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属于输电线路建设设备,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输电线路建设的旋锚式岩石基础。
背景技术:
1、在输电线路工程建设过程中,挖孔类基础是我国输电线路工程中普遍使用钢管塔基础型式,其首先是利用人工(或机械)在天然岩基中开挖出基础设计形状的基坑,然后在基坑内设置预埋件,最后以石代模在基坑内直接浇筑混凝土,形成岩基、混凝土于一体的基础体。
2、现有技术中安装钢管塔时,工程人员往往先将预埋件固定在基坑内,然后手动将钢管塔塔杆固定在预埋件的中心位置,最后进行混凝土的浇筑,这种安装方式在后续混凝土凝固后,无法保证其和基坑对应孔洞侧壁的粘合度,若与基坑对应预留孔侧壁的粘合度并不好,影响岩石基础整体的牢固性,增大了岩石基础从基坑中晃动甚至脱出的风险,进而影响到上部钢管塔,增大其架设的输电线变曲折的几率,从而使得输电线的能耗更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更加牢固的旋锚式岩石基础,以解决现有岩石基础与周围岩石层粘结牢固性不可控的技术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锚式岩石基础,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基座,基座的上表面上均布多个螺纹孔,基座的下方设有带叶片的锚杆,锚杆的上端固定连接在基座的下表面上,多个叶片从上到下均布在锚杆上,叶片的轴心处于锚杆的轴线上,叶片的内圈固定连接在锚杆的侧壁上,二者的连接处为螺旋的流线。
4、进一步,所述叶片由其起始边沿螺旋的流线延伸形成,多个叶片处于同一螺旋线路上,每个叶片的起始边旋转的角度为360°。
5、进一步,所述叶片的外围尺寸大于基坑其对应预设孔的直径,安装时,叶片在走过的预设孔侧壁上生成对应的螺纹形凹缝。
6、进一步,所述基座上设置有从其上表面贯穿到下表面的通孔,为浇筑孔。
7、进一步,所述基座上表面的中间向上凸起形成凸台。
8、本实用新型旋锚式岩石基础通过锚杆上叶片与其对应预留孔5的相互配合,及二者间的紧密咬合,使得岩石基础的牢固性更高,提高了其上部架设输电线的稳定性,降低了其能耗折损率。
1.一种旋锚式岩石基础,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基座(1),基座的上表面上均布多个螺纹孔(11),基座(1)的下方设有带叶片(3)的锚杆(2),锚杆(2)的上端固定连接在基座(1)的下表面上,多个叶片(3)从上到下均布在锚杆(2)上,叶片(3)的轴心处于锚杆(2)的轴线上,叶片(3)的内圈固定连接在锚杆(2)的侧壁上,二者的连接处为螺旋的流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锚式岩石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3)由其起始边沿螺旋的流线延伸形成,多个叶片(3)处于同一螺旋线路上,每个叶片(3)的起始边旋转的角度为36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锚式岩石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3)的外围尺寸大于基坑其对应预设孔(5)的直径,安装时,叶片(3)在走过的预设孔(5)侧壁上生成对应的螺纹形凹缝(5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锚式岩石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上设置有从其上表面贯穿到下表面的通孔,为浇筑孔(1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锚式岩石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上表面的中间向上凸起形成凸台(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