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属于家用电器,具体涉及双风道降温结构及电热器。
背景技术:
1、在现有技术的电加热器中,例如电磁炉、电热锅等,大功率加热时,存在线圈盘或发热盘以及电控元器件的温升过高,引发了烧盘、电路板损坏和提前保护关机等一系列问题。这些技术瓶颈不仅大大缩短了电器的使用寿命,而且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尽管已有一些散热技术应用于解决温升问题,但它们在应对大功率电磁炉的散热需求的显然不足够。因此,如何有效降低电磁炉在大功率工作状态下的温升,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电加热器,存在大功率加热时由于温升过高导致缩短电器使用寿命和影响消费者使用体验的问题,提供在一种具有双风道降温结构的电热器。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双风道降温结构,包括机壳、电控板、第一散热风扇和第二散热风扇;机壳设有位于内部的壳腔和沿水平向布置的分隔结构,分隔结构将壳腔分隔为上下布置的第一散热风道和第二散热风道,机壳顶部设有连通第一散热风道内的安装孔,安装孔用于安置加热组件,第一散热风道侧部设有第一出风口,第二散热风道侧部设有第二出风口;电控板设于第二散热风道内;第一散热风扇设于第一散热风道,用于产生流经加热组件的第一散热气流;第二散热风扇设于第二散热风道,用于产生流经电控板的第二散热气流。
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双风道降温结构,通过设置分隔结构将机壳的壳腔分隔为上下布置的第一散热风道和第二散热风道,使加热组件安装在安装孔时置于第一散热风道内,并电控板独立地置于第二散热风道,大大地减少加热组件大功率加热时产生的热量传递至电控板,避免电控板过度受热而损坏,而且第一散热风道和第二散热风道分别配置散热风扇,可以实现上下双风道将热量排出进行散热降温,有效解决因大功率温升过高而导致电气元件损坏的问题,并且,在不改变整机尺寸的前提下,利用上下双风道形式加大散热效果,提高产品可靠性,用户使用体验好。
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散热风道底部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二散热风道底部设有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一散热风扇对应所述第一进风口设置,所述第二散热风扇对应所述第二进风口设置;通过这样设置,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设于底部,气流进入效果好,而且使机壳外形更美观。
6、进一步的,所述机壳包括外壳和设于外壳内位于分隔结构底部的散热支架,第二散热风道成型于所述散热支架的腔体,所述分隔结构位于散热支架侧部设有向下延伸的第一进风部,所述第一进风部内侧形成连通所述第一散热风道的风扇安装腔,所述第一进风口设于第一进风部底部,所述第一散热风扇设于所述风扇安装腔内;通过这样设置,散热支架侧部设有向下延伸的第一进风部,使得第一进风部具有更大的空间容纳第一散热风扇,便于机壳整体尺寸可以做得更薄。
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散热风扇为离心式散热风扇,所述风扇安装腔底部设有斜面安装部,所述斜面安装部自下而上向第一散热风道一侧倾斜布置,所述第一散热风扇倾斜地安装在斜面安装部上;通过这样设置,第一散热风扇为离心式散热风扇,并且向上倾斜地连接在第一散热风道的一侧,使得第一散热风道气流散热效果更好。
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出风口设置在相对所述第一散热风扇的另一侧,所述加热组件设于所述第一出风口与第一散热风扇之间;通过这样设置,使得第一散热风扇产生的第一散热气流流经加热组件后从第一出风口排出,加热组件散热降温效果好。
9、进一步的,所述分隔结构包括分隔板和连接在所述分隔板侧部的所述第一进风部和电气安装部,所述电气安装部内安置有开关模块,所述分隔结构还包括使所述电气安装部与所述分隔板和第一进风部之间分隔设置侧挡结构,所述机壳顶部设有与所述开关模块对应操控部;通过这样设置,开关模块单独地置于电气安装部内且与第一散热风道分隔设置,有效避免加热组件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传递至开关模块,开关模块隔热保护效果好。
10、进一步的,所述电气安装部向下延伸至所述散热支架的一侧,所述电气安装部与所述第一进风部并列设置;通过这样设置,使得电气安装部具有更大的空间容纳开关模块,便于机壳整体尺寸可以做得更薄。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进风口设于所述散热支架底部,所述外壳底部对应所述第一进风口设有第一进风格栅,所述外壳底部对应所述第二进风口设有第二进风格栅;通过这样设置,设置第一进风格栅和第二进风格栅,可以避免大体积异物经第一进风口或第二进风口进入机壳内。
12、进一步的,所述散热支架顶部和一侧开口形成所述第二散热风道,所述分隔结构盖合所述第二散热风道的顶部开口,所述散热支架的侧部开口形成所述第二出风口,所述电控板设于所述第二出风口与第二散热风扇之间,所述第一出风口设于所述第二出风口的上侧,所述第一出风口内径沿外侧方向逐渐增大,所述外壳外侧对应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设有出风格栅;通过这样设置,机壳内结构设计紧凑,而且设置出风格栅,可以避免大体积异物经第一出风口或第二出风口进入机壳内,提高产品使用可靠性。
13、电热器,包括加热组件和所述双风道降温结构,所述加热组件安装在所述安装孔内,所述加热组件底部位于所述第一散热风道内;通过这样设置,通过设置分隔结构将机壳的壳腔分隔为上下布置的第一散热风道和第二散热风道,使加热组件安装在安装孔时置于第一散热风道内,并电控板独立地置于第二散热风道,大大地减少加热组件大功率加热时产生的热量传递至电控板,避免电控板过度受热而损坏,而且第一散热风道和第二散热风道分别配置散热风扇,可以实现上下双风道将热量排出进行散热降温,有效解决因大功率温升过高而导致电气元件损坏的问题,并且,在不改变整机尺寸的前提下,利用上下双风道形式加大散热效果,提高产品可靠性,用户使用体验好。
1.双风道降温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风道降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风道底部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二散热风道底部设有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一散热风扇对应所述第一进风口设置,所述第二散热风扇对应所述第二进风口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风道降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包括外壳和设于外壳内位于分隔结构底部的散热支架,第二散热风道成型于所述散热支架的腔体,所述分隔结构位于散热支架侧部设有向下延伸的第一进风部,所述第一进风部内侧形成连通所述第一散热风道的风扇安装腔,所述第一进风口设于第一进风部底部,所述第一散热风扇设于所述风扇安装腔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风道降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风扇为离心式散热风扇,所述风扇安装腔底部设有斜面安装部,所述斜面安装部自下而上向第一散热风道一侧倾斜布置,所述第一散热风扇倾斜地安装在斜面安装部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双风道降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口设置在相对所述第一散热风扇的另一侧,所述加热组件设于所述第一出风口与第一散热风扇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风道降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结构包括分隔板和连接在所述分隔板侧部的所述第一进风部和电气安装部,所述电气安装部内安置有开关模块,所述分隔结构还包括使所述电气安装部与所述分隔板和第一进风部之间分隔设置侧挡结构,所述机壳顶部设有与所述开关模块对应操控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风道降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气安装部向下延伸至所述散热支架的一侧,所述电气安装部与所述第一进风部并列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风道降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风口设于所述散热支架底部,所述外壳底部对应所述第一进风口设有第一进风格栅,所述外壳底部对应所述第二进风口设有第二进风格栅。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风道降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支架顶部和一侧开口形成所述第二散热风道,所述分隔结构盖合所述第二散热风道的顶部开口,所述散热支架的侧部开口形成所述第二出风口,所述电控板设于所述第二出风口与第二散热风扇之间,所述第一出风口设于所述第二出风口的上侧,所述外壳外侧对应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设有出风格栅。
10.电热器,包括加热组件和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双风道降温结构,所述加热组件安装在所述安装孔内,所述加热组件底部位于所述第一散热风道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