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换流站用信息访问的识别装置的制作方法

allin2022-09-03  180



1.本实用新型涉及换流站信息访问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数字化换流站用信息访问的识别装置。


背景技术:

2.换流站是高压输电线路中不可获取的一部分,且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性。随着科技的发展,换流站也开始转型成数字化换流站,在数字化换流站中,存在一些机密的数据,这些机密的数据一般只有特定的人才可以查阅。
3.目前,为了提高数字化换流站的智能化,引入了人脸识别和指纹识别技术,以方便相关人员能够更加便捷的查阅和管理相关的数据。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脸识别或指纹识别技术很容易就被破解,导致数字化换流站的相关数据被窃取。现有技术中,在查阅数字化换流站的数据时,多增加了一项红外验证识别的步骤,但是红外识别需要较高的精确度,经常会出现识别不成功的情况,进而影响工作人员查阅数据的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红外识别要求的精确度高影响识别效率的问题,提供一种数字化换流站用信息访问的识别装置,该数字化换流站用信息访问的识别装置具有高稳定识别验证的功能。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数字化换流站用信息访问的识别装置,包括:
6.识别槽,开设在识别台面上;
7.识别箱,所述识别箱包括:
8.固定板,固定设置在所述识别箱的内部;
9.识别柱,设置在所述固定板的底部;
10.多个识别束,多个所述识别束的一端与所述识别柱连接,且多个所述识别束圆周分布在所述识别柱的外侧,所述识别束的下端为磁性结构,所述识别束的上端为弹性结构;
11.通孔,开设在所述识别箱的底部,多个所述识别束能够穿过所述通孔;
12.识别组件,设置在所述识别槽的内侧底部,所述识别组件用于与多个所述识别束配合以实现解锁信息访问系统。
13.可选地,所述识别组件包括:
14.内隐盘,嵌设在所述识别台面的内部;
15.检测组件,设置在所述内隐盘与所述识别槽之间,用于与多个所述识别束配合检测;
16.导电组件,设置在所述识别台面上,所述导电组件与所述内隐盘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内隐盘在导电状态下产生磁力以吸引多个所述识别束。
17.可选地,所述检测组件包括:
18.多个压力传感器,多个所述压力传感器圆周设置在所述内隐盘的上端;
19.多个隐形片,多个所述隐形片分别设置在多个所述压力传感器的顶部,且多个隐形片的顶部延伸至所述识别槽的内部。
20.可选地,多个所述隐形片为弹性结构,且多个所述隐形片的顶部与所述识别槽的内侧底部平齐。
21.可选地,多个所述隐形片的顶部与所述识别槽的内侧底部均涂设有同色的纳米涂层。
22.可选地,所述识别束的磁性结构的占比为所述识别束整体的1/10至1/4。
23.可选地,所述识别槽的内部设置有开关,所述开关用于启动所述导电组件。
24.可选地,所述识别箱的顶部设置有密码锁。
2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数字化换流站用信息访问的识别装置通过将识别箱放置在识别槽的内部,识别组件启动并吸引多个识别束的磁性结构部分,多个识别束的弹性结构部分被拉伸,进而使得多个识别束与识别组件接触以实现解锁信息访问系统的目的。采用多个识别束与识别组件配合的方式,能够稳定且高效地解锁,进而提高了工作人员查阅数据的效率。
附图说明
26.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数字化换流站用信息访问的识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图1中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28.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数字化换流站用信息访问的识别装置中识别槽的俯视图;
29.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数字化换流站用信息访问的识别装置中识别束未被吸引时的示意图;
30.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数字化换流站用信息访问的识别装置中识别束被吸引时的示意图。
31.附图标记说明
32.1、识别台面
ꢀꢀꢀꢀꢀꢀꢀꢀꢀꢀꢀꢀꢀꢀꢀꢀꢀꢀ
2、识别箱
33.3、密码锁
ꢀꢀꢀꢀꢀꢀꢀꢀꢀꢀꢀꢀꢀꢀꢀꢀꢀꢀꢀꢀ
4、固定板
34.5、识别槽
ꢀꢀꢀꢀꢀꢀꢀꢀꢀꢀꢀꢀꢀꢀꢀꢀꢀꢀꢀꢀ
6、识别柱
35.7、识别束
ꢀꢀꢀꢀꢀꢀꢀꢀꢀꢀꢀꢀꢀꢀꢀꢀꢀꢀꢀꢀ
8、内隐盘
36.9、开关
ꢀꢀꢀꢀꢀꢀꢀꢀꢀꢀꢀꢀꢀꢀꢀꢀꢀꢀꢀꢀꢀꢀ
10、通孔
37.11、隐形片
ꢀꢀꢀꢀꢀꢀꢀꢀꢀꢀꢀꢀꢀꢀꢀꢀꢀꢀꢀ
12、压力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38.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39.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数字化换流站用信息访问的识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数字化换流站用信息访问的识别装
置中识别束未被吸引时的示意图。在图1和图4中,该识别装置可以包括识别槽5、识别箱2以及识别组件。具体地,所述识别箱2可以包括固定板4、识别柱6、多个识别束7以及通孔10。
40.识别槽5开设在识别台面1上;固定板4固定设置在识别箱2的内部;识别柱6设置在固定板4的底部;多个识别束7的一端与识别柱6连接,且多个识别束7圆周分布在识别柱6的外侧,识别束7的下端为磁性结构,识别束7的上端为弹性结构;通孔10开设在识别箱2的底部,多个识别束7能够穿过通孔10。
41.在工作人员查阅换流站的数据时,需要人为将识别箱2放置在识别槽5的内部进行验证识别。在识别箱2置于识别槽5的内部时,启动识别组件,识别组件吸引多个识别束7的磁性结构部分移动,进而带动多个识别束7的弹性结构部分拉伸,直至识别组件与多个识别束7的磁性结构部分接触,即可实现验证识别并解锁信息访问系统的目的。
42.传统的数字化换流站用信息访问的识别装置常用红外传感器进行识别验证,但是红外传感器识别验证的精确度要求比较高,一旦红外传感器发生错位或者倾斜时,就无法完成识别验证的目的。在本实用新型的该实施方式中,采用识别组件吸引多个识别束7的方式,使得多个识别束7的磁性结构部分能够被稳定吸引到识别组件的验证点上,进而提高了识别验证过程的可靠性。多个识别束7采用圆周分布的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该识别装置在使用时的识别验证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同时也提高了工作人员查阅数据的效率。
43.在本实用新型的该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该识别组件可以包括内隐盘8、检测组件以及导电组件。
44.内隐盘8嵌设在识别台面1的内部;检测组件设置在内隐盘8与识别槽5之间,用于与多个识别束7配合检测;导电组件设置在识别台面1上,导电组件与内隐盘8连接,用于驱动内隐盘8在导电状态下产生磁力以吸引多个识别束7。
45.在识别箱2放置在识别槽5的内部时,启动导电组件,使得内隐盘8在导电状态下产生磁力,进而吸引与之对应的多个识别束7的磁性结构部分。在多个识别束7的磁性结构部分与内隐盘8吸引的过程中,多个识别束7的磁性结构部分与检测组件接触,检测组件即可通过多个识别束7进行识别验证,以便于工作人员能够安全且高效查阅数字化换流站的数据。
46.在本实用新型的该实施方式中,该导电组件可以包括电源、铁芯、金属导线以及可控开关。具体地,金属导线绕设在铁芯的外侧,可控开关的两端分别与金属导线和电源连接。具体地,根据电生磁原理,在可控开关闭合时,金属导线通电,即可产生磁场。
47.在本实用新型的该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该检测组件可以包括多个压力传感器12以及多个隐形片11。
48.多个压力传感器12圆周设置在内隐盘8的上端;多个隐形片11分别设置在多个压力传感器12的顶部,且多个隐形片11的顶部延伸至识别槽5的内部。
49.在导电组件启动时,使得内隐盘8产生磁力并吸引多个识别束7,多个识别束7的磁性结构部分分别与多个隐形片11接触。在多个识别束7的磁性结构部分与对应隐形片11接触的过程中,对应的压力传感器12检测到隐形片11上压力的变化,进而完成了查阅数据前的识别验证的目的,提高了该数字化换流站的安全性。
50.在本实用新型的该实施方式中,为了保障多个隐形片11稳定将与识别束7接触时受到的压力稳定传输至对应的压力传感器12,该隐形片11为弹性结构。
51.在本实用新型的该实施方式中,对于隐形片11的顶部与识别槽5的内侧底部的位置关系可以是本领域人员所知的多种形式,例如隐形片11的顶部低于识别槽5的内侧底部、隐形片11的顶部高于识别槽5的内侧底部以及隐形片11的顶部与识别槽5的内侧底部平齐。但是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示例中,考虑到多个识别束7能够与对应的隐形片11接触的稳定性,该隐形片11的顶部与识别槽5的内侧底部的位置关系可以如图2所示。具体地,在图2中,该隐形片11的顶部与识别槽5的内侧底部平齐。
52.在本实用新型的该实施方式中,为了提高识别组件的安全性,多个隐形片11的顶部与识别槽5的内侧底部均涂有同色的纳米涂层,使得识别槽5的底部与多个隐形片11的顶部呈现一体,进而隐藏了隐形片11的位置,提高了该识别组件的安全性。
53.在本实用新型的该实施方式中,对于识别束7的磁性结构的占比可以是本领域人员所知的多种形式,例如1/4、1/2等。但是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示例中,考虑到识别束7的可拉伸程度,该识别束7的磁性结构的占比为识别束7整体的1/10至1/4。
54.在本实用新型的该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该识别装置还可以包括开关9。具体地,开关9设置在识别槽5的内部,该开关9用于启动导电组件。在需要进行识别验证时,按压开关9即可打开导电组件,使得导电组件产生磁力并吸引多个识别束7,进而可完成查阅数据前的识别验证。
55.在本实用新型的该实施方式中,对于开关9的具体位置可以是本领域人员所知的多种形式,例如识别槽5的内壁、识别槽5的内侧底部。但是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示例中,考虑到对开关9按压的简便性,该开关9的具体位置可以如图1所示。在图1中,该开关9设置在识别槽5的内部。
56.在需要识别验证时,将识别箱2放置于识别槽5的内部,识别箱2的底部与开关9接触,在需要启动导电组件时,工作人员通过按压识别箱2即可实现按压开关9的目的。
57.在本实用新型的该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该识别装置还可以包括密码锁3。具体地,该密码锁3设置在识别箱2的顶部。
58.在需要启动导电组件时,需要先按密码锁3解锁导电组件,再通过按压识别箱2按压开关9以驱动导电组件启动。本实用新型通过密码锁3和开关9双重驱动的方式,进一步提高了该识别装置的安全性。
5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数字化换流站用信息访问的识别装置通过将识别箱2放置在识别槽5的内部,识别组件启动并吸引多个识别束7的磁性结构部分,多个识别束7的弹性结构部分被拉伸,进而使得多个识别束7与识别组件接触以实现解锁信息访问系统的目的。采用多个识别束7与识别组件配合的方式,能够稳定且高效地解锁,进而提高了工作人员查阅数据的效率。
60.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61.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
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技术特征:
1.一种数字化换流站用信息访问的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识别槽(5),开设在识别台面(1)上;识别箱(2),所述识别箱(2)包括:固定板(4),固定设置在所述识别箱(2)的内部;识别柱(6),设置在所述固定板(4)的底部;多个识别束(7),多个所述识别束(7)的一端与所述识别柱(6)连接,且多个所述识别束(7)圆周分布在所述识别柱(6)的外侧,所述识别束(7)的下端为磁性结构,所述识别束(7)的上端为弹性结构;通孔(10),开设在所述识别箱(2)的底部,多个所述识别束(7)能够穿过所述通孔(10);识别组件,设置在所述识别槽(5)的内侧底部,所述识别组件用于与多个所述识别束(7)配合以实现解锁信息访问系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识别组件包括:内隐盘(8),嵌设在所述识别台面(1)的内部;检测组件,设置在所述内隐盘(8)与所述识别槽(5)之间,用于与多个所述识别束(7)配合检测;导电组件,设置在所述识别台面(1)上,所述导电组件与所述内隐盘(8)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内隐盘(8)在导电状态下产生磁力以吸引多个所述识别束(7)。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组件包括:多个压力传感器(12),多个所述压力传感器(12)圆周设置在所述内隐盘(8)的上端;多个隐形片(11),多个所述隐形片(11)分别设置在多个所述压力传感器(12)的顶部,且多个隐形片(11)的顶部延伸至所述识别槽(5)的内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隐形片(11)为弹性结构,且多个所述隐形片(11)的顶部与所述识别槽(5)的内侧底部平齐。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隐形片(11)的顶部与所述识别槽(5)的内侧底部均涂设有同色的纳米涂层。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识别束(7)的磁性结构的占比为所述识别束(7)整体的1/10至1/4。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识别槽(5)的内部设置有开关(9),所述开关(9)用于启动所述导电组件。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识别箱(2)的顶部设置有密码锁(3)。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流站信息访问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数字化换流站用信息访问的识别装置,包括识别槽,开设在识别台面上;识别箱,所述识别箱包括:固定板,固定设置在所述识别箱的内部;识别柱,设置在所述固定板的底部。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数字化换流站用信息访问的识别装置通过将识别箱放置在识别槽的内部,识别组件启动并吸引多个识别束的磁性结构部分,多个识别束的弹性结构部分被拉伸,进而使得多个识别束与识别组件接触以实现解锁信息访问系统的目的。采用多个识别束与识别组件配合的方式,能够稳定且高效地解锁,进而提高了工作人员查阅数据的效率。而提高了工作人员查阅数据的效率。而提高了工作人员查阅数据的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杨瑞金 何谢芳 吴大胜 滕艳 江照雯 施源 陈艳 王静 常文婧 王法治 邱曼曼 韩玉 廖羽晗 刘维民 章海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超高压分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15
技术公布日:2022/7/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251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