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系统及发动机

allin2022-09-03  259



1.本实用新型涉及内燃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燃烧系统及发动机。


背景技术:

2.甲醇、二甲醚、生物柴油、合成天然气、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和氨等,尤其是类似甲醇、合成天然气和氨等低碳或零碳燃料在降低碳排放上具有很大的潜力。
3.但这类可低碳和零碳燃料的活性较低,不易燃烧。应用在内燃机领域时一般以通过点燃预混合气或双燃料燃烧(如柴油/天然气双燃料)的两种方式实施。
4.其中,预混合点燃式燃烧效率较低,且存在小负荷燃烧稳定性差,大负荷压升率过高甚至出现爆震等问题,而受爆震限制也导致发动机只能采用较低的压缩比,因此热效率较差。双燃料方式由于仍需要燃用柴油,降低碳排放效果差,且采用两套燃油系统使得发动机结构复杂。此外,由于这些燃料活性较低,不易着火燃烧,因此采用压缩自燃的方式会出现小负荷工况燃烧稳定性差甚至“失火”和大负荷工况工作过于粗暴的难题,同时发动机压缩比过高,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于现有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燃烧系统、发动机及燃烧控制方法,用于至少部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
6.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燃烧系统,机体;活塞,安装在所述机体内;缸盖,安装在所述机体的开口位置,所述缸盖、机体和活塞限定第一燃烧室;第一燃烧部,设置在所述缸盖中部位置并与所述第一燃烧室连通,用以向所述第一燃烧室内喷射燃料;以及第二燃烧部,设置在所述缸盖上位于所述第一燃烧部旁侧的位置并与所述第一燃烧室连通,所述第二燃烧部包括:第二燃烧室,形成于所述缸盖内,所述第二燃烧室的燃料先于第一燃烧室的燃料燃烧;以及射流孔,形成于所述缸盖的与所述活塞相对的表面,用以将所述第二燃烧室内燃烧的燃料形成所述射流火焰,以引燃所述第一燃烧室内的燃料所形成的燃料束,并使得第一燃烧室内的燃料束以扩散燃烧的方式进行燃烧。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包括:进气道,形成于所述缸盖上;以及排气道,形成于与所述进气道对称的所述缸盖的径向另一侧上;其中,所述进气道内可开合的安装有进气门;所述排气道内可开合的安装有排气门。
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所述第一燃烧部和第二燃烧部在所述缸盖的径向平面内形成的连线与所述进气道和排气道形成的连线相垂直。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所述第一燃烧部包括第一喷油器,设置在所述缸盖中部位置并沿所述缸盖的轴向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一燃烧室内;所述第一喷油器位于所述第一燃烧室内的轴向第一端沿周向设置有喷孔。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活塞的与缸盖相对的表面上形成凹槽,所述凹槽的表面光滑设置,由所述第一喷油器的喷孔喷射的燃料经所述凹槽的表面形成涡团。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所述第二燃烧部,还包括第二喷油器,设置在所述第二燃烧室内,用以向所述第二燃烧室内喷射燃料;以及火花塞,设置在所述第二燃烧室内,用以引燃由所述第二喷油器喷射的燃料。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发动机,包括:所述的燃烧系统;监测单元,适用于监测所述活塞的位置;以及控制单元,适用于根据所述活塞的位置控制所述第二燃烧部的点火时机;其中,第二燃烧部包括第二喷油器及火花塞。
1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燃烧系统,装置,通过机体、活塞和缸盖配合形成第一燃烧室,缸盖内分别设置第一燃烧部和第二燃烧部。其中,第一燃烧部用以向第一燃烧室内输入燃料,第二燃烧部用以预燃一部分燃料,再通过预燃的燃料所形成的射流火焰点燃第一燃烧室内的燃料所形成的燃料束并使得第一燃烧室内的燃料束以扩散燃烧的方式进行燃烧。
1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发动机,在兼具燃烧系统的优点的基础上,通过监测单元和控制单元的配合,基于活塞的位置和状态控制喷油的时间、气门的开闭及火花塞点火的时机。
附图说明
15.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示意性实施例的燃烧系统的剖视示意图;
16.图2是图1所示的示意性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的剖视示意图;
17.图3是图1所示的示意性实施例的燃烧系统喷射燃料状态的状态图;
18.图4是图1所示的示意性实施例中缸盖部分仰视图;以及
19.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示意性实施例的发动机的原理框图。
20.附图标记
21.1、活塞;
22.2、机体;
23.3、缸盖;
24.4、第一燃烧室;
25.5、喷孔;
26.6、第一喷油器;
27.7、喷油器端盖;
28.8、第二燃烧室;
29.9、火花塞;
30.10、第二喷油器;
31.11、射流孔;
32.12、进气道;
33.13、进气门;
34.14、排气门;以及
35.15、排气道。
具体实施方式
36.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
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37.在此使用的术语仅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而并非意在限制本实用新型。在此使用的术语“包括”、“包含”等表明了所述特征、步骤、操作和/或部件的存在,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步骤、操作或部件。
38.在此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所理解的含义,除非另外定义。应注意,这里使用的术语应解释为具有与本说明书的上下文相一致的含义,而不应以理想化或过于刻板的方式来解释。
39.在使用类似于“a、b和c等中至少一个”这样的表述的情况下,一般来说应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该表述的含义来予以解释(例如,“具有a、b和c中至少一个的系统”应包括但不限于单独具有a、单独具有b、单独具有c、具有a和b、具有a和c、具有b和c、和/或具有a、b、c的系统等)。在使用类似于“a、b或c等中至少一个”这样的表述的情况下,一般来说应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该表述的含义来予以解释(例如,“具有a、b或c中至少一个的系统”应包括但不限于单独具有a、单独具有b、单独具有c、具有a和b、具有a和c、具有b和c、和/或具有a、b、c的系统等)。
40.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示意性实施例的燃烧系统的剖视示意图;
41.图2是图1所示的示意性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的剖视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的示意性实施例的燃烧系统喷射燃料状态的状态图;图4是图1所示的示意性实施例中缸盖部分仰视图;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示意性实施例的发动机的原理框图。
4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燃烧装置,如图1至图4所示,上述燃烧系统,包括:机体2;安装在机体2内的活塞1;安装在机体2的开口位置的缸盖3,上述机体2、活塞1和缸盖3限定第一燃烧室4;缸盖3中部设置有用以向第一燃烧室4内喷射燃料的第一燃烧部,缸盖3内还设置有用以形成射流火焰并引燃第一燃烧室4的燃料的第二燃烧部;其中,第二燃烧部包括形成于所述缸盖3内的第二燃烧室8以及形成于缸盖3的与活塞1相对的表面的射流孔11,第二燃烧室8内的燃料先于第一燃烧室4的燃料燃烧,并通过射流孔11在第一燃烧室4内形成射流火焰,用以引燃所述第一燃烧室4内的燃料。
43.详细的,第一燃烧部和第二燃烧部所用的燃料可一致,例如,在第一燃烧部中通入大剂量的燃料,而在第二燃烧部中输入较小剂量的燃料,较小剂量的燃料燃烧后产生的射流火焰用以引燃第一燃烧室内的燃料。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不限于此。
44.例如,第一燃烧部和第二燃烧部所用的燃料不一致。在第一燃烧部中通入不易燃烧的第一燃料,而在第二燃烧部中输入易于燃烧的第二燃料,第二燃料燃烧后产生的射流火焰用以引燃第一燃烧室内的第一燃料。
4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上述燃烧装置还包括形成于缸盖3上的进气道12,以及和进气道12对称设置在缸盖3上的排气道15。其中,进气道12内可开合的安装有进气门13,排气道15内可开合的安装有排气门14。
4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缸盖3的径向方向所形成的平面内,第一燃烧部与第二燃烧部所形成的连线和进气道12与排气道15所形成的连线相垂直。以使得第二燃烧部相对于第一燃烧部形成偏置设计,有利于通过设计喷孔5及射流孔11的参数(包括但不限于位置、直径、射流孔的长度等),来实现第二燃烧部引燃第一燃烧部的设计目的。
4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3所示,第一燃烧部包括设置在缸盖3中部并沿缸
盖3的轴向方向延伸至第一燃烧室4内的第一喷油器6。其中,第一喷油器6位于第一燃烧室4内的轴向第一端沿周向设置有喷孔5。
48.详细的,喷孔5数量为六至八个,上述六个喷孔5沿周向均匀间隔设置。
49.详细的,第一喷油器6通过喷油器端盖7固定在端盖上。
50.进一步的,喷孔5的数量可依据实际的燃料喷射需求和流量进行设计。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不限于此。
51.例如,喷孔5数量为其他数量。
52.更进一步的,喷孔5的位置也可依据燃料的类型以及与第二燃烧部的相对位置进行设计。
5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活塞1的与缸盖3面对的表面上形成凹槽,凹槽的表面光滑设置,由第一喷油器的喷孔5喷射的燃料经凹槽的表面形成涡团。
54.详细的,活塞的与缸盖面对的表面形成凹槽,凹槽的槽底光滑设置圆润过渡。
55.进一步的,凹槽的中部和第一燃烧部正投影的位置形成凸出部,上述凸出部和凹槽的槽底一体形成。以使得燃料喷射在凹槽内后,被凹槽的槽底阻挡,并沿槽底向径向外侧延伸以形成涡团。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不限于此。
56.例如,凹槽的形状应当依据第一燃烧部的位置以及第一喷油器6所形成的喷孔5位置进行设计。
57.并且,由于活塞1是沿机体2移动的,因此,凹槽的形状还应依据活塞1相对于机体2的位置进行设计。
58.例如,凹槽的形状应满足活塞1在上行至某一位置时,由第一喷油器6喷射的燃料可在凹槽内形成怎样的涡团作为设计目的。
5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3和图4所示,第二燃烧部包括形成于缸盖3内的第二燃烧室8,第二燃烧室8内设置有第二喷油器10和火花塞9,并且在缸盖3的与活塞1面对的表面还设置有射流孔11,射流孔11用于将第二燃烧室和第一燃烧室连通,以使得第二燃烧室8内燃烧的燃料形成射流火焰。
60.详细的,第二燃烧室8的下端部位于第一燃烧室4内。
61.进一步的,第二燃烧室8为相对于第一燃烧室4的偏置第二燃烧室。
62.更进一步的,和第二燃烧室8连通的多个射流孔11中,每个射流孔11均可依据实际的需求进行单独设计,例如,射流孔11的位置、数量及参数(包括但不限于角度、孔径及长度)等,以满足第二燃烧室8能形成射流火焰且射流火焰较为有效地引燃第一燃烧室4内的燃料为宜。
63.例如,射流孔11的数量和第一喷油器6的喷孔5数量一致。并且,射流孔11所形成的射流火焰和喷孔5喷出的燃料的路径部分重合。
64.例如,射流孔11数量和喷孔5数量不一致。
65.例如,靠近第一喷油器6的射流孔11的向下倾斜的角度小于另一侧的射流孔11,以使得这两侧喷射出的射流火焰都可以与相应的燃料接触并有效引燃,以提升火焰射流对第一燃烧室4内燃料的引燃效果。
66.例如,射流孔11的角度和位置一致。
67.例如,通过射流孔11的长度、孔径和角度等参数的整体设计,以控制由射流孔11喷
出的燃料的速度等等。
6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一种发动机,如图5所示,包括监测单元和控制单元。其中,监测单元用于监测活塞1的位置,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活塞1的位置控制第一喷油器6和/或所述第二喷油器10的喷油时间、所述进气门13和/或排气门14的开闭以及所述火花塞9的点火时机。
6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一种发动机的燃烧控制方法,包括:监测发动机的活塞1的位置;以及根据活塞1的位置控制火花塞的点火时机。
7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监测发动机的活塞1位置包括根据与活塞1联动的曲轴在活塞1一个工作循环中的曲轴转角的角度获得活塞1的位置。
7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根据活塞1的位置控制火花塞9的点火时机包括,在活塞1的一个工作循环中,活塞1再次接近上止点的过程中所述第二喷油器10喷射燃料,之后所述火花塞9点火,并基于火花塞9的点火时机控制第一喷油器6向第一燃烧室4内喷射燃料,以实现射流火焰对第一喷油器所喷射的燃料的有效引燃。
72.详细的,活塞1首先从上止点下行,此时进气门13打开,排气门14处于关闭状态,新鲜空气通过进气道进入第一燃烧室4和第二燃烧室8;当活塞1越过下止点时,进气门13关闭,活塞1向上运动压缩缸内的空气,使其温度和压力不断升高,并且第二喷油器10开始喷射燃料,喷射的燃料与第二燃烧室8内空气混合形成均匀的混合气;在活塞1运动到接近上止点时,火花塞9点火引燃第二燃烧室9内的可燃混合气,燃料燃烧放热导致第二燃烧室8内的温度和压力急剧增加,因此第二燃烧室8和第一燃烧室4内的压力差会逐渐增大,在压力差的作用下,第二燃烧室8内的燃烧火焰会从射流孔11喷出,形成射流火焰;并且,第一喷油器6也开始喷射燃料,由于较高的喷射压力,燃料喷雾会喷射至第一燃烧室4边缘,从而使得射流火焰可以点燃喷雾末端的可燃混合气;第一燃烧室4喷雾末端的可燃混合气被点燃后,形成扩散燃烧火焰,燃料燃烧释放出大量的热量,推动活塞1向下运动,输出机械功;活塞1运动到接近下止点时,排气门14开启,活塞1向上运动排除燃烧室内的废气,完成整个工作过程。
73.依据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燃烧系统、发动机和燃烧控制方法,1、通过第二燃烧室形成的射流火焰引燃第一燃烧室中的低活性燃料,可以使低活性燃料实现扩散燃烧,扩散燃烧具有较高的效率,因此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燃烧系统及发动机具有较高的燃烧效率和热效率。2、利用射流火焰引燃第一燃烧室中的低活性燃料,可较为显著的改善低活性燃料在小负荷工况下的着火及燃烧稳定性。3、与现有技术中预混点燃的方式相比,可较为有效的避免在大负荷工况下出现升压率过高的问题。4、可以根据负荷的实时变化,调整进入第一燃烧室和/或第二燃烧室的燃料量,以较为有效的提升燃烧系统在全工况条件下的稳定燃烧。进而使得在小负荷条件下增加第二燃烧室的燃料量,增强射流火焰的引燃作用,较为有效的提升燃烧的稳定性,在大负荷条件下,优化燃料的喷射策略,较为有效的防止燃烧过于粗暴。
74.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这些实施例仅仅是为了说明的目的,而并非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尽管在以上分别描述了各实施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各个实施例中的措施不能有利地结合使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做出多种替代和修改,这些替代和
修改都应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燃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机体(2);活塞(1),安装在所述机体(2)内;缸盖(3),安装在所述机体(2)的开口位置,所述缸盖(3)、机体(2)和活塞(1)限定第一燃烧室(4);第一燃烧部,设置在所述缸盖(3)中部位置并与所述第一燃烧室(4)连通,用以向所述第一燃烧室(4)内喷射燃料;以及第二燃烧部,设置在所述缸盖(3)上位于所述第一燃烧部旁侧的位置并与所述第一燃烧室(4)连通,所述第二燃烧部包括:第二燃烧室(8),形成于所述缸盖(3)内,所述第二燃烧室(8)的燃料先于第一燃烧室(4)的燃料燃烧;以及射流孔(11),形成于所述缸盖(3)的与所述活塞(1)相对的表面,用以将所述第二燃烧室(8)内燃烧的燃料形成射流火焰,以引燃所述第一燃烧室(4)内的燃料所形成的燃料束,并使得第一燃烧室(4)内的燃料束以扩散燃烧的方式进行燃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进气道(12),形成于所述缸盖(3)上;以及排气道(15),形成于与所述进气道(12)对称的所述缸盖(3)的径向另一侧上;其中,所述进气道(12)内可开合的安装有进气门(13);所述排气道(15)内可开合的安装有排气门(1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燃烧部和第二燃烧部在所述缸盖(3)的径向平面内形成的连线与所述进气道(12)和排气道(15)形成的连线相垂直。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的燃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燃烧部包括第一喷油器(6),设置在所述缸盖(3)中部位置并沿所述缸盖(3)的轴向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一燃烧室(4)内;所述第一喷油器(6)位于所述第一燃烧室(4)内的轴向第一端沿周向设置有喷孔。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1)的与缸盖(3)面对的表面上形成凹槽,所述凹槽的表面光滑设置,由所述第一喷油器(6)的喷孔喷射的燃料经所述凹槽的表面形成涡团。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的燃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燃烧部,还包括:第二喷油器(10),设置在所述第二燃烧室(8)内,用以向所述第二燃烧室(8)内喷射燃料;以及火花塞(9),设置在所述第二燃烧室(8)内,用以引燃由所述第二喷油器(10)喷射的燃料。7.一种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所述的燃烧系统;监测单元,适用于监测所述活塞(1)的位置;以及控制单元,适用于根据所述活塞(1)的位置控制所述第二燃烧部的点火时机;其中,第二燃烧部包括第二喷油器(10)及火花塞(9)。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内燃机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燃烧系统,包括机体;活塞,安装在机体内;缸盖,安装在机体的开口位置,缸盖、机体和活塞限定第一燃烧室;第一燃烧部,设置在缸盖中部位置用以向第一燃烧室内喷射燃料;第二燃烧部,设置在缸盖上位于第一燃烧部旁侧的位置并与第一燃烧室连通,第二燃烧部包括:第二燃烧室,形成于缸盖内,第二燃烧室的燃料先于第一燃烧室的燃料燃烧;射流孔,形成于缸盖的与活塞相对的表面,用以形成射流火焰引燃第一燃烧室内的燃料所形成的燃料束。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发动机包括燃烧系统、监测单元和控制单元。单元。单元。


技术研发人员:尧命发 杨瑞 郑尊清 刘恒 王浒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天津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1.12.14
技术公布日:2022/7/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339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