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开涉及动物实验辅助工具,尤其涉及一种大鼠导下颌向前的装置。
背景技术:
1、错合畸形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儿童和青少年的早期矫治逐渐引起医师和家长的更多关注。利用功能矫治器导下颌向前是常用的早期矫治下颌后缩畸形的方法,然而对该疗法的有效性、长期稳定性、适用人群等在学界仍有很多争议。此外,成人颌位性下颌后缩的非手术治疗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其可行性和疗效现在也引起了学界强烈兴趣。
2、然而关于导下颌向前的基础研究较少,涉及下颌前导的实验动物模型主要以大鼠或兔为主。大鼠具有繁殖能力强,价格适中,体积小等优点,此外,大鼠具有良好的基因改造性,可以模拟几乎人类的任何疾病或状况,使之成为良好的实验动物模型。但是,由于大鼠口腔体积较小,在口腔内开展实验模型构建的操作难度较大,而在大鼠口腔内安装下颌前导矫形装置并模拟下颌前导状态的难度则更大,而目前也没有通用的导下颌向前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大鼠导下颌向前的装置,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以上技术问题。
2、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大鼠导下颌向前的装置,包括:本体;
3、所述本体包括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三表面、第四表面、第五表面和第六表面,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表面在长度方向x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在高度方向z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五表面分别与所述第一表面、第二表面、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相交,所述第六表面分别与所述第一表面、第二表面、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相交;
4、其中,所述第三表面靠近所述第一表面的一端开设有用于粘结上切牙的第一凹槽,所述第四表面开设有第二凹槽,沿从所述第一表面到所述第二表面的方向,所述第二凹槽在高度方向z上的深度逐渐增大。
5、进一步的,沿从所述第一表面到所述第二表面的方向,所述第二凹槽在宽度方向y上的宽度逐渐增大。
6、进一步的,沿从所述第一表面到所述第二表面的方向,所述第一凹槽在高度方向z上的深度逐渐增大。
7、进一步的,沿从所述第一表面到所述第二表面的方向,所述第一凹槽在宽度方向y上的宽度逐渐增大。
8、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凹槽包括第七表面,所述第七表面呈弧形,沿从所述第一表面到所述第二表面的方向,所述第七表面圆滑过渡。
9、进一步的,所述第七表面与所述第四表面之间圆滑过渡。
10、进一步的,沿从所述第一表面到所述第二表面的方向,所述第五表面和所述第六表面相互远离,以使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均呈梯形;
11、和/或,所述第一凹槽包括底面,沿从所述第一表面到所述第二表面的方向,所述底面逐渐靠近所述第四表面。
12、进一步的,沿宽度方向y,所述本体位于第一表面一端的宽度为4mm~6mm,所述本体位于第二表面一端的宽度为6mm~8mm;
13、沿长度方向x,所述本体的长度为9mm~11mm;
14、沿高度方向z,所述本体的高度为5mm~7mm。
15、进一步的,沿宽度方向y,所述第一凹槽位于所述第一表面的一端的宽度为2.5mm~3.5mm,所述第一凹槽靠近所述第二表面的一端的宽度为4.5mm~5.5mm;
16、和/或,沿长度方向x,所述第一凹槽的长度为3.5mm~4.5mm;
17、和/或,沿高度方向z,所述第一凹槽靠近所述第一表面的一端的高度为1.5mm~2.5mm,所述第一凹槽靠近所述第二表面一端的高度为3.5mm~4.5mm。
18、进一步的,沿宽度方向y,所述第二凹槽位于所述第一表面的一端的宽度为2.5mm~3.5mm,所述第二凹槽位于所述第二表面的一端的宽度为4.5mm~5.5mm;
19、和/或,沿高度方向z,所述第二凹槽位于所述第一表面的一端的高度为1mm~2mm,所述第二凹槽位于所述第二表面一端的高度为2mm~3mm。
20、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21、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大鼠导下颌向前的装置包括本体;本体包括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三表面、第四表面、第五表面和第六表面,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在长度方向x上间隔设置,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在高度方向z上间隔设置,第五表面分别与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相交,第六表面分别与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相交。其中,第三表面靠近第一表面的一端开设有用于粘结上切牙的第一凹槽,第四表面开设有第二凹槽,沿从第一表面到第二表面的方向,第二凹槽在高度方向z上的深度逐渐增大。使用时,将大鼠的上切牙设置于第一凹槽,使用粘结剂将本体固定于上切牙,大鼠下切牙可位于第二凹槽,由于沿从第一表面到第二表面的方向,第二凹槽在高度方向z上的深度逐渐增大,从而使本体利于大鼠下颌向前、向下移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大鼠导下颌向前的装置结构简单,易加工,适合作为通用的导下颌向前装置。
22、应当理解,本部分所描述的内容并非旨在标识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关键或重要特征,也不用于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将通过以下的说明书而变得容易理解。
1.一种大鼠导下颌向前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鼠导下颌向前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沿从所述第一表面(1)到所述第二表面(2)的方向,所述第二凹槽(41)在宽度方向(y)上的宽度逐渐增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鼠导下颌向前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沿从所述第一表面(1)到所述第二表面(2)的方向,所述第一凹槽(31)在高度方向(z)上的深度逐渐增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鼠导下颌向前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沿从所述第一表面(1)到所述第二表面(2)的方向,所述第一凹槽(31)在宽度方向(y)上的宽度逐渐增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鼠导下颌向前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槽(41)包括第七表面(411),所述第七表面(411)呈弧形,沿从所述第一表面(1)到所述第二表面(2)的方向,所述第七表面(411)圆滑过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大鼠导下颌向前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七表面(411)与所述第四表面(4)之间圆滑过渡。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鼠导下颌向前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沿从所述第一表面(1)到所述第二表面(2)的方向,所述第五表面(5)和所述第六表面(6)相互远离,以使所述第三表面(3)和所述第四表面(4)均呈梯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鼠导下颌向前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沿宽度方向(y),所述本体位于第一表面(1)一端的宽度为4mm~6mm,所述本体位于第二表面(2)一端的宽度为6mm~8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鼠导下颌向前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沿宽度方向(y),所述第一凹槽(31)位于所述第一表面(1)的一端的宽度为2.5mm~3.5mm,所述第一凹槽(31)靠近所述第二表面(2)的一端的宽度为4.5mm~5.5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鼠导下颌向前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沿宽度方向(y),所述第二凹槽(41)位于所述第一表面(1)的一端的宽度为2.5mm~3.5mm,所述第二凹槽(41)位于所述第二表面(2)的一端的宽度为4.5mm~5.5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