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安全气囊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allin2025-11-02  13


本技术涉及汽车气囊控制器,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安全气囊控制器。


背景技术:

1、随着汽车安全气囊系统越来越普遍的应用于汽车中,最为整个安全气囊系统核心的安全气囊控制器,在发生撞车时,通过加速度传感器捕获碰撞信号,并对捕获的碰撞信号进行采集、分析、判断及处理,对可能会造成司机和乘员安全的碰撞适时地发出点火指令驱动气体发生器点火,从而引爆安全气囊达到减轻人员伤害的目的。基于安全气囊控制器的工作原来要求其在发生碰撞时能准确记录在碰撞过程中的数据,为此要求安全气囊控制器的外壳安装刚度高,控制器内部的硬件安装牢固,减少控制器因在动态过程中存在晃动,以确保在发生碰撞时控制器总成运动与车身运动一致,从而提升碰撞数据存储与锁定的精确度,现有的气囊控制器内部的硬件安装不牢固,无法满足使用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上述问题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安全气囊控制器。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安全气囊控制器,包括:

3、壳体,所述壳体一端面向内凹陷形成一容置腔,所述容置腔的开口处间隔设有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所述第一支撑面由设于所述容置腔内的多个连接柱顶面形成,所述第二支撑面由所述壳体端面边沿槽底面形成,所述边沿槽绕所述开口顶端一周,所述第一支撑面和所述第二支撑面位于同一水平面;

4、电路板,设于所述容置腔内且与所述第一支撑面相接触;

5、底板,所述底板的边沿弯折形成翻边,所述翻边与所述边沿槽配合连接;以及

6、连接件,

7、其中,所述连接柱上设有螺纹孔,所述电路板和所述底板与所述螺纹孔对应处开设有通孔,所述连接件通过所述通孔和所述螺纹孔将所述底板、所述电路板和所述壳体固定连接。

8、优选的是,所述壳体为塑料壳体,所述底板为刚板,所述连接件为螺丝或螺钉。

9、优选的是,所述容置腔的内壁一周设有与所述连接柱高度相同的支撑块,所述连接柱与所述支撑块之间通过连接块连接,且所述连接块的高度低于所述连接柱高度。

10、优选的是,所述容置腔底部设有多个纵横筋条,所述筋条高度低于所述连接柱高度。

11、优选的是,所述底板与所述电路板连接处向内凹陷形成一凸台。

12、优选的是,所述壳体的侧面还开设有一插接件口,所述插接件口与所述容置腔连通,且所述插接件口内设有与所述电路板固定连接的插接件。

13、优选的是,所述底板不位于所述插接件口上方的三个角沿所述插接件口的方向向壳体外延伸形成延伸板且在所述延伸板上开设有连接孔,通过所述连接孔与车身连接。

14、优选的是,所述壳体具有边沿槽的一端凸出其他侧面,且所述侧面上均设有与所述壳体具有边沿槽的一端连接的加强筋。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6、本实用新型通过底板和壳体将电路板包围,有效防止硬件电路板被暴力破坏,且通过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使得壳体、底板和电路板之间相互夹紧固定,确保在发生碰撞时控制器总成运动与车身运动一致,从而提升碰撞数据存储与锁定的精确度。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安全气囊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安全气囊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为塑料壳体,所述底板(2)为刚板,所述连接件为螺丝或螺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安全气囊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腔(11)的内壁一周设有与所述连接柱(12)高度相同的支撑块,所述连接柱(12)与所述支撑块之间通过连接块连接,且所述连接块的高度低于所述连接柱(12)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安全气囊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腔(11)底部设有多个纵横筋条(13),所述筋条(13)高度低于所述连接柱(12)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安全气囊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2)与所述电路板(3)连接处向内凹陷形成一凸台(2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安全气囊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侧面还开设有一插接件口(16),所述插接件口(16)与所述容置腔(11)连通,且所述插接件口内设有与所述电路板(3)固定连接的插接件(4)。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安全气囊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2)不位于所述插接件口(16)上方的三个角沿所述插接件口(16)的方向向壳体(1)外延伸形成延伸板(22)且在所述延伸板(22)上开设有连接孔,通过所述连接孔与车身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安全气囊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具有边沿槽的一端凸出其他侧面,且所述侧面上均设有与所述壳体(1)具有边沿槽的一端连接的加强筋。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安全气囊控制器,包括壳体一端面向内凹陷形成一容置腔,容置腔的开口处间隔设有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第一支撑面由设于容置腔内的多个连接柱顶面形成,第二支撑面由壳体端面边沿槽底面形成,边沿槽绕开口顶端一周;电路板,设于容置腔内且与第一支撑面相接触;底板的边沿弯折形成翻边,翻边与边沿槽配合连接;连接件,连接柱上设有螺纹孔,电路板和底板与螺纹孔对应处开设有通孔,连接件通过通孔和螺纹孔将底板、电路板和壳体固定连接。本实用通过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使得壳体、底板和电路板之间相互夹紧固定,确保在发生碰撞时控制器总成运动与车身运动一致,从而提升碰撞数据存储与锁定的精确度。

技术研发人员:郭建学,段大禄,马燕,黎谦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228
技术公布日:2024/10/3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2429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