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凝组件及衣物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allin2022-09-11  124



1.本技术涉及衣物洗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冷凝组件及衣物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2.以滚筒洗烘一体机为例,其烘干过程一般需要使用冷凝组件来降低湿热气流的湿度。冷凝组件的工作原理如下:从滚筒内排出的湿热气流进入冷凝组件之后,与冷凝组件中的冷凝水进行接触,在接触过程中,湿热气流中的水蒸汽冷凝成水,凝结成的水混合到冷凝水中,经排水管道排出,被冷凝后的湿热气流又变为相对干燥的冷空气,再次进入滚筒内。
3.整个烘干过程,最重要的就是在冷凝组件中进行冷凝,但是,目前的冷凝组件的体积比较大,结构限制较多,且冷凝效果难以保证。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结构相对紧凑且冷凝效果较好的冷凝组件及衣物处理设备。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凝组件,包括:
6.管体,所述管体具有进水口、排水口、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水口和所述排水口之间形成沿竖向向下延伸的冷凝液流动路径,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之间形成沿横向延伸的气流流动路径,所述冷凝液流动路径与所述气流流动路径相交;
7.导流结构,所述导流结构设置在所述冷凝液流动路径与所述气流流动路径的相交处,以引导沿所述冷凝液流动路径流动的冷凝液形成可供所述气流流动路径穿过的水幕。
8.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导流结构包括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引导所述冷凝液向所述导流板沿气流流动方向的相对两侧的至少其中一侧流动。
9.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导流板具有导流面,所述导流面水平设置;或,所述导流面从位于气流流动方向下游的一侧朝位于气流流动方向上游的一侧向下倾斜设置。
10.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导流面为导流平面。
11.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导流板与所述进水口的相对位置满足:所述导流板位于所述进水口的轴向中心线沿气流流动方向的相对两侧的其中一侧;或,所述进水口的轴向中心线穿过所述导流板。
12.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导流结构包括多个所述导流板,各所述导流板间隔设置。
13.一些实施方案中,多个所述导流板中,至少部分所述导流板可引导所述冷凝液向所述导流板沿气流流动方向的相对两侧流动。
14.一些实施方案中,各所述导流板沿竖向分层设置;或,
15.多个所述导流板中的部分所述导流板沿竖向分层设置,部分所述导流板沿横向间隔设置。
16.一些实施方案中,多个所述导流板中,至少部分竖向相邻的所述导流板的相对位置满足:沿所述冷凝液流动方向,位于下游的所述导流板可盛接从位于上游的所述导流板
上流下的至少部分冷凝液。
17.一些实施方案中,多个所述导流板包括沿竖向相邻设置的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所述第一导流板和所述第二导流板均可引导所述冷凝液向所述导流板沿气流流动方向的相对两侧流动,所述第一导流板位于所述第二导流板沿所述冷凝液流动方向的上游,且所述第一导流板的水平投影位于所述第二导流板的水平投影区域内。
18.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导流板沿气流流动方向的相对两侧分别为第一侧和第二侧,多个所述导流板包括沿竖向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一导流板、第二导流板和第三导流板,所述第一导流板、所述第二导流板和所述第三导流板均可引导所述冷凝液向所述导流板的第一侧和所述导流板的第二侧流动;
19.所述第一导流板的第一侧的水平投影位于所述第二导流板的水平投影区域内,所述第一导流板的第二侧的水平投影以及所述第二导流板的第二侧的水平投影均位于所述第三导流板的水平投影区域内;或,
20.所述第一导流板的第一侧的水平投影位于所述第二导流板的水平投影区域内,所述第一导流板的第二侧的水平投影位于所述第三导流板的水平投影区域内,所述第二导流板的第二侧的水平投影与所述第三导流板的第一侧的水平投影错开。
21.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设备,包括:
22.上述所述的冷凝组件;
23.筒体组件,所述筒体组件设置有衣物处理腔以及与所述衣物处理腔连通的进气口和出气口;
24.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连通所述出气口与所述进风口;
25.导风装置,所述导风装置连通所述出风口和所述进气口。
26.本技术实施例的冷凝组件,冷凝液流动路径沿竖向向下延伸,气流流动路径则沿横向延伸,同时,在冷凝液流动路径与气流流动路径的相交处设置导流结构,导流结构可引导冷凝液从导流结构的边缘流下之后形成可供湿热气流穿过的水幕。由于该冷凝组件的气流流动路径沿横向延伸,所以,该冷凝组件不需要较大的冷凝液落差,在竖向上也不需要较大的气流流动距离,也就是说,该冷凝组件不受冷凝液落差及气流流动距离的影响,结构不仅相对紧凑,且灵活多变,可以适应更多的功能结构,而冷凝液从导流结构的边缘流下之后形成的水幕可以提高湿热气流与冷凝液的接触面积,以使得湿热气流能够与冷凝液进行充分地热量交换,由此,可以提升冷凝效果。也就是说,本技术实施例的冷凝组件不仅结构相对紧凑,且具有较好的冷凝效果。
附图说明
27.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8.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冷凝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为图2所示的冷凝组件的局部剖视图;
30.图4为图3所示的冷凝组件的部分内部结构示意图;
31.图5为气流和冷凝液在图3所示结构内流动的示意图,其中带虚线的箭头示意气流流动方向,带实线的连续箭头示意冷凝液流动方向;
32.图6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冷凝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带实线的连续箭头示意
冷凝液流动方向,气流流动方向与图5所示的气流流动方向相同;
33.图7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冷凝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带实线的连续箭头示意冷凝液流动方向,气流流动方向与图5所示的气流流动方向相同;
34.图8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的冷凝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带实线的连续箭头示意冷凝液流动方向,气流流动方向与图5所示的气流流动方向相同。
35.附图标记说明
36.冷凝组件10;管体11;进风口11a;出风口11b;进水口11c;排水口11d;气流通道11e;第一延伸段11e1;第二延伸段11e2;间隔壁11f;排水通道11g;引流面11h;导流结构12;导流板121;第一导流板121a;第二导流板121b;第三导流板121c;第四导流板121d;筒体组件20;过滤装置30;导风装置40。
具体实施方式
37.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详细描述应理解为本技术宗旨的解释说明,不应视为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制。
38.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左”、“右”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1,“横向”、“竖向”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4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需要理解的是,这些方位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9.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凝组件10,请参阅图1至图8,冷凝组件10包括管体11和导流结构12。
40.请参阅图2至图5,管体11具有进水口11c、排水口11d、进风口11a和出风口11b,进水口11c和排水口11d之间形成沿竖向向下延伸的冷凝液流动路径,也就是说,管体11的进水口11c位于排水口11d的上侧,进水口11c和排水口11d之间形成的冷凝液流动路径为从上向下延伸,或者说,从进水口11c流入管体11内的冷凝液可以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沿冷凝液流动路径流动从上向下流动,并从排水口11d流出。进风口11a和出风口11b之间形成沿横向延伸的气流流动路径,也就是说,进风口11a和出风口11b分别位于管体11横向的相对两侧,从进风口11a流入管体11内的气流可以沿气流流动路径横向流动,并从出风口11b流出。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述的气流流动路径只需要沿横向延伸即可,而不限定必须从某一指定的一侧流向指定的另一侧。冷凝液流动路径与气流流动路径相交,也就是说,气流流动路径需要穿过冷凝液流动路径,即气流沿气流流动路径流动的过程中,会从冷凝液中穿过。
41.冷凝液的具体成分不限,可以是水、也可以其他类型的液体。
42.冷凝组件10用于对湿热气流进行除湿降温,具体地,湿热气流从进风口11a进入管体11内并沿气流流动路径流动,冷凝液从进水口11c进入管体11内并沿冷凝液流动路径流动,当湿热气流穿过冷凝液时,湿热气流与冷凝液进行热量交换,冷凝液吸收湿热气流的热量,湿热气流中的水蒸汽因降温从气流中析出并凝结成水珠,水珠混入冷凝液中,最终从出水口排出,如此,达到对湿热气流除湿降温的效果,使得从出风口11b排出的气体为经过降温除湿后的相对低温干燥的气流。需要说明的是,低温干燥的气流是相对湿热气流而言的,低温干燥气流的温度比湿热气流的温度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低温可以是室温。
43.本技术实施例的冷凝组件10可以用于任何适当的场合。示例性地,本技术实施例以冷凝组件10应用于衣物处理设备为例进行描述。
44.示例性地,请参阅图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设备,包括筒体组件20、过滤装置30、导风装置40以及本技术任一实施例的冷凝组件10。筒体组件20设置有衣物处理腔以及与衣物处理腔连通的进气口和出气口;过滤装置30连通出气口与进风口11a;导风装置40连通出风口11b和进气口。需要说明的是,导风装置40内配置有风机和加热器。
45.具体地,图1所示的冷凝组件10的气流通道11e沿筒体组件20的左右方向布置,也就是说,气流通道11e的大部分区域是沿筒体组件20的左右延伸,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冷凝组件10的气流通道11e也可以沿筒体组件20的轴向布置。
46.图1所示的冷凝组件10的排水口11d位于筒体组件20沿轴向的后侧,也就是说,冷凝组件10的部分结构可以延伸至筒体组件20沿轴向的后侧,以便于排水。
47.衣物处理设备内形成气流循环通道,导风装置40将干燥热气流经进气口导入衣物处理腔内,在衣物处理腔中,干燥热气流流经湿衣物表面,与湿衣物进行热湿交换,吸收衣物中的水分,变为湿热气流,在干衣过程中衣物产生的线屑、杂质等混入湿热气流中,湿热气流裹挟着线屑、杂质依次经出气口流出后进入过滤装置30内进行过滤,经过过滤之后的湿热气流能够除去大部分的线屑、杂质,但是,还有少量尺寸较小的毛屑会随着湿热气流从进风口11a进入冷凝组件10中,湿热气流经冷凝组件10内的冷凝液冷凝除湿后形成低温干燥气流,低温干燥气流从出风口11b处进入导风装置40内,经导风装置40内的加热器加热后形成干燥热气流。干燥热气流再次进入衣物处理腔,而湿热气流中裹挟的毛屑则随着凝结成的水混合到冷凝液中,并通过排水口11d排出,如此循环运行,实现衣物的连续高效干燥以及过滤除屑。
48.请参阅图3至图5,导流结构12设置在冷凝液流动路径与气流流动路径的相交处,以引导沿冷凝液流动路径流动的冷凝液形成可供气流流动路径穿过的水幕,相当于水幕也同时位于气流流动路径上。
49.具体地,冷凝液沿冷凝液流动路径从上向下流动的过程中会流经导流结构12,请参阅图5,冷凝液从导流结构12上流下之后会形成水幕,沿气流流动路径流动的湿热气流从水幕穿过时,可以与水幕充分接触,也就是说,水幕提高了湿热气流与冷凝液的接触面积,由此,可以使得湿热气流能够与冷凝液进行充分地热量交换,进而可以提升冷凝效果。
50.另外,由于湿热气流能够与水幕充分接触,所以,湿热气流中裹挟的毛屑也更容易随着凝结成的水混合到冷凝液中,由此,也可以提升过滤除屑的效果。
51.需要说明的是,相关技术中的冷凝组件一般为垂直布置,进水口、排水口、进风口和出风口均沿竖向设置,其中,进风口和排水口设置在低处,出风口和进水口设置在高处,也就是说,从进水口进入冷凝组件的冷凝液沿竖向向下流动,而从进风口进入冷凝组件的湿热气流则沿竖向向上流动,湿热气流沿竖向向上流动的过程中经过沿竖向向下流动的冷凝液,从而达到冷凝的效果。但是,此种冷凝组件需要较大的冷凝液落差以及较大的气流流动距离,所以,该冷凝组件的体积比较大,结构限制较多,冷凝效果难以保证。
52.而本技术实施例的冷凝组件10的冷凝液流动路径沿竖向向下延伸,气流流动路径则沿横向延伸,同时,在冷凝液流动路径与气流流动路径的相交处设置导流结构12,导流结构12可引导冷凝液从导流结构12的边缘流下之后形成可供湿热气流穿过的水幕。由于该冷
凝组件10的气流流动路径沿横向延伸,所以,该冷凝组件10不需要较大的冷凝液落差,在竖向上也不需要较大的气流流动距离,也就是说,该冷凝组件10不受冷凝液落差及气流流动距离的影响,结构不仅相对紧凑,且灵活多变,可以适应更多的功能结构,而冷凝液从导流结构12的边缘流下之后形成的水幕可以提高湿热气流与冷凝液的接触面积,以使得湿热气流能够与冷凝液进行充分地热量交换,由此,可以提升冷凝效果。也就是说,本技术实施例的冷凝组件10不仅结构相对紧凑,且具有较好的冷凝效果。
53.本技术实施例的进风口11a与出风口11b之间的相对高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比如,请参阅图2和图3,进风口11a的最高点的设置高度可以高于出风口11b的最低点的设置高度,也就是说,进风口11a至少有部分区域的设置高度高于出风口11b,图2和图3所示的进风口11a只有部分区域的设置高度高于出风口11b,相当于进风口11a与出风口11b之间的高度差较小,有利于减小管体11的高度尺寸,节省管体11在高度方向上的安装空间。需要说明的是,进风口11a为竖直设置或如图2和图3所示的倾斜设置时,进风口11a具有明显的最高点和最低点,而进风口11a为水平设置时(即与图2和图3所示的出风口11b的设置方式相同),进风口11a只有一个设置高度,该设置高度就等同于进风口11a的最高点的设置高度。同样地,出风口11b为竖直设置或倾斜设置时,出风口11b具有明显的最高点和最低点,而出风口11b为图2和图3所示的水平设置时,出风口11b只有一个设置高度,该设置高度就等同于出风口11b的最低点的设置高度。
54.在一些实施例中,进风口11a的最高点的设置高度也可以等于出风口11b的最低点的设置高度,或者,进风口11a的最高点的设置高度也可以低于出风口11b的最低点的设置高度。
55.本技术实施例的进水口11c的设置位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较优选地,请参阅图2至图4,进水口11c可以设置在管体11的顶壁上,图2至图4中管体11的顶壁上设置有进水管,进水管的入口就是进水口11c,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在顶壁上形成贯穿顶壁的进水口11c。
56.进水口11c与出风口11b之间的相对高度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比如,请参阅图2至图4,进水口11c的最高点的设置高度可以高于出风口11b的最低点的设置高度,也就是说,进水口11c至少有部分区域的设置高度高于出风口11b。需要说明的是,进水口11c的最高点的定义与进风口11a的最高点的定义相同。图2至图4中所示的进水口11c与出风口11b均为水平设置,虽然整个进水口11c的设置高度都高于出风口11b,但是,进水口11c与出风口11b之间的高度差也相对较小,因此,也有利于减小管体11的高度尺寸,节省管体11在高度方向上的安装空间。
57.在一些实施例中,进水口11c的最高点的设置高度也可以等于出风口11b的最低点的设置高度,或者,进水口11c的最高点的设置高度也可以低于出风口11b的最低点的设置高度。
58.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至图5,管体11可以形成具有进风口11a和出风口11b的气流通道11e,也就是说,气流流动路径位于气流通道11e内,进水口11c可以位于气流通道11e的上侧,排水口11d可以位于气流通道11e的下侧,相对于进水口11c的设置高度高于气流通道11e的设置高度,排水口11d的设置高度低于气流通道11e的设置高度。
59.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管体11内可以设置间隔壁11f,间隔壁11f在管体11内分
隔出气流通道11e以及位于气流通道11e下侧的排水通道11g,其中,排水通道11g具有排水口11d,也就是说,冷凝液流动路径的一部分经过排水通道11g。图3中的间隔壁11f的部分边缘与管体11的内壁间隔设置,以使得间隔处形成了连通气流流动路径和排水通道11g的过水口(图未示出),在一些实施例中,过水口也可以直接形成在间隔壁11f上。当冷凝液穿过气流流动路径之后,冷凝液从过水口流入排水通道11g,并从排水口11d排出。排水通道11g可以起到汇聚冷凝液的作用,以便与及时将冷凝液从排水口11d排出。
60.另外,请参阅图4和图5,导流结构12可以位于过水口沿气流流动方向的下游,相当于湿热气流先从过水口的上方流过,再从冷凝液中穿过。间隔壁11f面向导流结构12的一侧的部分区域可以形成引流面11h,引流面11h引导冷凝液流动路径向过水口延伸,图4和图5的引流面11h为曲面,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引流面11h也可以是倾斜的平面,流经导流结构12的冷凝液落到引流面11h之后,可以沿着引流面11h流向过水口,相当于沿引流面11h流动的冷凝液的流动方向与气流的流动方向相反,由此,可以尽可能地阻止冷凝液随冷凝后的低温干燥气流流向出风口11b。
61.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3,气流通道11e也可以具有第一延伸段11e1和第二延伸段11e2;第二延伸段11e2与第一延伸段11e1连通且向第一延伸段11e1的一侧延伸,也就是说,第二延伸段11e2与第一延伸段11e1之间具有一定的夹角,第一延伸段11e1远离第二延伸段11e2的一端具有进风口11a,第二延伸段11e2远离第一延伸段11e1的一端具有出风口11b,冷凝液流动路径穿过第一延伸段11e1。
62.具体地,为便于描述,可以认为第一延伸段11e1是沿管体11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二延伸段11e2是沿管体11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第二延伸段11e2相当于可以节省管体11的长度,以使冷凝组件10的整体结构能够更加紧凑。另外,冷凝后形成的低温干燥气流中也可能夹杂少量冷凝液形成的微小液滴,因此,设置第一延伸段11e1和第二延伸段11e2,可以在第一延伸段11e1和第二延伸段11e2的连通处形成转角,当低温干燥气流流经第一延伸段11e1和第二延伸段11e2的连通处时,低温干燥气流中夹杂的微小液滴可以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甩到气流通道11e的侧壁上,由此,也可以尽可能地阻止冷凝液随气流流向出风口11b。
63.导流结构12的结构形式可以有多种,示例性地,请参阅图3至图8,导流结构12包括导流板121,图3至图8所示的导流结构12设置了多个导流板121,各导流板121间隔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流结构12也可以只设置一个导流板121,图3至图8所示的导流板121的外形大致为矩形,可以理解的是,导流板121的外形并不限于为矩形,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流板121的外形也可以是圆形、椭圆形、梯形、三角形、异形等。导流板121可以引导冷凝液向导流板121沿气流流动方向的相对两侧流动。需要说明的是,气流流动方向是指气流沿气流流动路径流动的方向。也就是说,冷凝液从导流板121沿气流流动方向的相对两侧流下之后,可以在该导流板121沿气流流动方向的相对两侧分别形成水幕,导流板121也可以引导冷凝液只向导流板121沿气流流动方向的相对两侧的其中一侧流动,相当于冷凝液从导流板121沿气流流动方向的相对两侧的其中一侧流下之后,只能在冷凝液流下的那一侧形成水幕。比如,请继续参阅图3至图5,图3至图5中示出了四个导流板121,为便于描述,将图3至图5中所示的四个导流板121分别称为第一导流板121a、第二导流板121b、第三导流板121c和第四导流板121d,其中,第一导流板121a、第二导流板121b、第三导流板121c均可以引导冷凝液向导流板121沿气流流动方向的相对两侧流动,从第一导流板121a、第二导流板121b、第三导
流板121c上流下的冷凝液在第一导流板121a、第二导流板121b、第三导流板121c沿气流流动方向的相对两侧分别形成水幕,而第四导流板121d则引导冷凝液向导流板121沿气流流动方向的相对两侧的其中一侧流动,从第四导流板121d上流下的冷凝液只在冷凝液流下的那一侧形成水幕。导流板121引导冷凝液向导流板121沿气流流动方向的相对两侧流动,可以使得湿热气流能够至少穿过两个水幕,由此,可以使湿热气流能够更加充分地与水幕接触,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冷凝、过滤除屑效果。
64.需要说明的是,图3至图5中所示的导流结构12实际上是多个导流板121中的一部分导流板121引导冷凝液向导流板121沿气流流动方向的相对两侧流动,另一部分导流板121引导冷凝液向导流板121沿气流流动方向的相对两侧的其中一侧流动,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导流结构12具有多个导流板121时,也可以是各导流板121均引导冷凝液向导流板121沿气流流动方向的相对两侧流动,还可以是各导流板121均引导冷凝液向导流板121沿气流流动方向的相对两侧的其中一侧流动。当导流结构12只有一个导流板121时,该导流板121既可以设置为引导冷凝液向导流板121沿气流流动方向的相对两侧流动,也可以设置为引导冷凝液向导流板121沿气流流动方向的相对两侧的其中一侧流动。
65.请参阅图4和图5,导流板121的导流面可以从位于气流流动方向下游的一侧朝位于气流流动方向上游的一侧向下倾斜设置,也就是说,湿热气流除了能够与水幕接触之外,还可以与导流面上的冷凝液接触,由此,也可以增加湿热气流与冷凝液的接触面积,以进一步提高冷凝、过滤除屑效果。
66.可以理解的是,导流面并不限于从位于气流流动方向下游的一侧朝位于气流流动方向上游的一侧向下倾斜设置,比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流面也可以水平设置。
67.另外,图4和图5所示的导流面为导流平面,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流面也可以是曲面,相当于导流面还可以汇聚部分冷凝液。
68.导流板121与进水口11c的相对位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确定,只要从进水口11c流入管体11内的冷凝液能够流到导流板121上即可,示例性地,请参阅图4,导流板121与进水口11c的相对位置可以为:进水口11c的轴向中心线穿过导流板121,即图4中第一导流板121a、第二导流板121b和第三导流板121c的设置方式,导流板121与进水口11c的相对位置也可以为:导流板121位于进水口11c的轴向中心线沿气流流动方向的相对两侧的其中一侧,即图4中第四导流板121d的设置方式。
69.多个导流板121在管体11内间隔设置的方式也可以有多种,示例性地,请参阅图4至图7,各导流板121可以沿竖向分层设置,也就是说,各导流板121可以沿竖向依次间隔设置,以形成多层结构。
70.进一步地,请参阅图4至图7,对于多层结构的导流板121,至少部分竖向相邻的导流板121的相对位置可以满足:沿冷凝液流动方向,位于下游的导流板121可盛接从位于上游的导流板121上流下的至少部分冷凝液,也就是说,至少有两个竖向相邻的导流板121的相对位置为从一个导流板121上流下的冷凝液至少有部分可以流到位于该导流板121下侧且相邻的另一个导流板121上。
71.具体地,以图4中的第一导流板121a和第二导流板121b为例,第一导流板121a和第二导流板121b沿竖向相邻设置,且第一导流板121a位于第二导流板121b沿冷凝液流动方向的上游,第一导流板121a的水平投影位于第二导流板121b的水平投影区域内,需要说明的
是,水平投影是指在与竖向相垂直的水平面上的投影。也就是说,第一导流板121a上的冷凝液可以分别从第一导流板121a沿气流流动方向的相对两侧流到第二导流板121b上,相当于从第一导流板121a上流下的冷凝液全部流到了第二导流板121b上,同样地,第二导流板121b和第三导流板121c沿竖向相邻设置,且第二导流板121b位于第三导流板121c沿冷凝液流动方向的上游,第二导流板121b的水平投影位于第三导流板121c的水平投影区域内,相当于从第二导流板121b上流下的冷凝液也全部流到了第三导流板121c上。请继续参阅图4,第三导流板121c和第四导流板121d沿竖向相邻设置,且第三导流板121c位于第四导流板121d沿冷凝液流动方向的上游,第三导流板121c沿气流流动方向的相对两侧中,只有其中一侧的水平投影位于第四导流板121d的水平投影区域内,因此,从第三导流板121c上流下的冷凝液只有一部分流到第四导流板121d上,另一部分则不经过第四导流板121d,直接流向排水口11d,或者说,从第三导流板121c上流下的冷凝液只有一部分流到了第四导流板121d上。
72.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流板121a、第二导流板121b和第三导流板121c并不仅限于采用图4所示的布置形式,比如,在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为便于描述,可以将导流板121沿气流流动方向的相对两侧分别称为第一侧和第二侧,图6中的第一侧位于第二侧沿气流流动方向的上游,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也可以位于第二侧沿气流流动方向的下游,相当于第一侧和第二侧的位置可以互换。图6中的第一导流板121a的第一侧的水平投影位于第二导流板121b的水平投影区域内,第一导流板121a的第二侧的水平投影以及第二导流板121b的第二侧的水平投影均位于第三导流板121c的水平投影区域内,相当于从第一导流板121a的第一侧流下的冷凝液流到第二导流板121b上,从第一导流板121a的第二侧以及从第二导流板121b的第二侧流下的冷凝液均流到第三导流板121c上,而从第二导流板121b的第一侧流下的冷凝液则不流到第三导流板121c上,也就是说,位于冷凝液流动方向下游的导流板121可盛接从相邻的且位于上游的导流板121上流下的部分冷凝液。
73.图4和图6所示的导流结构12中,位于下游的导流板121均可以盛接相邻的且位于上游的导流板121上流下的至少部分冷凝液,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第一导流板121a、第二导流板121b和第三导流板121c的相对位置也可以为:第一导流板121a的第一侧的水平投影位于第二导流板121b的水平投影区域内,第一导流板121a的第二侧的水平投影位于第三导流板121c的水平投影区域内,第二导流板121b的第二侧的水平投影与第三导流板121c的第一侧的水平投影错开,也就是说,从第一导流板121a的第一侧流下的冷凝液流到第二导流板121b上,从第一导流板121a的第二侧流下的冷凝液流到第三导流板121c上,但是,从第二导流板121b的第二侧流下的冷凝液不流到第三导流板121c上,而是避开第三导流板121c继续向下流,也就是说,第二导流板121b可以盛接相邻的且位于上游的第一导流板121a上流下的部分冷凝液,但是,第三导流板121c不盛接相邻的且位于上游的第二导流板121b上流下的冷凝液,相当于多个导流板121中,只有部分竖向相邻的导流板121的相对位置满足:沿冷凝液流动方向,位于下游的导流板121可盛接从位于上游的导流板121上流下的至少部分冷凝液。
74.位于冷凝液流动方向下游的导流板121盛接相邻的且位于上游的导流板121上流下的至少部分冷凝液,不仅可以在相邻的两个导流板121之间形成水幕,还可以减缓冷凝液的流速,由此,也可以进一步提高冷凝、过滤除屑效果。特别是当多个导流板121中的至少部
分导流板121还可以引导冷凝液向导流板121沿气流流动方向的相对两侧流动时,冷凝组件10的冷凝、过滤除屑效果可以大幅提升。
75.另外,请参阅图7,虽然图7中的第三导流板121c没有盛接相邻的且位于上游的第二导流板121b上流下的冷凝液,但是,从第二导流板121b的第二侧流下的冷凝液也单独形成了一个的水幕,也就是说,与图4所示的导流结构12相比,图4所示的导流结构12增加了第三导流板121c下侧的水幕的数量,由此,也可以提升冷凝组件10的冷凝、过滤除屑效果。
76.图3至图7所示的导流结构12所采用的多层结构是每层只设置一个导流板121,在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导流结构12也可以是多个导流板121中的部分导流板121沿竖向分层设置,部分导流板121沿横向间隔设置,也就是说,图8所示的导流结构12同样采用的是多层结构,只是与图3至图7所示的导流结构12相比,图8所示的导流结构12的至少其中一层可以设置至少两个导流板121,同一层的至少两个导流板121沿横向间隔设置。需要说明的是,图8所示的导流结构12可以采用前面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导流板121,在此不再赘述。
77.一实施例中,请参阅,筒体组件20包括内筒和外桶,内筒转动地设置于外桶内,上述的冷凝组件10与外桶连接。
78.冷凝组件10可以设置于外桶外侧的任何适当的位置,例如,在衣物处理设备为滚筒式衣物处理设备时,冷凝组件10可以设置于筒体组件20的顶侧。在衣物处理设备为波轮式衣物处理设备时,冷凝组件10可以设置于筒体组件20沿周向的任意一侧。
79.其中,内筒可以是无孔式内筒或有孔式内筒。当内筒为有孔式内筒时,依靠外桶盛水。当内筒为无孔式内筒时,依靠内筒自身盛水,也就是说,内筒内既能够盛水又能够容纳衣物,在洗涤过程中,内筒内的水不会进入外桶内,在排水过程中,会通过外桶排水。
80.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设备可以是干衣机、洗干一体机等,在此不做限制。衣物处理设备可以是滚筒式衣物处理设备,也可以是波轮式衣物处理设备。
81.本技术提供的各个实施例/实施方式在不产生矛盾的情况下可以相互组合。
82.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冷凝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体(11),所述管体(11)具有进水口(11c)、排水口(11d)、进风口(11a)和出风口(11b),所述进水口(11c)和所述排水口(11d)之间形成沿竖向向下延伸的冷凝液流动路径,所述进风口(11a)和所述出风口(11b)之间形成沿横向延伸的气流流动路径,所述冷凝液流动路径与所述气流流动路径相交;导流结构(12),所述导流结构(12)设置在所述冷凝液流动路径与所述气流流动路径的相交处,以引导沿所述冷凝液流动路径流动的冷凝液形成可供所述气流流动路径穿过的水幕。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结构(12)包括导流板(121),所述导流板(121)引导所述冷凝液向所述导流板(121)沿气流流动方向的相对两侧的至少其中一侧流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凝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121)具有导流面,所述导流面水平设置;或,所述导流面从位于气流流动方向下游的一侧朝位于气流流动方向上游的一侧向下倾斜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凝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面为导流平面。5.根据权利要求2-4任意一项所述的冷凝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121)与所述进水口(11c)的相对位置满足:所述导流板(121)位于所述进水口(11c)的轴向中心线沿气流流动方向的相对两侧的其中一侧;或,所述进水口(11c)的轴向中心线穿过所述导流板(121)。6.根据权利要求2-4任意一项所述的冷凝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结构(12)包括多个所述导流板(121),各所述导流板(121)间隔设置。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凝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导流板(121)中,至少部分所述导流板(121)可引导所述冷凝液向所述导流板(121)沿气流流动方向的相对两侧流动。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凝组件,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导流板(121)沿竖向分层设置;或,多个所述导流板(121)中的部分所述导流板(121)沿竖向分层设置,部分所述导流板(121)沿横向间隔设置。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凝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导流板(121)中,至少部分竖向相邻的所述导流板(121)的相对位置满足:沿所述冷凝液流动方向,位于下游的所述导流板(121)可盛接从位于上游的所述导流板(121)上流下的至少部分冷凝液。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凝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导流板(121)包括沿竖向相邻设置的第一导流板(121a)和第二导流板(121b),所述第一导流板(121a)和所述第二导流板(121b)均可引导所述冷凝液向所述导流板(121)沿气流流动方向的相对两侧流动,所述第一导流板(121a)位于所述第二导流板(121b)沿所述冷凝液流动方向的上游,且所述第一导流板(121a)的水平投影位于所述第二导流板(121b)的水平投影区域内。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凝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121)沿气流流动方向的相对两侧分别为第一侧和第二侧,多个所述导流板(121)包括沿竖向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一导流板(121a)、第二导流板(121b)和第三导流板(121c),所述第一导流板(121a)、所述第二导流板(121b)和所述第三导流板(121c)均可引导所述冷凝液向所述导流板(121)的第
一侧和所述导流板(121)的第二侧流动;所述第一导流板(121a)的第一侧的水平投影位于所述第二导流板(121b)的水平投影区域内,所述第一导流板(121a)的第二侧的水平投影以及所述第二导流板(121b)的第二侧的水平投影均位于所述第三导流板(121c)的水平投影区域内;或,所述第一导流板(121a)的第一侧的水平投影位于所述第二导流板(121b)的水平投影区域内,所述第一导流板(121a)的第二侧的水平投影位于所述第三导流板(121c)的水平投影区域内,所述第二导流板(121b)的第二侧的水平投影与所述第三导流板(121c)的第一侧的水平投影错开。12.一种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冷凝组件(10);筒体组件(20),所述筒体组件(20)设置有衣物处理腔以及与所述衣物处理腔连通的进气口和出气口;过滤装置(30),所述过滤装置(30)连通所述出气口与所述进风口(11a);导风装置(40),所述导风装置(40)连通所述出风口(11b)和所述进气口。

技术总结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冷凝组件及衣物处理设备,冷凝组件包括管体和导流结构;所述管体具有进水口、排水口、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水口和所述排水口之间形成沿竖向向下延伸的冷凝液流动路径,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之间形成沿横向延伸的气流流动路径,所述冷凝液流动路径与所述气流流动路径相交;所述导流结构设置在所述冷凝液流动路径与所述气流流动路径的相交处,以引导沿所述冷凝液流动路径流动的冷凝液形成可供所述气流流动路径穿过的水幕。本申请实施例的冷凝组件不仅结构相对紧凑,且具有较好的冷凝效果。且具有较好的冷凝效果。且具有较好的冷凝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唐启庆 尤惠钦 唐雨生 陆源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无锡小天鹅电器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3.22
技术公布日:2022/7/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343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