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污染河流地下水环境监测井的制作方法

allin2022-09-12  122



1.本实用新型涉及监测井的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污染河流地下水环境监测井。


背景技术:

2.地下水环境质量调查是场地环境质量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查,可以从整体上掌握场地的地下水污染状况,进而指导后期的风险管控及修复工作。然而,在实际污染调查过程中,常发现历史存在的疑似污染源区域被后期因城市建设而变迁的河流所覆盖的现象,导致难以掌握这些点位的地下水污染情况,进而影响后续对场地整体地下水污染情况的分析及评估。因此,在历史疑似污染区域被现状河流覆盖的情况下,为了准确监测该点位的地下水污染,需要在地表水河道范围内建设地下水监测井。
3.监测陆域地下水环境质量时,首先要在地块调查范围内利用钻机设备进行开孔,放置带有割缝并以细纱布包裹的upvc管,接着填入石英砂等滤水材料,最终填入黏土或膨润土等止水材料,建成监测井。通过洗井采样,采集地下水样品并分析污染物含量及其迁移特性。
4.然而,河流环境复杂,地表河水的存在使得适用于陆域的地下水监测井如单管、丛式、巢式等类型监测井等失去了土壤这个天然的支撑体。此外,在汛期时,河水流速增加,河底中的碎石、螺丝、河蚌等容易在水流的带动下对监测井造成碰撞、腐蚀等损伤。长时间影响下,监测井容易发生倾斜松动或管壁破裂,导致监测的地下水和河水相互交融、交叉污染。
5.基于普通的陆域建井方法,无法解决被河水遮盖的疑似污染源下的地下水监测问题。因此,急需开发一种能够隔绝河水、防止二次污染、适用于监测河流区域地下水环境质量的监测井。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用于污染河流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在河流中设置护筒、支撑套管、监测井管以及取样软管,并在监测井管外设置石英砂层,实现了对河流地下水的监测。
7.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
8.一种用于污染河流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穿过河流段和淤泥段且安装在原状土层内的护筒、支撑套管、监测井管以及取样软管,所述支撑套管设于所述护筒内且所述支撑套管的两端均延伸至所述护筒外,所述监测井管设于所述支撑套管内且所述监测井管的两端均延伸至所述支撑套管外,所述取样软管设于所述监测井管内且所述取样软管顶部延伸至所述监测井管外,所述监测井管包括设于所述河流段和所述淤泥段内的未割缝井管和设于所述原状土层内的割缝井管,所述割缝井管外设有石英砂层。
9.所述护筒和所述支撑套管均包括圆管以及设于所述圆管底部外壁的若干加重环,
所述加重环的横截面为倒梯形。
10.所述护筒与所述支撑套管、所述支撑套管与所述监测井管间均设有黏土层。
11.所述取样软管底部安装有过滤头。
12.所述取样软管顶部同真空泵连接。
13.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安装简单、成本低、可灵活拆卸和重复利用、无二次污染;全面真实反映污染物的迁移扩散途径及范围,服务于河流地下水污染监测。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监测井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护筒主视图;
16.图3为图2中a的放大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护筒俯视图;
18.图5为本实用新型过滤头结构示意图;
19.图6为本实用新型监测井施工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
21.如图1-6所示,图中标记分别表示为: 护筒1、支撑套管2、监测井管3、取样软管4、未割缝井管5、割缝井管6、石英砂层7、圆管8、加重环9、黏土层10、过滤头11、河流段a、淤泥段b、原状土层c、河水面d、加重环与圆管的夹角α。
22.实施例: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涉及一种用于污染河流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其主要包括护筒1、支撑套管2、监测井管3以及取样软管4,护筒1、支撑套管2、监测井管3以及取样软管4均依次穿过河水面d下方的河流段a和淤泥段b且安装在原状土层c内,支撑套管2设于护筒内1且支撑套管2的两端均延伸至护筒1外,监测井管3设于支撑套管2内且监测井管3的两端均延伸至支撑套管2外,取样软管4设于监测井管3内且取样软管4顶部延伸至监测井管3外。监测井管3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未割缝井管5、割缝井管6以及沉淀管,未割缝井管5设在河流段a和淤泥段b,割缝井管6和沉淀管设在原状土层c内,并且割缝井管6和沉淀管外部设有石英砂层7,石英砂层7沿割缝井管6和沉淀管的圆周方向设置,石英砂层7包括相对上下设置的第一石英砂层和第二石英砂层,第一石英砂层设于割缝井管6外部,第二石英砂层设于割缝井管6和沉淀管外部,并且第一石英砂层厚度要大于第二石英砂层厚度。
23.如图1-6所示,护筒1和支撑套管3均包括圆管8和若干加重环9,加重环9焊接于圆管8底部外壁,并且应确保焊接处全部打入原状土层c的深度,以取得隔绝河水和淤泥、防止地下水上涌和保护内衬井管等作用。加重环9的横截面为倒梯形,加重环9与圆管8的夹角α为30
°
,便于护筒1和支撑套管3的打入。
24.如图1-6所示,护筒1与支撑套管2、支撑套管2与监测井管3间均设有黏土层10,可以保证护筒1、支撑套管2与监测井管3三者位置的固定以及起到防水作用。
25.如图1-6所示,取样软管4底部安装有过滤头11,取样软管4顶部同真空泵连接,过滤头11在取样的过程中可以取到过滤作用。
26.本实施例中,护筒1和支撑套管2均为钢制,并且护筒1和支撑套管2底部外壁均设有5个间距为10-15cm的实心钢制的加重环9,护筒1内径为60-80cm,壁厚为5-10mm,而支撑套管2内径为20-40cm,壁厚为5-10mm。
27.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还具有以下施工方法:
28.1、在预设的河流监测点位2
×
2m范围内,清除河底碎石和河面水生植物,在监测点位垂直方向安装护筒1,护筒1底部要完全穿透淤泥段b,并采用机械力将护筒1打入原状土层c 内1-2m,通过观测护筒1内河水水位的变化确定护筒1是否完全隔离河水,并以此深度指导后续支撑套管2的安装,且护筒1顶部高出河流最高水位约0.3-0.5m,防止雨季被淹没。
29.2、在确定护筒1稳定安装完毕后,汲取积水和淤泥至呈现出原状土层c,并在护筒1中心处采用机械力打入支撑套管2,打入深度超过护筒1的深度约15-20cm,二次确保无河水或地下水渗入,之后在护筒1与支撑套管2间隙中填入黏土球以阻隔可能渗入的河水或渗出的地下水。
30.3、待支撑套管2安置完毕,先采用水泵将支撑套管2中的地表水和淤泥抽出,再采用钻机垂向钻入原状土层c并钻探至监测深度,在此过程中须保持支撑套管2的稳定。
31.4、采用常规监测井建井方法,于支撑套管2中放置监测井管3,其中,淤泥底部至井底填入石英砂作为滤水材料,钢管顶部至淤泥底部填充黏土或膨润土作为止水材料,监测井管3顶部高出支撑套管2顶部约10-30cm,监测井管3内放置一根内径10-20mm、末端带有过滤头11的取样软管4,方便取样。
32.5、监测井使用期间,护筒1可保护监测井管3不受河水冲击,且内部填充的止水材料有防止雨水、河水倒灌进入地下水的作用;支撑套管2为监测井提供支撑并隔绝河水与监测井管3内的地下水交互影响。待监测井退役时,护筒1及支撑套管2可回收利用。
33.6、上述监测井建井方法需结合河流地表水实际情况及监测井功能要求,统筹考虑、综合设置、合理调整。
34.虽然以上实施例已经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构思和实施例做了详细说明,但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没有脱离权利要求限定范围的前提条件下,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改进和变换,故在此不一一赘述。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污染河流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穿过河流段和淤泥段且安装在原状土层内的护筒、支撑套管、监测井管以及取样软管,所述支撑套管设于所述护筒内且所述支撑套管的两端均延伸至所述护筒外,所述监测井管设于所述支撑套管内且所述监测井管的两端均延伸至所述支撑套管外,所述取样软管设于所述监测井管内且所述取样软管顶部延伸至所述监测井管外,所述监测井管包括设于所述河流段和所述淤泥段内的未割缝井管和设于所述原状土层内的割缝井管,所述割缝井管外设有石英砂层。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污染河流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其特征在于:所述护筒和所述支撑套管均包括圆管以及设于所述圆管底部外壁的若干加重环,所述加重环的横截面为倒梯形。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污染河流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其特征在于:所述护筒与所述支撑套管、所述支撑套管与所述监测井管间均设有黏土层。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污染河流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样软管底部安装有过滤头。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污染河流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样软管顶部同真空泵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污染河流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包括依次穿过河流段和淤泥段且安装在原状土层内的护筒、支撑套管、监测井管以及取样软管,所述支撑套管设于所述护筒内且所述支撑套管的两端均延伸至所述护筒外,所述监测井管设于所述支撑套管内且所述监测井管的两端均延伸至所述支撑套管外,所述取样软管设于所述监测井管内且所述取样软管顶部延伸至所述监测井管外,所述监测井管包括设于所述河流段和所述淤泥段内的未割缝井管和设于所述原状土层内的割缝井管,所述割缝井管外设有石英砂层。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安装简单、成本低、可灵活拆卸和重复利用、无二次污染;全面真实反映污染物的迁移扩散途径及范围,服务于河流地下水污染监测。流地下水污染监测。流地下水污染监测。


技术研发人员:王蓉 张刚 郑东煌 吴颖锋 梁颖 张国伟 王肃清 李义兵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15
技术公布日:2022/7/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345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