的波形结构,雨水等容易附着在波形铝板上,导致波形铝板产生斑驳的立面效果,影响幕墙系统的美观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幕墙单元及幕墙系统,用于解决雨水等容易附着在波形铝板上,导致波形铝板立面效果较差的问题。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在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幕墙单元,包括遮挡件、固定件和波形板。遮挡件用于与幕墙系统的支撑框架连接。遮挡件沿水平方向延伸。固定件设于遮挡件下方,且与遮挡件间隔设置。波形板连接于遮挡件下方,且与固定件连接。波形板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位于遮挡件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内。
4、通过上述设置,由于遮挡件连接于支撑框架,固定件设于遮挡件下方,因此支撑框架能够对遮挡件和固定件进行支撑,进而对连接于遮挡件和固定件之间的波形板进行支撑,以使波形板固定在幕墙系统上。
5、由于波形板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位于遮挡件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内,因此在雨雪等天气时,遮挡件能够对与雨雪等进行阻挡,避免雨雪等附着在波形板上,从而使波形板的外立面保持清洁,以保证幕墙系统的美观性。
6、除此之外,通过遮挡件的设置,遮挡件还能够遮挡阳光,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在波形板上,如此在室内温度小于室外温度时(例如夏季室内通过空调进行制冷),遮挡件能够减少阳光中的热量通过幕墙系统传导至室内的量,如此能够通过遮挡件对建筑物的室内进行保温,从而减少建筑物调节室内的温度所需要的能耗(例如降低空调的功率),以提高建筑物的节能效果。
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沿室内指向室外的方向,遮挡件具有依次排布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位于第二端上方。
8、通过上述设置,在雨雪等天气时,雨水等落在遮挡件上后,能够沿着遮挡件上侧的表面向靠近第二端的方向滑动,直至从遮挡件的第二端滑落,如此能够避免雨水等在遮挡件上堆积。且相比于遮挡件上方的一侧表面与水平面平行,遮挡件上方的一侧表面倾斜时,能够加快雨水等从遮挡件上滑落的速率,以将雨水等快速排走。
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遮挡件上方的一侧表面为斜面。
10、通过上述设置,在雨雪等天气时,雨水等落在遮挡件上后,能够沿着遮挡件上方的一侧表面持续向第二端滑动,从而更加顺畅的从遮挡件上滑落,以进一步加快雨水等从遮挡件上滑落的速率。
1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波形板位于支撑框架背对室内的一侧,且与支撑框架间隔设置。
12、通过上述设置,相比于波形板与支撑框架接触,波形板与支撑框架间隔设置时,由于波形板连接于遮挡件和固定件之间,因此波形板、支撑框架、遮挡件以及固定件之间能够围成空气层。这样一来,在室内温度大于室外温度时(例如冬季室内通过空调进行制热),空气层能够减少室内的热量通过幕墙系统传导至室外的量,在室内温度小于室外温度时,空气层能够减少室外的热量通过幕墙系统传导至室内的量,如此能够通过空气层对建筑物的室内进行保温,从而减少建筑物调节室内的温度所需要的能耗,以提高建筑物的节能效果。
1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遮挡件朝向波形板的一侧设有第一凸出部。固定件朝向波形板的一侧设有第二凸出部。波形板包括本体、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第一连接板连接于本体,且位于本体朝向支撑框架的一侧,第一连接板与第一凸出部连接。第二连接板连接于本体,且位于本体朝向支撑框架的一侧,第二连接板与第二凸出部连接。沿竖直方向,第二连接板和第一连接板分别连接于本体相对的两端。
14、通过上述设置,波形板能够通过第一连接板与第一凸出部连接在一起,并通过第二连接板和第二凸出部连接在一起,从而实现波形板与遮挡件和固定件的固定。并且,由于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均位于波形板靠近支撑框架的一侧,因此波形板能够对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第一凸出部以及第二凸出部进行遮挡,从而隐藏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第一凸出部以及第二凸出部,提高幕墙系统的外观效果。
1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遮挡件包括第一遮挡部、第一支撑板和第一固定板。第一遮挡部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一凸出部设于第一遮挡部上。第一支撑板的一端与支撑框架连接。第一固定板的厚度方向与支撑框架和波形板的排布方向一致,第一支撑板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一固定板朝向支撑框架的一侧,第一固定板与第一遮挡部连接。
16、通过上述设置,第一遮挡部能够通过第一固定板和第一支撑板与支撑框架连接在一起,从而通过第一凸出部对波形板进行固定,且对波形板进行遮挡。由于第一固定板的厚度方向与支撑框架和波形板的排布方向一致,因此第一固定板和第一遮挡部之间能够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如此使得第一固定板和第一遮挡部能够较为稳定的连接在一起,以提高幕墙单元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1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固定件包括固定部、第二支撑板和第二固定板。固定部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二凸出部设于固定部上。第二支撑板的一端与支撑框架连接。第二固定板的厚度方向与支撑框架和波形板的排布方向一致,第二支撑板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固定板朝向支撑框架的一侧,第二固定板与固定部连接。
18、通过上述设置,固定部能够通过第二固定板和第二支撑板与支撑框架连接在一起,从而通过第二凸出部对波形板进行固定。由于第二固定板的厚度方向与支撑框架和波形板的排布方向一致,因此第二固定板和固定部之间能够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如此使得第二固定板和固定部能够较为稳定的连接在一起,以提高幕墙单元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1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幕墙单元还包括第三支撑板,第三支撑板位于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且第三支撑板与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均连接。
20、通过上述设置,由于第三支撑板连接于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因此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能够更加稳定的连接在一起,如此能够提高幕墙单元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使得幕墙单元能够更加稳定的设置在幕墙系统中。
2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遮挡件还包括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第一安装板位于第一支撑板上方,且连接于支撑框架和第一遮挡部之间。第一安装板用于封堵第一遮挡部与支撑框架之间的间隙。第二安装板位于第二支撑板下方,且连接于支撑框架和固定部之间。第二安装板用于封堵固定部与支撑框架之间的间隙。
22、通过上述设置,第一安装板能够安装于第一遮挡部与支撑框架之间,并封堵第一遮挡部与支撑框架之间的间隙,以从幕墙单元上方对第一遮挡部和支撑框架之间的间隙进行遮挡。第二安装板能够安装于固定部与支撑框架之间,并封堵固定部与支撑框架之间的间隙,以从幕墙单元下方对固定部和支撑框架之间的间隙进行遮挡。这样一来,通过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的配合,由于波形板、第一遮挡部以及固定部均沿水平方向延伸,因此无论用户从任意角度观察幕墙单元时,用户均不会看到内部的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等连接结构,如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幕墙单元的外观效果。
23、在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幕墙系统,包括支撑框架和上述的幕墙单元,支撑框架用于连接于建筑物外侧。该幕墙系统由于含有上述实施例中的幕墙单元,因此能够达到与上述技术方案相同的有益效果,故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1.一种幕墙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幕墙单元,其特征在于,沿室内指向室外的方向,所述遮挡件具有依次排布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二端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幕墙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件上方的一侧表面为斜面。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幕墙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波形板位于所述支撑框架背对室内的一侧,且与所述支撑框架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幕墙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件朝向所述波形板的一侧设有第一凸出部;所述固定件朝向所述波形板的一侧设有第二凸出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幕墙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件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幕墙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幕墙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幕墙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件还包括:
10.一种幕墙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