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热组件的制作方法

allin2022-09-21  128



1.本技术涉及液体加热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加热组件。


背景技术:

2.液体加热设备趋向于小型化,但如图10所示,该图中加热设备具有多个加热管,每个加热管都需要与两端的基座密封固定,结构复杂,装配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3.为提供一种结构紧凑、便于装配的加热组件,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4.一种加热组件,包括加热体、第一连接端盖和第二连接端盖,所述加热组件具有第一连通腔和第二连通腔,所述第一连通腔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第一连接端盖,所述第二连通腔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第二连接端盖,所述加热体具有流体进口部和流体出口部,所述流体进口部与所述第一连接端盖密封,所述流体出口部与所述第二连接端盖密封,所述加热体具有基体和加热膜,所述加热膜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基体的外表面,所述基体的内部一体形成至少两个加热通道,各所述加热通道和所述第一连通腔连通,各所述加热通道和所述第二连通腔连通。
5.这样,基体内部一体具有至少两个加热通道,加热膜位于基体的外表面,所述加热体具有流体进口部和流体出口部,所述流体进口部与所述第一连接端盖密封,所述流体出口部与所述第二连接端盖密封,如此部件精简,简化了装配。
附图说明
6.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7.图2为本技术的剖面示意图;
8.图3为加热体的结构示意图;
9.图4为基体的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10.图5为加热体的前视示意图;
11.图6为第一分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12.图7为第一连接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13.图8为另一实施例中基体的结构示意图;
14.图9为另一实施例中基体的结构示意图;
15.图10为现有技术的示意图。
16.附图标记:
17.1、第一连接端盖;2、第二连接端盖;3、加热体;4、壳体;
18.40、内腔;31、基体;32、加热膜;
19.315、第一限位台阶部;316、第二限位台阶部;
20.3131、加热通道;
21.10、第一连通腔;19、流体进口部;
22.20、第二连通腔;29、流体出口部;
23.11、第一基座;12、第一连接管;13、第一连接槽;14、第一测温管;15、温控器;
24.21、第二基座;22、第二连接管;23、第二连接槽;24、第二测温管;
25.131、第一分流槽;132、第一连通孔;
26.231、第二分流槽;232、第二连通孔;
27.5、第一分流板;6、第二分流板;
28.51、第一阻流壁部;52、第一流通孔;53、第一抵接凸缘;
29.61、第二阻流壁部;62、第二流通孔;63、第二抵接凸缘;
30.7、第一扰流板;8、第二扰流板;
31.71、第一扰流孔;81、第二扰流孔;
32.33、第一电极夹片;34、第二电极夹片;
33.331、第一固定部;332、第一外接部;
34.341、第二固定部;342、第二外接部;
35.321、第一电极区;322、第二电极区。
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结合附图对具体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37.如图1-5所示,
38.一种加热组件,包括第一连接端盖1、第二连接端盖2、加热体3、壳体4、第一分流板5、第二分流板6、第一扰流板7和第二扰流板8。
39.壳体4一端与第一连接端盖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连接端盖2固定连接。壳体4设有内腔40,加热体3至少部分位于内腔40。壳体对加热体起到保护的作用。加热组件还具有第一连通腔10和第二连通腔20,第一连通腔10至少部分设于第一连接端盖1,第二连通腔20至少部分设于第二连接端盖2,加热体具有连体进口部19和流体出口部29,流体进口部19与第一连接端盖密封,流体出口部29与第二连接端盖密封(所述密封包括直接密封或间接密封,故流体进口部与第一连接端盖之间或流体出口部与第二连接端盖之间也可以通过密封结构间接密封)。第一连通腔10包括后述的第一连接槽和第一分流槽;第二连通腔20包括后述的第二连接槽和第二分流槽。
40.加热体3包括基体31、加热膜32、第一电极连接件33和第二电极连接件34,基体3内部一体形成至少两个加热通道3131,各个加热通道分别与第一连通腔连通,各个加热通道分别与第二连通腔连通;加热膜32设置于基体的外壁,具体是,加热膜32至少部分位于基体31的外壁。多个加热通道使流入的液体分散开来,从而增加液体的受热面积,提高加热效率。第一电极连接件33包括第一固定部331和第一外接部332,第二电极连接件34包括第二固定部341和第二外接部342;加热膜32一端设有第一电极区321,另一端设有第二电极区322;第一固定部331与第一电极区321固定连接,且与之电性连接,第二固定部341与第二电极区322固定连接,且与之电性连接;第一外接部332至少部分位于壳体4外,第二外接部342至少部分位于于壳体4外。这样是为了便于第一外接部和第二外接部直接或间接与电源连接。第一外接部332和第二外接部342直接或间接连接电源,以使加热膜32工作,加热流经流
道板31的液体。
41.基体在其径向的截面为长圆形或矩形,加热通道在其径向的截面与基体在其径向的截面的形状相同或相异,且至少部分加热通道在基体的端面的开口沿基体的端面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均匀排列。在本实施例中,基体在其径向的截面为长圆形(所述长圆形为一个矩形和两个半圆形的组合,两个半圆形的直线段分别与矩形的较短的一组对边(也即宽边,而另一组较长的对边为长边)重合,且两个半圆形的直径与其宽边长度相同),定义沿长边的方向为长度方向,沿宽边的方向为宽度方向,加热通道在其径向的截面与基体在其径向的截面的形状相同,且加热通道在基体的端面的开口沿基体端面的长度方向均匀排列,且加热通道在基体端面的开口的长边与基体在其径向的截面的长边平行。这样,有效提高每个加热通道中流体的加热效率。
42.第一连接端盖1包括第一基座11和第一连接管12,第一基座11的一侧一体连接第一连接管12,另一侧设有第一连接槽13;第一分流槽131连通第一连接槽13,第一分流槽131的底壁设有第一连通孔132,第一连通孔132与第一连接管12的管道连通;
43.第二连接端盖2包括第二基座21和第二连接管22,第二基座21的一侧一体连接第二连接管22,另一侧设有第二连接槽23;第二分流槽231连通第二连接槽23,第二分流槽231的底壁设有第二连通孔232,第二连通孔232与第二连接管22的管道连通。
44.第一分流板5至少部分位于第一连通腔或流体进口部对应的内腔,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分流板5至少部分位于第一连通腔的第一连接槽13。基体31至少部分位于第一连接槽13;第一分流板5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a面和第一b面,第一a面至少部分朝向第一连通孔,且第一a面至少部分与第一连接槽13的底壁部抵接,第一b面至少部分朝向加热通道3131,且第一b面至少部分与基体31的一端抵接;第一a面设有第一阻流壁部51,在第一连通孔132的轴向方向,第一连通孔132对应的壁在第一分流板5的投影位于第一阻流壁部51;第一分流板5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流通孔52,第一流通孔52连通第一a面和第一b面;在第一连通孔132的轴向方向,第一流通孔52位于第一a面的开口对应的壁的投影位于第一分流槽131的槽口,且第一流通孔52位于第一a面的开口的面积小于第一流通孔52位于第一b面的开口的面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分流板5包括六个第一流通孔52,第一阻流壁部51位于其所在壁部的中间,六个第一流通孔52则均匀对称的分布于第一阻流壁部51的两侧;六个第一流通孔52位于第一a面的开口的面积之和大于第一连接管12的管口面积;
45.第二分流板6至少部分位于第二连通腔或流体出口部对应的内腔,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分流板6至少部分位于第二连通腔的第二连接槽23,基体31至少部分位于第二连接槽23;第二分流板6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二a面和第二b面,第二a面至少部分朝向第二连通孔,且第二a面至少部分与第二连接槽23的底壁部抵接,第二b面至少部分朝向加热通道3131,且第二b面至少部分与基体31的另一端抵接;第二a面设有第二阻流壁部61,在第二连通孔232的轴向方向,第二连通孔232对应的壁在第二分流板6的投影位于第二阻流壁部61;第二分流板6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流通孔62,第二流通孔62连通第二a面和第二b面;在第二连通孔232的轴向方向,第二流通孔62位于第二a面的开口对应的壁的投影位于第二分流槽231的槽口,且第二流通孔62位于第二a面的开口的面积小于第二流通孔62位于第二b面的开口的面积;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分流板6包括六个第二流通孔62,第二阻流壁部61位于其所在壁部的中间,六个第二流通孔62则均匀对称的分布于第一阻流壁部51的两侧;六个第二流通
孔62位于第二a面的开口的面积之和大于第二连接管22的管口面积。
46.当水流从第一连接管12进入的时候,水流经由第一连接管12的管道到第一连通孔132,再到第一分流槽131,在第一阻流壁部51的配合下,流向其两侧分流,然后经由第一流通孔52以相对直接进入加热体3的速度进入加热体3,这样增加了水流的加热面积,从而提高了加热效率。
47.流体进口部19设有第一限位台阶部315,流体出口部29设有第二限位台阶部316;
48.第一扰流板7至少部分位于第一连通腔或流体进口部对应的内腔,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扰流板7至少部分位于流体进口部对应的内腔。第一扰流板7设有至少两个第一扰流孔71,至少部分第一扰流孔均匀分布于第一扰流板的本体,且第一扰流孔71的数量大于第一流通孔52的数量,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扰流板7设有至少二十个第一扰流孔71,第一扰流孔71孔径较小(其孔口面积至少小于第一流通孔52位于第一b面的开口的面积),多个第一扰流孔71起到进一步的分散液体的作用,使液体均匀分散到各个加热通道3131;所有第一扰流孔71的空口面积之和大于所有第一流通孔52位于第一b面的开口的面积之和;第一扰流板7同时位于第一限位台阶部315与第一分流板5之间,且抵接于第一限位台阶部315;第一b面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抵接凸缘53,具体是两个第一抵接凸缘53,两个第一抵接凸缘53对称分布,且抵接于第一扰流板7;
49.第二扰流板8至少部分位于第二连通腔或流体出口部对应的内腔,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扰流板8至少部分位于流体出口部对应的内腔。第二扰流板8设有至少两个第二扰流孔81,至少部分第二扰流孔均匀分布于第二扰流板的本体,且第二扰流孔81的数量大于第二流通孔62的数量,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扰流板7设有至少二十个第一扰流孔71;第二扰流孔81的孔口面积小于第二流通孔62位于第二b面的开口的面积,且所有第二扰流孔81的孔口面积之和大于所有第二流通孔62位于第二b面的开口的面积之和;第二扰流板8同时位于第二限位台阶部316与第二分流板6之间,且抵接于第二限位台阶部316;第二b面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抵接凸缘63,具体是两个第二抵接凸缘63,两个第二抵接凸缘63对称分布,且抵接于第二扰流板8。
50.这样第一扰流板7和第二扰流板8两侧都受到抵接,从而防止位移。此外,由于“所有第一扰流孔71的空口面积之和大于所有第一流通孔52位于第一b面的开口的面积之和”,进一步降低了液体的流速,增加了流入加热通道的液体的加热时间,从而提高了加热效率。
51.此外,第一连接端盖1还包括第一测温管14,第一测温管14一端与第一连接管12连通,第一测温管14另一端设有温控器15,且第一测温管14与第一基座11固定连接;第二连接端盖2还包括第二测温管24,第二测温管24一端与第二连接管22连通,第一测温管14另一端设有温控器15,且第二测温管24与第二基座21固定连接。这样第一测温管14的温控器15和第二测温管24的温控器15即可分别检测液体流进和流出时的温度,以进行相应控制。
52.图8示出另一实施例,区别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
53.加热体的基体在其径向的截面为矩形,加热通道在其径向的截面为矩形,加热通道在所述基体的端面的开口沿基体矩形截面的长度方向呈双排排列。
54.图9示出另一实施例,区别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
55.加热体的基体在其径向的截面为圆形,加热通道在其径向的截面为圆形,至少部分加热通道在所述基体的端面的开口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
56.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技术进行修改、结合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加热组件,包括加热体(3)、第一连接端盖(1)和第二连接端盖(2),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具有第一连通腔(10)和第二连通腔(20),所述第一连通腔(10)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第一连接端盖(1),所述第二连通腔(20)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第二连接端盖(2),所述加热体具有流体进口部(19)和流体出口部(29),所述流体进口部与所述第一连接端盖(1)密封,所述流体出口部与所述第二连接端盖(2)密封,所述加热体具有基体(31)和加热膜(32),所述加热膜(32)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基体(31)的外表面,所述基体(31)内部一体具有至少两个加热通道(3131),各所述加热通道和所述第一连通腔连通,各所述加热通道和所述第二连通腔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膜(32)一端设有第一电极区(321),所述加热膜(32)另一端设有第二电极区(322);所述加热体(3)还包括第一电极连接件(33)和第二电极连接件(34),所述第一电极连接件(33)与所述第一电极区(321)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电极连接件(34)与所述第二电极区(322)电性连接;所述第一电极连接件(33)包括第一固定部(331),所述第一固定部(331)与所述第一电极区(321)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连接件(34)包括第二固定部(341),所述第二固定部(341)与所述第二电极区(322)电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31)在其径向的截面为长圆形或矩形,所述加热通道在其径向的截面与所述基体在其径向的截面的形状相同或相异,且至少部分所述加热通道在所述基体的端面的开口沿所述基体的端面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均匀排列;或者所述基体(31)在其径向的截面为圆形,所述加热通道在其径向的截面与所述基体在其径向的截面的形状相同或相异,至少部分所述加热通道在所述基体的端面的开口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壳体(4),所述壳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盖(1)固定,所述壳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盖(2)固定;所述壳体具有内腔(40),所述加热体(3)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内腔;所述第一电极连接件(33)还包括第一外接部(332),所述第一外接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壳体外,所述第二电极连接件(34)还包括第二外接部(342),所述第二外接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壳体外,所述第一外接部和所述第二外接部分别直接或间接与电源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4所述的一种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通腔(10)包括第一连接槽(13);所述第一连接端盖(1)包括第一基座(11)和第一连接管(12),所述第一连接管(12)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座(11)的一侧,所述第一基座(11)的另一侧设有所述第一连接槽(13),所述基体(31)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槽(13);所述第二连通腔(20)包括第二连接槽(23);所述第二连接端盖(2)包括第二基座(21)
和第二连接管(22),所述第二连接管(22)设置于所述第二基座(21)的一侧,所述第二基座(21)的另一侧设有所述第二连接槽(23),所述基体(31)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槽(23)。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通腔包括第一分流槽(131),所述第一分流槽(131)连通所述第一连接槽(13);所述第一分流槽(131)对应的底壁设有第一连通孔(132),所述第一连接管(12)的管道与所述第一连通孔(132)连通;所述第二连通腔包括第二分流槽(231),所述第二分流槽(231)连通所述第二连接槽(23);所述第二分流槽(231)对应的底壁设有第二连通孔(232),所述第二连接管(22)的管道与所述第二连通孔(232)连通。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端盖(1)还包括第一测温管(14),所述第一测温管(14) 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管(12)连通,所述第一测温管(14)另一端设有温控器(15),且所述第一测温管(14)与所述第一基座(1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盖(2)还包括第二测温管(24),所述第二测温管(24)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管(22)连通,所述第二测温管(24)另一端设有温控器(15),且所述第二测温管(24)与所述第二基座(21)固定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分流板(5)和第二分流板(6);所述第一分流板(5)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连通腔或所述流体进口部对应的内腔,所述第一分流板(5)包括第一a面和第一b面,所述第一a面和所述第一b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b面至少部分朝向所述加热通道(3131);所述第一分流板(5)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流通孔(52),所述第一流通孔(52)连通所述第一a面和所述第一b面;所述第一流通孔(52)位于所述第一a面的开口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流通孔(52)位于所述第一b面的开口的面积;所述第二分流板(6)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连通腔或所述流体出口部对应的内腔,所述第二分流板(6)包括第二a面和第二b面,所述第二a面和所述第二b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二b面至少部分朝向所述加热通道(3131);所述第二分流板(6)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流通孔(62),所述第二流通孔(62)连通所述第二a面和所述第二b面;所述第二流通孔(62)位于所述第二a面的开口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流通孔(62)位于所述第二b面的开口的面积;所述第一连通腔包括第一分流槽(131),所述第一分流槽(131)对应的底壁设有第一连通孔(132);所述第二连通腔包括第二分流槽(231),所述第二分流槽(231)对应的底壁设有第二连通孔(232);所述第一a面设有第一阻流壁部(51),在所述第一连通孔(132)的轴向方向,所述第一连通孔(132)对应的壁在所述第一分流板(5)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阻流壁部(51);在所述第一连通孔(132)的轴向方向,所述第一流通孔(52)位于所述第一a面的开口对应的壁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分流槽(131)的槽口;所有所述第一流通孔(52)位于所述第一a面的开口的面积之和大于所述第一连接管(12)的管口面积;所述第二a面设有第二阻流壁部(61),在所述第二连通孔(232)的轴向方向,所述第二
连通孔(232)对应的壁在所述第二分流板(6)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二阻流壁部(61);在所述第二连通孔(232)的轴向方向,所述第二流通孔(62)位于所述第二a面的开口对应的壁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二分流槽(231)的槽口;所有所述第二流通孔(62)位于所述第二a面的开口的面积之和大于所述第二连接管(22)的管口面积。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扰流板(7)和第二扰流板(8),所述第一扰流板(7)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连通腔或所述流体进口部对应的内腔,且所述第一扰流板(7)设有至少两个第一扰流孔(71),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扰流孔(71)均匀分布于所述第一扰流板(7)的本体;所述第一扰流孔(71)的数量大于所述第一流通孔(52)的数量;所述第一扰流孔(71)的孔口面积小于所述第一流通孔(52)位于所述第一b面的开口的面积,且所有所述第一扰流孔(71)的孔口面积之和大于所有所述第一流通孔(52)位于所述第一b面的开口的面积之和;所述第二扰流板(8)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连通腔或所述流体出口部对应的内腔,且所述第二扰流板(8)设有至少两个第二扰流孔(81),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扰流孔(81)均匀分布于所述第二扰流板(8)的本体;所述第二扰流孔(81)的数量大于所述第二流通孔(62)的数量;所述第二扰流孔(81)的孔口面积小于所述第二流通孔(62)位于所述第二b面的开口的面积,且所有所述第二扰流孔(81)的孔口面积之和大于所有所述第二流通孔(62)位于所述第二b面的开口的面积之和。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进口部(19)设有第一限位台阶部(315),所述流体出口部(29)设有第二限位台阶部(316);所述第一扰流板(7)位于所述第一限位台阶部(315)与所述第一分流板(5)之间,且抵接于所述第一限位台阶部(315);所述第二扰流板(8)位于所述第二限位台阶部(316)与所述第二分流板(6)之间,且抵接于所述第二限位台阶部(316);所述第一b面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抵接凸缘(53),所述第一抵接凸缘(53)与所述第一扰流板(7)抵接;所述第二b面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抵接凸缘(63),所述第二抵接凸缘(63)与所述第二扰流板(8)抵接。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一种加热组件,包括加热体、第一连接端盖和第二连接端盖,还具有第一连通腔和第二连通腔,所述第一连通腔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第一连接端盖,所述第二连通腔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第二连接端盖,所述加热体具有流体进口部和流体出口部,所述流体进口部与所述第一连接端盖密封,所述流体出口部与所述连接端盖密封,所述加热体具有基体和加热膜,所述加热膜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基体的外表面,所述基体内部一体形成至少两个加热通道,各所述加热通道和所述第一连通腔连通,各所述加热通道和所述第二连通腔连通。这样组成部件精简,装配便捷。装配便捷。装配便捷。


技术研发人员:胡如国 郑国庆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芜湖艾尔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14
技术公布日:2022/7/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358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