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渗活检针的制作方法

allin2022-09-28  202



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防渗活检针。


背景技术:

2.活检针具有内刀管和外刀管,内刀管贯穿设置于外刀管内,在利用该活检针进行旋切取样时,内刀管在外刀管内转动。对于现有活检针,因内刀管与外刀管之间具有间隙,旋切过程中,患者的血液和清洗液等会从内刀管与外刀管之间的间隙流入活检针内部,当这些液体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流到活检针后端与手柄内部的齿轮等传动件接触,当这些传动件被驱动后,就很容易带动这些液体飞溅,甚至将这些液体甩至外部环境中,粘附在医生身上或手术台上,造成污染,并且这些液体与手柄内的传动件接触后,很可能会影响手柄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渗活检针,以避免血液从手柄渗出,并提高手柄的使用寿命。
4.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防渗活检针,包括:
6.手柄,所述手柄内部具有腔体;
7.外刀管,所述外刀管的后端伸入所述手柄内;
8.内刀管,所述内刀管设置于所述外刀管内,且所述内刀管的后端伸出所述外刀管的后端;
9.传动件,所述传动件与所述内刀管连接,
10.密封圈,所述密封圈设置于所述腔体内,外套于所述内刀管上,所述密封圈将所述腔体密封的分隔成前腔和后腔;
11.其中,所述外刀管的后端位于所述前腔内,所述传动件设置于所述后腔中。
12.可选的,所述密封圈包括:
13.外圈体,所述外圈体与所述腔体具有相互嵌合的安装结构;及
14.内密封唇,所述内密封唇外套于所述内刀管并与所述内刀管接触。
15.可选的,所述密封圈的外壁上设置有环槽,所述腔体的腔壁上凸设有内卡环,所述内卡环配合嵌入所述环槽内。
16.可选的,所述密封圈的外壁上凸设有外卡环,所述腔体的腔壁上设置有环槽,所述外卡环配合嵌入所述环槽内。
17.可选的,所述密封圈还包括保持部,所述保持部连接在所述外圈体和所述内密封唇之间。
18.可选的,所述保持部呈锥筒状,所述保持部设置在外圈体的前端,且所述保持部的外径由前至后逐渐变大。
19.可选的,所述保持部呈锥筒状,所述保持部设置在所述外圈体的后端,且所述保持部的外径由前之后逐渐变小。
20.可选的,所述保持部呈直筒状,所述保持部设置在所述外圈体的前端或后端。
21.可选的,所述手柄包括沿轴向方向由前至后依序连接的前柄段和后柄段,所述密封圈设置在所述前手柄段或所述后手柄段内。
22.本实用新型的活检针,能够阻挡血液等液体从前腔流入后腔,能够阻挡了血液渗出,提高了手柄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渗活检针的一示例性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图1中a处放大图;
25.图3显示为图2中密封圈的结构示意图;
26.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渗活检针的另一示例新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7.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渗活检针的再一示例新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8.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渗活检针的又一示例新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9.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渗活检针的还有一示例新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0.零件标号说明:
31.手柄100、前腔101、后腔102、前柄段110、后柄段120;
32.外刀管200;
33.内刀管300;
34.传动件400;
35.密封圈500、外圈体510、保持部520、内密封唇530、环槽500a。
具体实施方式
36.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37.需要说明的是,下述各实施例中,使用了技术术语“前”,“后”,其中,“前”是活检针针尖所在方向;“后”是靠近操作者的方向。
38.本实用新型的防渗活检针,结合参见图1、图2、图4至图7,包括手柄100、外刀管200、内刀管300、传动件400和密封圈500,所述手柄100内部具有腔体;所述外刀管200的后端伸入所述手柄100内;所述内刀管300设置于所述外刀管200内,且所述内刀管300的后端伸出所述外刀管200的后端,所述传动件400与所述内刀管300连接,所述密封圈500设置于所述手柄100的腔体内,外套于所述内刀管300上,所述密封圈500将所述腔体密封的分隔成前腔101和后腔102;其中,所述外刀管200的后端位于所述前腔101内,所述传动件400设置于所述后腔102中。
39.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位于后腔102中的传动件400可以是一件或两件或多件,而这些传动件400都属于传动结构的零部件。
40.在手术过程中,由于该密封圈500将该腔体分隔成前腔101和后腔102,外刀管200的后端位于前腔101内,若患者的血液、清洗液等液体沿内刀管300和外刀管200之间的间
隙、经外刀管200的末端流入前腔101中,这些液体被密封圈500阻挡,无法进入后腔102中,也就不会与传动件400接触,阻挡了血液渗出,提高了手柄100的使用寿命。
41.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图3至图6,该密封圈500包括外圈体510和内密封唇530,所述外圈体510与所述腔体具有相互嵌合的安装结构,所述内密封唇530外套于所述内刀管300并与所述内刀管300接触。
4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密封圈500的外壁上设置有环槽500a,所述腔体的腔壁上凸设有内卡环,所述内卡环配合嵌入所述环槽500a内。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也可以在密封圈500的外壁上凸设外卡环,在腔体的腔壁上设置环槽,外卡环配合嵌入环槽内。
43.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4,密封圈500还包括保持部520,保持部520连接在外圈体510和内密封唇530之间。
44.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参见图2、图3,保持部520呈锥筒状,保持部520设置在外圈体510的前端,且保持部520的外径由前至后逐渐变大。此种方式,前腔101中的液体收到向后的力时,若前腔101中的液体流动至内密封唇530处后,在保持部520的外壁导向作用下,会向外圈体510所在方向流动,而不易堆积在内密封唇530,鉴于内密封唇530与内刀管300之间属于动密封,而外圈体510与手柄100之间是静密封,此时,液体不蓄积在内密封唇附近,而是向外圈体510所在的方向流动,更有利于阻挡液体流入后腔102中,防渗效果更好。
45.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4,保持部520呈锥筒状,保持部520设置在外圈体510的后端,且保持部520的外径由前之后逐渐变小。
46.在还有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5,所述保持部520呈直筒状,所述保持部520设置在所述外圈体510的前端;当然,所述保持部520呈直筒状时,参见图7,所述保持部520也可以设置在外圈的后端。
47.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图4至图7,所述手柄100包括沿轴向方向由前至后依序连接的前柄段110和后柄段120,密封圈500设置在前手柄段110内或后手柄段120内。
48.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技术特征:
1.一种防渗活检针,其特征在于,包括:手柄,所述手柄内部具有腔体;外刀管,所述外刀管的后端伸入所述手柄内;内刀管,所述内刀管设置于所述外刀管内,且所述内刀管的后端伸出所述外刀管的后端;传动件,所述传动件与所述内刀管连接;密封圈,所述密封圈设置于所述腔体内,外套于所述内刀管上,所述密封圈将所述腔体密封的分隔成前腔和后腔;其中,所述外刀管的后端位于所述前腔内,所述传动件设置于所述后腔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渗活检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包括:外圈体,所述外圈体与所述腔体具有相互嵌合的安装结构;及内密封唇,所述内密封唇外套于所述内刀管并与所述内刀管接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渗活检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的外壁上设置有环槽,所述腔体的腔壁上凸设有内卡环,所述内卡环配合嵌入所述环槽内。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渗活检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的外壁上凸设有外卡环,所述腔体的腔壁上设置有环槽,所述外卡环配合嵌入所述环槽内。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渗活检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还包括保持部,所述保持部连接在所述外圈体和所述内密封唇之间。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渗活检针,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呈锥筒状,所述保持部设置在外圈体的前端,且所述保持部的外径由前至后逐渐变大。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渗活检针,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呈锥筒状,所述保持部设置在所述外圈体的后端,且所述保持部的外径由前之后逐渐变小。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渗活检针,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呈直筒状,所述保持部设置在所述外圈体的前端或后端。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渗活检针,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包括沿轴向方向由前至后依序连接的前柄段和后柄段,所述密封圈设置在所述前柄段或所述后柄段内。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渗活检针包括手柄、外刀管、内刀管、传动件和密封圈,所述手柄内部具有腔体;所述外刀管的后端伸入所述手柄内;所述内刀管设置于所述外刀管内,且所述内刀管的后端伸出所述外刀管的后端,所述传动件与所述内刀管连接,所述密封圈设置于所述手柄与所述内刀管之间,所述密封圈将所述腔体密封的分隔成前腔和后腔;其中,所述外刀管的后端位于所述前腔内,所述传动件设置于所述后腔中。本实用新型的活检针,能够阻挡血液等液体从前腔流入后腔,能够阻挡了血液渗出,提高了手柄的使用寿命。使用寿命。使用寿命。


技术研发人员:郭毅军 李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重庆西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14
技术公布日:2022/7/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3677.html

最新回复(0)