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线缆冷却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节能型线缆生产用自循环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2.线缆是光缆、电缆等物品的统称,线缆的用途有很多,主要用于控制安装、连接设备、输送电力等多重作用,是日常生活中常见而不可缺少的一种东西,由于电缆带电,所以安装需要特别谨慎,线缆加工过程中需要在电缆铜芯或者光纤的外部包覆一层塑料保护层,在线缆包覆后需要进行水冷凝固,现有的线缆加工过程保护层冷却不能实现有效的去除水中杂质,杂质会在保护层冷却过程中粘附其表面,同时现有的线缆加工冷却水不能多次循环利用,从而造成冷却水的浪费,十分的不节能环保。
技术实现要素:3.为解决上述现有的线缆加工过程保护层冷却不能实现有效的去除水中杂质,杂质会在保护层冷却过程中粘附其表面,同时现有的线缆加工冷却水不能多次循环利用,从而造成冷却水的浪费,十分的不节能环保的问题,实现以上自动过滤除杂、循环利用、节能环保、成本低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节能型线缆生产用自循环冷却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内部活动连接有水冷机构,所述水冷机构包括用于线缆表面保护层包覆冷却的降温组件、用于冷却水除杂过滤的净化组件,所述降温组件活动连接在外壳的内部,所述净化组件活动连接在外壳的内部,所述降温组件包括通道、电机、转杆、万向球、连杆、动作板、推板、单向进水阀、排水管、存储板、导水套、雾化板,所述外壳的内部开设有通道,所述通道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的外部固定连接有转杆,所述转杆的外部活动连接有万向球,所述万向球的外部固定连接有连杆,所述连杆的外部固定连接有动作板,所述动作板的外部滑动连接有推板,所述外壳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单向进水阀,所述外壳的内侧固定连接有排水管,所述外壳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存储板,所述存储板的外部固定连接有导水套,所述导水套的内部固定连接有雾化板,所述净化组件包括凹槽、支杆、滑板、弹簧、支撑板、除杂板、活性碳板,所述外壳的内壁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支杆,所述支杆的外部滑动连接有滑板,所述滑板的外部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滑板的外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外部活动连接有除杂板,所述除杂板的内侧固定连接有活性碳板。
4.进一步的,所述外壳的表面开设有出口,所述外壳的外部固定连接有收集箱,所述外壳的表面开设有加工口,所述外壳的外部固定连接有通电按钮。
5.进一步的,所述外壳的底部添加有液态水,所述连杆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万向球的外部和转杆的外部,所述动作板与推板滑动连接,所述推板与通道滑动密封连接,所述单向进水阀与外壳的位置相对应且规格相匹配。
6.进一步的,所述单向进水阀与通道的位置相对应且规格相匹配,所述排水管与存
储板通过软管连接,所述导水套与加工口的位置相对应且规格相匹配,所述雾化板与导水套的位置相对应且规格相匹配。
7.进一步的,所述滑板与支杆的位置相对应且规格相匹配,所述弹簧采用绝缘防水设计。
8.进一步的,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滑板的外部和支杆的外部,所述除杂板与出口的位置相对应且规格相匹配,所述除杂板与收集箱的位置相对应且规格相匹配。
9.进一步的,所述电机、弹簧均与通电按钮电连接。
10.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节能型线缆生产用自循环冷却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1.1、该节能型线缆生产用自循环冷却装置,通过转杆转动使得推板滑动,推板滑动使得外壳内部的水输送到存储板内部并通过导水套喷洒到线缆保护层的表面,进而实现自动循环高效的对线缆进行冷却,同时提高了冷却水的利用率,降低了线缆加工生产的经济成本。
12.2、该节能型线缆生产用自循环冷却装置,通过滑板滑动使得除杂板运动将冷却水中杂质过滤并输送到收集箱的内部,同时活性碳板对冷却液态水吸附净化,进而实现线缆加工生产液态水的利用更加的节能环保,也提高了线缆保护层加工生产的质量。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内部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结构示意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内部侧视结构示意图;
16.图4为本实用新型降温组件连接结构示意图;
17.图5为本实用新型净化组件连接结构示意图。
18.图中:1、外壳;2、水冷机构;21、降温组件;211、通道;212、电机;213、转杆;214、万向球;215、连杆;216、动作板;217、推板;218、单向进水阀;219、排水管;2110、存储板;2111、导水套;2112、雾化板;22、净化组件;221、凹槽;222、支杆;223、滑板;224、弹簧;225、支撑板;226、除杂板;227、活性碳板;3、出口;4、收集箱;5、加工口;6、通电按钮。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0.该节能型线缆生产用自循环冷却装置的实施例如下:
21.实施例:
22.请参阅图1-图5,一种节能型线缆生产用自循环冷却装置,包括外壳1,外壳1的内部活动连接有水冷机构2,水冷机构2包括用于线缆表面保护层包覆冷却的降温组件21、用于冷却水除杂过滤的净化组件22,降温组件21活动连接在外壳1的内部,净化组件22活动连接在外壳1的内部,降温组件21包括通道211、电机212、转杆213、万向球214、连杆215、动作板216、推板217、单向进水阀218、排水管219、存储板2110、导水套2111、雾化板2112,外壳1
的内部开设有通道211,通道21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电机212,电机212的外部固定连接有转杆213,转杆213的外部活动连接有万向球214,万向球214的外部固定连接有连杆215,连杆215的外部固定连接有动作板216,动作板216的外部滑动连接有推板217,外壳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单向进水阀218,外壳1的内侧固定连接有排水管219,外壳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存储板2110,存储板2110的外部固定连接有导水套2111,导水套211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雾化板2112,净化组件22包括凹槽221、支杆222、滑板223、弹簧224、支撑板225、除杂板226、活性碳板227,外壳1的内壁开设有凹槽221,凹槽22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支杆222,支杆222的外部滑动连接有滑板223,滑板223的外部固定连接有弹簧224,滑板223的外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225,支撑板225的外部活动连接有除杂板226,除杂板226的内侧固定连接有活性碳板227。
23.外壳1的表面开设有出口3,外壳1的外部固定连接有收集箱4,外壳1的表面开设有加工口5,外壳1的外部固定连接有通电按钮6。
24.进一步的,外壳1的底部添加有液态水,连杆215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万向球214的外部和转杆213的外部,动作板216与推板217滑动连接,推板217与通道211滑动密封连接,单向进水阀218与外壳1的位置相对应且规格相匹配。
25.进一步的,单向进水阀218与通道211的位置相对应且规格相匹配,排水管219与存储板2110通过软管连接,导水套2111与加工口5的位置相对应且规格相匹配,雾化板2112与导水套2111的位置相对应且规格相匹配,通过转杆213转动使得推板217滑动,推板217滑动使得外壳1内部的水输送到存储板2110内部并通过导水套2111喷洒到线缆保护层的表面,进而实现自动循环高效的对线缆进行冷却,同时提高了冷却水的利用率,降低了线缆加工生产的经济成本。
26.进一步的,滑板223与支杆222的位置相对应且规格相匹配,弹簧224采用绝缘防水设计。
27.进一步的,弹簧224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滑板223的外部和支杆222的外部,除杂板226与出口3的位置相对应且规格相匹配,除杂板226与收集箱4的位置相对应且规格相匹配,通过滑板223滑动使得除杂板226运动将冷却水中杂质过滤并输送到收集箱4的内部,同时活性碳板227对冷却液态水吸附净化,进而实现线缆加工生产液态水的利用更加的节能环保,也提高了线缆保护层加工生产的质量。
28.进一步的,电机212、弹簧224均与通电按钮6电连接。
29.在使用时,包覆后的线缆通过加工口5穿过外壳1运动,同时用户按下通电按钮6,进而使得电机212通电、弹簧224通入间隔电流,电机212通电运行带动转杆213转动,转杆213转动带动万向球214转动,万向球214转动带动连杆215转动,连杆215转动带动动作板216在推板217的外部滑动,动作板216滑动带动推板217在通道211的内部滑动,当推板217沿着电机212方向滑动,进而使得通道211的内部产生负压,外壳1底部的液态水通过单向进水阀218流入通道211的内部,当推板217沿着排水管219方向滑动使得通道211内部的压力增加使得液态水流入排水管219的内部,排水管219内部的液态水通过软管输送到存储板2110的内部,存储板2110内部的液态水在水压的作用下流入导水套2111的内部并通过雾化板2112雾化成高压气雾喷洒在线缆保护层的表面进行降温作业,同时气雾冷却形成水流将线缆保护层表面的杂质带动到除杂板226的表面,同时弹簧224通电周围产生电磁场,弹簧224本体在电磁场中受到磁力的吸引作用下收缩,当弹簧224停止通电后弹簧224在自身回
复力的作用伸长,如此弹簧224内部通入间隔电流进行振动,弹簧224振动带动滑板223在支杆222的外部往复滑动,滑板223往复滑动带动支撑板225往复运动,支撑板225往复运动带动除杂板226振动,除杂板226振动使得液态水通过除杂板226进入活性碳板227的内部被活性碳吸附净化后重新流入外壳1的底部,同时除杂板226表面杂质在除杂板226的振动作用下运动到除杂板226的两端并通过出口3掉落在收集箱4的内部,依次循环。
30.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1.一种节能型线缆生产用自循环冷却装置,包括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内部活动连接有水冷机构(2),所述水冷机构(2)包括用于线缆表面保护层包覆冷却的降温组件(21)、用于冷却水除杂过滤的净化组件(22),所述降温组件(21)活动连接在外壳(1)的内部,所述净化组件(22)活动连接在外壳(1)的内部,所述降温组件(21)包括通道(211)、电机(212)、转杆(213)、万向球(214)、连杆(215)、动作板(216)、推板(217)、单向进水阀(218)、排水管(219)、存储板(2110)、导水套(2111)、雾化板(2112),所述外壳(1)的内部开设有通道(211),所述通道(21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电机(212),所述电机(212)的外部固定连接有转杆(213),所述转杆(213)的外部活动连接有万向球(214),所述万向球(214)的外部固定连接有连杆(215),所述连杆(215)的外部固定连接有动作板(216),所述动作板(216)的外部滑动连接有推板(217),所述外壳(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单向进水阀(218),所述外壳(1)的内侧固定连接有排水管(219),所述外壳(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存储板(2110),所述存储板(2110)的外部固定连接有导水套(2111),所述导水套(211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雾化板(2112),所述净化组件(22)包括凹槽(221)、支杆(222)、滑板(223)、弹簧(224)、支撑板(225)、除杂板(226)、活性碳板(227),所述外壳(1)的内壁开设有凹槽(221),所述凹槽(22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支杆(222),所述支杆(222)的外部滑动连接有滑板(223),所述滑板(223)的外部固定连接有弹簧(224),所述滑板(223)的外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225),所述支撑板(225)的外部活动连接有除杂板(226),所述除杂板(226)的内侧固定连接有活性碳板(22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型线缆生产用自循环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表面开设有出口(3),所述外壳(1)的外部固定连接有收集箱(4),所述外壳(1)的表面开设有加工口(5),所述外壳(1)的外部固定连接有通电按钮(6)。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型线缆生产用自循环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底部添加有液态水,所述连杆(215)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万向球(214)的外部和转杆(213)的外部,所述动作板(216)与推板(217)滑动连接,所述推板(217)与通道(211)滑动密封连接,所述单向进水阀(218)与外壳(1)的位置相对应且规格相匹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型线缆生产用自循环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进水阀(218)与通道(211)的位置相对应且规格相匹配,所述排水管(219)与存储板(2110)通过软管连接,所述导水套(2111)与加工口(5)的位置相对应且规格相匹配,所述雾化板(2112)与导水套(2111)的位置相对应且规格相匹配。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型线缆生产用自循环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板(223)与支杆(222)的位置相对应且规格相匹配,所述弹簧(224)采用绝缘防水设计。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型线缆生产用自循环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224)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滑板(223)的外部和支杆(222)的外部,所述除杂板(226)与出口(3)的位置相对应且规格相匹配,所述除杂板(226)与收集箱(4)的位置相对应且规格相匹配。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型线缆生产用自循环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212)、弹簧(224)均与通电按钮(6)电连接。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节能型线缆生产用自循环冷却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内部活动连接有水冷机构,所述水冷机构包括用于线缆表面保护层包覆冷却的降温组件、用于冷却水除杂过滤的净化组件,所述降温组件活动连接在外壳的内部,所述净化组件活动连接在外壳的内部,所述降温组件包括通道、电机、转杆、万向球、连杆、动作板、推板、单向进水阀、排水管、存储板、导水套、雾化板;通过转杆转动使得推板滑动,推板滑动使得外壳内部的水输送到存储板内部并通过导水套喷洒到线缆保护层的表面,进而实现自动循环高效的对线缆进行冷却,同时提高了冷却水的利用率,降低了线缆加工生产的经济成本。本。本。
技术研发人员:徐紫珺 徐金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以太龙精密机械江苏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15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